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A气球逐渐缩小,B气球逐渐胀大,原因:CO
2 气体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被吸收,使乱塌锥形瓶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气球B
(2)C1
2 +2NaOH=NaClO+NaCl+H
2 O
(3)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E.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Ⅰ时按教材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甲、乙、丙三个烧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版学实验,权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甲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丙、乙烧杯内无明显变化;
【分析讨论】
(1)通过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没有变色进行对比说明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2)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能到酚酞试液中说明了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的,还能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低运动速度慢;
(3)改进后的装置氨分子在密闭容器中运动不到空气中,不污染空气,在试管中进行的实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故答案为: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溶液无色;
(1)进行对比;
(2)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F.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药品制取气体量气管中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装置Ⅰ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会与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测得的一氧化氮体积不准,所以不可以通过实验I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3)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浓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
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外联双球状导管内伸入到液体中,液体进入双球内,防止进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确;
B、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联漏斗,漏斗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确;
C、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F、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ACDF,不能防倒吸的是BE;
故答案为:C;BE;
(4)根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与干燥管两端液面相平;
(5)镁铝合金中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
故答案为:2Al+2H2O+2OH-=2AlO2-+3H2↑;
(6)第2次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可不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336.0mL=0.336L
设生成0.3323L氢气,需铝的质量为x
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54g 3×22.4L
x 0.336L
=
,解之得:x=0.27g
铝的质量分数=
×100%=27.0%.
故答案为:27%.
G.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的分液漏斗中盛装浓盐酸,烧瓶中固体为重铬酸
(1)反应生成氯化铬、氯气、水,离子反应为Cr2O72-+14H++6Cl-=2Cr3++3Cl2↑+7H2O,故答案为:Cr2O72-+14H++6Cl-=2Cr3++3Cl2↑+7H2O;
(2)浓盐酸易挥发,B起除杂作用,且B的结构决定B能作安全瓶,防止实验过程中因导管堵塞而发生事故;a导管利于液体流下,若撤去a,则浓盐酸不能顺利滴入烧瓶,故答案为:作安全瓶,防止实验过程中因导管堵塞而发生事故;浓盐酸不能顺利滴入烧瓶;
(3)C中为固体干燥剂干燥氯气,只有③符合,故答案为:③;
(4)证明非金属性的反应为2I-+Br2=I2+2Br-,操作和现象为实验完毕,打开活塞,使少量液体流入锥形瓶,关闭活塞,振荡锥形瓶,下层液体呈紫红色,
故答案为:实验完毕,打开活塞,使少量液体流入锥形瓶,关闭活塞,振荡锥形瓶,下层液体呈紫红色;2I-+Br2=I2+2Br-;
(5)E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它是没有排除氯气对溴单质与KI反应的干扰,①④⑥能吸收氯气等有毒气体,
故答案为:没有排除氯气对溴单质与KI反应的干扰;①④⑥.
H.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
(1)根据匀变抄速直线运动公式得袭: a= 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保持F 1 不变,重复实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当F 1 >F 0 时,木板才产生加速度.随着继续向瓶中加水后,矿泉水瓶的质量不断增加, 矿泉水瓶的质量不能远小于木板的质量,那么水的重力与绳子的拉力差值越来越大.故选C. (3)A、不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故A错误. B.缓慢向瓶中加水,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故B正确. C.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故C正确. D.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加速度,可以获取多组实验数据以提高实验精度.故D错误. 故选BC. 故答案为:(1) ,保持F 1 不变,重复实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C, (3)BC. |
I. 为研究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将中间有红墨水的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
在阳光的照射下,瓶内的温度升高,有二氧化碳的瓶内的温度高于盛有空气的瓶内的温度,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红色的墨水向左移动,所以二氧化碳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故答案为:向左移动;二氧化碳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J.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圆底烧瓶中发生反
解答:(1)①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专故答案为:Zn+2H+=Zn2++H2↑;
②属t1>t2,说明实验Ⅱ反应速率较大,二者浓度不同,说明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量气管读数时,要注意调整左右两管的液面高度相平,且视线与液面相平;故答案为:其他条件不变时,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题目装置中,装有硫酸的分液漏斗,通过导管连接锥形瓶和分液漏斗上方,即上下压强相同,则实验中向烧瓶中滴入的稀硫酸的体积对测定气体体积无影响,故答案为:无影响;
(4)由反应速率大于上述实验对应的数据可知所含杂质必能与锌形成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增大,所含杂质可以是比锌不活泼的:石墨、银、铜等,故答案为:abc;
(5)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温度、浓度、压强、接触面积和催化剂,因此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升高温度、将锌片换成锌粒或锌粉等,故答案为:升高温度、将锌片换成锌粒或锌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