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装载机正转6连杆啊 正转6连杆和反转6连杆区别是什么
在对装载机工作抄装置优化设计及袭运动住址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回顾与综合的基础上,以装载机工作装置反转六连杆机构为例,建立了装载机工作装置运动过程的通用数学表达式,对工作装置优化设计的合理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复合形法和黄金分割法对六连杆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装载机工作装置的运动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利用VisualC++6.0开发了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及运动仿真软件.对优化设计的具体应用技术,如数学模型的建立、目标函数的选择、约束条件的建立、优化方法的选择等进行了阐述.对优化设计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装载机工作装置六连杆机构的...
2. 装载机工作装置经常出现的故障怎么处理
装载机工作装置是装载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装载机的工作效率,但是,与装载机的其它系统相比而言,大家对其研究的深度不够。尤其是近几年,大家对装载机的外观设计越来越注重,而其内在的核心部分却没有任何提高。下面,我们根据近年来装载机工作装置经常出现的故障,逐一分析一下。
一、工作装置拉杆弯曲:
顾名思义,拉杆在工作过程中是受拉力的,只会出现被拉长或铰接孔失圆的现象,不会出现弯曲现象。因此拉杆在设计中我们只考虑其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考虑其它力,因而拉杆成为工作装置中最薄弱的部件。实际工作中,如果工作装置设计不合理或操作不当,将使拉杆承受比拉力还大的其它力。
第一种情况:
工作装置在处于最高位置以下的任意位置卸料后,如果用户接下来的动作不是下降动臂或收斗,而是直接提升动臂,这时,拉杆受的力就不是拉力,而是压力。
在卸料后,如果立即提升动臂,由于卸载限位块与动臂接触,铲斗与动臂的相对夹角不能再减小,这时拉杆受到铲斗的推力,该推力通过摇臂作用到翻斗油缸上,将活塞杆往外拉,而此时的翻斗油缸前后腔都处于封死状态,必须通过翻斗油缸的前腔泄油、后腔补油才能使工作装置继续向上运动,如果拉杆产生的最大推力不能使翻斗油缸活塞杆向外拔出,最后只能使拉杆弯曲。因此,这种情况下拉杆所受的最大压力是由翻斗缸前腔泄荷阀的压力决定的。
第二种情况:
当工作装置进行挖掘作业时,这时装载机的整个重量都落在铲斗和后轮上,前轮不承受力。铲斗对地面的切入力是由拉杆对铲斗的推力提供的,所以这时的拉杆承受的是压力,其压力的大小是根据整机的重量和翻斗缸前腔泄荷阀的压力共同决定的,两者取其最小者。
第三种情况:
当工作装置在卸料作业时,用户往往为了卸料干净,操纵翻斗油缸,用铲斗限位块与动臂进行猛烈碰撞,这时摇臂会对拉杆产生一个冲击压力,如果不考虑运动惯性力的大小,拉杆所受压力的大小也是由翻斗缸前腔泄荷阀的压力决定的,与第一种情况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工况翻斗缸是主动的,而第一种情况翻斗缸是被动的。
以上是拉杆弯曲的三种典型工况,用机械原理中力矩平衡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出拉杆受压力最大的一种工况,对拉杆进行稳定性验算。对于第三种工况,我们可以在动臂座梁处焊接一个限位块,可以防止翻斗缸将太多的冲击压力传递到拉杆上。对于第一、第二种工况,我们可以调节翻斗缸前腔的泄荷阀压力不能太高,保证拉杆不被压弯。根据经验,判断翻斗缸前腔压力是否太高,我们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第一种工况下,让发动机处于怠速状况下提升动臂,如果动臂不能被提升起来或感觉到发动机转速明显下降甚至熄火,这时是翻斗油缸前腔泄荷阀压力太高,应该用压力表测试并调整到规定值。
但不能为了保护拉杆而将该阀的压力调得太低。如果压力调得太低,当装载机工作装置处于满斗高位时,由于铲斗与物料的合重心相对于铲斗下支点的力臂几乎为零,铲斗容易向后翻转,物料会从铲斗的斗沿掉落下来,容易砸坏驾驶室,对驾驶员造成人身伤害。
二、铲斗收斗不到位:
“铲斗收斗不到位”现象是指装载机工作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铲斗上的收斗限位块无法与动臂接触,收斗角达不到规定值。
该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工作装置中结构件强度不够,发生塑性变形引起的。我们在设计工作装置时,验算工作装置的强度往往是在装载机全负荷进行插入物料掘起时进行受力分析的,我们往往认为在此种工况下,工作装置受力是最大的。其实不然,根据工作经验,我们分析认为发生塑性变形的工况还有几种被我们忽略的情况,特在这里提出来,以便大家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对工作装置结构强度分析时加以考虑。
第一种情况:
我们在设计工作装置时,为了防止装载机在运输物料时撒料,通过调整翻斗缸与前车架连接的铰点位置,使工作装置从地面收斗位置到规定运输位置的最高点这一段圆弧运动,铲斗的收斗限位块始终是紧紧靠在动臂上的,这样可以保护工作装置免受冲击,防止物料撒落,而且可以简化驾驶员的操作,不用地面收斗后,到运输位置时,再操作一下收斗动作。这种功能就是我们常说的“靠挡块功能”。
通过运动轨迹,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具有该功能的工作装置如果没有收斗限位块的限制,工作装置从地面收斗位置到规定运输位置的最高点这一段圆弧运动中,铲斗与动臂的相对夹角是逐渐减小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斗限位块的限制,铲斗迫使拉杆去拉动摇臂,将翻斗缸活塞杆压回去。翻斗缸活塞杆被压回去是通过翻斗缸前腔补油阀进油,后腔泄荷阀回油实现的。一般来说,后腔泄荷阀的开启压力是工作液压系统的系统压力的1.25倍。
3. zl40装载机变速箱档位数
轮式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中,要对其各个部件的强度进行计算,方法很多,算出的结果也很精确,但如果外载荷选择不当,计算将是没有用的。本文对轮式装载机工作装置计算工况,计算载荷进行讨论,提出外载卖悉荷的求解方法。
1 计算位置和计算工况的确定
装载机工作装置强度计算中,应选择工作装置受力最大的位置为计算位置。分析装载机铲掘、运输,提升及卸载等作业过程,以装载机在水平面上铲掘物料时,工作装置受力最大。因此对工作装置强度计算应取装载机在水平面上作业,铲斗斗底与地面水平时为计算位置。
装载机工作装置计算工况,文献〔1〕、〔2〕中介绍了六种工况:①对称水平受力工况;②对称垂直受力后轮离地工况;③对称水平与垂直同时作用后轮离地工况;④水平受力偏载工况;⑤垂直受力偏载后轮离地工况;⑥水平偏载与垂直偏载后轮离地工况。对于④、⑤、⑥三种工况,由于偏载程度至今兆配棚尚未研究清楚,若取极限位置进行强度计算,动臂板高应力区都达到了材料的屈服极限,这与实际测量数据出入较大,看来极限偏载工况的假设不尽合理,我们只讨论①、②、③种工况。根据对ZL30装载机工作装置进行强度分析,①、②种工况的应力大大小于第③种工况的应力,所以我们选工况③为计算工况。工况③是受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作用后轮离地工况,由于目前载机设计中,转斗掘起力远远大于动臂掘起力,我们认为第③种工况是转族则斗缸掘起使后轮离地,当装载机继续铲装时,铲斗与动臂下铰点没有着地,动臂是个悬梁。我们取此工况为工作装置中动臂的计算工况,并把此工况作为工况A。另一种铲掘工况是铲斗与动臂的下铰点离地高度很小,在转斗作业时有可能接地成为一个支点,致使装载机的纵向稳定性增加,这种情况转斗缸力达到最大值,铲斗、拉杆、摇臂受力最大,我们把此工况作为B工况,为铲斗、拉杆、摇臂、销轴的计算工况。
4. 数控,机械专业类的毕业设计
jx206冷连轧机液压压下控制系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
jx207冷轧带钢制造中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究-3-3
jx208冷轧机
jx209立式组合机床液压系统
jx210组合机床设计
jx211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
jx212机械手控制设计
jx213电机机座钻孔组合机床设计
jx214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
jx215MG132320-W型采煤左牵引部机壳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jx216CA6140车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jx217-27m3矿用挖掘机斗杆结构有限元分析
jx218_6136车床数控改造
jx219_BW-100型泥浆泵曲轴箱与液力端特性分析、设计
jx220_A6140车床尾座体工艺工装设计
jx221XY-4岩心钻机升降机的设计
jx222ZL05微型轮式装载机总体设计
jx223ZL15型轮式装载机
jx223万能材料试验机CAD
jx224三坐标数控磨床设计
jx225五金模具毕业设计盖冒垫片设计说明书.doc
jx226冲击回转钻进技术
jx227单线画线机
jx228工艺-MG250591-WD型采煤机右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jx229工艺-WH212减速机壳体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jx230工艺-曲轴箱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jx231带位移电反馈的二级电液比例节流阀设计
jx232微型轴承外表面缺陷自动检测线设计
jx233手机翻盖注射模的设计
jx234挖掘装载机工作装置结构设计
jx235模具-弯管接头塑料模设计
jx236滚针轴承自动装针机设计
jx237瓶塞注塑模
jx238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
jx239设计-MQ100 门式起重机总体
jx240设计-插秧机系统设计
jx241设计-旋转门的设计
jx242设计-电脑主板回焊炉及控制系统设计
jx243车床数控改造
jx244CA6140车床主轴箱的设计
jx245DTⅡ型固定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
jx246JLY3809机立窑(加料及窑罩部件)设计
jx247PLC在高楼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jx248Z30130X31型钻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
jx249乘客电梯的PLC控制
jx250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jx251减速器的整体设计
jx252压燃式发动机油管残留测量装置设计
jx253同轴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jx254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jx255基于普通机床的后托架及夹具设计开发
jx256环面蜗轮蜗杆减速器
jx257生产线上运输升降机的自动化设计
jx258电动自行车调速系统的设计
jx259知识竞赛抢答器PLC设计
jx260空气压缩机V带校核和噪声处理
jx261组合机床主轴箱及夹具设计
jx262膜片式离合器的设计
jx263设计-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jx264设计-ZL15型轮式装载机
jx265设计-搅拌器的设计
jx266设计-精密播种机
jx267设计机床-S195柴油机机体三面精镗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及夹具设计
jx268设计机床-车床主轴箱箱体右侧10-M8螺纹底孔组合钻床设计
jx269车床变速箱中拔叉及专用夹具设计
jx114300×400数控激光切割机XY工作台部件及单片机控制设计
mj001加热缸体注塑模设计
mj002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及对策
mj003双齿减速器设计
mj004塑料模mj004
mj005基于003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mj006双齿减速器设计
mj007塑料模具设计
mj007型卧式车床的修理与实现
mj008机床系统设计
mj009机械手控制设计
mj010轴加工工艺设计和加工程序编制
mj011微型电动机转子冲孔落料模的加工
mj012含油污热解炉机电系统设计
mj013 118面板注射模设计
mj014直动型弧面凸轮机械手的设计
mj015多功能文具盒上盖注塑模设计
mj016注射器盖毕业设计全部
mj017塑料碗注射模设计
mj018注射机模具
mj019基于118面板注射模设计
mj020冲压模系统设计(金属)
mj021含油污热解炉机电系统设计
mj022减速器的工艺设计
mj023接机平台、苗木输送系统的设计及总装图
mj024康复机器人的系统设计
mj025数字娱乐产品设计之硬盘MP4设计
mj026塑料模具设计
mj027我国数控机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mj028虚拟建模对于机械产品设计研究。
mj029直动型弧面凸轮机械手的设计
mj030现在的工艺设计
mj031基于1BF-160型拔杆粉碎还田机设计
mj032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夹具设计)
mj033垂直多关节机器人臂部和手部设计
mj034粗镗连杆大头孔专用镗床总体及镗削头设计
mj035仿人型机器人总体及臂手部结构设计
mj036基于ANSYS的挤出跑步机塑料边条模具的设计及机头的加工仿真
mj037基于PROE平台的柴油机机体工艺及三面精镗夹具设计
mj038基于三维的柴油机气缸体三面钻削组合机床总体及后主轴箱设计
mj039基于三维的柴油机气缸体三面钻削组合机床总体及夹具设计
mj040基于三维的柴油机气缸体三面钻削组合机床总体及右主轴箱设计
mj041基于三维的柴油机气缸体三面钻削组合机床总体及左主轴箱设计
mj042XX包装机总体设计及计量装置设计
mj043空心铆钉机总体及送料系统设计
mj044铝壳体压铸模具设计
mj045气缸体双工位专用钻床总体及左主轴箱设计
mj046水平多关节机器人总体及腰臂部设计
mj047塑料齿轮模具设计及其型腔仿真加工
mj048台灯罩模具设计及其型腔仿真加工
mj049基于BSG2213宽带砂光机
mj050基于1G-100型水旱两用旋耕机设计
mj051基于2BGF— l2o型旋耕播种机的研制与探讨
mj052车床的大修理
mj053机械手控制设计
mj054基于TY395柴油机机体缸孔粗镗组合机床总体及夹具设计
mj055型卧式车床的修理与实现
+工艺-SSCK20A数控车床主轴和箱体加工编程
+工艺-WHX112减速机壳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工艺-加工涡轮盘榫槽的卧式拉床夹具
+工艺-壳体的工艺与工装的设计
+工艺-支承套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
+机电一体化-PLC控制电梯
+机电一体化-T6113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连杆平行度测量仪
+模具-五金-冲大小垫圈复合模
+模具-五金-盖冒垫片
+模具-五金-护罩壳侧壁冲孔模设计
+模具-注塑-PDA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wk外壳注塑模实体设计过程
+模具-注塑-底座注塑模
+设计-NK型凝汽式汽轮机调节系统的设计
+设计-多功能自动跑步机(机械部分设计)
1具-五金-湖南Y12型拖拉机轮圈落料与首次
001双齿减速器设计
002塑料模具设计
003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004E5艺-CA6140机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5-注塑-小电机外壳造型和注射模具设计
5-注塑-心型台灯塑料注塑模具毕业设计
8具-五金-笔记本电脑壳上壳冲压模设计
36+模具-注塑-普通开关按钮模具设计
37+模具-注塑-软管接头模具设计
38+模具-注塑-手机充电器的模具设计
39+模具-注塑-鼠标上盖注射模具设计
41+模具-注塑-塑料架注射模具设计
43+模具-注塑-斜齿轮注射模
支架零件图设计
斜联结管数控加工和工艺
01卧式钢筋切断机的设计
09SF500100打散分级机总体及机架设计
11YQP36预加水盘式成球机设计
015盒形件落料拉深模设计
18设计-插秧机系统设计
19-工程钻机 的 设 计
21设计机床-车床主轴箱箱体右侧10-M8螺纹底孔组合钻床设计
23设计-精密播种机
26手机外壳造型及设计步骤文档
27轴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4 生产线上运输升降机的自动化设计
37 双铰接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设计
41 多用途气动机器人结构设计
46 自动洗衣机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55 模具-冰箱调温按钮塑模设计
56 模具-水泥瓦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分析
65 膜片式离合器的设计
68 减速器的整体设计
108放音机机壳注射模设计
111气门摇臂轴支座
300×400数控激光切割机XY工作台部
C616型普通车床改造为经济型数控车床
CA6140车床后托架的加工工艺与钻床夹具设计
CA6140杠杆加工工艺
FXS80双出风口笼形转子选粉机
JLY3809机立窑(加料及窑罩部件)设计
JLY3809机立窑(窑体及卸料部件)
JLY3809机立窑(总体及传动部件)设计
MR141剥绒机锯筒部、工作箱部和总体设计
PF455S插秧机及其侧离合器手柄的探讨和改善设计
R175型柴油机机体加工自动线上多功能气压机械手
X5020B立式升降台铣床拨叉壳体
XK5040数控立式铣床及控制系统设计
XKA5032A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自动换刀装置的设计
Y32-1000四柱压机液压系统设计
Z3050摇臂钻床预选阀体机械加工工
Z30130X31型钻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
Φ3×11M水泥磨总体设计及传动部件设计
Φ1200熟料圆锥式破碎机
毕业设计 酒瓶内盖塑料模具设计
拨叉零件工艺分析及加工
叉杆零件
柴油机连杆的加工工艺
齿轮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专用夹具设计
出租车计价器系统的设计
3L-108空气压缩机曲轴零件
6层框架住宅毕业设计结构计算书
20米T梁毕业设计
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弹丸循环及分离装置、集尘器设计)
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滚筒及传动机构设计)
SF500100打散分级机回转部分及传动设计
SF500100打散分级机内外筒体及原设计改进探讨
SF500100打散分级机总体及机架设计
X700涡旋式选粉机
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夹具设计)
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镗削头设计)
毕业设计五层教学楼(计算书及CAD建筑图
柴油机气缸体顶底面粗铣组合机床总体及夹具设计
传动齿轮工艺设计
带式运输机用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单拐曲轴机械加工工艺
低速级斜齿轮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电 流 线 圈 架 塑 料 模 设 计
端面齿盘的设计与加工
惰轮轴工艺设计和工装设计
二级直齿轮减速器设
法兰零件夹具设计1
分离爪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设计
杠杆工艺和工装设计
杠杆设计
高层建筑外墙清洗机---升降机部分的设计
高速数字多功能土槽试验台车的设计
管套压装专机
过桥齿轮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后钢板弹簧吊耳的工艺和工装设计
环面蜗轮蜗杆减速器
活塞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夹具及其CAD设计
货车底盘布置设计
机械手的设计
机座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
基于普通机床的后托架及夹具的设计开发
减速箱体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
渐开线涡轮数控工艺及加工
金属切削加工车间设备布局与管理
颗粒状糖果包装机设计
可调速钢筋弯曲机的设计
连杆零件加工工艺
滤油器支架模具设计
螺旋管状面筋机总体及坯片导出装置设计
螺旋千斤顶设计
内循环式烘干机总体及卸料装置设计
平面关节型机械手设计
汽车半轴
青饲料切割机
设计“CA6140法兰盘”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
设计-AWC机架现场扩孔机设计
设计-搅拌器的设计
设计一用于带式运输机上的传动及减速装置
生产线上运输升降机的自动化设计
十字接头零件分析
输出轴工艺与工装设计
数控车削中心主轴箱及自驱动刀架的设计
数控机床自动夹持搬运装置
水闸的设计
套筒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同轴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推动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
椭圆盖板的宏程序编程与自动编程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
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装配图及其零件图
型星齿轮的注塑模设计
宣化某毛纺厂废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
压燃式发动机油管残留测量装置设计
一套毕业设计设计说明书(轴盖复合模的设计与制造)
知识竞赛抢答器PLC设计
制冷专业毕业设计(家用空调)
轴向柱塞泵设计
总泵缸体加工
组合机床主轴箱及夹具设计
组合件数控车工艺与编程
组合铣床的总体设计和主轴箱设计
钻法兰四孔夹具
45+模具-注塑-旋纽模具的设计
46+模具-注塑-牙签合盖注射模设计
47+模具-注塑-游戏机按钮注塑模具设计
50+设计-200米液压钻机变速箱的设计
51+设计-“包装机对切部件”设计
52+设计-C618数控车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
54+设计-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55+设计-DTⅡ型皮带机设计
56+设计-GBW92外圆滚压装置设计
58+设计-PLC控制机械手设计
59+设计-SPT120推料装置
61+设计-XQB小型泥浆泵的结构设计
62+设计-YZJ压装机整机液压系统设计
63+设计-板材送进夹钳装置
64+设计-棒料切割机
65+设计-播种机设计
66+设计-铲平机的设计
67+设计-车载装置升降系统的开发
68+设计-大模数蜗杆铣刀专用机床设计
69+设计-大型制药厂热电冷三联供
70+设计-大型轴齿轮专用机床设计
71+设计-大直径桩基础工程成孔钻具
72+设计-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装置设计
73+设计-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74+设计-地下升降式自动化立体车库
75+设计-电液比例阀设计
76+设计-钉磨机床设计
78+设计-隔水管横焊缝自动对中装置
79+设计-隔振系统实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82+设计-绞肉机的设计
83+设计-经济型的数控改造
BA金-空气滤清器壳正反拉伸复合模设计
B设计-T611镗床主轴箱传动设计及尾柱设计
E5艺-CA6140机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E计-8英寸钢管热浸镀锌自动生产线设计
电动阀门装置及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
定板冲圆孔、冲槽、落料连续模设计
盖”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孔夹具设计
活塞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夹具设计
计-CA-20地下自卸汽车工作、转向液压系统
加热缸体注塑模设计
盘工艺规程设计及镗孔工序夹具设计
式升降台铣床拔叉壳体工艺规程制订
体齿飞面孔双卧多轴组合机床及CAD设计
消防环保:
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引部机壳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载机工作装置的实体建模及运动仿真
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钻床夹具设计
自动上料机机架部件设计及性能试验
+工艺-“填料箱盖”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孔夹具设计
+工艺-CA6140机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工艺-CA6140型铝活塞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夹具设计
+工艺-MG132320-W型采煤左牵引部机壳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工艺-MG250591-WD型采煤机右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工艺-SSCK20A数控车床主轴和箱体加工编程
+工艺-WHX112减速机壳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工艺-X62W铣床主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钻床夹具设计
+工艺-X5020B立式升降台铣床拔叉壳体工艺规程制订
+工艺-Z90型电动阀门装置及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
+工艺-回转盘工艺规程设计及镗孔工序夹具设计
+工艺-加工涡轮盘榫槽的卧式拉床夹具
+工艺-壳体的工艺与工装的设计
+工艺-支承套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
+机电一体化-PLC控制电梯
+机电一体化-T6113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连杆平行度测量仪
+模具-五金-笔记本电脑壳上壳冲压模设计
+模具-五金-冲大小垫圈复合模
+模具-五金-带槽三角形固定板冲圆孔、冲槽、落料连续模设计
+模具-五金-盖冒垫片
+模具-五金-湖南Y12型拖拉机轮圈落料与首次
+模具-五金-护罩壳侧壁冲孔模设计
+模具-五金-空气滤清器壳正反拉伸复合模设计
+模具-注塑-PDA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wk外壳注塑模实体设计过程
+模具-注塑-底座注塑模
+模具-注塑-电流线圈架塑料模设 计
+模具-注塑-对讲机外壳注射模设计
+模具-注塑-阀销注射模设计
+模具-注塑-方便饭盒上盖设计
+模具-注塑-肥皂盒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闹钟后盖毕业设计
+模具-注塑-普通开关按钮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软管接头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手机充电器的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鼠标上盖注射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塑料挂钩座注射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塑料架注射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小电机外壳造型和注射模具设计
+模具-注塑-斜齿轮注射模
+模具-注塑-旋纽模具的设计
+模具-注塑-牙签合盖注射模设计
+模具-注塑-游戏机按钮注塑模具设计
+设计-8英寸钢管热浸镀锌自动生产线设计
+设计-102机体齿飞面孔双卧多轴组合机床及CAD设计
+设计-200米液压钻机变速箱的设计
+设计-“包装机对切部件”设计
+设计-C618数控车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
+设计-CA-20地下自卸汽车工作、转向液压系统
+设计-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设计-DTⅡ型皮带机设计
+设计-GBW92外圆滚压装置设计
+设计-NK型凝汽式汽轮机调节系统的设计
+设计-PLC控制机械手设计
+设计-SPT120推料装置
+设计-T611镗床主轴箱传动设计及尾柱设计
+设计-XQB小型泥浆泵的结构设计
+设计-YZJ压装机整机液压系统设计
+设计-板材送进夹钳装置
+设计-棒料切割机
+设计-播种机设计
+设计-铲平机的设计
+设计-车载装置升降系统的开发
+设计-大模数蜗杆铣刀专用机床设计
+设计-大型制药厂热电冷三联供
+设计-大型轴齿轮专用机床设计
+设计-大直径桩基础工程成孔钻具
+设计-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装置设计
+设计-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设计-地下升降式自动化立体车库
+设计-电液比例阀设计
+设计-钉磨机床设计
+设计-多功能自动跑步机(机械部分设计)
+设计-隔水管横焊缝自动对中装置
+设计-隔振系统实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设计-基于ProE的装载机工作装置的实体建模及运动仿真
+设计-集成电路塑封自动上料机机架部件设计及性能试验
+设计-绞肉机的设计
+设计-经济型的数控改造
+设计-卷板机设计
+设计-磨粉机设计
+设计-某大型水压机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
+设计-普通钻床改造为多轴钻床
+设计-桥式起重机小车运行机构设计
+设计-乳化液泵的设计
+设计-三自由度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设计_1
+设计-双柱式机械式举升机设计
+设计-拖拉机变速箱体上四个定位平面专用夹具及组合机床设计
+设计-外圆磨床设计
+设计-涡轮盘液压立拉夹具
+设计-巷道堆垛类自动化立体车库
+设计-巷道式自动化立体车库升降部分
+设计-小型轧钢机设计
+设计-校直机设计
+设计-液压绞车设计
+设计-液压式双头套皮辊机
+设计-玉米脱粒机设计
加我 你懂的
5. 装载机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的难点在哪
1、 引言
装载机是工程机械的主要机种之一,广泛用于建筑、矿山、水电、桥梁、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国外装载机发展迅速,而我国装载机在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可靠性、结构设计强度等方面[1,2]。由于采取“类比试凑”等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容易形成设计中的“人为”应力集中点,造成机构整体强度的削弱甚至破坏。按这种设计生产出的产品,外观上看上去很强壮、刚性很好,但却有内在的设计缺陷,使用过程中常因工作装置结构强度等原因,产生开焊、甚至断裂等破坏,致使工作装置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将以SDZ20型装载机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在典型工况下用MARC软件进行静态结构分析,获得工作装置整体的应力及变形分布。其结论对该种结构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工作装置结构受力破坏与力学特征
2.1工作装置的结构
工作装置由铲斗、动臂、横梁、支撑、摇臂、拉杆等组成。各构件之间由铰销联接,有相对转动。为了增强摇臂、支撑的刚度,在摇臂及支撑之间有筋板连接,在计算时,可以将其视为一体。动臂上铰点与装载机前车架铰接,中部铰点与举臂油缸铰接;摇臂上铰点与翻斗油缸铰接。用MARC对其做有限元静力分析中,认为工作装置各铰接处没有相对转动。动臂是工作装置的主要受力部件,其截面形状为矩形;又因其长、宽方向远大于厚度方向,故可以用板壳元对动臂进行离散。横梁截面为箱形,为焊接结构。摇臂和支撑也是焊接结构,其焊接板的截面均为矩形。考虑各构件的厚度远小于其它两个方向的厚度,可以认为均为板类零件。
2.2结构受力与破坏特征
装载机整体结构为对称结构。分析装载机插入、铲起、举升、卸载等的作业过程可知,装载机载初铲时,工作装置受力最大。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外界载荷为不变载荷,主要是物料的重量以及机构自重。由于物料种类和作业的条件不同,装载机工作时铲斗切削刃并非均匀受载,一般可以简化为两种极端情况:(1)认为载荷沿切削刃均匀分布,并以作用在铲斗切削刃中点的集中载荷来代替均布载荷,称其为对称受载情况;(2)非对称受载情况,由于铲斗偏铲、料堆密集情况不均,使载荷偏于铲斗一侧,通常将其简化为集中载荷作用在铲斗最边缘的斗齿上。这两种处理方法都是偏于安全的。当结构受力超过其极限载荷,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直至开裂(焊接部位)或断裂。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工作装置作为装载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强度和刚度必须有充分的保证。根据工作装置的结构特征,建立起与其对应的有限元模型。
3.1单元类型的选取有限元网格划分
工作装置的各板厚度均匀,且长宽相比较小的多。根据经典薄壳理论假设,厚度小于中面轮廓尺寸1/5的为薄板。因此可以采用空间板壳单元进行网格划分。考虑四边形单元比三角形单元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而三角形单元比四边形单元更利于拟合过渡,所以采用四边形单元与三角形单元混合进行网格划分。
有限元网格按照“均匀应力区粗划、应力梯度大的区域细划”的原则进行划分。按照给定尺寸自动划分后,对局部(如尖角和轴承孔等部位)进行细划。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3.2边界条件的施加
边界条件包括两方面:边界载荷和边界约束。取额定装载量,按静力等效的原则将力施加在铲斗尖内移约100mm处中部。在初铲转斗时,可认为举臂油缸和翻斗油缸都不动,动臂的两个铰销部位和摇臂的铰销部位无相对移动。
3.2.1边界载荷
额定装载为2×104N。联合铲取的工况进行加载。根据以上假设,可以计算出铲斗所受水平力Rx和垂直力Ry。
水平力(即插入阻力)的大小由装载机的牵引力确定
Rx=Pkpmax=4000N 式中,Pkpmax为装载机的牵引力。
垂直力(即铲起阻力)大小受装载机的纵向稳定条件的限制。
Ry=GL1/L=58800x1300/2615.8=26974N 式中,G——装载机自重,为6000kg(58800N)。
L1——中心到前轮水平距离,为1300mm。
L——垂直力作用点到前轮水平距离,为2615.8mm 。
考虑到铲斗的特殊性,对其变形及破坏不予考虑。根据圣维南原理,局部载荷不影响远处应力场的分布,可以知道,在铲斗尖部附近所施加的点载荷不会影响除去铲斗外的工作装置的应力分布。所以这种加载方式是可行的。
3.2.2边界约束
根据假设,举臂油缸和翻斗油缸不动。这样,在油缸与工作装置的铰接处和动臂与前车架的铰接处分别施加对应的边界条件。
3.3材料性能参数的确定
SDZ20型装载机工作装置构件所用的材料为16Mn(包括动臂、摇臂、支撑、横梁和各筋板、加强板)和Q235(拉杆),变形在弹性范围内,对应各构件分别施加所需材料常数:
4、 结果分析
用MARC软件对工作装置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整个工作装置的整体应力应变场、变形场分布,图3给出了工作装置的局部等效应力分布。
由结果可知,该装置的结构完全满足了强度要求。各构件情况是:动臂的危险点在动臂下铰点及动臂与举臂油缸铰接处附近,应力值已经分别达到142.5MPa和118.9MPa,偏载时应力值达到184.5 MPa和153.6 MPa,是正载时的1.29倍,且偏载的一侧与横梁焊接部分出现应力集中,其值已达到100 MPa;摇臂的危险点在摇臂与拉杆铰接处,应力已达91.7 MPa;横梁的危险点在横梁与动臂的铰接处,应力值已达65.2 MPa;拉杆的危险点在与摇臂铰接处,应力值已达107.2 MPa。同时,在偏载时,动臂承载了由于偏载所产生的大部分扭矩,而其他构件在偏载时的应力集中相对减小。即使这样,最大值仍远小于屈服应力,设计是偏于安全的。
6. 装载机的工作装置
装载机的铲掘和装卸物料作业是通过其工作装置的运动来实现的。装载机工作装置由铲斗1、动臂2、连杆3、摇臂4和转斗油缸5、动臂油缸6等组成。整个工作装置铰接在车架7上。铲斗通过连杆和摇臂与转斗油缸铰接,用以装卸物料。动臂与车架、动臂油缸铰接,用以升降铲斗。铲斗的翻转和动臂的升降采用液压操纵。
装载机作业时工作装置应能保证:当转斗油缸闭锁、动臂油缸举升或降落时,连杆机构使铲斗上下平动或接近平动,以免铲斗倾斜而撒落物料;当动臂处于任何位置、铲斗绕动臂铰点转动进行卸料时,铲斗倾斜角不小于45°,卸料后动臂下降时又能使铲斗自动放平。
综合国内外装载机工作装置的结构型式,主要有七种类型,即按连杆机构的构件数不同,分为三杆式、四杆式、五杆式、六杆式和八杆式等;按输入和输出杆的转向是否相同又分为正转和反转连杆机构等。
土方工程用装载机铲斗结构,其斗体常用低碳、耐磨、高强度钢板焊接制成,切削刃采用耐磨的中锰合金钢材料,侧切削刃和加强角板都用高强度耐磨钢材料制成。
铲斗切削刀的形状分为四种。齿形的选择应考虑插入阻力、耐磨性和易于更换等因素。齿形分尖齿和钝齿,轮胎式装载机多采用尖形齿,而履带式装开机多采用钝形齿。斗齿数目视斗宽而定,斗齿距一般为150-300mm。斗齿结构分整体式和分体式两种,中小型装载机多采用整体式,而大型装载机由于作业条件差、斗齿磨损严重,常采用分体式。分体式斗齿分为基本齿2和齿尖1两部分,磨损后只需要更换齿尖。
装载机特殊工作装置
1. 加大斗
在标准机型配置的基础上,加大铲斗容量,以提高工作效率,以满足比重较轻物料的铲装,如:煤炭等。
2. 岩石王
主要针对装卸岩石工况,铲斗的斗臂板、支撑板斗进行了加强,并配备了高耐磨的副刀板、高耐磨精铸斗齿,从而提高了整个铲斗的使用寿命。
3. 高卸黑金王
满足货车日益增高的围栏高度,对于煤炭等比重较低的物料,即可满足高卸载,又可满足大装载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 侧卸斗
针对场地狭小特别是隧道作业工况的工作装置,铲斗可单向侧翻,在隧道作业中可有效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5. 夹木叉
主要用于林场及港口进行物料的搬运和装卸。
6. 快换装置
主要针对工作场地中存在多种物料需要装卸的工作环境,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内即可对工作装置进行快速更换,使用方便、作业效率高,可更换的工作装置有:铲斗、夹木叉等。
7. 抓草斗
主要应用于植物秸秆等抓取,具有开口大、压实紧、抓草效率高等特点。
8. 全自动滤清器排尘机
1. 防止“风枪”吹滤清器导致粉尘回流,而进入发动机,成为缸体早期磨损的隐患。
2. 省发动机维修费;因清理频繁,保证了滤清器的通透性,可以缩小滤清器的过滤孔径,挡住了更多粉尘,提高了发动机的进气纯度,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可达20%以上。
3. 省滤芯更换费;因工作频繁,粉尘总量保有率下降,可延长滤清器的使用寿命,节省滤清器80%,延长滤清器保养时间2-3倍,节省滤清器维护费用80%。
4. 省燃油费;有效降低进气阻力,保证发动机在高转速时的混合比,增加发动机输出功率,节省燃油3%-5%。
5. 省人工费;不必拆装,即可对滤清器进行自动清理,从而减轻了使用者的劳动强度。
7. 装载机工作装置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铲斗收斗不到位”现象是指装载机工作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铲斗上的收斗限位块无法与动臂接触,收斗角达不到规定值。
该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工作装置中结构件强度不够,发生塑性变形引起的。我们在设计工作装置时,验算工作装置的强度往往是在装载机全负荷进行插入物料掘起时进行受力分析的,我们往往认为在此种工况下,工作装置受力是最大的。
第一种情况
我们在设计工作装置时,为了防止装载机在运输物料时撒料,通过调整翻斗缸与前车架连接的铰点位置,使工作装置从地面收斗位置到规定运输位置的最高点这一段圆弧运动,铲斗的收斗限位块始终是紧紧靠在动臂上的。
这样可以保护工作装置免受冲击,防止物料撒落,而且可以简化驾驶员的操作,不用地面收斗后,到运输位置时,再操作一下收斗动作。这种功能就是我们常说的“靠挡块功能”。
通过运动轨迹,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具有该功能的工作装置如果没有收斗限位块的限制,工作装置从地面收斗位置到规定运输位置的最高点这一段圆弧运动中,铲斗与动臂的相对夹角是逐渐减小的。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斗限位块的限制,铲斗迫使拉杆去拉动摇臂,将翻斗缸活塞杆压回去。翻斗缸活塞杆被压回去是通过翻斗缸前腔补油阀进油,后腔泄荷阀回油实现的。一般来说,后腔泄荷阀的开启压力是工作液压系统的系统压力的1.25倍。
所以,工作装置从地面收斗位置到规定运输位置的最高点这一段圆弧运动中,有可能有一点拉杆所收的拉力、摇臂所受的弯矩比地面掘起工况所受的相应力还大。
第二种情况
工作装置在最高点卸料时,用户往往为了卸料干净,首和操纵翻斗油缸,用铲斗限位块与动臂进行猛烈碰撞,时间长了,铲斗限位块与动臂上都会出现一个凹坑,铲斗的卸载角已经远远超过了设计值,此时的工作装置连杆机构接近一个死点。
即A、B、C三点几乎成为一条直线,这时工作装置再收斗,拉杆和摇臂将会受到无穷大的'拉力。当出现这种现象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可以在摇臂与动臂之间焊接卸载限位块,避免铲斗与动臂间产生过大的冲击。
顾名思义,拉杆在工作过程中是受拉力的,只会出现被拉长或铰接孔失圆的现象,不会出现弯曲现象。因此拉杆在设计中我们只考虑其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考虑其它力,因而拉杆成为工作装置中最薄弱的部件者脊盯。实际工作中,如果工作装置设计不合理或操作不当,将使拉杆承受比拉力还大的其它力。
第一种情况
工作装置在处于最高位置以下的任意位置卸料后,如果用户接下来的动作不是下降动臂或收斗,而是直接提升动臂,这时,拉杆受的力就不是拉力野册,而是压力。
卸料后,如果立即提升动臂,由于卸载限位块与动臂接触,铲斗与动臂的相对夹角不能再减小,这时拉杆受到铲斗的推力,该推力通过摇臂作用到翻斗油缸上,将活塞杆往外拉。
而此时的翻斗油缸前后腔都处于封死状态,必须通过翻斗油缸的前腔泄油、后腔补油才能使工作装置继续向上运动,如果拉杆产生的最大推力不能使翻斗油缸活塞杆向外拔出,最后只能使拉杆弯曲。因此,这种情况下拉杆所受的最大压力是由翻斗缸前腔泄荷阀的压力决定的。
第二种情况
当工作装置进行挖掘作业时,这时装载机的整个重量都落在铲斗和后轮上,前轮不承受力。铲斗对地面的切入力是由拉杆对铲斗的推力提供的,所以这时的拉杆承受的是压力,其压力的大小是根据整机的重量和翻斗缸前腔泄荷阀的压力共同决定的,两者取其最小者。
第三种情况
当工作装置在卸料作业时,用户往往为了卸料干净,操纵翻斗油缸,用铲斗限位块与动臂进行猛烈碰撞,这时摇臂会对拉杆产生一个冲击压力,如果不考虑运动惯性力的大小,拉杆所受压力的大小也是由翻斗缸前腔泄荷阀的压力决定的,与第一种情况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工况翻斗缸是主动的,而第一种情况翻斗缸是被动的。
以上是拉杆弯曲的三种典型工况,用机械原理中力矩平衡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出拉杆受压力最大的一种工况,对拉杆进行稳定性验算。对于第三种工况,我们可以在动臂座梁处焊接一个限位块,可以防止翻斗缸将太多的冲击压力传递到拉杆上。
对于第一、第二种工况,我们可以调节翻斗缸前腔的泄荷阀压力不能太高,保证拉杆不被压弯。
根据经验,判断翻斗缸前腔压力是否太高,我们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第一种工况下,让发动机处于怠速状况下提升动臂,如果动臂不能被提升起来或感觉到发动机转速明显下降甚至熄火,这时是翻斗油缸前腔泄荷阀压力太高,应该用压力表测试并调整到规定值。
但不能为了保护拉杆而将该阀的压力调得太低。如果压力调得太低,当装载机工作装置处于满斗高位时,由于铲斗与物料的合重心相对于铲斗下支点的力臂几乎为零,铲斗容易向后翻转,物料会从铲斗的斗沿掉落下来,容易砸坏驾驶室,对驾驶员造成人身伤害。
8. 轮式装载机工作原理
轮式装载机工作原理
装载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煤炭、矿山、水利、国防等工程和城市建设等场所的铲土运输机械。它对于减轻劳动强度,加快工程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装载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发展前景如何呢?下面对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做简单介绍。
结构及工作原理:
上图为轮式装载机总体结构示意图,装载机一般由车架、动力传动系统、行走装置、工作装置、转向制动装置、液压系统和操纵系统等组成。发动机1的动力经变矩器2传给变速箱14,再由变速箱把动力经传动轴13及16分别传到前后桥10,以驱动车轮转动。内燃机动力还经过分动箱驱动液压泵3工作。工作装置由动臂6、摇臂7、连杆8、铲斗9、动臂液压缸12和摇臂液压缸5组成。动臂一端铰接在车架上,另一端安装了铲斗,动臂的升降由动臂液压缸来带动,铲斗的翻转由转斗液压缸通过摇臂和连杆来实现。车架11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铰销4连接,依靠转向液压缸可以使前后车架绕铰销相对转动,以实现转向。
功能: 其主要功能是对松散物料进行铲装及短距离运输作业。它是工程机械中发展最快、产销量及市场需求最大的机种之一。我们平时看到最多的是轮式装载机,与它相对的是履带式的装载机。与履带式的相比它具有机动性能好,不破坏路面,操作方便等优点。所以轮式装载机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对象均为轮式装载机。
从装载机的总体结构图可以看出,装载机可分为:动力系统、机械系统、液压系统、控制系统。装载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性能的优劣不仅与工作装置机械零部件性能有关,还与液压系统、控制系统性能有关。动力系统:装载机原动力一般由柴油机提供,柴油机具有工作可靠、功率特性曲线硬、燃油经济等特点,符合装载机工作条件恶劣,负载多变的要求。机械系统:主要包括行走装置、转向机构和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把发动机的机械能以燃油为介质,利用油泵转变为液压能,再传送给油缸、油马达等转变为机械能。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对发动机、液压泵、多路换向阀和执行元件进行控制的系统。液压控制驱动机构是在液压控制系统中,将微小功率的电能或机械能转换为强大功率的液压能和机械能的装置。它由液压功率放大元件、液压执行元件和负载组成,是液压系统中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核心。
装载机国内外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难题:
目前,国外多功能物流装备及其相关技术正日益的完善,并朝着系列化、大型化、微型化、多用途等方向发展。国际知名厂商(如山猫,凯斯,卡特彼勒、小松、利渤海尔、沃尔沃等)一则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如应用电子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用于物料精确装、载、运作业的GPS定位与重量自动称量装置;二则采用特殊降噪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装载机工作时的机器噪声;三则通过不断改善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研究无污染、经济型、环保型的动力装置;四则优化工作装置的结构设计,如由单一的“Z”型连杆机构演变出八杆平行机构、TP连杆机构和“ERASLINK”机构(单动臂铸钢结构),以及O&K公司专为小型多功能装载机而设计的LEAR连杆机构等,为了提高装载机的作业生产率,相继研制出许多功能超强的系统,例如:动力电子控制/管理系统,自动调节发动机输出功率;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当装载机处于非作业工况是,自动降低发动机转速,减少燃料消耗及发动机噪音;关键信息显示系统等。
我国装载机行业的主导产品,基本上都是以柳工70年代初开发的ZL50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属国际60年代技术水平。进入80年代消化吸收美国Caterpillar、日本小松等先进技术,逐步开发成功了我国第二代装载机产品。我国的第二代产品与国际先进产品相比,在机电一体化、操纵舒适度、作业效率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差距最大的是产品可靠性,国产多功能装载机整机可靠性差(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足400小时),缺乏核心技术、主要关键部件都依赖进口、产品单一,产品档次低。虽然国内装载机及相关技术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如多功能装载机的销售量已经占据了世界装载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我国已成为世界多功能装载机第一产销大国。
目前我国装载机行业已经出现了第三代产品。第三代产品的整机可靠性有很大的提高,各主要性能指标基本上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是在可靠性、舒适度、作业效率及制造水平等发面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第四代产品在第三代的基础上也已出现,进一步优化了整机的性能及配置,电控箱、湿式制动器等技术得到了应用,并形成了各企业的.专有技术及专利技术,使产品以崭新的面目推向市场。这些都将是进一步促进我国装载机行业的技术进步。
装载机的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单一吸声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机器噪声;通过不断改进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除了上述这些外,还有:多功能铲斗、松土器、液村锤、扫雪器等多种工作装置,体积小、功率大、轻巧灵活、燃油经济性更好,增大驾驶室尺寸和玻璃窗面积,提高室内的气压以防尘,改善控制系统和操纵杆的位置,提高操作环境的舒适性,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以及美化外观造型等。特别的由于我国挖掘装载机起步晚,不论是产品品种、性能参数还是使用可靠性、售后服务等都和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它的发展趋势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发出高质量、多功能、多品种、多规格的系列产品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基础元件、部件的生产和质量,尤其是提高液压元件的质量,以达到满足产品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王国彪 《国外轮式装载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宋占伟,闻邦椿 《装载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朱长亮 《我国轮式装载机产品的发展》
王国彪,王岩松,马铸 《轮式装载机的现状与技术发展》
;9. 国内装载机工作装置研究现状
工作装置研究不充分。
1、传统的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思路比较单一,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运用先进技术和材料,提高工作安全、降低能耗、减少噪音等方面的考虑。
2、国内装载机厂家大多数缺少科研投入,很少伍袭有橡敬针对工作装置的研发项目,这导致腔如兄了国内装载机工作装置研究的缺乏和不充分。
3、与国外装载机厂家相比,国内装载机厂家的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导致国内装载机工作装置研究不足的一个原因。
10. 轮式装载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为轮式装载机总体结构示意图,装载机一般由车架、动力传动系统、行走装置、工作装置、转向制动装置、液压系统和操纵系统等组成。发动机1的动力经变矩器2传给变速箱14,再由变速箱把动力经传动轴13及16分别传到前后桥10,以驱动车轮转动。内燃机动力还经过分动箱驱动液压泵3工作。工作装置由动臂6、摇臂7、连杆8、铲斗9、动臂液压缸12和摇臂液压缸5组成。动臂一端铰接在车架上,另一端安装了铲斗,动臂的升降由动臂液压缸来带动,铲斗的翻转由转斗液压缸通过摇臂和连杆来实现。车架11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铰销4连接,依靠转向液压缸可以使前后车架绕铰销相对转动,以实现转向。从装载机的总体结构图可以看出,装载机可分为:动力系统、机械系统、液压系统、控制系统。装载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性能的优劣不仅与工作装置机械零部件性能有关,还与液压系统、控制系统性能有关。动力系统:装载机原动力一般由柴油机提供,柴油机具有工作可靠、功率特性曲线硬、燃油经济等特点,符合装载机工作条件恶劣,负载多变的要求。机械系统:主要包括行走装置、转向机构和工作装置。液压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把发动机的机械能以燃油为介质,利用油泵转变为液压能,再传送给油缸、油马达等转变为机械能。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对发动机、液压泵、多路换向阀和执行元件进行控制的系统。液压控制驱动机构是在液压控制系统中,将微小功率的电能或机械能转换为强大功率的液压能和机械能的装置。它由液压功率放大元件、液压执行元件和负载组成,是液压系统中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