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2) C(3)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图一圆底烧瓶内部压强减小,小于大气版压,图二锥形瓶权内压强增大。(4)图二
『陆』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形成压强差.(1)图Ⅰ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
(1)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易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图中喷泉,A、C、D均可内形成喷泉容,而B中氧气不易溶于水,则不能形成喷泉,故答案为:B;
(2)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可形成喷泉,则选择的物质与冷水接触放出大量的热即可,只有A中生石灰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BD中热效应不明显,C中吸热,
故答案为:A;
(3)图Ⅲ所示的喷泉实验装置,利用气体的热膨胀打破压强平衡即可引发喷泉实验,则方法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
『柒』 喷泉实验怎么做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力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力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裤辩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把实验装置装好后。打开橡皮管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可以看到,烧杯里的胡誉缺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氨极易溶于水,经试验测定,在常温,常压下,一体积的水虚首中能溶解700体积的氨。
『捌』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如图),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Ⅰ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1)该装置中形成喷泉的条件是烧瓶中的气压变小;
A、HCl易溶于H2O,所以能使烧瓶中的气体迅速减小,能形成喷泉,故A不选;
B、O2不易溶于H2O,所以不能使烧瓶中的气体减小,不能形成喷泉,故B选;
C、S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应,能导致烧瓶中的气体减小,所以能形成喷泉,故C不选;
D、C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应,能导致烧瓶中的气体减小,所以能形成喷泉,故D不选;
故答案为:B;
(2)图Ⅱ是在锥形瓶中加入的物质能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变大才能形成喷泉;
A、CaCO3与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生成二氧化碳比较少,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化不大,不能形成喷泉,故A错误;
B、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不生成气体,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B错误;
C、锌与稀盐酸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所以能形成喷泉,故C正确;
D、NaCl与稀HNO3反应不生成气体,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图Ⅰ和图Ⅱ两套装置,均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Ⅰ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而图Ⅱ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
故答案为:图Ⅰ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使其小于大气压,而图Ⅱ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使其大于大气压;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图Ⅱ原理相似,故答案为:图Ⅱ.
『玖』 某个实验题,氧气和一氧化氮的反应,喷泉反应的装置
根据总反应方程式:4NO+3O2+2H2O=4HNO3,易得等体积的NO反应后剩余氧气1/4体积,所以
瓶内剩余气体占烧瓶容积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