① 怎样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1~2mL饱和FeCl3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中,须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用氯化铁稀溶液。若氯化铁浓度过低,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2)沸水中滴FeCl3饱和溶液,而不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若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就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
(3)实验中须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杂质离子,易使制备的胶体沉淀。
(4)向沸水中逐滴饱和FeCl3溶液后,可稍加热煮沸,若长时间加热,又会导致胶体聚沉。
(5)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定注明“胶体”,不能用“↓”、“↑”符号。
制备:
1、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反应条件:沸水加热)。
2、操作: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1~2mL饱和FeCl3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② FeOH3胶体的制备原理
制备原理:在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
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不能用玻闹指璃棒搅拌,否则溶液出现浑浊,导致制备失败;2、当反应体系呈现红褐色则颂,即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应立即停止加热,否则也容液盯配易出现浑浊,产生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③ FeOH2转变为FeOH3的化学式和实验操作
Fe(OH)2只要在空气中静置就可以变成Fe(OH)3.化学方程式我不会打,就用哪燃文字说明吧,你自己可以写出来的李判虚.4个Fe(OH)2和2个H2O和1个O2反应生成个4Fe(OH)3.这里我用冲搏了白话,不是专业术语,所以,你写的时候要用专业术语写哦.
④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原理
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反应条件:沸水加热)
扩展:
氢氧化铁胶体
具两性但其碱性强于酸性的一种化学物质,新制的氢氧化铁易溶无机酸和有机酸,可溶热浓碱。
氢氧化铁中加稀盐酸
氢氧化铁胶体
具两性但其碱性强于酸性的一种化学物质,新制的氢氧化铁易溶无机酸和有机酸,可溶热浓碱。
氢氧化铁中加稀盐酸,溶液变黄。
中文名
氢氧化铁胶体
英文名
ferric hydroxide colloid
别称
氢氧化铁
化学式
Fe(OH)3
分子量
106.867
简介
极强氧化剂,如次氯酸钠,在碱性介质中,能将新制的氢氧化铁氧化成+Ⅵ氧化态的高铁酸钠。加热逐渐分解成氧化铁和水。不溶水、乙醚和乙醇,溶酸,酸中的溶解度随制成时间的长短定,新制的易溶酸,放置时间长,则难溶解。氢氧化铁可制颜料、药物、净水,作砷的解毒药等。
氢氧化铁胶体中滴0.5mol/L盐酸,首先使胶体聚沉,续滴该溶液,沉淀逐渐消失。
方程式:Fe(OH)3(胶体)+3HCl=FeCl3+3H2O
操作: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1~2mL饱和FeCl3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中,须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用氯化铁稀溶液。若氯化铁浓度过低,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2)沸水中滴FeCl3饱和溶液,而不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若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就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
(3)实验中须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杂质离子,易使制备的胶体沉淀。
(4)向沸水中逐滴饱和FeCl3溶液后,可稍加热煮沸,若长时间加热,又会导致胶体聚沉。
(5)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定注明“胶体”,不能用“↓”、“↑”符号。
电性
不说“胶体带电”,因为分散系呈电中性。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胶体粒子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
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来自:法扬斯规则)。
高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沸水中加FeCl3溶液,由于Fe3+的水解,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OH-浓度较小,溶液中部分Fe(OH)3和HCl反应:
非Fe(OH)3+3HCl=FeCl3+3H2O
是Fe(OH)3+2HCl==Fe(OH)Cl2+2H2O
Fe(OH)Cl2电离: Fe(OH)Cl2==Fe(OH)2++2Cl-
Fe(OH)2+与Fe(OH)3组成类似。被优先吸附的离子使Fe(OH)3胶粒带正电。碱性环境下,可吸附OH-带负电。
由此,氢氧化铁胶体不带电,而胶体粒子带电荷。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分散剂中定向移动(即电泳现象),而Fe(OH)3胶体的电泳现象为:粒子向阴极运动,即Fe(OH)3胶粒带正电荷。
⑤ FeOH2转变为FeOH3
Fe(OH)2只要在空气中静置就可以变成Fe(OH)3。4个Fe(OH)2和2个H2O和1个O2反应生成个4Fe(OH)3。
Cu2O + H2SO4→ CuSO4+ Cu + H2O氧化亚铜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3Cu2O + 14HNO3(稀)→ 6Cu(NO3)2+ 2NO↑ + 7H2O,氧化亚铜与氨水和氢卤酸反应,因生成络合物,不歧化成二价铜和铜。
物性数据:
性状:红色或暗红色八面立方晶系结晶性粉末。在水中迅速变蓝,在湿空气中逐渐氧化成陆庆岩黑色氧化铜。
密度(g/mL,25/4℃): 6.0。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4.9。
熔点(ºC):1235。
沸点(ºC,常压差袜):1800。
折射率: 2.705。
闪点(ºC): 1800。
溶解性:不溶于水和醇,溶于盐酸、氯化铵、氨水,微溶于硝酸。溶于盐酸生成白色氯化亚铜结晶粉末。遇稀硫酸和稀硝酸生成铜盐。在空气中会迅速变蓝。能溶于浓碱、三氯化铁等溶液中。
氧化亚铜微晶在酸性溶液中歧化为二价铜,说明在溶液中,二价铜离子的稳定性大于一价铜早御离子,例如氧化亚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铜。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氧化亚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