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制备溴苯的实验装置
制备溴苯的实验装睁困哪置:圆底烧瓶,蒸馏瓶,长颈漏斗。
气体除杂的原则∶
(1)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注意的问题︰
①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
co2、SOz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分析由制备实验装置可知,三颈瓶内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冷凝管可使苯、溴冷凝、回流,使反应物尽可能反应,锥形瓶内导管在液面上,可防止生成物溶于水倒吸,最后碱石灰可吸收溴,减少尾气的排放,以此来解答.
由制备实验装置可知,三尺散颈瓶内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冷凝管可使苯、溴冷凝、回流,使反应物尽可能反应,锥形瓶内导管在液面上,可防止HBr溶于水倒吸,最后碱石灰可吸收溴,减少尾气的排放,
B. 为了验证凯库勒有关苯环结构的观点 进行了如下方案
解析本题考查苯的有关性质实验和基本操作。如果苯分子中,碳碳间以单、双键交替结合而成环状,就应有烯烃的性质,如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等,而不会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Br。而在甲同学的实验中,通过在圆底烧瓶C内观察到喷泉现象,说明了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有HBr生成,从而证明凯库勒的观点是错误的。烧瓶C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7.9×2=75.8,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空气与HBr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9,即HBr的体积为500 mL×=450 mL。
答案(1)取代反应C中产生“喷泉”现象
(2)除去未反应的苯蒸气和溴蒸气(3)450
(4)关闭K2,打开K3,将装置C中导管b下端插入水中,双手握住烧瓶,若观察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装置C的气密性良好
C. 苯与液溴反应装置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1、AgNO3中产生浅黄色的来沉淀自。苯变为橙色。2、③和④3、使混合液分为三层,最下层为溴苯,从而可以提取溴苯。反应结束后关闭K2,打开K1,使水进入②中。
实验原理如下:溴与苯在铁丝催化下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此时由于K2打开,溴蒸汽和反应得到的HBr到了③,溴溶于苯,HBr与硝酸银反应得到沉淀。剩余的HBr和溴被NaOH吸收。完成后由于温度下降,气压负差,此时打开K1会使水被吸入②。水的密度大于苯而小于溴苯,所以三种液体分为三层,便于提纯。
D. 苯与溴的取代反应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装置有哪些、
实验用品.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圆底烧瓶2个(必须干燥),抽滤瓶1个,尖咀弯管一根,玻璃导管、橡皮导管若干,长滴管1支,双孔橡皮塞1个,单孔橡皮塞2个(其中一个带一折状铁丝,丝上涂有凡士林,使气密性、润滑性良好,顶端绕有一团光亮细铁丝),气球1个.
药品:苯5-6ml,溴2ml,5%的Na2SO3 400mL,稀盐酸少量.
.实验步骤.
1)用盐酸浸泡细铁丝团,除去表面氧化物.
2)按图装好仪器,检查气密性,向抽滤瓶中加入约300ml 5%的Na2SO3溶液.
3)拆下下端烧瓶,加苯5-6ml,后用长滴管取溴2ml伸到苯液面以下挤出,迅速塞上橡皮塞,用铁夹固定好烧瓶,滴管放入装有Na2SO3溶液的小烧杯.
4)将细铁丝团伸到液面以下,不久可见有气泡产生.
5)待抽滤瓶液面上出现大量白雾后,将细铁丝团抽离反应物液面,反应停止.这时挤压已胀大的气球,使少量Na2SO3溶液进入倒置烧瓶1中,片刻,可看到在烧瓶1中有喷泉产生,Na2SO3溶液沿着冷凝导管被吸入下端烧瓶2,当进水至烧瓶2容积的2/3时,关闭止水夹3、4.从止水夹4处取下橡皮导管,分离出烧瓶2及止水夹4以下导管,展示,请学生观察沉于瓶底产物的色态.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气密性要好.
2)气球用橡皮管紧扎在抽滤瓶支管口上,防止脱落而泄气.
3)药品装好后,打开止水夹3、4,方伸铁丝于液面下,引发反应.要停止反应,只需将铁丝提出反应液.
4)待抽滤瓶液面出现浓厚白雾后,才抽铁丝离混合液,停止反应,待抽滤瓶气泡消失后挤压气球引发喷泉.挤压气球不可急燥.
E. 实验室制取苯
试管(附橡皮塞、导管)、锥形瓶(收集器)酒精灯(加热装置),最好再有冷凝装置与尾气处理装置。(苯有一定毒性)
F. 下图为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这个实验的抄苯可能有剩余,剩余的苯在C试管中被苯吸收。
如果C中的苯挥发,与溴化氢气体一起分别进入D、E试管中,由于苯不与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反应,所以不需要除去挥发的苯。
由于挥发出来的溴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如果D、E中的长导管插入溶液中,溴化氢溶于水容器内压强减小,所以会被倒吸,而此实验因为没有插入溶液中,因此具有防倒吸功能。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G. 苯与溴反应的实验装置图是直行冷凝管还是球形冷凝管
用直形冷凝管或导管皆可。球形冷凝管液体会卡在里面。
装置中跟烧瓶口垂直的一段导管,起导气兼冷凝作用,以防止溴和苯的蒸气挥发出来,减少苯和溴的消耗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它应有一定的长度,一般不小于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