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如图提供的装置与试剂,组装一套用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1)实验时气体按图示从左向右移
(1)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先通入一氧化碳、加热反应、检验生成物、尾气吸收,连接装置的顺序为:e接b,c接a;
(2)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在点燃前要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使装置中的空气排净,然后再加热,防止气体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
△ | .
Ⅱ (本题共12分)下图是模拟工业制硝酸原理的实验装置。先用酒精灯对硬质玻璃管里的三氧化二铬加热,然后把
(共12分) 1、4NH 3 + 5O 2  Cr 2 O 3 + N 2 ↑ + 4H 2 O(2分) 6、蒸馏(1分)盛于棕色瓶,密封放于阴暗处(2分)
Ⅲ 如图是一套制取并验证氯气部分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
(1)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 | .
Ⅳ 实验题:实验室制取乙炔气体.(1)可以作为乙炔发生装置的实验装置图有______,与制______、______装置
实验室通过电石与水的反应制取乙炔,是固+液 不加热 气装置,因此可选择专装置BD,与制取氢气、二氧化碳装置相同属, 故答案为:BD;H2;CO2 ; (2)实验室通过电石与水的反应制取乙炔,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乙炔含有不饱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故答案为:CaC2+2H2O=Ca(OH)2+C2H2↑;褪色;氧化; (3)乙炔能够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2H2+2Br2=CHBr2CHBr2,因此现象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故答案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2H2+2Br2→CHBr2CHBr2;加成; (4)电石主要成分是CaC2,还有杂质CaS Ca3P2等,这些杂质CaS Ca3P2也能和水反应,生成H2S,PH3等杂质,可以用硫酸铜溶液除去,乙炔是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以免发生爆炸.因乙炔中含碳的质量分数较大,在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乙炔不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收集, 故答案为:硫酸铜溶液;验纯;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排水法.
Ⅳ 现有以下常见化学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2)在实验
(1)a是长颈漏斗,b是酒精灯; (2)最能体现“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制备方法是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产物是水和氧气;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及加热分解高锰酸钾都需要加热,且产生副产物,故选择①;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 MnO2 | .
Ⅵ 如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
(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a是长颈漏斗;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所以C中的现象是: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长颈漏斗;石蕊试液变红色;水;CO2+H2O=H2CO3; (2)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装置D中能够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故填: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 (3)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c端通入.故填:c.
Ⅶ 2019江苏卷化学有机实验题装置B为什么是冷凝管,它没有进出口啊
题主方便上图吗
Ⅷ 化学实验大题解题思路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实验题是高考化学中必不可少的题型,我们要研究实验题的出题模式,进而快速准确的解决此类题型。 实验题有两种出题方向,一是物质制备题,二是实验推理题。 物质制备题相对比较简单,这是全国卷以及大多数自主命题地区的出题方式。以一道2019年全国卷1的实验题为例: 本题是制备醋酸亚铬,考点有操作目的、实验仪器、反应方程式、实验操作、实验评价等,题型背后有三个思考方向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个是防止被氧化,本题中是防止二价铬被氧化,也是很多题的选题方向,原型来自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采用的方法有有机物覆盖法、还原性气体或惰性气体保护法、电解法。本题考的就是如和还原性气体保护法,使用过量锌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来排尽空气,起到防氧化作用。 第二个是利用气压推动液体流动。这在几年的全国卷考试中都反复用到,本题是利用产生的过量氢气增大锥形瓶c中压强,使产生的二价铬进入d,与d中醋酸钠反应。17年全国卷1中的题是利用冷却降低压强,推动液体流动。 第三个是物质的分离。在实验中用到比较多的是固液分离,这有两种方式,一是产生沉淀,二是结晶。产生沉淀主要利用的就是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可以加入沉淀性离子,比如加入CO3-沉淀Ba2+,也可以通过调节pH,比如Fe2+、Fe3+的分离。结晶主要是冷却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种方法,冷却结晶针对溶解度随温谨纳度变化大的物质,另外还有易分解的和带结晶水的物质,蒸发结晶是针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物质。 抓住这三点,问题便迎刃而解。 另外是实验推理题,北京卷每年必有一道这种类型的题目,这种题难度大,会突破我们原有的认知,并且学生要做出合理的推测和假设,这些假设是课上从未讲过的,考验的就是学生的能力。以2017年北京卷为例: 本题是探究Ag+的氧化性,主要的考点是离子检验、反应方程式、实验设计、实验预测、实验推理、实验结论。我们可以看到,这就包含了一个探究性实验的整体过程---假设、实验、结论。这种题型也有三个方向需要我们着重考虑。 第一个是实验预测,四个字,胆大有理,敢于跟我们的已有知识做斗争,基于已有知识,又超出已有知识,比如本题中Fe2+并不是HNO3氧化的,我们在课上教授学生的知识点就是硝酸具有氧化性,但本题就不是,其实HNO3的氧化渣晌盯性是与浓度有关系的,稀的HNO3氧化性并不强。但也不能胡乱预测,要根据已有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和已知现象进行预测,本题就是溶液中有Fe2+、Fe3+、Ag+、NO3-、H+,起氧化作用的不是NO3-、H+,就很有可能是Ag+了。 第二是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就是找根源,这就必须用到控制变量法,必须用到对比实验,这就是科学的思想。为了看直观,我们要画出表格,对原对比实验进行加工,第一列填写变量,第二列填写实验现象,第三列填写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轻松解决对比实验。 第三是设计实验,该类题型往往还要再深入探究,让我们设计实验,常用的就是再把某个单一变量再进行改变,根据题意和推论,得出我们预测的实验现象;另外一种就是利用原电池来设计实验,本题就是这种模式,成功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变成两个不可接触的两部分,排除NO3-、H+的干扰,很奇妙的设计方式,还引入了原电池,这也可能成为一个设计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上就是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路,把握背后的思路流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化学2019最新实验装置题相关的资料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