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见机构设计及应用图例的目录
第1章机构设计基础
1.1机构要素
1.1.1构件
1.1.2运动副
1.2机构图示方法
1.2.1机构运动简图
1.2.2机构装配图
1.2.3机构构造图
1.2.4机构轴测构造示意图
1.2.5机构轴测简图
1.3机构自由度计算
1.3.1机构的自由度
1.3.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3.3常见机构自由度计算实例
1.3.4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4机构的分类
1.4.1执行动作和执行机构
1.4.2执行构件的基本运动和机构的基本功能
1.4.3按功能对机构分类
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应用实例
2.1曲柄摇杆机构
2.1.1运动分析
2.1.2雷达天线仰俯角调整机构图例与说明
2.1.3搅拌机机构图例与说明
2.1.4缝纫机踏板机构图例与说明
2.1.5颚式破碎机机构图例与说明
2.1.6夹紧机构图例与说明
2.1.7汽车前窗刮雨器机构图例与说明
2.1.8摄影机抓片机构图例与说明
2.1.9钢材步进输送机的驱动机构图例与说明
2.1.10纹版冲孔机的冲孔机构图例与说明
2.2双曲柄机构
2.2.1运动分析
2.2.2惯性筛机构图例与说明
2.2.3机车车轮联动机构图例与说明
2.2.4摄影平台升降机构图例与说明
2.2.5旋转式水泵机构图例与说明
2.2.6公共汽车车门启闭机构图例与说明
2.2.7挖土机铲斗机构图例与说明
2.2.8冲床双曲柄机构图例与说明
2.3双摇杆机构
2.3.1运动分析
2.3.2起重机机构图例与说明
2.3.3汽车前轮换向机构图例与说明
2.3.4飞机起落架机构图例与说明
2.3.5摆动式供料器机构图例与说明
2.3.6造型机翻转机构图例与说明
2.3.7闸门启闭机构图例与说明
2.3.8可逆坐席机构图例与说明
2.4曲柄滑块机构
2.4.1运动分析
2.4.2冲床机构图例与说明
2.4.3压力机工作机构图例与说明
2.4.4搓丝机对心滑块机构图例与说明
2.4.5送料机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图例与说明
2.4.6注射模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图例与说明
2.4.7蜂窝煤机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图例与说明
2.4.8双滑块机构图例与说明
2.5导杆机构
2.5.1运动分析
2.5.2牛头刨床图例与说明
2.5.3旋转油泵图例与说明
2.6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
2.6.1运动分析
2.6.2摆缸式油泵图例与说明
2.6.3抽水唧筒图例与说明
2.6.4自动翻卸料装置图例与说明
2.7多杆机构
2.7.1六杆推料机构图例与说明
2.7.2六杆增程式抽油机机构图例与说明
2.7.3小型刨床机构图例与说明
2.7.4假肢膝关节图例与说明
2.7.5装载机图例与说明
2.7.6缝纫机摆梭机构图例与说明
2.7.7插齿机机构图例与说明
2.7.8插床插削机构图例与说明
2.7.9摆式飞剪机机构图例与说明
2.7.10电动玩具马主体机构图例与说明
第3章凸轮机构应用实例
第4章齿轮机构应用实例
第5章轮系应用实例
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应用实例
第7章螺旋机构应用实例
第8章挠性传动机构应用实例
第9章组合机构应用实例
第10章特殊机构应用实例
第11章创新机构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Ⅱ 求一级减速器装配图图片及零件图
给你一份我以前做的:
摘 要
齿轮箱作为一种基础设备,被广泛应用,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而目前许多工厂尚不具备制造高精度齿轮箱的加工设备。另一方面,再好的设备加工出的零件也存在误差,其累积误差仍会影响齿轮箱装配后的传动性能。本文提出的无侧隙传动技术,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在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主副齿轮来实现飞剪机的无侧隙传动。
“零侧间隙啮合”是:在尽量周到地考虑飞剪机工作条件下,将齿轮加工成在某一特定状态(例如温度,轴承游隙等)为“零侧间隙啮合”,事实上并非没有侧隙,只能说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是很小的。
常消除齿隙有很多方法,如提高加工精度,利用圆锥齿轮,四个齿轮串联布置机构,利用主副齿轮。本设计就是采用主副齿轮。在某些飞剪机上,为了改善上下滚筒同步齿轮的工作性能,被动轴上的齿轮往往采用主副齿轮结构,以便齿轮在无侧隙情况下工作,减少和消除冲击负荷。利用主副齿轮则能有效消除齿侧间隙,并且在减速器突然制动时,仍然能实现无间隙传动。
关键词: 飞剪机;减速器;间隙;主副齿轮
Abstract
Recer is widely used as a basic facility. It’s performance which is excellent or inferior has an impact on the running state of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 But many factories don’t have machining equipment for manufacturing high-precision recer at present . On the other hand, even though the part is manufactured by the best equipment, it also has error. And their accumulative errors still affect on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recer after assembled.No lateral gap technology in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using main-second gear to achieve no lateral gap transmission of the flying shears at the state of having no adequate equipment by a new way.
“No lateral gap ingear” is processing gear to a particular state(such as temperature, bearing clearance, etc.),considering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s much as possible. But in fact,it’s impossible that the gears have no lateral gap.The laterl gap of the gear is very small.
Usually there are many ways to eliminate lateral gap,such as improving the processing accuracy,using bevel gear, using four tandem gears and using main-second gear.This design has used the main-second gear. In some flying shears th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the top and bottom selsyn roller usually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main-second gear on the gear of the driven shaft.It can make the gear working at no lateral gap and eliminate shock load. The use of the main-second gear can eliminate lateral gap,and it still can achieve no lateral gap transmission when the recer is suddenly braked.
Key words:Flying shears; Recer; Lateral gap; Main-second gear
目 录
1 前言 1
2 研究内容 2
3 传动方案的分析与拟定 2
4 电动机的选择 2
5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2
5.1 传动装备的总效率为 2
5.2 传动比的分配 2
5.3 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2
5.3.1 各轴的转速计算: 2
5.3.2 各轴的输入功率计算: 3
5.3.3 各轴输入转矩的计算: 3
6 齿轮的计算 3
6.1 第一对斜齿轮的计算 3
6.1.1 材料选择 3
6.1.2 初选齿轮齿数 3
6.1.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3
6.1.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5
6.1.5 几何尺寸计算 7
6.1.6 齿轮的尺寸计算 7
6.1.7 传动验算 8
6.2 第二对斜齿轮的计算 8
6.2.1 材料选择 8
6.2.2 初选齿数 8
6.2.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9
6.2.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10
6.2.5 几何尺寸计算 12
6.3 按标准修正齿轮 12
6.3.1 修正中心距 12
6.3.2 对第二对齿轮修正螺旋角: 13
6.3.3 第二对齿轮的分度圆和中心距: 13
6.3.4 计算齿宽: 13
6.3.5 齿轮的尺寸计算 13
6.3.6 传动验算 14
7 轴的设计 15
7.1 高速轴的设计 15
7.1.1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15
7.1.2 根据轴向定位要求确定轴各段的直径和长度 15
7.2 中速轴的设计 16
7.2.1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17
7.2.2 初步选择滚动轴承 17
7.2.4 轴承端盖 18
7.2.5 键的选择 18
7.3 低速轴的计算 18
7.3.1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18
7.3.2 根据轴向定位要求确定轴各段的直径和长度 19
8 轴的校核 19
8.1 高速轴的校核 20
8.1.1 各支点间的距离 20
8.1.2 求轴上的载荷: 20
8.2 中速轴的校核 21
8.2.1 各支点间的距离 22
8.2.2 求轴上的载荷: 22
8.3 低速轴的校核 24
8.3.1 各轴段的距离 24
8.3.2 求轴上的载荷: 24
9 轴承的寿命计算 26
9.1 高速轴上轴承的寿命计算 26
9.1.1 求两轴承受到的径向载荷 和 26
9.1.2 求两轴承的轴向力 和 27
9.1.3 求轴承当量重载荷P1和P2 27
9.2 中速轴上轴承的寿命计算 27
9.2.1 求两轴承的轴向力 和 28
9.2.2 求轴承当量重载荷P1和P2 28
9.3 低速轴上轴承的寿命计算 28
9.3.1 求两轴承受到的径向载荷 和 28
9.3.2 求两轴承的轴向力 和 29
9.3.3 求轴承当量重载荷P1和P2 29
10 键的校核 30
10.1 高速轴上和联轴器相配处的键: 30
10.2 中速轴上和齿轮相配处的键: 30
10.3 低速轴上和齿轮相配处的键: 30
11 主副齿轮的设计 31
11.1 第一对主副齿轮的设计 31
11.2 第二对主副齿轮的设计 32
12 减速器箱体的设计 33
12.1 箱盖各钢板的尺寸: 34
12.1.1 箱盖左侧钢板的尺寸如图: 34
12.1.2 箱盖轴承座的尺寸如图: 34
12.1.3 箱盖吊耳环下钢板尺寸 34
12.1.4 吊耳环的尺寸 35
12.1.5 高速上肋板的尺寸 35
12.1.6 中速轴上的肋板的尺寸 35
12.1.7 视孔盖的尺寸 36
12.1.9 箱盖顶钢板的尺寸 37
12.1.10 箱盖凸缘钢板尺寸 37
12.1.11 箱盖前后侧面的尺寸 38
12.2 箱座上各钢板的尺寸 38
12.2.1 箱座底座的尺寸 38
12.2.2 箱座左侧面的尺寸 39
12.2.3 轴承座的尺寸 39
12.2.4 吊钩的尺寸 39
12.2.5 箱座凸缘的尺寸 39
12.2.6 低速端肋板钢板尺寸 40
12.2.7 高速轴端肋板的尺寸 40
12.2.8 中速端肋板的尺寸 41
12.2.9 箱座右侧面钢板的尺寸 41
12.2.10 箱座前后端面的尺寸 42
12.2.11 箱座底板 42
13 结束语 42
参考文献: 43
致谢: 43
1 前言
齿轮箱作为一种基础设备,被广泛应用,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而目前许多工厂尚不具备制造高精度齿轮箱的加工设备。另一方面,再好的设备加工出的零件也存在误差,其累积误差仍会影响齿轮箱装配后的传动性能。本文提出的无侧隙传动技术,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在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主副齿轮来实现飞剪机的无侧隙传动。
“零侧间隙啮合”是:在尽量周到地考虑飞剪机工作条件下,将齿轮加工成在某一特定状态(例如温度,轴承游隙等)为“零侧间隙啮合”,事实上并非没有侧隙,只能说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是很小的。
常消除齿隙有很多方法,如提高加工精度,利用圆锥齿轮,四个齿轮串联布置机构,利用主副齿轮。本设计就是采用主副齿轮(图1)。在某些飞剪机上,为了改善上下滚筒同步齿轮的工作性能,被动轴上的齿轮往往采用主副齿轮结构,以便齿轮在无侧隙情况下工作,减少和消除冲击负荷。利用主副齿轮则能有效消除齿侧间隙,并且在减速器突然制动时,仍然能实现无间隙传动。
图1.1 飞剪机同步齿轮传动的主副齿轮结构 a)结构简图 b)啮合关系
1—从动轴的主齿轮 2—从动轴的副齿轮 3—主动轴上的齿轮 4—弹簧 5,6—销钉
从动轴上的主齿轮1与轴用键固定,而副齿轮2则与主齿轮1的轮毂滑动配合(亦可直接空套在从动轴上)。主副齿轮通过压装在主齿轮轮毂上的销钉5及装在副齿轮上的销钉6与弹簧4相联,主副齿轮1和2同时与装在主动轴上的齿轮3啮合。在弹簧4的作用下,副齿轮始终越前主齿轮一个角度,这就保证了上下滚筒的同步齿轮在无侧隙下工作。弹簧4的设计应能克服飞剪机制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这种齿轮侧隙消除装通常用在低速大载荷飞剪机上,例如在设计FL—60型曲柄连杆飞剪机的同步齿轮时就采用了这种结构。
2 研究内容
本设计对象为飞剪齿轮减速器,总传动比i=16,实际输入功率N=120KW;输入转速n1=1500rpm,输出转速n2≈85rpm,技术要求为满足上述功率及速比要求,减速器启动频繁,工作时一般不逆转,设计一台能消除传动时的齿轮侧间隙的减速器,要求减速器箱体为焊接结构件。合理公配速比,设计计算齿轮,轴及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分析无侧间隙传动的基本理论及保证措施。
3 传动方案的分析与拟定
减速器采用双级圆柱展开式齿轮减速器。
4 电动机的选择
5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5.1 传动装备的总效率为
η=η12η22η33η4=0.992 0.972 0.993 0.96=0.872 (5.1)
η1为联轴器的效率,取0.99,
η2为齿轮传动的效率,取0.97,
η3为滚动轴承的效率,取0.99,
η4为滚筒的效率,取0.96。
5.2 传动比的分配
i1= (5.2)
取系数1.35 i=16 则,
i1=4.6476
i2=i/i1=16/4.6476=3.4426 (5.3)
5.3 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5.3.1 各轴的转速计算:
n1=1500r/min
n2=n1/i1=1500/4.6476r/min=322.747r/min (5.4)
n3=n2/i2=322.747/3.4426r/min=93.751r/min (5.5)
n4=n3=93.751r/min (5.6)
5.3.2 各轴的输入功率计算:
P1=N η1=120 0.99kW=118.8kW (5.7)
P2=P1 η2 η3=118.8 0.97 0.99kW=114.0836kW (5.8)
P3=P2 η2 η3=114.0836 0.97 0.99kW=109.5545kW (5.9)
P4=P3 η3 η1=109.5545 0.99 0.99kW=106.3744kW (5.10)
5.3.3 各轴输入转矩的计算:
T1=9550P1/n1=9550 118.8 1500N m=756.36 N m (5.11)
T2=9550P2/n2=9550 114.0836 322.7472 N m =3375.702N m (5.12)
T3=9550P3/n3=9550 109.5545 93.751 N m =11159.8327N m (5.13)
T4=9550P4/n4=9550 106.3744 93.751 N m=10937.7555 N m (5.14)
各轴的运动及动力参数:
轴号 转速n r/min 功率P kw 转矩T N m 传动比
1 1500 118.8 756.36 4.6476
2 322.75 114.08 3375.7 3.4426
3 93.75 109.55 11159.83 1
4 93.75 106.37 10937.76
6 齿轮的计算
6.1 第一对斜齿轮的计算
6.1.1 材料选择
选大小齿轮材料均为40Cr,并经调质及表面淬火,齿面硬度为48~55HRC,齿轮精度等级选择6级,初选螺选角β=14°。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6)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 。
6.1.2 初选齿轮齿数
选小齿轮齿数Z1=24,Z2=Z1 =24 4.6476=111.54 取Z2=112
6.1.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d1t (6.1)
6.1.3.1 确定载荷系数
因大小齿轮均为硬齿面,故宜选取稍小的齿宽系数,取 d=0.8,试选Kt=1.6。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查得
Hlim1= Hlim2=1100Mp
6.1.3.2 计算应力循环系数。
N1=60n1jLh=60 1500 1 (2 8 300 15)=6.48 109 (6.2)
N2=N1/i1=6.48 109/4.6476=1.39 109 (6.3)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图10-19)查得接触疲劳强度
KHN1=0.88 KHN2=0.95
6.1.3.3 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失效率取1%,安全系数S=1。
1= = Mp=968Mp (6.4)
2= = Mp=1045Mp (6.5)
=( 1+ 2)/2=(968+1045)/2Mp=1006.5Mp (6.6)
6.1.3.4 小齿分度圆的直径
d1t =77.54mm (6.7)
6.1.3.5 计算圆周速度
= = m/s=6.09m/s (6.8)
6.1.3.6 计算齿宽b及模数mnt
b= =0.8 77.54mm=62.032mm (6.9)
mnt= = mm=3.135mm (6.10)
h=2.25mnt=7.053mm
b/h=62.032/7.053=8.795 (6.11)
6.1.3.7 计算纵向重合度
=0.318 =0.318 0.8 24 =1.522 (6.12)
6.1.3.8 计算载荷系数K
根据 =6.09m/s,6级精度,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8)查得动载系数K =1.08,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3)查得
K =1.1,由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4)硬齿面齿轮一栏查得小齿轮相对支承非对称布置,6级精度,K 时
K =1.05+0.31 (1+0.6 ) +0.19 (6.13)
故K =1.05+0.31 (6.14)
考虑到齿轮为6级精度,所以取K =1.43
故 =1 (6.15)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3)查得 =1.29
6.1.3.9 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
(6.16)
6.1.3.10 计算模数mn
(6.17)
6.1.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6.18)
6.1.4.1 计算载荷系数
=1 (6.18)
6.1.4.2 计算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0d)查得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6.1.4.3 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8)查得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0,
6.1.4.4 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
(6.19)
(6.20)
6.1.4.5 计算大小齿轮的 并加以比较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5)查取齿形系数
,
查取应力校正系数
,
则 (6.21)
(6.22)
比较可得,小齿轮的数值较大,取小齿轮的值。
6.1.4.6 计算螺旋角影响系数
根据 =1.522,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8)查得 =0.88
6.1.4.7 计算重合度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6)查得 , 。
则 (6.23)
则有, (6.24)
对比计算结果,齿面接触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3.198mm,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3.082mm。由于齿轮模数m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弯曲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仅与齿轮直径有关,所以取标准值mn=3.5mm,取分度圆直径d1=79.11mm。
(6.25)
取Z1=22
则Z2=uZ1=4.6476 22=102.24,取Z2=102 (6.26)
6.1.5 几何尺寸计算
6.1.5.1 计算中心距
(6.27)
圆整后,取a=224mm
6.1.5.2 按圆整后的中心距修正螺旋角
(6.28)
因 值改变不多,故参数 , ,ZH 等不必修正。
6.1.5.3 计算分度圆直径
(6.29)
(6.30)
6.1.5.4 计算齿轮宽度
(6.31)
圆整后取B1=75mm,B2=64mm
6.1.6 齿轮的尺寸计算
6.1.6.1 基圆直径
(6.32)
(6.33)
6.1.6.2 分度圆齿厚
(6.34)
6.1.6.3 齿高
齿顶高 (6.35)
齿根高 (6.36)
齿全高 (6.37)
6.1.6.4 齿顶圆直径
(6.38)
(6.39)
6.1.6.5 齿根圆直径
(6.40)
(6.41)
6.1.6.6 分度圆齿槽宽和齿距
(6.42)
(6.43)
6.1.7 传动验算
6.1.6.1 按齿面接触强度验算:
其中
6.1.6.2 按齿根弯曲强度验算
取YFa中较大者YFa1进行计算。
(6.44)
其中
6.2 第二对斜齿轮的计算
6.2.1 材料选择
选大小齿轮材料均为40Cr,并经调质及表面淬火,齿面硬度为48~55HRC,齿轮精度等级选择6级,初选螺选角β=14°。
6.2.2 初选齿数
选小齿轮齿数Z1=30,Z2=Z1 =30 3.4426=103.28 取Z2=104
6.2.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d1t (6.45)
6.2.3.1 各项系数
因大小齿轮均为硬齿面,故宜选取稍小的齿宽系数,取 d=0.8,试选Kt=1.6。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6)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 。
6.2.3.2 Hlim值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查得
Hlim1= Hlim2=1100Mp
6.2.3.3 计算应力循环系数。
N1=60n1jLh=60 322.75 1 (2 8 300 15)=1.394 109 (6.46)
N2=N1/i1=1.394 109/3.4426=4.05 108 (6.47)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图10-19)查得接触疲劳强度
KHN1=0.89 KHN2=0.94
6.2.3.4 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失效率取1%,安全系数S=1。
1= = Mp=979Mp (6.48)
2= = Mp=1034Mp (6.49)
=( 1+ 2)/2=(979+1034)/2Mp=1006.5Mp (6.50)
6.2.3.5 小齿分度圆的直径
d1t =130.25mm (6.51)
6.2.3.6 计算圆周速度
= = m/s=2.201m/s (6.52)
6.2.3.7 计算齿宽b及模数
b= =0.8 130.25mm=104.2mm
= = mm=4.213mm (6.53)
h=2.25mnt=9.479mm
b/h=104.2/9.479=8.795
6.2.3.8 计算纵向重合度
=0.318 =0.318 0.8 30 =1.903 (6.54)
6.2.3.9 计算载荷系数K
根据 =2.201m/s,6级精度,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8)查得动载系数K =1.04,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3)查得
K =1.1,由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4)硬齿面齿轮一栏查得小齿轮相对支承非对称布置,6级精度,K 时
K =1.0+0.31 (1+0.6 ) +0.19
故K =1.0+0.31 (6.55)
考虑到齿轮为6级精度,所以取K =1.35
故 =1 (6.66)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3)查得 =1.29
6.2.3.10 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
(6.67)
6.2.3.11 计算模数mn
(6.68)
6.2.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6.69)
6.2.4.1 计算载荷系数
=1 (6.70)
6.2.4.2 值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0d)查得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6.2.4.3 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8)查得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0,
6.2.4.4 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
(6.71)
(6.72)
6.2.4.5 计算大小齿轮的 并加以比较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5)查取齿形系数:
,
查取应力校正系数:
,
则 (6.73)
(6.74)
比较可得,大齿轮的数值较大,取大齿轮的值。
6.2.4.6 计算螺旋角影响系数
根据 =1.903,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8)查得 =0.88
6.2.4.7 计算重合度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6)查得 , 。
则
则有, (6.75)
对比计算结果,齿面接触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4.21mm,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4.31mm。由于齿轮模数m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弯曲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仅与齿轮直径有关,所以取标准值mn=4.5mm,取分度圆直径d1=130.25mm。
,取Z1=28
则Z2=uZ1=3.4426 28=96.39,取Z2=96
6.2.5 几何尺寸计算
6.2.5.1 计算中心距
(6.76)
圆整后,取a=288mm
6.2.5.2 按圆整后的中心距修正螺旋角
(6.77)
因 值改变不多,故参数 , ,ZH 等不必修正。
6.2.5.3 计算分度圆直径
6.2.5.4 计算齿轮宽度
圆整后取B1=120mm,B2=103mm
6.3 按标准修正齿轮
6.3.1 修正中心距
中心距之和为 ,查得标准中心距为a=539mm, , 。由于第一个中心距和标准相同,所以只需将第二个中心距修改为 即可。由于模数取的标准值所以不作变化,只更改第二对齿轮的齿数。
由于 所以
而 ,则有 , 。
中心距 ,改变不大,所以仍取 。
6.3.2 对第二对齿轮修正螺旋角:
(6.78)
因为改变不多,故 , , 等不必修正。
6.3.3 第二对齿轮的分度圆和中心距:
6.3.4 计算齿宽:
圆整后取 ,
6.3.5 齿轮的尺寸计算
6.3.5.1 基圆直径
6.3.5.2 分度圆齿厚
6.3.5.3 齿高
齿顶高
齿根高
齿全高
6.3.5.4 齿顶圆直径
7.3.5.5 齿根圆直径
6.3.5.6 分度圆齿槽宽和齿距
6.3.6 传动验算
6.3.6.1 按齿面接触强度验算:
其中
6.3.6.2 按齿根弯曲强度验算
取 中较大者 进行计算。
其中
所以满足。
字数限制了,还是发你邮箱吧
Ⅲ 英国部族级驱逐舰是怎样设计的
1930年代中,英国海军开始发觉其舰队驱逐舰标准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正在建造或已经服役的新型驱逐舰。日本的特型(吹雪级驱逐舰)驱逐舰,意大利的航海家级,法国的空想级和美国的波特级都拥有更多更强的火炮和鱼雷,在拥有高速的同时排水量达到1750至2500吨。
1934年下半年,新型驱逐舰的设计开始摆上台面,要求拥有更强力的武装以应付羡首水面战斗。英国海军要求新型驱逐舰执行的任务包括:“巡逻,追击,包抄,对驱逐舰中队的近距离支援,与巡洋舰共同执行侦察和护航任务。”
而根据任务制定的设计要求包括:5座双联装低仰角的120毫米炮,良好的通讯和指挥能力,36节的航速;15节航速下要有5500海里的续航力,一座轻型的鱼雷发射管,用于在低能见度和夜间进行攻击,根据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标准排水量为1850吨。
1935年11月,海军部批准了最后的设计方案:部族级驱逐舰总长112.1米,舰宽36.5英尺10.95米,吃水2.7米,标准排水量1959吨,编制舰员190人。
4座双联装27.5毫米炮分别安装在A、B、X、Y炮位,火炮为45倍径27.5毫米,装在MkXIX型炮架上,拥有一个相当好的炮盾,炮塔后部敞开。射速为12发/分,设计上可以对空射击但最高仰角只有40度兄凯数。
总计备弹2400发,其中400发高炮弹,400发照明弹。原计划中的第五座120毫米炮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一门4联装2磅“砰砰”炮,安置在X炮位甲板的前端,炮弹使用触发式引信,射速为400发/分,备弹14400发,但其较低的初速造成只有1700码的有效射程,而且容易卡弹,由于没有射击指挥仪,所以只能进行人工瞄准,在面对高速飞机作用有限,但至少这种火炮的火力密度还是令人畏惧的,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士气。
另外两座四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装设在船体中部,位于两个烟囱之间,备弹10000发。一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则装在后烟囱后面。
以往英国海军建造的驱逐舰,每一级都造一艘尺寸、排水量较大,装备不同武器的舰只作为驱逐领舰,而部族级取消了这个做法,领舰与其余舰只在尺寸、排水量和武备上无任何差别,仅在舰员编制上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部族级的设计师科尔还考虑到舰艇的外观,他认为一艘漂亮的军舰会提高舰员的自豪感,这是相当难把握的。许多人都认为部族级是二战中最漂亮英国驱逐舰。
舰桥顶部设有标准的驱逐舰型指挥控制塔,仅用作对海、陆火力指挥。同时孙渗也装有测距仪,在对海/陆攻击时,测距仪仅仅用作测距,而在对空射击时则同时担负测距和瞄准射击工作。27.5毫米主炮的俯仰、回转和装填已经动力化,指挥控制塔和鱼雷管的回转同样也是动力驱动的。
反潜装备包括了声纳;舰尾一条较短的深弹投放轨,能够容弹三颗;在X炮位甲板有两座深弹抛射器,分别布置在后桅两侧,全舰共计能够装载30颗深弹。
动力装置是三座海军型三锅筒式锅炉,分装在三个锅炉舱中。锅炉舱之后隔着一重防水隔壁的是机舱,两台帕森斯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能够为两轴螺旋桨提供44000马力,使军舰达到计划的36节最高航速,在最恶劣的海况下也能达到32.5节左右。
锅炉压力和一直以来的以往英国海军建造的驱逐舰相同,为300磅/平方英寸。燃油搭载量为520吨,提供的续航力为15节速度航行5700海里。部族级的动力装置相当可靠,能够长时间维持高速行驶,但由于锅炉蒸汽温度和压力较低,和其他国家的新型驱逐舰比起来,其功率和经济性仍然较差。
为此曾有再增加一台发动机的想法,最后考虑到会使军舰全长增加约30英尺而令排水量大幅上升而作罢。最终的设计已经尽可能地满足条约中1850吨的排水量限制。
最初计划的时候是建造7艘部族级驱逐舰,1936年3月10日,即德军开进莱茵兰非武装区后的第三天,英国海军向船厂下单建造7艘部族级,稍后又在计划中增加了9艘,并于6月份向船厂下单。
期间舰首的设计进行了更动,将原来的直线型前倾首改为飞剪型舰首,目的是减少海浪对A炮位的影响。有人提议将其中一座后主炮与4联装2磅炮对调以使2磅炮获得更好的射角,但被驳回。建造过程中重量超过了计划,实际的排水量达到1900吨以上。由于主炮的生产速度跟不上,拖长了建造的时间。
1936年6月9日,最初两艘部族级阿弗利蒂人号和哥萨克人号在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位于泰恩河的船厂铺下龙骨。所有16艘舰在1938年5月至1939年3月间建成。
1942至1945年间澳大利亚建成了3艘部族级,建造前根据实战的经验而改进了设计。加拿大也订购了8艘改进型部族级,其中4艘于1942至43年间在英国建成,另外4艘于1945至48年间在加拿大本土建成。
Ⅳ 驱动力造句-用驱动力造句
(1) 人类本质里最深层的 驱动力 就是希望具有的重要性,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样的对待别人。
(2) 志向是前进的 驱动力 ,计划是前进的路线图。
(3) 信贷刺激的减少带来风险:如果投资或消费缺乏持久的 驱动力 ,经济增长可能一蹶不振。
(4) 但是到最后,没有正确的 驱动力 ,这些器材就像是体操房的会员卡,只是由于投资了大量金钱而产生的负罪感带来的压力和限制。
(5) 这正是我在本文介绍的函数库的 驱动力 。
(6) 朋辈们的排名和评论已经成了新蛋网设计的 驱动力 ,几乎每个页面都能看到。
(7) 底盘:大行走 驱动力 ,重型加长型底盘,刚性好,稳定性高,适合多种地面。
(8) 莱文说:“拦基正一个灵活的表面可以有局部感知力和 驱动力 。”。
(9) 以自然和持久的积极 驱动力 取代恐惧和不确定感,从而促进积极转变、排除阻力.
(10) 针对转盘式贴装头电机的 驱动力 矩,进行了理论计算与仿真实验。
(11) 驱动力 传送部件,电照相感光鼓,处理盒和电照相成像设备。
(12)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耕播种机气吸风机 驱动力 装置,涉及旋耕机、播种机技术领域。
(13) 对于无外界 驱动力 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尼谐振子,通过正则变换,得出了阻尼谐振子的严格波函数及其相应能级。
(14) 沽源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驱动力 主要影响因素为坡度和离村级公路距离,而且各土地利用影响因子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5) 企业建模的潜在规模是严格例行程序和管理的 驱动力 。
(16) 二三线城市的国内消费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 驱动力 。
(17)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历史发展的原发 驱动力 .
(18) 此机采用无充气橡胶垫轮胎式行走车轮, 驱动力 由电机供给。
(19) 近几年来,西方组织贯标 驱动力 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 有了自信,任何人都能变得出色,可以说自信是使平凡走向非凡的 驱动力 ,是人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之源。
(21)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锋含,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经常吮吸着它那知识的甘霖,并将其消化成这世间人生之路上的精神 驱动力 。每有空闲,不是手不释卷,就是温故知新,不断充实自己的闲暇时光。
(22) 一个人如果下决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下决心要做成什么样的事,那么,意志或者说动机的 驱动力 会使他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23) 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 驱动力 ,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弗洛伊德
(24) 在最富裕的国家里,比例再次上升,在这些地方,企业家的 驱动力 往往是他们觉察到了机会,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25) 用解析法对平面铰链四杆式飞剪机进行动态静力分析,导出了求解静力矩、动态 驱动力 矩的联立方程组。
(26) 这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和加强团员教育工作,而作为高校青年行为 驱动力 的团员意识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27) 一档变速传给车轮的转矩比五档传出的转矩大,因为一档变速有大的传动比,而大的降速比则加大了 驱动力 矩。
(28) 如采用液压操纵,则可直接从泵车的泵送系统中获取液压 驱动力 ,并通过手动液压阀实现操纵。
(29) 该车搭载的是一款双涡轮增压的3.6升水平直列六缸发动机,峰值动力输出为620马力,同时 驱动力 是通过一款6速的手动变速箱传输给后轮的。
(30) 本文以处理我国西部地区苦咸水、制取超纯水为应用背景,提出利用太阳能作为膜蒸馏的 驱动力 。
(31) 息烽温泉旅游地衰败的 驱动力 具有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
(32) 以一个3自由度平面并联气液动连杆机构为实例,给出了已知连杆运动规律下 驱动力 及运动副反力分析。
(33) 为了保证水下船体表面清刷机器人吸附可简悔靠和运动灵活,需要合理地确定机器人的吸附力和 驱动力 矩。
(34) 各 驱动力 位于左栏,制约力则位于右栏。
(35) 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是把自然环境作为人文现象的基本原因和 驱动力 。
(36) 如果成立,那你可以拿你的奥运资格证打赌,这个 驱动力 就是睾丸酮。
(37) 儿童生活的 驱动力 ,就是耍酷、抱团儿,现在这种驱动力比从前出现得早了很多,”格洛德告诉大伙儿说。
(38) 这个季节,美国农场主指望种植自二战以来的传统大秋作物玉米。对酒精需求的增长与外销强势是这一愿望的主要 驱动力 。
(39) 进一步分析各个能量项可得,范德华相互作用能为包结的主要 驱动力 。
(40) 政府是应减少技术经费来增加对纯理论科学的经费投入,还是相反,这往往取决于把哪一方看做是 驱动力 。
(41) 等到二月中旬的时候,勇气号的能量将不足以提供其 驱动力 。那时它就不得不保存能量,进入“冬眠”状态。
(42) 两位世界冠军从2003年就成为慈善赛的 驱动力 。
(43) 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内在 驱动力 是资本保全观念,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衍生。
(44) 他们提供高效的振动筛,填料机和传送机的 驱动力 。
(45) 车轮受一个大的轴重和一个 驱动力 矩,而驱动力矩和转速的特性曲线为单调函数。
(46)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最基本的人类 驱动力 ,和叔本华不同他认为这种强力意志是一个创造性的力量,并且人类将会进步到一个新的存在水平。
(47) 这些概念性属性捕获为原则后,将作为开发企业体系结构的 驱动力 量。
(48) 兰恩伯格赞扬了克林顿国务卿在论坛的另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她在讲话中指出,作为经济增长和民主稳定的“ 驱动力 ”,妇女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
(49) 在微分方程组中 驱动力 作为已知数,所以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微分方程组的求解结果.
(50) 籽晶方法生长金刚石采用温度梯度技术,金刚石晶体生长 驱动力 来源于腔体内构造的温度梯度。
(51) 这个数十亿美元的计算机游戏产业是网络发展的首要 驱动力 ,它要求多玩家网络和实时游戏技术的支持。
(52) “美”有力量。它拥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反过来说,它给了你 驱动力 。它逼着你,要挟着你,让你对它做出反应。毕飞宇
(53)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 驱动力 是十分明显的;我国目前正进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必经之道。
(54) 不过,它们并不涉及毁林活动的商业 驱动力 ,而且也易出现漏损.
(55) 然后我想到的第二股 驱动力 仍然是各国之间的竞争与交往,或者说是大国的兴衰起伏。
(56) 并结合黄石市实际情况,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 驱动力 。
(57) 这种愿望即是催发人们奋进的强大 驱动力 ,又同时在人们的心中造成一种挥之不去的紧张压力感。
(58) 如果恰当对待,不费力气的长时间成功的历史也可以成为 驱动力 。
(59) “这种体制会产生巨大的 驱动力 ,促使老师降低要求,判分宽松,娱乐学生,以获得较高的课程评价,”阿伦姆说。
(60) 针对主减速器工作中应满足最小 驱动力 矩的指标,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垫片实际的厚度,为主减速器的一次性装配成功提供了依据。
(61) 中国、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以及很多其他国家,它们共同塑造着今天的世界秩序,并且也是最重要的 驱动力 。
(62) 基于唯象理论,分析了汽泡核化速率和过热度以及相变 驱动力 和唯象系数的关系。
(63) 需要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动因,道德需要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 驱动力 。
(64) 我们预期企业重新补充库存,将成为2009年下半经济成长的 驱动力 ,而2010年经济复苏将更为全面,尽管从实际数据来看,幅度仍不大.
(65) 同时,笔者研制了一种微小力测试实验台,对驱动轮的弹性变形 驱动力 进行了测试。
(66) SO,本周云图从网购繁荣表面剥去一两层浮饰,探寻网购奢侈品鲜为人知的赝品来源和 驱动力 。
(67) 在纸质书时代,我们强调编印发,在数字出版时代我们则考虑内容生产者,商业 驱动力 ,整理者和用户,这些和完全纸质书不一样。
(68) 持续性感到身心疲劳和乏力;对许多事情缺乏兴趣和 驱动力 ;丢三忘四,尤其感到思考效率低下。
(69)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将成为生猪产业变革的三大 驱动力 ,推动生猪产业加速转型,使生猪业进入“解咒破殇”的发展新时期。
(70)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卓铜博士介绍,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近30年来多年冻土退化的主要 驱动力 。
(71) T感应到车辆在上坡时,会自动禁止升挡操作,无需深踩油门,就会有强大的 驱动力 ,上坡就像走平地一样轻松。
(72) 大小医院如果想手牵得好,还要尽可能设计出兼顾的方案,激发内 驱动力 大医院“牵手”小医院,这样的探索各地挺多。
(73) 教授亦然,除了招几个“顶戴花翎”的“门生”可以光耀门庭,满足一下“某某是我学生”之虚荣,恐怕利益才是内在 驱动力 。
(74) 在漫长艺术生涯中,艺术知己们的提掖、鼓励和赏识,无疑给了他不断的 驱动力 和充沛的自信心。
Ⅳ 机械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传动系统中的展开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给你一份我以前做的:
摘 要
齿轮箱作为一种基础设备,被广泛应用,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而目前许多工厂尚不具备制造高精度齿轮箱的加工设备。另一方面,再好的设备加工出的零件也存在误差,其累积误差仍会影响齿轮箱装配后的传动性能。本文提出的无侧隙传动技术,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在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主副齿轮来实现飞剪机的无侧隙传动。
“零侧间隙啮合”是:在尽量周到地考虑飞剪机工作条件下,将齿轮加工成在某一特定状态(例如温度,轴承游隙等)为“零侧间隙啮合”,事实上并非没有侧隙,只能说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是很小的。
常消除齿隙有很多方法,如提高加工精度,利用圆锥齿轮,四个齿轮串联布置机构,利用主副齿轮。本设计就是采用主副齿轮。在某些飞剪机上,为了改善上下滚筒同步齿轮的工作性能,被动轴上的齿轮往往采用主副齿轮结构,以便齿轮在无侧隙情况下工作,减少和消除冲击负荷。利用主副齿轮则能有效消除齿侧间隙,并且在减速器突然制动时,仍然能实现无间隙传动。
关键词: 飞剪机;减速器;间隙;主副齿轮
Abstract
Recer is widely used as a basic facility. It’s performance which is excellent or inferior has an impact on the running state of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 But many factories don’t have machining equipment for manufacturing high-precision recer at present . On the other hand, even though the part is manufactured by the best equipment, it also has error. And their accumulative errors still affect on th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of recer after assembled.No lateral gap technology in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using main-second gear to achieve no lateral gap transmission of the flying shears at the state of having no adequate equipment by a new way.
“No lateral gap ingear” is processing gear to a particular state(such as temperature, bearing clearance, etc.),considering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s much as possible. But in fact,it’s impossible that the gears have no lateral gap.The laterl gap of the gear is very small.
Usually there are many ways to eliminate lateral gap,such as improving the processing accuracy,using bevel gear, using four tandem gears and using main-second gear.This design has used the main-second gear. In some flying shears th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the top and bottom selsyn roller usually can be improved by using main-second gear on the gear of the driven shaft.It can make the gear working at no lateral gap and eliminate shock load. The use of the main-second gear can eliminate lateral gap,and it still can achieve no lateral gap transmission when the recer is suddenly braked.
Key words:Flying shears; Recer; Lateral gap; Main-second gear
目 录
1 前言 1
2 研究内容 2
3 传动方案的分析与拟定 2
4 电动机的选择 2
5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2
5.1 传动装备的总效率为 2
5.2 传动比的分配 2
5.3 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2
5.3.1 各轴的转速计算: 2
5.3.2 各轴的输入功率计算: 3
5.3.3 各轴输入转矩的计算: 3
6 齿轮的计算 3
6.1 第一对斜齿轮的计算 3
6.1.1 材料选择 3
6.1.2 初选齿轮齿数 3
6.1.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3
6.1.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5
6.1.5 几何尺寸计算 7
6.1.6 齿轮的尺寸计算 7
6.1.7 传动验算 8
6.2 第二对斜齿轮的计算 8
6.2.1 材料选择 8
6.2.2 初选齿数 8
6.2.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9
6.2.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10
6.2.5 几何尺寸计算 12
6.3 按标准修正齿轮 12
6.3.1 修正中心距 12
6.3.2 对第二对齿轮修正螺旋角: 13
6.3.3 第二对齿轮的分度圆和中心距: 13
6.3.4 计算齿宽: 13
6.3.5 齿轮的尺寸计算 13
6.3.6 传动验算 14
7 轴的设计 15
7.1 高速轴的设计 15
7.1.1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15
7.1.2 根据轴向定位要求确定轴各段的直径和长度 15
7.2 中速轴的设计 16
7.2.1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17
7.2.2 初步选择滚动轴承 17
7.2.4 轴承端盖 18
7.2.5 键的选择 18
7.3 低速轴的计算 18
7.3.1 初步确定轴的最小直径 18
7.3.2 根据轴向定位要求确定轴各段的直径和长度 19
8 轴的校核 19
8.1 高速轴的校核 20
8.1.1 各支点间的距离 20
8.1.2 求轴上的载荷: 20
8.2 中速轴的校核 21
8.2.1 各支点间的距离 22
8.2.2 求轴上的载荷: 22
8.3 低速轴的校核 24
8.3.1 各轴段的距离 24
8.3.2 求轴上的载荷: 24
9 轴承的寿命计算 26
9.1 高速轴上轴承的寿命计算 26
9.1.1 求两轴承受到的径向载荷 和 26
9.1.2 求两轴承的轴向力 和 27
9.1.3 求轴承当量重载荷P1和P2 27
9.2 中速轴上轴承的寿命计算 27
9.2.1 求两轴承的轴向力 和 28
9.2.2 求轴承当量重载荷P1和P2 28
9.3 低速轴上轴承的寿命计算 28
9.3.1 求两轴承受到的径向载荷 和 28
9.3.2 求两轴承的轴向力 和 29
9.3.3 求轴承当量重载荷P1和P2 29
10 键的校核 30
10.1 高速轴上和联轴器相配处的键: 30
10.2 中速轴上和齿轮相配处的键: 30
10.3 低速轴上和齿轮相配处的键: 30
11 主副齿轮的设计 31
11.1 第一对主副齿轮的设计 31
11.2 第二对主副齿轮的设计 32
12 减速器箱体的设计 33
12.1 箱盖各钢板的尺寸: 34
12.1.1 箱盖左侧钢板的尺寸如图: 34
12.1.2 箱盖轴承座的尺寸如图: 34
12.1.3 箱盖吊耳环下钢板尺寸 34
12.1.4 吊耳环的尺寸 35
12.1.5 高速上肋板的尺寸 35
12.1.6 中速轴上的肋板的尺寸 35
12.1.7 视孔盖的尺寸 36
12.1.9 箱盖顶钢板的尺寸 37
12.1.10 箱盖凸缘钢板尺寸 37
12.1.11 箱盖前后侧面的尺寸 38
12.2 箱座上各钢板的尺寸 38
12.2.1 箱座底座的尺寸 38
12.2.2 箱座左侧面的尺寸 39
12.2.3 轴承座的尺寸 39
12.2.4 吊钩的尺寸 39
12.2.5 箱座凸缘的尺寸 39
12.2.6 低速端肋板钢板尺寸 40
12.2.7 高速轴端肋板的尺寸 40
12.2.8 中速端肋板的尺寸 41
12.2.9 箱座右侧面钢板的尺寸 41
12.2.10 箱座前后端面的尺寸 42
12.2.11 箱座底板 42
13 结束语 42
参考文献: 43
致谢: 43
1 前言
齿轮箱作为一种基础设备,被广泛应用,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而目前许多工厂尚不具备制造高精度齿轮箱的加工设备。另一方面,再好的设备加工出的零件也存在误差,其累积误差仍会影响齿轮箱装配后的传动性能。本文提出的无侧隙传动技术,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在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主副齿轮来实现飞剪机的无侧隙传动。
“零侧间隙啮合”是:在尽量周到地考虑飞剪机工作条件下,将齿轮加工成在某一特定状态(例如温度,轴承游隙等)为“零侧间隙啮合”,事实上并非没有侧隙,只能说齿轮啮合的齿侧间隙是很小的。
常消除齿隙有很多方法,如提高加工精度,利用圆锥齿轮,四个齿轮串联布置机构,利用主副齿轮。本设计就是采用主副齿轮(图1)。在某些飞剪机上,为了改善上下滚筒同步齿轮的工作性能,被动轴上的齿轮往往采用主副齿轮结构,以便齿轮在无侧隙情况下工作,减少和消除冲击负荷。利用主副齿轮则能有效消除齿侧间隙,并且在减速器突然制动时,仍然能实现无间隙传动。
图1.1 飞剪机同步齿轮传动的主副齿轮结构 a)结构简图 b)啮合关系
1—从动轴的主齿轮 2—从动轴的副齿轮 3—主动轴上的齿轮 4—弹簧 5,6—销钉
从动轴上的主齿轮1与轴用键固定,而副齿轮2则与主齿轮1的轮毂滑动配合(亦可直接空套在从动轴上)。主副齿轮通过压装在主齿轮轮毂上的销钉5及装在副齿轮上的销钉6与弹簧4相联,主副齿轮1和2同时与装在主动轴上的齿轮3啮合。在弹簧4的作用下,副齿轮始终越前主齿轮一个角度,这就保证了上下滚筒的同步齿轮在无侧隙下工作。弹簧4的设计应能克服飞剪机制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这种齿轮侧隙消除装通常用在低速大载荷飞剪机上,例如在设计FL—60型曲柄连杆飞剪机的同步齿轮时就采用了这种结构。
2 研究内容
本设计对象为飞剪齿轮减速器,总传动比i=16,实际输入功率N=120KW;输入转速n1=1500rpm,输出转速n2≈85rpm,技术要求为满足上述功率及速比要求,减速器启动频繁,工作时一般不逆转,设计一台能消除传动时的齿轮侧间隙的减速器,要求减速器箱体为焊接结构件。合理公配速比,设计计算齿轮,轴及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分析无侧间隙传动的基本理论及保证措施。
3 传动方案的分析与拟定
减速器采用双级圆柱展开式齿轮减速器。
4 电动机的选择
5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5.1 传动装备的总效率为
η=η12η22η33η4=0.992 0.972 0.993 0.96=0.872 (5.1)
η1为联轴器的效率,取0.99,
η2为齿轮传动的效率,取0.97,
η3为滚动轴承的效率,取0.99,
η4为滚筒的效率,取0.96。
5.2 传动比的分配
i1= (5.2)
取系数1.35 i=16 则,
i1=4.6476
i2=i/i1=16/4.6476=3.4426 (5.3)
5.3 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5.3.1 各轴的转速计算:
n1=1500r/min
n2=n1/i1=1500/4.6476r/min=322.747r/min (5.4)
n3=n2/i2=322.747/3.4426r/min=93.751r/min (5.5)
n4=n3=93.751r/min (5.6)
5.3.2 各轴的输入功率计算:
P1=N η1=120 0.99kW=118.8kW (5.7)
P2=P1 η2 η3=118.8 0.97 0.99kW=114.0836kW (5.8)
P3=P2 η2 η3=114.0836 0.97 0.99kW=109.5545kW (5.9)
P4=P3 η3 η1=109.5545 0.99 0.99kW=106.3744kW (5.10)
5.3.3 各轴输入转矩的计算:
T1=9550P1/n1=9550 118.8 1500N m=756.36 N m (5.11)
T2=9550P2/n2=9550 114.0836 322.7472 N m =3375.702N m (5.12)
T3=9550P3/n3=9550 109.5545 93.751 N m =11159.8327N m (5.13)
T4=9550P4/n4=9550 106.3744 93.751 N m=10937.7555 N m (5.14)
各轴的运动及动力参数:
轴号 转速n r/min 功率P kw 转矩T N m 传动比
1 1500 118.8 756.36 4.6476
2 322.75 114.08 3375.7 3.4426
3 93.75 109.55 11159.83 1
4 93.75 106.37 10937.76
6 齿轮的计算
6.1 第一对斜齿轮的计算
6.1.1 材料选择
选大小齿轮材料均为40Cr,并经调质及表面淬火,齿面硬度为48~55HRC,齿轮精度等级选择6级,初选螺选角β=14°。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6)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 。
6.1.2 初选齿轮齿数
选小齿轮齿数Z1=24,Z2=Z1 =24 4.6476=111.54 取Z2=112
6.1.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d1t (6.1)
6.1.3.1 确定载荷系数
因大小齿轮均为硬齿面,故宜选取稍小的齿宽系数,取 d=0.8,试选Kt=1.6。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查得
Hlim1= Hlim2=1100Mp
6.1.3.2 计算应力循环系数。
N1=60n1jLh=60 1500 1 (2 8 300 15)=6.48 109 (6.2)
N2=N1/i1=6.48 109/4.6476=1.39 109 (6.3)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图10-19)查得接触疲劳强度
KHN1=0.88 KHN2=0.95
6.1.3.3 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失效率取1%,安全系数S=1。
1= = Mp=968Mp (6.4)
2= = Mp=1045Mp (6.5)
=( 1+ 2)/2=(968+1045)/2Mp=1006.5Mp (6.6)
6.1.3.4 小齿分度圆的直径
d1t =77.54mm (6.7)
6.1.3.5 计算圆周速度
= = m/s=6.09m/s (6.8)
6.1.3.6 计算齿宽b及模数mnt
b= =0.8 77.54mm=62.032mm (6.9)
mnt= = mm=3.135mm (6.10)
h=2.25mnt=7.053mm
b/h=62.032/7.053=8.795 (6.11)
6.1.3.7 计算纵向重合度
=0.318 =0.318 0.8 24 =1.522 (6.12)
6.1.3.8 计算载荷系数K
根据 =6.09m/s,6级精度,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8)查得动载系数K =1.08,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3)查得
K =1.1,由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4)硬齿面齿轮一栏查得小齿轮相对支承非对称布置,6级精度,K 时
K =1.05+0.31 (1+0.6 ) +0.19 (6.13)
故K =1.05+0.31 (6.14)
考虑到齿轮为6级精度,所以取K =1.43
故 =1 (6.15)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3)查得 =1.29
6.1.3.9 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
(6.16)
6.1.3.10 计算模数mn
(6.17)
6.1.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6.18)
6.1.4.1 计算载荷系数
=1 (6.18)
6.1.4.2 计算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0d)查得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6.1.4.3 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8)查得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0,
6.1.4.4 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
(6.19)
(6.20)
6.1.4.5 计算大小齿轮的 并加以比较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5)查取齿形系数
,
查取应力校正系数
,
则 (6.21)
(6.22)
比较可得,小齿轮的数值较大,取小齿轮的值。
6.1.4.6 计算螺旋角影响系数
根据 =1.522,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8)查得 =0.88
6.1.4.7 计算重合度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6)查得 , 。
则 (6.23)
则有, (6.24)
对比计算结果,齿面接触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3.198mm,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3.082mm。由于齿轮模数m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弯曲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仅与齿轮直径有关,所以取标准值mn=3.5mm,取分度圆直径d1=79.11mm。
(6.25)
取Z1=22
则Z2=uZ1=4.6476 22=102.24,取Z2=102 (6.26)
6.1.5 几何尺寸计算
6.1.5.1 计算中心距
(6.27)
圆整后,取a=224mm
6.1.5.2 按圆整后的中心距修正螺旋角
(6.28)
因 值改变不多,故参数 , ,ZH 等不必修正。
6.1.5.3 计算分度圆直径
(6.29)
(6.30)
6.1.5.4 计算齿轮宽度
(6.31)
圆整后取B1=75mm,B2=64mm
6.1.6 齿轮的尺寸计算
6.1.6.1 基圆直径
(6.32)
(6.33)
6.1.6.2 分度圆齿厚
(6.34)
6.1.6.3 齿高
齿顶高 (6.35)
齿根高 (6.36)
齿全高 (6.37)
6.1.6.4 齿顶圆直径
(6.38)
(6.39)
6.1.6.5 齿根圆直径
(6.40)
(6.41)
6.1.6.6 分度圆齿槽宽和齿距
(6.42)
(6.43)
6.1.7 传动验算
6.1.6.1 按齿面接触强度验算:
其中
6.1.6.2 按齿根弯曲强度验算
取YFa中较大者YFa1进行计算。
(6.44)
其中
6.2 第二对斜齿轮的计算
6.2.1 材料选择
选大小齿轮材料均为40Cr,并经调质及表面淬火,齿面硬度为48~55HRC,齿轮精度等级选择6级,初选螺选角β=14°。
6.2.2 初选齿数
选小齿轮齿数Z1=30,Z2=Z1 =30 3.4426=103.28 取Z2=104
6.2.3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
d1t (6.45)
6.2.3.1 各项系数
因大小齿轮均为硬齿面,故宜选取稍小的齿宽系数,取 d=0.8,试选Kt=1.6。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6)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 。
6.2.3.2 Hlim值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查得
Hlim1= Hlim2=1100Mp
6.2.3.3 计算应力循环系数。
N1=60n1jLh=60 322.75 1 (2 8 300 15)=1.394 109 (6.46)
N2=N1/i1=1.394 109/3.4426=4.05 108 (6.47)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图10-19)查得接触疲劳强度
KHN1=0.89 KHN2=0.94
6.2.3.4 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失效率取1%,安全系数S=1。
1= = Mp=979Mp (6.48)
2= = Mp=1034Mp (6.49)
=( 1+ 2)/2=(979+1034)/2Mp=1006.5Mp (6.50)
6.2.3.5 小齿分度圆的直径
d1t =130.25mm (6.51)
6.2.3.6 计算圆周速度
= = m/s=2.201m/s (6.52)
6.2.3.7 计算齿宽b及模数
b= =0.8 130.25mm=104.2mm
= = mm=4.213mm (6.53)
h=2.25mnt=9.479mm
b/h=104.2/9.479=8.795
6.2.3.8 计算纵向重合度
=0.318 =0.318 0.8 30 =1.903 (6.54)
6.2.3.9 计算载荷系数K
根据 =2.201m/s,6级精度,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8)查得动载系数K =1.04,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3)查得
K =1.1,由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表10-4)硬齿面齿轮一栏查得小齿轮相对支承非对称布置,6级精度,K 时
K =1.0+0.31 (1+0.6 ) +0.19
故K =1.0+0.31 (6.55)
考虑到齿轮为6级精度,所以取K =1.35
故 =1 (6.66)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3)查得 =1.29
6.2.3.10 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算得的分度圆直径
(6.67)
6.2.3.11 计算模数mn
(6.68)
6.2.4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6.69)
6.2.4.1 计算载荷系数
=1 (6.70)
6.2.4.2 值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0d)查得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极限
6.2.4.3 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18)查得弯曲疲劳寿命系数 0,
6.2.4.4 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
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
(6.71)
(6.72)
6.2.4.5 计算大小齿轮的 并加以比较
由参考文献《机械设计》(表10-5)查取齿形系数:
,
查取应力校正系数:
,
则 (6.73)
(6.74)
比较可得,大齿轮的数值较大,取大齿轮的值。
6.2.4.6 计算螺旋角影响系数
根据 =1.903,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8)查得 =0.88
6.2.4.7 计算重合度
由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图10-26)查得 , 。
则
则有, (6.75)
对比计算结果,齿面接触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4.21mm,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得出的模数为mn=4.31mm。由于齿轮模数m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弯曲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所决定的承载能力仅与齿轮直径有关,所以取标准值mn=4.5mm,取分度圆直径d1=130.25mm。
,取Z1=28
则Z2=uZ1=3.4426 28=96.39,取Z2=96
6.2.5 几何尺寸计算
6.2.5.1 计算中心距
(6.76)
圆整后,取a=288mm
6.2.5.2 按圆整后的中心距修正螺旋角
(6.77)
因 值改变不多,故参数 , ,ZH 等不必修正。
6.2.5.3 计算分度圆直径
6.2.5.4 计算齿轮宽度
圆整后取B1=120mm,B2=103mm
6.3 按标准修正齿轮
6.3.1 修正中心距
中心距之和为 ,查得标准中心距为a=539mm, , 。由于第一个中心距和标准相同,所以只需将第二个中心距修改为 即可。由于模数取的标准值所以不作变化,只更改第二对齿轮的齿数。
由于 所以
而 ,则有 , 。
中心距 ,改变不大,所以仍取 。
6.3.2 对第二对齿轮修正螺旋角:
(6.78)
因为改变不多,故 , , 等不必修正。
6.3.3 第二对齿轮的分度圆和中心距:
6.3.4 计算齿宽:
圆整后取 ,
6.3.5 齿轮的尺寸计算
6.3.5.1 基圆直径
6.3.5.2 分度圆齿厚
6.3.5.3 齿高
齿顶高
齿根高
齿全高
6.3.5.4 齿顶圆直径
7.3.5.5 齿根圆直径
6.3.5.6 分度圆齿槽宽和齿距
6.3.6 传动验算
6.3.6.1 按齿面接触强度验算:
其中
6.3.6.2 按齿根弯曲强度验算
取 中较大者 进行计算。
其中
所以满足。
还是发你邮箱吧
Ⅵ 滚筒式飞剪是什么
滚筒式飞剪产品介绍:
滚筒式飞剪应用于各类板带连续冷轧机组出口,实现动态分卷。在剪切过程中,飞剪的上下滚筒做圆周运动,安装在滚筒内的剪刃随滚筒旋转做剪切运动,切断带钢。飞剪可通过调整装置进行剪刃侧间隙的自动或人工调节,以适应不同规格带钢的剪切需要。
滚筒式飞剪适用范围:
该型滚筒式飞剪适用于酸洗轧机联合组、全连续冷轧机组,用于动态分切带钢,也可用于带钢头尾剪切、按设定卷重分卷、按设定长度切定尺以及事故剪切。
滚筒式飞剪设备结构和组成:
滚筒式飞剪,主要由飞剪本体、传动装置、剪刃间隙调节装置、润滑系统等组成。
飞剪本体结构主要由机架,带剪刃的上下滚筒装配等组成。机架为钢结构加工件,滚筒通过圆柱滚子轴承安装在机架内,上下滚筒两端即传动侧和操作侧各设有一对斜齿轮相互啮合,齿轮为同步齿轮,以确保上下滚筒转速严格一致。剪刃安装在滚筒内,经过特殊的热处理工艺制成,综合机械性能高。滚筒操作侧装有止推轴承用于轴向固定滚筒,并承受轴向载荷。
Ⅶ 我现在做一个传动装置的设计。其中,减速器那里,带传动的传动比一定要小于减速器内的齿轮传动比吗如图
这样的设计,不太合理。
1.二级减速,传动比仅2.7,一级减速就可以实现了,何必回用二级。
2.如果,答“规定”用二级减速,皮带传动比3,不合理。皮带减速后,扭矩增大,齿轮机构模数就大,尺寸、重量就大。建议此时,皮带传动1:1,只是起到远距离传动、过载保护作用。总传动比有二级减速“实现”。
3.注意细节,同轴输入齿轮,不能固定在轴上,是“空套”在轴上的。图示是固定的,是不对的。
供参考。
Ⅷ 机械原理中的连杆机构分析!!!
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
案例导入:通过雷达天线、汽车雨刮器、搅拌机等实际应用的机构分析引入四杆机构的概念,介绍四杆机构的组成、基本形式和工作特性。
第一节 铰链四杆机构
一、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基本形式
1.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
如图1-14所示,铰链四杆机构是由转动副将各构件的头尾联接起的封闭四杆系统,并使其中一个构件固定而组成。被固定件4称为机架,与机架直接铰接的两个构件1和3称为连架杆,不直接与机架铰接的构件2称为连杆。连架杆如果能作整圈运动就称为曲柄,否则就称为摇杆。
2.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铰链四杆机构根据其两个连架杆的运动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
(1)曲柄摇杆机构。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如果有一个连架杆做循环的整周运动而另一连架杆作摇动,则该机构称为曲柄摇杆机构。如图2-1所示曲柄摇杆机构,是雷达天线调整机构的原理图,机构由构件AB、BC、固连有天线的CD及机架DA组成,构件AB可作整圈的转动,成曲柄;天线3作为机构的另一连架杆可作一定范围的摆动,成摇杆;随着曲柄的缓缓转动,天线仰角得到改变。如图2-2所示汽车刮雨器,随着电动机带着曲柄AB转动,刮雨胶与摇杆CD一起摆动,完成刮雨功能。如图2-3所示搅拌器,随电动机带曲柄AB转动,搅拌爪与连杆一起作往复的摆动,爪端点E作轨迹为椭圆的运动,实现搅拌功能。
(2)双曲柄机构。在铰链四杆机构中,两个连架杆均能做整周的运动,则该机构称为双曲柄机构。如图2-4所示惯性筛的工作机构原理,是双曲柄机构的应用实例。由于从动曲柄3与主动曲柄1的长度不同,故当主动曲柄1匀速回转一周时,从动曲柄3作变速回转一周,机构利用这一特点使筛子6作加速往复运动,提高了工作性能。当两曲柄的长度相等且平行布置时,成了平行双曲柄机构,如图2-5a)所示为正平行双曲柄机构,其特点是两曲柄转向相同和转速相等及连杆作平动,因而应用广泛。火车驱动轮联动机构利用了同向等速的特点;路灯检修车的载人升斗利用了平动的特点,如图2-6a、b)所示。如图2-5b)为逆平行双曲柄机构,具有两曲柄反向不等速的特点,车门的启闭机构利用了两曲柄反向转动的特点,如图2-6c)所示。
(3)双摇杆机构。两根连架杆均只能在不足一周的范围内运动的铰链四杆机构称为双摇杆机构。如图2-7所示为港口用起重机吊臂结构原理。其中,ABCD构成双摇杆机构,AD为机架,在主动摇杆AB的驱动下,随着机构的运动连杆BC的外伸端点M获得近似直线的水平运动,使吊重Q能作水平移动而大大节省了移动吊重所需要的功率。图2-8所示为电风扇摇头机构原理,电动机外壳作为其中的一根摇杆AB,蜗轮作为连杆BC,构成双摇杆机构ABCD。蜗杆随扇叶同轴转动,带动BC作为主动件绕C点摆动,使摇杆AB带电动机及扇叶一起摆动,实现一台电动机同时驱动扇叶和摇头机构。图2-9所示的汽车偏转车轮转向机构采用了等腰梯形双摇杆机构。该机构的两根摇杆AB、CD是等长的,适当选择两摇杆的长度,可以使汽车在转弯时两转向轮轴线近似相交于其它两轮轴线延长线某点P,汽车整车绕瞬时中心P点转动,获得各轮子相对于地面作近似的纯滚动,以减少转弯时轮胎的磨损。
二、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
1.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
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的区别在于机构中是否存在曲柄,存在几个曲柄。机构中是否存在曲柄与各构件相对尺寸的大小以及哪个构件作机架有关。可以证明,铰链四杆机构中存在曲柄的条件为:
条件一: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不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条件二:连架杆或机架中最少有一根是最短杆。
2.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准则
(1)满足条件一但不满足条件二的是双摇杆机构;
(2)满足条件一而且以最短杆作机架的是双曲柄机构;
(3)满足条件一而且最短杆为连架杆的是曲柄摇杆机构;
(4)不满足条件一是双摇杆机构。
【实训例2-1】 铰链四杆机构ABCD如图2-10所示。请根据基本类型判别准则,说明机构分别以AB、BC、CD、AD各杆为机架时属于何种机构。
解:经测量得各杆长度标于图2-10,分析题目给出铰链四杆机构知,最短杆为AD = 20,最长杆为CD = 55,其余两杆AB = 30、BC = 50。
因为 AD+CD = 20+55 = 75
AB+BC = 30+50 = 80 > Lmin+Lmax
故满足曲柄存在的第一个条件。
1)以AB或CD为机架时,即最短杆AD成连架杆,故为曲柄摇杆机构;
2)以BC为机架时,即最短杆成连杆,故机构为双摇杆机构;
3)以AD为机架时,即以最短杆为机架,机构为双曲柄机构。
第二节 平面四杆机构的其它形式
一、曲柄滑块机构
在图2-11a)所示的铰链四杆机构ABCD中,如果要求C点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较大甚至是C点作直线运动,则摇杆CD的长度就特别长,甚至是无穷大,这显然给布置和制造带来困难或不可能。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只是根据需要制作一个导路,C点做成一个与连杆铰接的滑块并使之沿导路运动即可,不再专门做出CD杆。这种含有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称为滑块四杆机构,当滑块运动的轨迹为曲线时称为曲线滑块机构,当滑块运动的轨迹为直线时称为直线滑块机构。直线滑块机构可分为两种情况:如图2-11b)所示为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导路与曲柄转动中心有一个偏距e;当e = 0即导路通过曲柄转动中心时,称为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如图2-11c)所示。由于对心曲柄滑块机构结构简单,受力情况好,故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今后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提的曲柄滑块机构即意指对心曲柄滑块机构。
应该指出,滑块的运动轨迹不仅局限于圆弧和直线,还可以是任意曲线,甚至可以是多种曲线的组合,这就远远超出了铰链四杆机构简单演化的范畴,也使曲柄滑块机构的应用更加灵活、广泛。
图2-12所示为曲柄滑块机构的应用。图2-12a)所示为应用于内燃机、空压机、蒸汽机的活塞-连杆-曲柄机构,其中活塞相当于滑块。图2-12b)所示为用于自动送料装置的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每转一圈活塞送出一个工件。当需要将曲柄做得较短时结构上就难以实现,通常采用图2-12c)所示的偏心轮机构,其偏心圆盘的偏心距e就是曲柄的长度。这种结构减少了曲柄的驱动力,增大了转动副的尺寸,提高了曲柄的强度和刚度,广泛应用于冲压机床、破碎机等承受较大冲击载荷的机械中。
二、导杆机构
在对心曲柄滑块机构中,导路是固定不动的,如果将导路做成导杆4铰接于A点,使之能够绕A点转动,并使AB杆固定,就变成了导杆机构,如图2-13所示。当AB<BC时,导杆能够作整周的回转,称旋转导杆机构,如图2-13a=所示。当AB>BC时导杆4只能作不足一周的回转,称摆动导杆机构,如图2-13b)所示。
导杆机构具有很好的传力性,在插床、刨床等要求传递重载的场合得到应用。如图2-14a)所示为插床的工作机构,如图2-14b)所示为牛头刨床的工作机构。
三、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
在对心曲柄滑块机构中,将与滑块铰接的构件固定成机架,使滑块只能摇摆不能移动,就成为摇块机构,如图2-15a)所示。摇块机构在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2-15b)所示为摇块机构在自卸货车上的应用,以车架为机架AC,液压缸筒3与车架铰接于C点成摇块,主动件活塞及活塞杆2可沿缸筒中心线往复移动成导路,带动车箱1绕A点摆动实现卸料或复位。将对心曲柄滑块机构中的滑块固定为机架,就成了定块机构,如图2-16a)所示。图2-16b)为定块机构在手动唧筒上的应用,用手上下扳动主动件1,使作为导路的活塞及活塞杆4沿唧筒中心线往复移动,实现唧水或唧油。表2-1给出了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的主要型式对比。
第三节 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一、运动特性
在图2-17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中,设曲柄AB为主动件。曲柄在旋转过程中每周有两次与连杆重叠,如图2-17中的B1AC1和AB2C2两位置。这时的摇杆位置C1D和C2D称为极限位置,简称极位。C1D与C2D的夹角 称为最大摆角。曲柄处于两极位AB1和AB2的夹角锐角θ称为极位夹角。设曲柄以等角速度ω1顺时针转动,从AB1转到AB2和从AB2到AB1所经过的角度为(π+θ)和(π-θ),所需的时间为t1和t2 ,相应的摇杆上C点经过的路线为C1C2弧和C2C1弧,C点的线速度为v1和v2 ,显然有t1>t2 ,v1<v2 。这种返回速度大于推进速度的现象称为急回特性,通常用v1与v2的比值K来描述急回特性,K称为行程速比系数,即
K= (2-1)
或有 (2-2)
可见,θ越大K值就越大,急回特性就越明显。在机械设计时可根据需要先设定K值,然后算出θ值,再由此计算得各构件的长度尺寸。
急回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广泛用于单向工作的场合,使空回程所花的非生产时间缩短以提高生产率。例如牛头刨床滑枕的运动。
二、传力特性
1.压力角和传动角
在工程应用中连杆机构除了要满足运动要求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以减小结构尺寸和提高机械效率。下面在不计重力、惯性力和摩擦作用的前提下,分析曲柄摇杆机构的传力特性。如图2-18所示,主动曲柄的动力通过连杆作用于摇杆上的C点,驱动力F必然沿BC方向,将F分解为切线方向和径向方向两个分力Ft和Fr ,切向分力Ft与C点的运动方向vc同向。由图知
Ft = F 或 Ft = F
Fr = F 或 Fr = F
α角是Ft与F的夹角,称为机构的压力角,即驱动力F与C点的运动方向的夹角。α随机构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值。它表明了在驱动力F不变时,推动摇杆摆动的有效分力Ft的变化规律,α越小Ft就越大。
压力角α的余角γ是连杆与摇杆所夹锐角,称为传动角。由于γ更便于观察,所以通常用来检验机构的传力性能。传动角γ随机构的不断运动而相应变化,为保证机构有较好的传力性能,应控制机构的最小传动角γmin。一般可取γmin≥40°,重载高速场合取γmin≥50°。曲柄摇杆机构的最小传动角出现在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两个位置之一,如图2-18所示的B1点或B2点位置。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滑块为工作件,传动角γ为连杆与导路垂线所夹锐角,如图2-19所示。最小传动角γmin出现在曲柄垂直于导路时的位置,并且位于与偏距方向相反一侧。对于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即偏距e = 0 的情况,显然其最小传动角γmin出现在曲柄垂直于导路时的位置。
对以曲柄为主动件的摆动导杆机构,因为滑块对导杆的作用力始终垂直于导杆,其传动角γ恒为90°,即γ = γmin = γmax =90°,表明导杆机构具有最好的传力性能。
2.止点
从Ft = F cosα知,当压力角α = 90°时,对从动件的作用力或力矩为零,此时连杆不能驱动从动件工作。机构处在这种位置称为止点,又称死点。如图2-20a)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当从动曲柄AB与连杆BC共线时,出现压力角α = 90°,传动角γ = 0。如图2-20b)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如果以滑块作主动,则当从动曲柄AB与连杆BC共线时,外力F无法推动从动曲柄转动。机构处于止点位置,一方面驱动力作用降为零,从动件要依靠惯性越过止点;另一方面是方向不定,可能因偶然外力的影响造成反转。
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止点,取决于从动件是否与连杆共线。例如上述图2-20a)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如果改摇杆主动为曲柄主动,则摇杆为从动件,因连杆BC与摇杆CD不存在共线的位置,故不存在止点。又例如前述图2-20b)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如果改曲柄为主动,就不存在止点。
止点的存在对机构运动是不利的,应尽量避免出现止点。当无法避免出现止点时,一般可以采用加大从动件惯性的方法,靠惯性帮助通过止点。例如内燃机曲轴上的飞轮。也可以采用机构错位排列的方法,靠两组机构止点位置差的作用通过各自的止点。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有许多场合是利用止点位置来实现一定工作要求的。如图2-21a)所示为一种快速夹具,要求夹紧工件后夹紧反力不能自动松开夹具,所以将夹头构件1看成主动件,当连杆2和从动件3共线时,机构处于止点,夹紧反力N对摇杆3的作用力矩为零。这样,无论N有多大,也无法推动摇杆3而松开夹具。当我们用手搬动连杆2的延长部分时,因主动件的转换破坏了止点位置而轻易地松开工件。如图2-21b)所示为飞机起落架处于放下机轮的位置,地面反力作用于机轮上使AB件为主动件,从动件CD与连杆BC成一直线,机构处于止点,只要用很小的锁紧力作用于CD杆即可有效地保持着支撑状态。当飞机升空离地要收起机轮时,只要用较小力量推动CD,因主动件改为CD破坏了止点位置而轻易地收起机轮。此外,还有汽车发动机盖、折叠椅等。
第四节 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简介
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有图解法、试验法、解析法三种。本节仅介绍图解法。
一、按给定的连杆长度和位置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1.按连杆的预定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例2-2】 已知连杆BC的长度和依次占据的三个位置B1C1、B2C2、B3C3 ,如图2-22所示。求确定满足上述条件的铰链四杆机构的其它各杆件的长度和位置。
解:显然B点的运动轨迹是由B1、B2、B3三点所确定的圆弧,C点的运动轨迹是由C1、C2、C3三点所确定的圆弧,分别找出这两段圆弧的圆心A和D,也就完成了本四杆机构的设计。因为此时机架AD已定,连架杆CD和AB也已定。具体作法如下:
(1)确定比例尺,画出给定连杆的三个位置。实际机构往往要通过缩小或放大比例后才便于作图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比例尺 ,见式(1-1)。
(2)连结B1B2、B2B3 ,分别作直线段B1B2和B2B3的垂直平分线b12和b23(图中细实线),此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A即为所求B1、B2、B3三点所确定圆弧的圆心。
(3)连结C1C2、C2C3,分别作直线段C1C2和C2C3的垂直平分线c12、c23(图中细实线)交于点D,即为所求C1、C2、C3三点所确定圆弧的圆心。
(4)以A点和D点作为连架铰链中心,分别连结AB3、B3C3、C3D(图中粗实线)即得所求四杆机构。从图中量得各杆的长度再乘以比例尺,就得到实际结构长度尺寸。
在实际工程中,有时只对连杆的两个极限位置提出要求。这样一来,要设计满足条件的四杆机构就会有很多种结果,这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附加条件。
【实训例2-3】 如图2-23所示的加热炉门启闭机构,图中Ⅰ为炉门关闭位置,使用要求在完全开启后门背朝上水平放置并略低于炉口下沿,见图中Ⅱ位置。
解:把炉门当作连杆BC,已知的两个位置B1C1和B2C2 ,B和C已成为两个铰点,分别作直线段B1B2、C1C2的平分线得b12和c12 ,另外两铰点A和D就在这两根平分线上。为确定A、D的位置,根据实际安装需要,希望A、D两铰链均安装在炉的正壁面上即图中yy位置,yy直线分别与b12、c12相交点A和D即为所求。
二、按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设计具有急回特性的四杆机构,一般是根据运动要求选定行程速比系数,然后根据机构极位的几何特点,结合其他辅助条件进行设计。
【实训例2-4】 已知行程速比系数K,摇杆长度lCD,最大摆角 ,请用图解法设计此曲柄摇杆机构。
解:设计过程如图2-24所示,具体步骤:
(1)由速比系数K计算极位角θ。由式(2-2)知
(2)选择合适的比例尺,作图求摇杆的极限位置。取摇杆长度lCD除以比例尺 得图中摇杆长CD,以CD为半径、任定点D为圆心、任定点C1为起点做弧C,使弧C所对应的圆心角等于或大于最大摆角 ,连接D点和C1点的线段C1D为摇杆的一个极限位置,过D点作与C1D夹角等于最大摆角 的射线交圆弧于C2点得摇杆的另一个极限位置C2D。
(3)求曲柄铰链中心。过C1点在D点同侧作C1C2的垂线H,过C2点作与D点同侧与直线段C1C2夹角为(900-θ)的直线J交直线H于点P,连接C2P,在直线段C2P上截取C2P/2得点O,以O点为圆点、OP为半径,画圆K ,在C1C2弧段以外在K上任取一点A为铰链中心。
(4)求曲柄和连杆的铰链中心。连接A、C2点得直线段AC2为曲柄与连杆长度之和,以A点为圆心、AC1为半径作弧交AC2于点E,可以证明曲柄长度AB = C2E/2,于是以A点为圆心、C2E/2为半径画弧交AC2于点B2为曲柄与连杆的铰接中心。
(5)计算各杆的实际长度。分别量取图中AB2、AD、B2C2的长度,计算得:
曲柄长 lAB = AB2,连杆长 lBC = B2C2 ,机架长 lAD = AD。
习题二
2-1 铰链四杆机构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它们的应用实例。
2-2 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3 机构的急回特性有何作用?判断四杆机构有无急回特性的根据是什么?
2-4 题图所示的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构件的长度已知,问分别以a、b、c、d为机架时,各得什么类型的机构?
2-5 标注出各机构在题图所示位置的压力角和传动角。
实训二 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1.实训目的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图解设计方法,初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四杆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2.实训内容和要求
(1)设计一铰链四杆机构,已知摇杆长LC D = 0.12m , 摆角 =45°,机架长LAD = 0.10m,行程速比系数K=1.4,试用图解法求曲柄和连杆的长度。
(2)使用图解法设计一摆动导杆机构。已知行程速比系数K=1.5,机架长LAD=0.18m。
可自选一题目,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用AutoCAD图解设计)。
3.实训过程。参考实训例2-4。
4. 采用AutoCAD图解设计的实训步骤
按照自选好的题目初步构思、拟定作图步骤,然后上机操作:①进入AutoCAD工作界面;②按作图步骤作图;③利用查询功能测出设计结果;④保存设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