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机械防护标准
法律分析:我国关于机械防护的国家标准。GB 23821-2009 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3-1997 机械安全_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GB/T 15706-2012 机械安全 设计通则 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
GB 16754-2008 机械安全 急停 设计原则
GB/T 16755-2015 机械安全 安全标准的起草与表述 规则
GB/T 16855.1-2008 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有关安部件 第1部分 设计通则
GB/T 16855.2-2015 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有关安部件 第2部分 确认
GB/T 15706-2012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第1部分:原则
GB/T 16856.2-2008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第2部分:使用指南和方法举例
GB/T 17454.1-2008 机械安全 压敏防护装置第1部 分:压敏垫和压敏地板设计和试验通则
GB/T_17454.2-2008机械安全压敏保护装置第2部分压敏边和压敏棒的设计和试验通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
制定团体标准,应当遵循开放、透明、公平的原则,保证各参与主体获取相关信息,反映各参与主体的共同需求,并应当组织对标准相关事项进行调查分析、实验、论证。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团体标准的制定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
第十九条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企业标准。
第二十条 国家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一条 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二条 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增强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换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禁止利用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国家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和资源共享,提升军民标准通用化水平,积极推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并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
❷ 机械加工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机械加工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答:(1)安全防护装置应结构简单、布局合理,不得有锐利的边缘和突缘;
(2)安全防护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在规定的寿命期限内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腐蚀性、抗疲劳性,以确保安全;
(3)安全防护装置应与设备运转联锁,保证安全防护装置未起作用之前,设备不能运转;
(4)安全防护罩、屏、栏的材料,及至运转部件的距离,按GB8196、GB8197执行;
(5)光电式、感应式等安全防护装置应设置自身出现故障的报警装置。
安全警示和安全距离、螺旋传动等都应该加设防护装置和防护隔离网,并有安全操作规程、齿轮传动、皮带轮,加以防护、链轮机械设备外露的旋转和传动部位如、联轴节:旋转传动轴
安全要求不会作废,只会加强。
重型机械加工设备分为热加工和冷加工,你问的可能是冷加工方面的,大致有镗铣床主轴直径160mm以上;5m以上的龙门铣、刨床;3.4m以上的立车;1.6m以上的卧车、磨床;9m以上的深孔钻镗床;等等,简单的说工件在30吨以上的机加工设备可列为重型机械加工设备。
《安全生产法》
第三十三条
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第三十五条
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具体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法律、行政法规对目录的制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具体目录,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予以淘汰。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1、防坠安全器
2、上下限位
3、极限限位
4、缓冲弹簧
5、上下行门限位开关
6、单行门限位开关
7、顶门限位开关
8、围栏门锁
9、单行门锁
10、上下行门锁
通用设计要求
4.1 结构设计要求
4.1.1 机床的外形布局应确保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使用机床时,不应存在意外翻倒、跌落或移动的危险。由于机床的原因不能确保足够稳定时,应采取固定措施。
4.1.2 应通过将维护、润滑和调整点设置在危险区外面,最大程度地减少进入危险区的需要。
4.1.3 除某些必须位于危险区的,如急停装置或示教盒等,手动控制装置应配置于危险区区域之外。
4.1.4 可接触的外露部分不应有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的锐边、尖角和开口。不可消除的,低于1.8米的设备尖锐易磕碰部分要加软防护。
4.1.5 易坠落的部件要有防坠落保护装置。
4.1.6 作业环境导致容易滑倒的作业地点,地面或脚踏板应采取防滑倒措施。
4.1.7 脚踏操作件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误操作。
4.1.8 机床的限位装置应尽量安装到无振动、不受影响的合适位置上,动作应可靠。
4.1.9 出现危害将造成不可承受影响的结构,应考虑设计双重保护。
4.1.10 运动中有可能松脱的零件、部件应设置防松装置。
4.2 控制设计要求
4.2.1 自动生产线、输送线等安全隐患不容易监控的设备,应采用安全继电器、安全PLC等专用安全器件进行安全防护设计。
4.2.2 除主电柜上主电源以外的区域电源必须使用钥匙电源开关锁,且带有挂牌后防止送电的连锁机构。
4.2.3 被保护装置触发功能引起停机后,机器的工作循环应该只有通过主控制柜启动方能再启动,而不应在危险消失后自动启动或在危险源附近就地启动。
4.2.4 所有具有相反动作不允许同时执行的,应具备互锁控制,逻辑上不允许同时发生动作。
4.2.5 不同的结构动作一旦同时发生,将造成设备或人员伤害的,应具备互锁控制,逻辑上不允许同时发生。
4.2.6 不同的结构动作必须遵循固定顺序,一旦紊乱将造成设备或人员伤害的,应具备连锁控制,逻辑上不允许紊乱发生。
4.2.7 所有涉及安全的连锁、互锁控制点,应保留硬件触点连锁、互锁控制,而不应只使用软件实现。
4.2.8 出现过载、欠电压、欠电流、过压力、欠压力、过流量等情况,将导致设备或人身安全隐患的结构,应利用敏感元件进行检测,并在接近危害时进行工作保护。
4.2.9 保护系统动作时,应具备可以同步启动的声光报警装置,提示作业人员采取措施。
4.2.10 安全保护电路引发的停止和报警应通过复位操作才能恢复。
4.2.11 220VAC电源的零线必须取自电力系统火线和中性线,或隔离变压器副边,不应利用有接零保护的机床外壳做零线。
4.2.12 设备停电、停气等能源供应中断时,应不发生任何可以预测的危险动作。如设备下沉、滑行、动作紊乱等,必要时应采取保护性设计,防止危险发生。
4.2.13 恢复供电、供气等动能供应时时,设备不能产生自行起动等非操作才发生的动作。
4.3 其它
4.3.1 设备必须考虑可预见的误用、误操作造成的危险,并设计防护措施。
4.3.2 安全装置设计采用的零部件、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其可靠性和寿命不低于设备主结构的可靠性和寿命,以保证其在设备寿命周期内一直有效。
4.3.3 电气控制系统元件必须考虑防火、防爆、防潮等特殊环境的要求,并按相关国家法规进行设计和制造。
4.3.4 有焊接、切削飞溅的场所 *** 电缆要求使用防飞溅、阻燃铜芯软电缆。
4.3.5所有用做临时电源的插座,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
应有护手安全装置,传动部位防护罩。
1.起升限位开关:重锤式限位、旋转限位,防止起升行程过极限。 2.起重量限制器或者电子秤,防止起吊重物过载。 3.行程限位开关:单限位、双限位(带有预减速限位),防止大、小车运行超过行程。 4.防撞装置:激光检测防撞,通过激光反射检测距离、缓冲器,吸收碰撞动能。 5.电气连锁开关:门开关、登机请求开关。 6.超速开关:检测起升电机转速,电机失速时起作用。 7.特殊起升机构有速度反馈、安全制动器(如行星减速器的铸造起重机)。安全制动器直接抱死卷筒。 8.钢结构防护设计:栏杆、防护罩等。必要处设置检修平台。 9.钢丝绳防脱槽装置。 10.特殊用途起重机设置防热辐射板、防火焰板、绝缘防酸等保护装置。 11.司机室讯响警告设备。
❸ 电梯机械安全装置有哪些
一、安全保护电路(怠停电路)
KDJ——底坑急停开关.当电梯维修人员在底坑检修电梯时,为了防止误操作电梯,在底坑切断急停电路JJT.
XGL——当选层器驱动钢带断时起作用.
XZL——限速器断绳开关.
XCS——限速器超速时切断JJT.
XJS——当轿厢监视窗打开时切断JJT.
KJT——轿顶检修盒急停开关.
AJT——轿厢操纵盘急停开关;
XGS——轿顶拉杆拨架开关,当电梯安全钳动作时,切断JJT.
JVR——过压保护继电器,也是电梯超速保护继电器.
JR——交流电动机过热保护继电器.
KJK——控制柜急停开关.
OYJ——轿厢油压缓冲器急停开关.
OYP——平衡器油压缓冲器急停开关.
在交流双速电梯中还有相序保护继电器XSJ,在直流电梯控制系统中还有电动机启动保护继电器.都串联在安全保护电路中.
以上安全电路中的所有保护触点只要有任何一个断开都可以令电梯紧急停梯.其中有些开关触点和装置的机械动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二、电梯自动门的保护系统
1.主门锁与副门锁
在采用钢丝绳驱动门系统中,主动门要有钩子锁,被动门要有副门锁以防止钢丝绳因故断绳被动门打开.主动门锁采用机械与电气直接联锁.
2.安全小扇
当电梯门在关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或人时,装在轿门上的安全小扇起作用,通过小扇的微动开关闭合接通开门继电器JKM,使电梯门重新打开,以防夹人事故的发生.
3.光幕门
机械式安全小扇门保护装置的缺点是,人或物必须和门相接触才能起保护作用,使人有一种恐慌感,采用光幕门后人或物可不接触电梯门,只要;障碍物遮住光束电梯门就可以重新打开.
光束一般采用远红外不可见光.两扇门分别安装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形成一个网状光幕,对电梯门进行保护.
4.电子门
前述光幕保护门系统是有缺点的,例如门几乎完全关闭时,这时检测到有障碍物电梯门必须全部打开,而后再重新关闭,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这种情况对于高效使用电梯是不允许的.光幕门的另一缺点是只有当光线和障碍物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才起保护作用.
电子门克服了上述两个缺点,门的移动可以跟踪障碍物,但和障碍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小于10cm.当障碍物远离电梯保护区时,门可以立即关闭,不必重新开启关闭.
由于采用了电容、电感谐振电路的原理,反应速度快,并且电场的电力线是立体的可对三维进行保护.
三、端站保护装置
端站保护装置设在井道的顶层和底层,主要防止电气控制装置失灵和损坏导致电梯撞顶和顿底事故的发生.该装置要有足够的直接性和可靠性.端站保护有三种:强迫换速装置,限位装置,极限开关.
1.强迫换速装置
在快速电梯控制系统中有长行程极限缓速开关与短行程极限缓速开关两种,分别串联在高速和中速给定继电器线圈中.
2.端站限位装置
3.端站极限开关
四、超载保护装置
当电梯负载超过额定负载后,过载装置使电梯不能启动运行并发出过载信号,令最后上梯的乘客下梯.
五、相序继电器工作原理
根据国家标准GB7588—95中规定对于供电电源的错相及电压降低都应有防护措施.相序继电器在所有电梯控制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电梯供电系统出现相序错误及缺相时电梯不能运行.在直流电梯中驱动直流发电机的原动相序错,导致发电机输出电压极性反向,由于反激励磁场的存在导致电梯飞车造成事故.在交流电梯中电梯的向上与向下运行是通过改变电动机供电电压的相序实现的,当相序发生错误时,会使上与下运行反向.在控制系统中必须采用相序保护,否则造成人身和设备的事故.
电梯招聘网为你解答!
❹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介绍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作为作为行业专业内容,要熟知每个内容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应对接下去的环境,每个都非常关键。中达咨询就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为大家介绍一下。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基本简介:
现批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33-2012,自2012年1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2.0.1、2.0.2、2.0.3、2.0.21、4.1.11、4.1.14、4.5.2、5.1.4、5.1.10、5.5.6、5.10.20、5.13.7、7.1.23、8.2.7、10.3.1、12.1.4、12.1.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同时废止。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销兆程jgj33-2012》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基本规定;3、动力与电气装置;4、起重机械与垂直运输机械;5、土石方机械;6、运 输 机 械;7、桩工机械;8、混凝土机械;9、钢筋加工机械;10、木工机械;11、地下施工机械;12、焊接机械;13、其它中小型机械;附录A 建筑机械磨合期的使用;附录B 建筑机械寒冷季节的使用;附录C 液压装置的使用。其中基本规定的内容如下:
2.0.1 操作人员必须体检合格,无妨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后 ,并经过安全技术交底,方可持证上岗;学员应在专人指导下进行工作。
特种设备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或其他有权部门颁发操作证。非特种设备由企业颁发操作证。
2.0.2 机械必须按照出厂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技术性能、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正确操作,合理使用,严禁超载、超速作业或任意扩大使用范围。
2.0.3 机械上的各种安全防护及保险装败举置和各种安全信息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2.0.4 机械使用与安全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服从安全要求。
2.0.5 机械作业前 , 施工技术人员应向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操作人员应熟悉作业环境和施工条件,听从指挥,遵守现场安全管理规定。
2.0.6 在工作中操作人员和配合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 长发应束紧不得外露。
2.0.7 操作人员在每班作业前,应对机械进行检查,机械使用前,应先试运转。
2.0.8 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集中精力正确操作,注意机械工况,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将机械交给其他无证人员操作。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或操作室内。
2.0.9 操作人员应遵守机械有关保养规定 ,认真及时做好机械的例行保养,保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机械不得带病运转。
2.0.10 实行多班作业的机械,应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接班人员经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工作。
2.0.11 应为机械提供道路、水电、机棚及停机场地等必备的作业条件 , 并应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夜间作业应设置充足的照明。
2.0.12 机械设备的基础承载能力必须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机械安装后,必须经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0.13 排除故障或更换部件过程中,要切断电源和锁上开关箱,并专人监护。
2.0.14 新机、经过大修或技术改造的机械 , 必须按出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机械技术试验规程》 (JGJ34) 进行测试和试运转,并应符亏枯租合本规程附录 A 的规定。
2.0.15 机械在寒冷季节使用,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2.0.16 机械集中停放的场所,应有专人看管,并应设置消防器材及工具;大型内燃机械应配备灭火器;机房、操作室及机械四周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2.0.17 变配电所、乙炔站、氧气站、空气压缩机房、发电机房、锅炉房等易于发生危险的场所,应在危险区域界限处 , 设置围栅和警示标志 , 非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入内。挖掘机、起重机、打桩机等重要作业区域 , 应设置警示标志及安全措施。
2.0.18 在机械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液体、尘埃、渣滓、放射性射线、振动、噪声等场所 , 应配置相应的安全保护设备、监测设备(仪器)、废品处理装置;在隧道、沉井、管道基础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使有害物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
2.0.19 停用一个月以上或封存的机械 , 应认真做好停用或封存前的保养工作,并应采取预防风沙、雨淋、水泡、锈蚀等措施。
2.0.20 机械使用的润滑油 ( 脂 ) 的品牌应符合出厂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并应按时更换。
2.0.21 当发生机械事故时,应立即组织抢救,保护好事故现场,并按国家有关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执行。
2.0.22 违反本规程的作业指令,操作人员应先说明理由,后拒绝执行。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❺ 机械设备三包规定_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机械设备运行时一些部件甚至其本身可进行不同形式的机械运动,因此制定了安全使用相关的管理规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关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1目的:机械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机械寿命的全过程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消除一切使机械遭到损坏、使人身健康与安全受到威胁、使环境遭到污染的因素或现象,避免机械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施工生产。
2适用范围
2.1机械安全管理贯彻于机械管理的全过程。
2.2从选购开始就要注意机械的安全设计是否先进,安全装置是否齐全、可靠,防护标准的高低,并把在用机械的使用情况反馈给设计、制造单位。
2.3 机械设备实行专业化管理,公司、各项目工地、各施工处必须建立机械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2.4加强机械正确使用、安全运行的管理,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本机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注意机械本身及机械化施工的安全。特别要重视虚陆唤安全装置的检查与使用。
2.4.1保养和修理时既要消除机械故障、恢复机械性能,保证机械使用安全,又要注意保养和修理作业中的安全。
2.4.2保管和运输中要注意不使机械受到损伤、产生故障,引起不安全因素;不使机械备品配件、附属装置和油料损坏或变质。
3管理的内容
3.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机械的安全指标应列入企业经理的任期目标,企业经理是企业机械的总负责人,是“第一安全员”,要对企业的机械安全负全责。
机械安全责任制的双落实:一是组织落实,要有施工生产的安全机构,既管施工生产的安全,又要管机械的安全。机务部门也要有人专管机械的安全;二要内容落实,安全管理的内容和责任要落实到各项制度中,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落实到施工生产的实践活动中。
3.2编制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对于机械化施工中的重大吊装方案,重要机械拆装方案,大型机械的转运、改造方案,特大、特重物件的运输,危险地段的施工以及季节气候变化对机械安全运行的影响等等,都要编制安全施工、安全运行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差凯生产和机械的安全。对机械应按要求使用安全保护装置,以加强和提高机械的安全防护能力。在机械修理、保养中要制定安全作业技术措施,保障人身和机械安全。
3.3贯彻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3.1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超载、超重、超压、超速使用机械,不得擅离工作岗位;
3.3.2听从施工人员指挥,正确操作机械。对违反机械性能、安全操作规程和可能引起事故的指挥,操作人员有权拒绝执行。
3.3.3保持机械、工具和工作场所的整齐清洁。从事危险作业的区域,应有明显标志和安全措施。
3.3.4随时注意机械的仪表指示、起吊信号和公路标志等,认真做好机械的维护、保养工作。
3.3.5按规定穿戴安全防护用具。
3.3.6严格电气设备的使用,非本机人员不得启动开关,不使用不合要求的熔丝,离开岗位时应切断电源,发生问题时,应请电工处理。
3.3.7作业场地的地面和周围环境应能保证机械安全工作,进入施工地点的道路应能保证机械安全通过,必要时应加以修整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3.3.8与安监部密切配合,每天关心天气预报,尤其在沿海大风季节及时作好防风措施,提高吊机抗风能力;
3.4 对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书后,方可独立操作。在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中都应有机械安全教育的内容。
3.5认真搞好机械安全检查活动
3.5.1机械本身的故障和安全装置的检查,主要是消除机械故障和隐患,确保安全装置灵敏可靠;
3.5.2机械安全施工生产检查,主要是检查施工条件、施工方案、措施是否能确保机械安全施工生产;
3.5.3机械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的贯悉旅彻执行:坚持推行定期检查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消除、质量认可,必须有书面记录,形成闭环管理。
3.6从严抓安全,发生机械设备事故时,做到“三不放过”,处罚要严,反之对在事故预防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做到赏罚分明,安全责任与经济责任挂钩。
3.7按规定抓好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机械从选购开始,就要注意机械的设计是否安全、可靠,安全装置是否完善、可靠,防护标准的高低,并将在用同机型的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设计、制造单位,必要时派人进行监造。
3.8加强机械设备各类机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机务人员的思想和技术业务素质,培养合格的管理、技术、操作、维修、保养人才;
3.9锅炉压力容器、仪器仪表等其他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按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有关规程、制度执行。
❻ 机械防护标准
以下是我国关于机械防护的国家标准。(资料统计时间为2018年)
GB 23821-2009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3-1997机械安全_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GB/T 15706-2012机械安全 设计通则 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
GB 16754-2008机械安全 急停 设计原则
GB/T 16755-2015机械安全 安全标准的起草与表述 规则
GB/T 16855.1-2008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有关安部件 第1部分 设计通则
GB/T 16855.2-2015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有关安部件 第2部分 确认
GB/T 15706-2012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第1部分:原 则
GB/T 16856.2-2008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第2部分:使用指南和方法举例
GB/T 17454.1-2008机械安全 压敏防护装置第1部 分:压敏垫和压敏地板设计和试验通则
GB/T 17454.2-2008机械安全压敏保护装置第2部分∶压敏边和压敏棒的设计和试验通则
GB/T 17454.3-2008机械安全 压敏保护装置第3部分:压敏缓冲器、压敏板、压敏线及类似装置的设计和试验通则
GB 17888.1-2008 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
GB 17888.2-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 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
GB 17888.3-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 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
GB 17888.4-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 4部分∶ 固定式直梯
GB/T 17889.1-2012梯子 第1部分:术语、型式和功 能尺寸
GB/T 17889.2-2012梯子 第2部分:要求、试验和标 志
GB/T 18153-2000机械安全 可接触表面温度确定热 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
GB/T 18569.1-2001机械安全 减小由机械排放的危害 性物质对健康的风险第1部分:用 于机械制造商的原则和规范
GB/T 18569.2-2001机械安全 减小由机械排放的危害 性物质对健康的风险第2部分:产 生验证程序的方法学
GB/T 18655.100-2005机械安全 控制系统相关安全部件 第100部分: 应用GB/T16855.1-1997的指导
GB/T 18717.1-2002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1部分:全身进入机械的开口尺 寸确定原则
GB/T 18717.2-2002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2部分:人体局部进入机械的开 口尺寸确定原则
GB/T 18717.3-2002用于机械安全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3部分:人体测量数据
GB/T 18831-2010机械安全 带防护装置的联锁装置 设计和选择原则
GB/T 19670-2005机械安全 防止意外启动
GB 19671-2005机械安全 双手控制装置 功能状况 和设计原则
GB/T 8196 - 2003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GB/T 19876-2012机械安全 与人体部位接近速度相关的防护设施的配置与定位
GB 19891-2005机械安全 机械设计的卫生要求
GB/T 20850-2014机械安全 机械安全标准的理解和使用指南
❼ 机械设备的基本安全要求是什么
⑴置防护装置
要求是,以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所在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m之内的所有传动带、转轴、传动链、联轴节、带轮、齿轮、飞轮、链轮、电锯等危险零部件及危险部位,都必须设置防护装置。
对防护装置的要求:
a、安装牢固,性能可靠,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b、适合机器设备操作条件,不妨碍生产和操作;
c、经久耐用,不影响设备调整、修理、润滑和检查等;
d、防护装置本身不应给操作者造成危害;
e、机器异常时,防护装置应具有防止危险的功能;
f、自动化防护装置的电气、电子、机械组成部分,要求动作准确、性能稳定、并有检验线路性能是否可靠的方法。
⑵机器设备的设计,必须考虑检查和维修的方便性。必要时,应随设备供应专用检查,维修工具或装置。
⑶为防止运行中的机器设备或零部件超过极限位置,应配置可靠的限位装置。
⑷机器设备应设置可靠的制动装置,以保证接近危险时能有效地制动。
(7)机械安全装置国家标准扩展阅读
1、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3、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4、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5、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❽ 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什么标准
一、本条所称的安全设备,是要是指为了保护从业人员安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以及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用于救援而安装使用的设备和器械,如矿山使用的自救器、灭火设备以及各种安全检测仪器,包括安全检测系统、瓦斯检测器、测风表、氧气检测仪、顶板压力监测仪等。
安全设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性以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否及时进行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实践中,因为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不符合有关标准而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损失扩大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安全设备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安全设备进行自始至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因此,本条规定,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这是一条概括性规定,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安全设备的各个环节要求。现行有关法律对安全设备的标准问题也有相关规定。如,煤炭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煤矿企业使用的设备、器材、火工产品和安全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二、为了保证安全设备在安装使用后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真正起到保证安全生产的作用,本条第二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有关法律法规对安全设备的使用,也有相关规定,与本法相衔接。如矿山安全法第十五条规定,矿山企业应当对机电设备及其防护装置、安全检测仪器定期检查、维修,并建立技术档案,保证使用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也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各类、特性,在车间、库房等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通风、防晒、高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保证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为了明确对安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测的责任,增强生产经营单位有关人员的责任心,促使其认真按照要求对安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测,本条还规定对维护、保养、检测的有关情况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记录的内容,一般应当包括维护、保养、检测的时间、地点、人员、安全设备的名称、结果,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处理情况等。需要在记录上签字的有关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维护、保养、检测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要时,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也要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