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纤维艺术的审美浅析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选择特定的材料和方法创造出来的,它既作为艺术家审美的结果,又成为艺术接受者的审美对象。如果离开了艺术家所采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途径与艺术造型语言去评价艺术作品,就难以把握艺术审美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即指构成艺术内在诸元素的高度有机的联系。
纤维艺术
现代纤维艺术以其特有的材质肌理与极富个性的表现魅力,构成了其他艺术无以伦比的审美特征。这种美的特征即由纤维艺术的材料、肌理、形态、色彩等要素在空间形成的完整性,经视觉传达由人的审美心理感应来完成的。它们之间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色又是相互渗透、交融统一的审美整体。 物体的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所构成的,而区别不同基本空间特征的物体,首先取决于使用材料的不同,其次才是表现方法的不同。材料间物理性的差异在表现中能产生各不相同的美感:金属材料构成的环境给人冷漠的洁净感;木石材料营造的环境显得质朴无华;而柔软的织物绷成的空间则洋溢着温馨随和的气氛。
纤维艺术的材料由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三大类组成。每一类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感应,如:动植物纤维材料一般具有朴实天然的美;人造纤维材料一般具有弹性光亮的美;而实物材料则有实物特具的内函信息的美。它们除了共同具有的柔韧的共性美以外,又具有不同质感的个性美。
不同自然属性的材料美,在艺术家的视觉中转化成美的心理感应,经过恰当的艺术表现,赋予材料一种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心理效应。如艺术大师米罗,擅长运用麻
、毛、纱线的材料来表达他的艺术符号,不管要表现的形象有多复杂他总能恰到好处地用简洁的编织语言去突出色泽鲜明、质地柔和、淳朴天然的材料美。克里斯托,则热衷于选用尼龙织物去包裹自然景观中的物体,表现人造材料闪烁、缥缈的空间美,以此创造新的人文景观。波谱艺术家劳审堡更新奇,他直接把被子挂到展览的墙上命题为《床》,艺术家没有改变实物材料的物理性质,只是从观念与空间上改变了实物的实用功能,实物材料特有的信息使作品产生了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可以意料,现代纤维艺术在日益进步的社会与人的审美需求中,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的作用下,会涌现更多更新的材料。材料的美将永远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纤维艺术审美特征之一。 不同质感的纤维材料因为柔软,才可以人为地自由地加工处理,由此产生了一种千变万化的美的视觉状态——肌理。正是这种肌理美造就了纤维艺术独特的空间美。
首先,肌理美是一种视觉形态。它具有的物理倾向性的张力在不同组织结构中的穿行延伸是创造肌理美的表现因素,并同时影响着人的心理感受。比如稀疏与密集的肌理,因为张力的强弱变化而产生了松弛与紧张的心理感受;凹凸与起伏的肌理,因张力的变化冲突而诱导了退缩与扩展的心理感受;条理与节奏的肌理,因张力的规则有序给人以整齐舒展的心理感受;细腻与粗犷的肌理,则是张力在结构的隐与露中形成了含蓄明快的心理感受。
视觉形态的肌理感受与不同质感的材料密切相关。同一种色彩同一种形态的肌理在两种不同质地材料的组合中,因为色线反光的差别产生不同肌理效果;同时视觉形态的肌理感受又与艺术家赋予材质的特殊表现密切相关。比如作品《蘑菇》,是美国艺术家查利·迈尔斯选择高级棉花与蕉麻纤维经真空铸造而成的一种特殊纹理纸,经丙烯颜料上色后,纸质的作品已成为墙上极具厚重感的浮雕。这是由于艺术家对材质的独特处理,使其表层肌理产生了一种超脱于材料本身质地之外的新的视觉感受。
其次,肌理美又具有不同的质量感,一种材质肌理的体量感。它们与光影、色泽、形态相融;与人的心理感应交汇混合为一种美的质量感,一种不同于物理性能的质量感。色泽暗淡、反光微弱、表面粗糙的形态肌理,能产生厚重收缩的心理效应。比如美国艺术家罗伯.W.亚历山大选用彩色的人造纤维包缠金属软管的肌理造型语言,经层层交错挂叠在大空间形成厚实、垂重、注目的艺术形象。色泽明亮,反光强烈,表面光滑的形态肌理则产生轻灵扩张的心理效应,因而在较小的空间选用浅色光滑、具有虚实透漏、肌理细腻的壁挂作点缀能使人的心理空间产生空灵与宽畅,就是相同材质经不同体量感的表层肌理处理,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肌理美感。由此,纤维艺术的创作需要作者把握好材质肌理的表现,使单纯的材料美升华为丰富多变的具有一定质量感的肌理美。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艺术“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因此,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构成纤维艺术形态美的灵魂。
现代纤维艺术常运用力的重叠获得深度,产生比物理距离还要强烈的空间形态美;运用力的渐变获得序列,创造具有节奏韵律的形态美;运用透视的抽象变形获得张力,形成具有动感的形态美;更由于新材料的介入,使其具有不定空间、不定动静、不定虚实的形态特征。时而粗犷浑厚、时而细腻逼真、时而飘逸朦胧,可以说纤维艺术的形态美构成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形态美是因为形态的各部分力的和谐。形态包括外部形态与内部形态,外部形态是指单纯的空间特征,一般指形态的外部轮廓;内部形态则表示形态中各部分之间界限的形态,即结构形态。外部形态与内部形态是局部与整体、背景与前景的层次关系,它们间的张力在相互辉映中达到平衡。有时外部形态的轮廓可以衬托内部形态结构的轮廓,比如阿德姆斯的纤维艺术作品,简洁的长方形轮廓有力地对比了明亮柔和的色泽与如流水般卷曲的内部形态结构轮廓;有时内部形态的结构轮廓也可以限定制约外部形态的轮廓,比如艺术家库艾玛琳的作品,作者选用粗糙的亚麻线和柔和的纱线,在壁挂的上部塑造了一个结实的圆的内聚张力结构,它不仅规定了圆的外部形态轮廓,而且自然形成了下部拖挂、垂荡的外部形态轮廓,壁挂那一松一紧的张力得到整体的平衡,造就了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有时内外结构的张力是相互影响的、形态轮廓模糊不定,比如万曼的一些作品就是着重表现形态内外结构的张力与周围空间交融美的典范。
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从而更丰富了形态的视觉美感。比如硬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弹性张力在外形与内形的结构组合中,形成比较明确的结构轮廓继而产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态美;软质的棉、麻、丝、毛等纤维材料,其共同的柔软属性在不同编织的交织中形成了模糊的随意的张力结构轮廓,从而表现了柔美和谐的形态美;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柔的形态美。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对材料的选择与对结构形态的把握,是决定作品在空间造就视觉美的成败所在。 色彩美的创造应该以人为本,把营造整体空间色彩的审美心理为最终目的。纤维艺术的色彩美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和纤维艺术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两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纤维艺术中,是经过经纬色线的组合配置、在交织形成的点线面肌理的层次中体现的。纤
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因此在经纬交织中,色彩不但是形态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态结构中它又是最显要、最直观的部分。可以说色彩是一种重要的构成语言,它在材与质的交融汇合,形与色的相得益彰中创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传统纤维艺术的色彩表现是在逼真地再现绘画的效果中达到的,完全是一种符和的被动的表现因素。现代纤维艺术的色彩在包豪斯艺术家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强调材质、肌理、色彩在组织结构中相对独立性与统一性。至此,把色彩从上万种“色线的绘画”中抽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构成语言来研究。色彩在纤维艺术的组织结构中被艺术家简练准确地表达在一种抽象装饰的形式中,而这种装饰性的纤维艺术色彩表现恰恰与现代建筑空间讲究简洁、整体的环境基调十分协调。
现代纤维艺术的色彩表现是在追求整体空间美的关系中体现的,一般具有两大类的特点。一类是运用材料的本色或邻近色彩的构成语言,这种色彩构成适宜表达凹凸明显、肌理厚实、抽象风格的纤维艺术,微妙的色彩在肌理层层叠叠的变化中升华得更为单纯更为整体;一类是运用材料对比色彩的构成语言,这种色彩构成适宜表达装饰风格浓郁的纤维壁挂,注重编织结构的肌理变化,追求面与面、面与线、线面结合的色彩对比效果,如日本艺术家潮隆雄创作的大型壁挂《清新交流》,即运用了黄蓝对比两色通过圆与曲线的搭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吸引。
现代纤维艺术有着诸多的表现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观。艺术家必须首先考虑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色彩两方面关系的统一,方能营造整体空间的色彩美。如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他选择纱线与工业纤维包缠金属软管为纤维艺术的肌理语言,在一公共大厅的墙上创作了大型壁挂。在灯光的映衬下,那垂直的蓬松的白色纱线和紧缠的红色纤维,与大厅中呈曲线的红色沙发交相呼应;又与单一整体的环境色调形成对比,造就了强烈的视觉中心。 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二维的壁面形态还是三维的空间形态只要一经挂起,它的形态、色彩及肌理等因素就与周围空间的众多因素发生关系,艺术家必须从中去平衡协调,并使人们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审美联想,这样才最终完成整体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的形态与环境空间美的构造始终是艺术家关注的问题,如何去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空间更是艺术家为之追求的目的。空间与形态,形态与空间在相互制约中限定了纤维艺术“运动式样”的形态;同时又在互相辉映中营造升华了整体空间的美,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形态与背景。这里的形态指二维的纤维艺术形态,背景理解为墙,也就是壁挂与墙的关系。空间环境中大面积的墙是我们的视觉舞台,因此环境的墙不但限制了壁挂的形态而且最终壁挂将固定于墙与它的背景融为一体。这种限制性促使艺术家在处理墙面的宽窄高低与壁挂的比例尺寸间的关系必须适度;壁挂的肌理形态轮廓与背景墙的形态方向必须协调,在限定与适度、限定与协调中发挥艺术家的能动性,营造无限的空间美。其次是形态与空间。这里的形态指三维的纤维艺术形态,空间理解为周围的环境,也就是立体的纤维构成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在我们的视觉中平面的壁挂被固定于墙,而立体的纤维艺术构成的视线则是多方位的,其营造的美的氛围能弥漫在我们四周。比起墙上的壁挂虽然三维的纤维艺术形态似乎有更大的空间自由度,但却受到室内空间、建筑构件以及环境色调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求艺术家在纤维艺术的形态、肌理、色泽在整体环境中作多视角的把握。如美国艺术家特罗帕在开放式的公共大厅顶部,营造了一个用红黄蓝三色人造纤维缠绕金属钢管的组合装置,在室内顶部天窗的映照下形成了一个挺拔亮丽而又弯曲柔和的空中形态,它与稳固的建筑构件动静相融十分协调,共同升华成明快、活泼的整体空间美。
此外,空间美的创造与纤维艺术作品特定的灯光照明分不开。几乎所有优秀的室内壁挂都离不开特定的照明,它不仅能使作品的色彩鲜艳、肌理饱满、层次丰满,而且能使作品产生形态结构所不能起到的偶然的视觉效果。因为很多公共环境中的壁挂作品都有特定的灯光配置,所以灯光照明已经成为纤维艺术与环境创造空间美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艺术家对不同环境空间的积极能动的把握是创造纤维艺术空间美的关键。
综上所述,纤维艺术美的特征:材料美、肌理美、形态美、色彩美、空间美,是艺术家把握纤维艺术整体美时缺一不可的重要元素,只有当它们自身的美被恰到好处地成为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也只有当它们成为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共鸣时,才能最终体现纤维艺术完整的审美价值。
㈡ 纤维艺术的含义定性
目前“纤维艺术”的划分在学术界虽没有准确的界定,
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通过本次研究的总结,我们可以把纤维艺术初步定义为:纤维艺术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使用天然纤维、人工纤维、化学纤维、有机合成纤维,通过编、结、缠、绕、贴、扎、缝、染等综合技法构成软体或综合材料构成体,如编织品、装置软体等,通称为现代纤维艺术,它具有坚硬或柔软,沉静或路动,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艳丽或暗淡,坚立和凹凸等不同的质感、肌理感、色彩感、状态感。无论怎样确立,纤维艺术终将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能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能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还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现代生活中同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带来得冷漠感,重新让“人情味”回归人间。
㈢ 纤维艺术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纤维艺术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从技术层面上说,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就某一个具体的作品而言,我们有时很难将它绝对地界定为是“纤维艺术”还是“纺织艺术设计”,这样的窘境在国内外的许多展览和著作中也是不鲜见的。
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次参展的作品材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可以说想象奇特,创意别裁,化腐朽为神奇。运用的材料包括羊毛、丝线、纸、棉线、纸浆、铁丝、布、线绳、银线、稻草、亚麻、铜丝、织物、树脂、塑胶、手工纸、书的碎片、毛线、麻、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布带、丝、棉、混合材料、单丝纤维、多元酯纱、装饰纱、女人头发、蚕丝、人造丝、银丝、聚酯丝、高丽纸、蓝色牛仔、特制线、尼龙、棉布、丝绸蜡染、金属丝、报纸、纱线蜡扎染、金属软管、矽树脂、光纤、丙烯酸树脂、卤素灯、相片、丙烯酸纤维、纱、丝缝钉、手工染色蚕丝软缎、苎麻、金属网、有机玻璃、鱼线、丝绸、领带、衣领、人造皮毛、手工染色毛线、木、蜡染棉布、加热粘合剂、藤、树枝、玻璃丝、毛、黄麻、宣纸、金箔、蜡、仿亚麻薄纱、电影印刷品、碟子、珐琅、手套、竹、草蒲、麻绳、鸟笼、绡、铝箔、棕丝、钢网、尼龙绳、钩针织物、包装带、方铁管等等。这些材料因为作者的另类使用,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个性化的审美王国。
㈣ 什么是纤维艺术国内的发展如何
纤维艺术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从技术层面上说,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就某一个具体的作品而言,我们有时很难将它绝对地界定为是“纤维艺术”还是“纺织艺术设计”,这样的窘境在国内外的许多展览和著作中也是不鲜见的。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 纤维艺术
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时代的繁荣景象。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探索现代纤维艺术综合材料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 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这样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