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大自然探究实验装置

大自然探究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3-04-17 08:17:13

❶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器材有: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_____

(1)如图,复要使水沸腾需对水制进行加热,还需酒精灯.水蒸气上升遇冷才能液化,因此还需温度低的金属盘.
(2)酒精灯是用来加热的,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比较高,组装器材时,通过调整铁圈的位置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
(3)当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时,瓶中的水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从烧瓶口冒出时形成白雾.
(4)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由于液化放热,因此感觉金属盘发烫.
(5)烧瓶里的水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1)酒精灯、金属盒; (2)铁圈; (3)水蒸气;
(4)小水滴、发烫;(5)汽化、液化;

❷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装置.(1)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______,在蒸发皿中放入___

(1)实验时,应在抄锥形瓶袭中加入热水,这样瓶中就会有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蒸发皿中放入冰,这样蒸发皿温度就会变低.
(2)烧瓶中的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到低温的蒸发皿,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即看到的白气;自然界中的雨就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1)热水;冰;(2)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

❸ 请你仔细观察分析下面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甲装置可以用来探究植物的______.在实验过程

(1)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所以甲装置可以用来验证蒸腾作用,现象为:在塑料袋的内壁上凝结的小水珠.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
(2)在乙装置中,天竺葵用黑色塑料袋罩住,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所以乙装置验证的是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选用黑的塑料袋,是为了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效果.
(3)丙装置所示实验,叶片的遮光部分b与见光部分a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片的遮光部分由于缺少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
(4)丁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短颈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上灌满清水的玻璃管.将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并观察现象.待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玻璃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现象.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5)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
(1)蒸腾作用;气孔(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光合
(3)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光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5)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❹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1)①作此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要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固定两个注射器中的一个活塞,推动另一活塞,然后松开,如果能回复到原处,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中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有:铜丝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
③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是混合物,原因是:注射器内空气未完全消耗;
(2)红磷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物是固体,如装置内红磷燃烧消耗尽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水吸入装置的体积数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数.
①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氮气具有性质较稳定、难溶于水的性质;
②认真比较(1)、(2)两种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1)实验装置的方法更好一些,因它更环保;
③通过上面两种方法的研究、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首先要选取一种合适的物质,这种物质只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最好是固体物质通过观察现象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故答案为:
(1)①固定两个注射器中的一个活塞,推动另一活塞,然后松开,如果能能回复到原处.说明装置气密装置气密性良好(其他合理做法也可得分);
②铜丝量不足;加热温度不够;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完全冷却至室温就读数(或其它合理说法任写两点);③混合物;注射器内空气未完全消耗(说法合理即可)
(2)①氮气;性质较稳定、难溶于水;②(1)更环保或更精确(任写一点);③氧气;固体;

❺ 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某学生为了证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其中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将装置在黑暗中放置了24小时后观察结果。试分析: (1)该装置放在黑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除必须在黑暗中完成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有同学提出,需要同时进行另一组其他条件相同但不放植物的实验。你认为有没有意义?简述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其知识载体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1)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①烧杯口及植物茎周围、两块夹板之间要用凡士林密封;②不能见光,否则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有意义。因为该实验需要设立对照实验,即有植物的烧杯内的石灰水因吸收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而变浑浊,而对照实验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须的原料”,某同学制定了下列实验方案:⑴ 实验目的(略)
⑵ 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⑶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 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绿色安全灯。
③ 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 取一片叶,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是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 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淀粉的特异颜色反映出现。

对照组:一样的方法不过把NaOH换成水

❻ 初二上学期物理题

1.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

2.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9℃ B.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
C.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 D.初中生跑100m约需8s
3.你认为下列情况中没有发出噪声的是 ( )
A.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有些同学大声嬉戏
B.半夜时,有人引吭高歌
C.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个别同学在小声讲话
D.在歌剧院中,女高音歌唱家引吭高歌
4.电视的遥控器能够发射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一红外线.把遥控器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有控制电视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亮度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光的 ( )
A.直线传播 B.反射 C.折射 D.色散
5.今年夏天,江苏太湖由于水位持续偏低、天气高温少雨、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湖水呈蓝绿色油漆状并发出腥臭味,蓝藻呈蓝绿色是因为( )
A.白光照在蓝藻上,蓝光、绿光被反射,其余色光被吸收
B.白光照在蓝藻上,蓝光、绿光被吸收,其余色光被反射
C.蓝藻是光源,自身能发出蓝光、绿光
D.蓝藻是光源,自身能发出除蓝光、绿光以外的其余色光
6.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光屏距离凸透镜14cm时,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20cm B.15cm C.10cm D.5cm
7.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下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嗓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9.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8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4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10.根据上图烟囱中冒的烟和甲、乙两小车上小旗飘动的情况,有关甲、乙两小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小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小车可能运动,乙小车向右运动
C.甲、乙两小车一定向右运动 D.甲小车可能静止,乙小车向左运动
11.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
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图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象的是
( )

12.如图所示,小明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26分)
1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m/s.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
马赫数指的是声速(声音在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飞行的马赫数为2,那么它的飞行速度是___________km/h.
14.用托盘天平测量铜块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__________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可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测量中,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平衡,则该铜块的质量为_________g.

15.严冬时节,玻璃窗的内表面常结一层冰花,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_________生成的,
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这是由室内的水蒸气先__________,再在沿玻璃下淌的过程中凝固而成的.
16.晴天晒被子能杀菌是利用太阳光中的___________;“声呐”可用于测绘海底形状,
是利用了________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
17.当光线与平面镜成90°射向镜面时,此光线的反射角为___________:若入射光线
不动,镜面绕入射点转过30°,那么,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
18.妈妈炒菜时,正准备向已经预热的锅内倒油,在旁边帮忙的张伟同学不小心在锅里滴了几滴水,他看到小水珠落到锅底很快就不见了.小水珠在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是_________,这个过程是________热的(填“吸”或“放”).当妈妈把油倒入锅内后,却不见油冒气泡,这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__________(填“高”或“低”).
19.中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们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微风和煦,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月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像在大地上撒了一地碎银在这美好的夜晚,你可曾想到:
(1)月亮相对于地球是__________的,地球相对于地球同步卫星是__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
(2)树叶的沙沙声是由于树叶的__________产生的.
(3)大地上圆形的光斑实际上是月亮的_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它是由光的
___________形成的.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________.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为25cm,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____.
21.如下图所示,向右作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5s,
则小车做的是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已测得每小格是2米)

22.我国的漠河地区曾出现一次“日全食”,如图所示是日全
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置的示意图,则图中__________
是地球,“日全食”是由光的_________形成的.

三、解答题(共11题,共50分)
23.(2分)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24.(2分)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在
入射角内标上a).
25.(2分)请在图中将凹透镜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补画完整.
26.(2分)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
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温度计示数/℃ 0 0 0 4 8
现象 有较多冰,
少量水 有少量冰,
较多水 冰几乎
完全消失 全部
是水 全部
是水
分析此表,你可得到的结论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27.(6分)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
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_________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
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__像.

28.(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一个带有指示灯的蜂鸡器放在夹层抽成真
空的双层玻璃内,结果他几乎听不到正在发声的蜂鸣器发出的声音,
却能看到蜂鸣器指示灯发出的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他得出了关于声音和光传播方面的一个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6分)如图是一个水循环的模拟装置.加热烧瓶内水(烧瓶里的水当作地球表面的水源)
使有充足的蒸气不断从弯管出来,进入放着冰块的金属盘(金属盘当作高空的冷空气)和放在桌面的托盘(当作地面)之间,水蒸气在金属盘底凝结成水
并降落到托盘内.
(1)请写出上文所反映的两种物态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
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约用水措施: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6分)如图所示,射一束激光至空水槽内的O点(做
个标记),保持激光笔的位置不动,然后向水槽内注水.

(1)注水过程中,水槽底部的光斑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方向__________(选填“发生”或“没发生”)偏折.
(2)光束路径的显示方法是向水面上方喷些烟雾和在水中滴墨水,利用光的________反射现象来显示光束路径.
31.(4分)表格中所列数据记录了某优秀短跑运动员创造世界记录时跑步过程中通过不同
距离所用的时间.

距离/m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时间/s 0.00 1.88 2.96 3.88 4.77 5.61 6.45 7.29 8.13 9.00 9.86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1)运动员在前40m,和后60m的平均速度分别为多大?
(2)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大?
某同学解答如下:
已知:S1=40m,S2=60m,t1=4.77s,t2=9.86s-4.77s=5.09s
求:(1) 、 (2)
解:

答.(1)运动员在前40m,和后60m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9m/s和11.79m/s.
(2)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09m/s。
该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之处,然后加以改正

32.(6分)小华同学测得长200m的列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隧道,所用的时间是10min,(1)有关“列车通过隧道”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火车头进入隧道到火车头出隧道 B.从火车头进入隧道到火车尾出隧道
C.从火车尾进入隧道到火车头出隧道 D.从火车尾进入隧道到火车尾出隧道
(2)推算隧道的长度.

(3)列车全部在隧道里行驶的时间.

33.(1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
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
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
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___.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没- -

❼ 右图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

(1)氢氧化钠溶液对照 (2)淀粉 (3)A:甲和乙装置的叶片均变蓝 B:甲装置的叶片变蓝乙装置的叶片不变蓝(4)碳—氧植树造林(其他答案有道理均可)

❽ 模拟大自然中水循环的实验我的分享是什么

模拟自然界里水的循环

一、实验目的

1、能够通过讨论交流、模拟实验和观察 等探究方法来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现象和成因。

2 、在探究水循环的活动中提高观察和 实验现象的能力。

3、在探究水循环的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研究地球科学的 。

二、实验作用 本实验是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六单元《液体、固体和气体》中“自然界里水的

循环”中的内容。“自然界中的水”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一

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知道水循环会 一些常见的天气现

象,并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而“水的旅行”这一课时从“下雨”这一常见天气现象出

发,引导学生思考“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进而通过讨论、交流以及设计和开展模拟实

验等探究活动,最终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和成因。

三、实验原理

水从容器中蒸发,到达膜的时候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模拟降水)滴到小烧杯中,泥土浸湿。 (模拟下渗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模拟蒸腾), 盒中放置干冰,冷冻空气

器底部的水。(模拟冰川和海里的冰山)

四、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

烧杯、三脚架、 灯、陶土网、温度计、盖板、冰块 【实验装置】(设计) 冰 块 膜 泥土 植 物 水 无底小烧杯 无盖 盒 【实验步骤】

① 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人 。 ②用透明 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将盆放在阳光下。 ③过足够长的时间把冷的小石头放在 薄膜上压陷 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 小盆正上方。 【实验 】

观察实验单

请你利用常用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模拟水循环。

实验现象: 薄膜上有小水珠凝结(或潮湿水汽)现象。

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 。

水珠往装干沙的小盆滴下。

最后小盆的干沙由干变湿(或被水滴浸湿)。

该实验模拟水循环现象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

❾ 自然界的物是怎样形成的 请根据模拟实验推测大自然中物的形成原因

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质的组合、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等多个因素。在科学界中,有多种理论和假设来解释物质形成的过程,但目前还没有完全被证实的标准模型。
然而,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自然界物质形成的推测。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化学反应、核反应或高能粒子碰撞等方式来模拟自然界中物质形成的过程。
一种著名镇耐的模拟实验是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它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建造的一种实验装置。LHC使用两个高能束流相撞,产生非常高的能量和密度,从而模拟宇宙大爆炸时期的条件。这些高能碰撞会导致新的基本粒子的产生,例如夸克和轻子,这些粒子最终会形成原子和分子等更复杂的物质结构。
此外,化学实验也可以模拟自然界中物质形成的过程。例如,通过在实验室中合成有机分子御枣春,可以研究这些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同时,还可以研究这些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如何组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生命的起源。
综上所述,模拟实验提供了一种探索自然界物质形成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推测出岩告一些关于物质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为理解自然界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与大自然探究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实验室制cl2的发生装置 浏览:453
排气阀门车内无法打开 浏览:557
动力传动装置一般用于什么系统 浏览:639
看轴承型号如何知道外径的 浏览:872
轴承故障诊断分析是做什么的 浏览:846
法兰克轴承怎么加工 浏览:238
福建轴承型号市场前景如何 浏览:381
螺旋输送传动装置 浏览:295
燃气管道长于2米要加阀门吗 浏览:812
gsx250r油耗仪表怎么看 浏览:379
小米的添加信任设备怎么弄 浏览:178
电工仪表两根笔怎么使用 浏览:934
东莞红阳机械电话是多少钱 浏览:786
二手重型设备在哪里买 浏览:139
工业管道阀门验收标准 浏览:490
全封工具箱 浏览:795
芜湖宏达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62
威驰汽车仪表盘时间怎么调图片 浏览:349
安徽瑞旭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浏览:408
郑州中压阀门厂 浏览:767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