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球顶尖艺术家顶级装置艺术家
那个戴帆。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他“宇宙宣言”的理念,极富感染力。艺术以独专特而深刻的观念,不同凡属响的的视觉张力独树一帜,充满了残酷的幽默和华丽的荒诞,不断刷新表现形式。作品极具感染力和冲击性。具有表征心理、人格、感情、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B.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的科技英杰
陈俊武,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1927年3月出生,福建省长乐县人。1948年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陈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六十年代,他担任了我国第一套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12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及时解决了催化剂损耗大的技术难题,并开创了国内首次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因此他在1978年获得科学大会奖。七十年代,他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并于1982年在兰州炼油厂工业化放大成功,此项技术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陈院士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成功地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 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过多个炼油厂的总体设计,指导过上百套炼油装置设计,尤其对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陈院士一直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带头人之一,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5年,陈俊武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汪景砺,男,北京市人,1927年10月生,1949年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设计大师。六十年代,汪景砺从事油母页岩制取页岩原油技术开发,对当时中国天然原油还未大力开发前的能源利用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的重奖。1965-1974年,他担任工厂设计师,完成了长岭炼厂国内第一套独创设计的趸船式码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972-1974年,担任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设计总负责人,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国家奖励,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他负责过洛阳炼油厂总体规划及设计,先后主持审定了广西炼油厂、重庆炼油厂、东北南输管线等一批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审定了洛阳、广西等一批炼油厂环境评价,为炼油厂设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负责的石油化工厂环保(噪声)预评价方法及应用软件开发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负责约旦页岩油试验,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叶杏园,男,浙江宁波人,1934年2月生。1956年浙江大学煤炼油设计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设计大师。 叶大师指导设计了我国当时国内单系列最大的洛阳石化总厂80万吨/年加氢精制,担任了我国第一套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改造的项目负责人,在国内的炼油装置首次实现了中压加氢裂化,该项目分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还负责参与过茂名石化公司、南京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的引进工作,成功地将上海石化总厂9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改造为能生产航空煤油的装置,将扬子石化公司12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改造成200万吨/年油、化、纤相结合的加氢装置,为我国炼油化工装置国产化创造了条件。八十年代后期,叶大师负责国家“七. 五”攻关项目——镇海炼化新建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国产化的设计,该装置成套技术,分获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工程设计,被评为全国第七届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九十年代初,叶大师担任中石化总公司“八.五”十条龙攻关项目之一--大庆中压加氢改质技术项目攻关组副组长,该项目1994年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国际知名杂志誉为世界三大催化柴油改质技术之一。叶大师负责组织茂名渣油加氢处理(S-RHT) “十条龙”攻关项目的设计与开发,2001年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得到了集团公司及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含硫原油加工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此项目 2001年获石化总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
郝希仁(1942- ),男,山西大同人,国家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郝大师1964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四十多年来,他曾参加过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主持完成了蜡油催化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海内外四十多个炼厂、五十余套装置的工程开发和设计。他主持完成的我国规模最大的300万吨/年蜡油催化裂化装置,于1999年在镇海炼化投产,能耗、产品收率、操作性能均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优秀设计银奖、中石化优秀设计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大连石化3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解决了世界级大型装置处理重油的技术难题,于2002年投入工业运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装置荣获中石化优秀设计一等奖。自2000年以来,他作为攻关组主要成员,参与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的MIP催化裂化工程技术。2003年在镇海炼化1#催化裂化装置改造中又实现了MIP-CGP技术的成功应用。仅镇海炼化一套装置每年就增加效益3亿元。该技术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工程技术开发中,他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的2项专利已获授权。多年来,他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优秀设计奖5项,申请专利10项。为我国催化裂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装置规模达到世界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合著专著1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技术论文16篇。曾先后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专家、国家劳动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他仍然奋战在我国石化工程建设的一线,主持着多个催化裂化新建及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正致力于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催化裂化技术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C. DanielArsham打造巨型艺术装置,你能理解得了这种视觉艺术吗
作为普通人我理解这名艺术家的视觉艺术,我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大胆,而且很新潮,非常吸引人,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吸引。
DanielArsham他被很多人都认为是非常天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是很多艺术家争相模仿的对象,他在雕塑艺术领域也是让人眼前一亮。且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艺术家竟然是一名视弱患者。而且很多人都纷纷表示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一下这位大师的作品魅力。这种视觉艺术是很完美的,如果有更多的巨型艺术装置,我希望他们能够向DanielArsham学习。
D. 当代装置艺术家中国最顶级当代艺术家世界公认的殿堂级艺术
戴帆艺术鬼才当代全抄球先锋艺术大师之一,作品经常引起轰动效应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涉及到宇宙太空艺术、自动控制装置艺术、生物材料、空间观念艺术、计算机虚拟艺术、人工社会、超现实神话、园林建筑、观念摄影、海报装置、观念雕塑、数学绘画、自然现象的艺术化等诸多领域 、奇异虚拟物种。戴帆的设计和艺术气质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E. 多面设计大师陈幼坚——别树一帜的“东情西韵”
提到中国设计,至今很多日本设计名流仍会记起2002年在东京举办的,一场名为“东情西韵”的个人设计展,作品揉合“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的表现手法,被亚洲乃至全球设计界津津乐道。而“东情西韵”,也成了这个获奖无数、香港殿堂级设计大师被人们熟知的标签。
他就是集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摄影师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香港新派绅士——陈幼坚。 “创意造物人”第五期 关注—— 助推中国设计国际化的设计大师 陈幼坚 的多面人生。
1
| 香港水果店里的艺术启蒙 |
陈幼坚 ,香港设计大师,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华人设计师之一,其树立的“东情西韵”设计理念,深受设计界推崇。作品既有可口可乐、李锦记、香港国际机场、万科等品牌设计形象体系,也包含上海外滩3号水疗中心、香港大快活餐厅等商业场所的空间形象。
数十年来,陈幼坚及其设计团队,获得各类设计奖600多个,1996年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选为当年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
人们好奇这样一位设计天才,是自带超凡禀赋,还是教育使然。
按照陈幼坚自己的讲述,除了20岁开始涉猎设计行业时半工半读,上了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外,并没有接受过其他设计类正规教育。就连这种业余学习,也因为觉得学校教太慢,不如公司学得快而放弃了。
小时候,陈幼坚起初在一个传统的中文小学上学,成绩不大好,还会被老师批评,家人便把他转到一个天主教洋学堂,之后陈幼坚成绩出人意料地名列全班前茅。后来他升入西方文化浓厚的嘉道理爵士中学,期间品学兼优,还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打篮球、歌咏比赛、田径运动。每逢圣诞节、新年等隆重节日,陈幼坚还会负责张罗会场的布置。
但不久陈幼坚辍学了,去做了十个月的代课老师,因为无法忍受循规蹈矩的教学工作,没过多久就辞职了。
这以后,20岁的陈幼坚才真正开始进入设计行业。彼时,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香港,广告设计行业正随着经济发展日益革新,大多广告公司都是外资企业。借助在洋学堂打下的英语底子,他到了一家外资广告公司谋职。也就是在此期间接受了短短十个月、人生中唯一一段的设计教育。
放弃了学校的设计教育,广告公司成了陈幼坚的学堂。“后来我一直努力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
没经过正规设计教育的陈幼坚,认为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确是有天赋的,也肯定天赋对于设计师、艺术家的重要性。“没有天赋靠后天培养也可以,如果你努力的话。但如果你有天赋,你一定会跳出来。”
陈幼坚觉得,自己的艺术天分可能来自父亲。
陈幼坚出生于1950年,成长在一个香港水果商人家庭,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原生家庭,建立起了陈幼坚对美工设计的最初印象。
陈幼坚的父亲,1940年代从广东到达香港,靠水果店卖水果谋生。“50年代,家里不是很有钱,家具都是爸爸用装水果的木头箱子来制作的。箱子还可以拼成一大块板,做家里的衣柜。”
不到十岁,陈幼坚就会像小助手一样待在父亲旁边,看父亲做这些零碎而有趣的事。陈幼坚说,过年过节的时候,父亲还会写春联,贴在水果店里,“他有艺术的天分,我的美术天分来自爸爸”。
2
| 别树一帜的“东情西韵” |
有天分又努力,再加上当时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香港大环境,让陈幼坚逐渐有了自己的 “东情西韵”风格。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中上层社会崇尚西方文化,优秀的广告创意几乎都是舶来品,不少外国广告人、创作人来到香港寻找机会。他们带动了香港广告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本土广告人才。
“之所以八十年代广告界、设计界出现了人才济济的景象,或多或少要归功于这些有品味又愿意倾囊相授的洋人。” 陈幼坚说,他从1970年代开始陆续加入的六个广告公司都是外资企业,相当于拜洋人为师,并且他们都在不同领域有专长。“有的文案很好,有的拍照片很好,有一个插画非常好,有一个字体很好,有一个是观点非常好。”
陈幼坚从这些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等不同地方的老板身上,学到国际化的语言,也逐渐开始从异国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东方文化的韵味。
直到1980年,30岁的陈幼坚带着多家广告公司积累的多元化设计思维,和妻子一起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达尔讯广告公司。陈幼坚有了一个设计师之外的身份——商人陈幼坚。6年后,又成立了陈幼坚广告设计公司。
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陈幼坚逐渐为自己的设计思维找到了新的定位——东西文化交融的“东情西韵”,以及面向市场的商业设计思维。
陈幼坚认为,设计创作要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段二者配合得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
陈幼坚凭借着自己的艺术天分和敏锐的设计才能,斩获了很多香港及海外的设计奖项。在46岁陈幼坚那年,他的广告设计公司被美国《平面(Graphis)》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这十大公司中唯一一家华人企业。
2002年,他在日本举办了个展“东情西韵”,他自认为这个展览比所获得荣誉更能涵括他的设计特点和艺术追求。在日本的设计界,他的名声就好比成龙在世界演艺界那么有名。
后来,陈幼坚回到内地,并且目前公司的一大半项目都内地不同城市,也陆续在北京、上海举办了个展。有人说他俨然像是设计界的马云。
评论家们说,陈幼坚把东西方的设计元素互相交融,柔美、雅致、深邃。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商业设计师,喜欢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作品的视觉效果,既不使作品成为纯艺术的展示,也不让作品完全放弃艺术性陷入市场营销的套路,而是让作品既面对市场,又满足客户的审美需求。
3
| 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 |
陈幼坚的设计语言别树一帜,个人装扮、举止也颇具标签性。做工考究的衣衫,一副招牌圆眼镜,山羊胡,礼貌而帅气的微笑,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典型的香港人的礼貌和周全。
见过陈幼坚的人大概都有类似的印象——他会与每一位工作人员打招呼寒暄,整个人就像他的设计作品,带着一丝港式的洋气和东西结合的“混血气息”。熟识他的人会说,“动时,他是鬼马水瓶座老顽童;静时,他是老香港老上海电影里的绅士”。
这样有辨识度的一个人,却很难给他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标签。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摄影师?画廊主?好像都不准确,他的人生是如此多面、丰富。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最为被人们熟知的,应该就是可口可乐在2003年启用的中文标识。这个参照原版英文标识设计的作品,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了陈幼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简介的设计思路。
早在80年代,陈幼坚还曾为众多香港明星设计唱片封套、演唱会海报——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可以说陈幼坚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娱乐文化的发展。
提到张国荣,陈幼坚在一次采访中说,“那时他赚的还不太多,当时我已经开始穿名牌了,他还没有。他还会请我去他家里吃饭”。“我们不算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们心灵上,沟通得很畅快”。
至今陈幼坚还保留着自己借给张国荣拍过唱片封套的外套。
很多北京设计圈的人,对2012年陈幼坚在北京798新时代画廊举办的“iEye 爱 –陈幼坚iPhone摄影展”还有印象。那会儿很多人才知道,陈幼坚除了设计师、艺术家、商人的标签,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当时展出的摄影作品,也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用西方的iPhone这一摄影工具,来拍摄中国传统建筑,反映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及状态。
陈幼坚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收藏家陈幼坚。 “从20年前的潘家园到现在的潘家园,再到上海的豫园,伦敦的Portobello Road等等,我买了很多垃圾、假货,也买了很多好东西。”
陈幼坚并不忌讳艺术品投资,他很风趣地说,投资和找老公是一个原理,“就好比我和我妻子,开始拍拖的时候我还是个打工仔,存款两三万都不到,而妻子身边的男性朋友都开跑车过来送她吃饭,可是她却唯独看上了我,也就是投资了我。”
陈幼坚在上海开了家外之家“27”这样特别的生活概念店。他说建“27”目的是将他生活真实的状态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这个空间能够给年轻人提供更大的平台,去潜心做他们的创意。
4
| 65至75岁,艺术的黄金十年 |
时间对陈幼坚似乎格外优待,如今他看上去依然是气定神闲的绅士,不过可能是时常前往上海的缘故,多了几分上海“老克拉”的“腔调”。
陈幼坚曾向外界公开称,他将会把自己从65岁至75岁的十年,定位为做艺术的黄金十年,从设计界延展到艺术领域。“六十多岁以后,用十年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用奉献的状态去讲课,去做艺术空间”。
发展艺术也许是陈幼坚钟爱设计的升华。“我发展艺术,也不代表放弃设计,只是要减少一点,精挑细选。”
对视觉艺术的探索是陈幼坚的乐趣所在,他从平面设计走来,又走向空间设计和艺术装置设计,再到对大艺术的钟情,无论是哪类作品形象都深刻传递出陈幼坚对东方文化的宠爱之情,以及他如何表达“融合表达,亲近天然”的美学理念。
对于自己的设计师、艺术家等多面“人设”,陈幼坚说,自己原本就是典型的水瓶座个性,整天在变,是个“花心”的男人,因为不“花心”不可能有这么多创意项目。如果整天在同一个类型上,自己会不开心。“所以一直在跨界,这允许我跨越原有行为达到另一状态,允许我从框框里跳出来”。
而这种随心而为,却也讲究“坚持”二字。回顾自己46年的设计、艺术生涯时,陈幼坚说自己每一天都没有停过,跑到这个阶段,很有使命感,一直没放弃。“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寻找,不断增加自己的能量,从外表到内心。我应该利用我有生的时间,将我学来的东西进行分享。”
“从第一天20多岁出来打工到现在,可以有今天,我非常感恩”。
就在前年,陈幼坚这样描述自己现在的状态,“我不是很有钱,但是我生活很安定,我觉得人生不需要很多钱。我有两个公寓、两部车,有一个太太,两个小孩,我的妈妈还在,94岁了,基本上我非常满足现有的一切。”
撰文:慕容MA
F. 近十年来最优秀的家具产品和设计大师有哪些人
凯瑞姆·瑞席(Karim rashid)是当
今美国工业设计界的巨星。他1960年生于埃及开罗,是个混血儿,父亲为埃及人,母亲为英国人。幼年时期在英国和加拿大生活。而如今在位于美国的纽约市发展着设计事业。
Karim Rashid在与他同时代设计师之中是拥有作品最多的设计师之一。超过3000多项设计已投入生产,获得300个以上的奖项,以及曾在35个国家参与工作,颂消茄证实了Karim的设计传奇。
他的获奖设计包括民主设计作品,例如到处可见的Garbo垃圾桶,以及为Umbra设计的「Oh Chair」,室内设计作品则有Morimoto餐厅、雅典的Philadelphia及Semiramis饭店。Karim与客户的合作包括与Method及Dirt Devil创作民主设计,与Artemide及Magis设计家具,为花旗银行及现代汽车设计品牌识别,为LaCie及三星电子设计高科技产品,以及为Georg Jensen、Veuve Clicquot及Swarovski设计奢华商品等。Karim已有二十项作品获得永桥困久收藏,并且在全球各地艺廊野察举办艺术展览。
Karim经常获得各类设计大奖,包括Red Dot大奖、Chicago Athenaeum优良设计奖、I.D.杂志年度设计奖、IDSA工业卓越设计奖。
G. 国际著名设计师李菲:原创设计,引领美好生活
李菲Olive Lee 杭州人,现居上海,软装设计师。2002年毕业于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法律系,2005年去英国学习装置艺术设计。2015作品多次获得设计业界大奖刘卫军创办的pinki中国创意先锋 olivedesign团队由国外设计联合中国著名设计师水墨画大师的精英团队所组成。
2005年去英国深造学习艺术设计,作品多次获得设计业界大奖中国国美设计院设计创作大奖 pinki国际美学院全球创意先锋会员悟理设计工作室由国外优秀设计师精英团队所组成,成立于2004年这个以室内装饰设计为主其中包括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室内施工软装饰家具成品制作秉承设计的传统和时尚的设计理念,追求精致与气势的风格,创作的原动力来源于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和艺术生活的提行孙升。
感化成交=视觉+听觉+味觉+感受+感动+触觉
设计是用心的,让真正的用户帮你设计,才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当你的用户是小孩子时,需要考虑到自由是小孩的特性,比如让他们用别针换东西,看他真正换的是什么?
每年的草莓音乐节,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聚集。草莓音乐节不仅是春季音乐盛宴,更是潮流生活态度的狂欢!草莓音乐节把创意和设计做到了极致、玩出设计态度,受到非常多艺术爱好者的喜爱,是中庆带好国本土音乐节视觉的先锋者。草莓音乐节可以将品牌、营销、空间融合到一起。
在青年文化体系语言中,用符合年轻群体审美的结构将更多的自身誉铅创造元素组合成最终的完整画面,今年的草莓设计风格更多的在关注于摩登天空核心内容——青年文化,更多观察,更多交流,更多思考,从各个角度整合并统一观念与审美。
“摩登天空无限宇宙”是MVM在“IP能量场孵化”的系统中所做的第一套尝试,从摩登天空的基地为源点,向外延展到草莓星球、纸质杂志、玩具手办和实体空间等。
每一位参与这个“无限宇宙”的玩家,可以在二次元和三次元中任意切换坐标,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和位置。目前“无限宇宙”系列第二季已经发布,I.M.O.的宇航员REZ在海底遇见了YUKO和孕育她的文明,将开启全新故事。
创意不会凭空出现,“玩”出设计的背后也是一次次的作品打磨,是一次次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
备注:亚特兰蒂斯神秘传说
亚特兰蒂斯位于欧洲到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之岛,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阿特拉斯”,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母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H. 徐承恩的人物简介
诸暨人,石化工程设计专家 , 炼油工艺专家。1949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长期从事炼油厂工程设计。主持和参加过八个大型炼油厂及20多套工艺装置的设计,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9年被建设部授予“工程设计大师”。1990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等称号。现任中国石化北京石油设计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
长期从事炼油厂的工程设计。曾先后主持和参与过8个大型炼厂和20多套工艺装置的设计。设计审核了大庆等4套大型炼油厂的各类炼油工艺装置20多套,包括国内第一次设计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尿素脱蜡装置、丙烷脱沥青装置和分子筛蜡装置,扩大航空煤油和军用低凝柴油生产,实现石油产品自给。主持审定了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及我国援建的阿尔巴尼亚炼油厂、朝鲜烽火炼油厂大型炼油厂设计。组织负责国家汽油改质和国家“六五” 科技项目“大庆渣油催化裂化技术”的攻关。主持审定了福建炼油厂、广州石化总厂二期扩建工程第一批90年代现代化大型炼油厂的设计方案。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1994年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I. 当建筑师遇到玩具,这些童心未泯的设计让人惊呆了!
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的?
如果你问了建筑行业的任何一人,相信大多数建筑师都会回想起他们的童年, 积木、乐高、模型屋…… 都是启发他们想象力、带给他们建造启蒙、对空间和材料产生兴趣,所必不可少的玩具。
而当“从未真正长大”的建筑师,遇到玩具设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神奇反应呢?
我们细数那些尝试玩具设计的建筑师们,以此来证明我们都有一颗不老的心。
1、安妮·唐 (Anne Tyng)
安妮·唐 (Anne Tyng)为世人所熟悉的是她对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在建筑风格上的巨大影响以及两人的浪漫关系。但她并没有通过和康合作的作品得到应得的名誉。
她是1944年美国首批从哈佛建筑系毕业的女建筑师,也是美国唯一一个参加建筑师注册考试的女建筑师。唐一直在为自己的性别和职业生涯作斗争。
安妮·唐漫长的设计生涯,一直对 五个柏拉图式的实体 着迷:立方体,四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这些立方体也不断出现在她的建筑设计与装置设计当中。
在路易斯康设计耶鲁大学美术馆的室内设计中,安妮·唐设计了三角形的天花板多边形渗透在她的设计中,玩具设计也不例外。
1947年,27岁的唐设计了一套儿童玩具。这是一套用多层板切割的儿童组合玩具,几块多边形通过槽口、定位销栓来拼接。
这套玩具可以任 意拆装为各种简单的日用家具 ,比如桌子,画架,凳子,木马,小轮车等。这套玩具在1950年登上了《大众机械》杂志(Popular Mechanics)。
2、格里特·里特维尔德 (Gerrit Rietveld)
格里特·里特维尔德 (Gerrit Rietveld)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偏爱单纯的线条、颜色,这种简洁的设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设计界。而他最著名的设计当属1917年设计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红蓝椅。
里特维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为他的一位客户——Jesse家族,设计了一套给玩偶住的小房子,由当时一位木工制作并于1952年送给那家人的孩子。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虽然是玩具大小的房子,但对比起里特维尔德设计的建筑,依然丝毫不逊色。
这个模型房子在1956年后,被收藏于布鲁克林博物馆内。
3、伊姆斯夫妇 (Charles、Ray Eames)
美国夫妻档设计师 伊姆斯夫妇 (Charles及Ray Eames)是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是建筑、家具和工业设计领域的先锋设计师,也是现今工业设计中使用模铸胶合版的先锋。至今,已有近百件他们的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永久典藏。
伊姆斯夫妇在他们著名的职业生涯中构思了许多玩具。 The Toy ,可以组装成一个极简的室内帐篷或书房,有51种搭配组装方式。
另一个组由他们创作的玩具 The Solar Do-Nothing Machine 。完成于1957年。
复杂的运动雕塑设计是太阳能发电运用于玩具的第一次尝试。
4、隈研吾 (Kengo Kuma)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建筑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虽然隈研吾的作品虽然伴随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非常具有话题性以及个人特色,他设计的玩具也是如此。
建筑积木 Tsumiki 是隈研吾与坂本龙一的森林保护组织More Trees合作为孩子们特别设计的一组玩具。
这款建筑积木采用了隈研吾的建筑设计要素 “三角形的木板” 。用线、面、交点,可平面可立体的组合游玩方式,让孩子可以在玩耍中充分发挥想像力,随意搭配出任意组合的木雕。
模块化系统允许组件以各种方式堆叠,骆驼、狗、金字塔看似有无限搭配组合。积木选用的日本宫崎县产的杉木材质,让孩子在材质触感上也有了启蒙。
5、Torafu Architects
日本建筑设计事务所 Torafu Architects 由两个年轻设计师创办,他们采用基于建筑思维的工作方法,作品包括从建筑设计、商店室内设计、展览空间设计、产品设计、空间安装和电影制作等多种产品。
在前段时间大热的建筑师狗屋设计中,他们的作品用主人的衣服结合木质构架别有心思,让人印象深刻。
Torafu Architects设计的玩具模仿了Anne Tyng之前的设计,名为 Dowel-Block Toy 通过榫头链接,几块不同形状的积木块可组装出形态各异的造型。
明媚的色彩激发孩子想象力的设计,让这套升级版的“七巧板”和他们的其他设计一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 一贯的设计都非常大胆,挑战着世人对于建筑的固有理解。即便她已逝去,留下的不仅是一件件设计作品,还有那影响深远的,具有抨击性的思想。
2013年,在扎哈的带头下,包括David Adjaye,FAT和dRMM在内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共同打造了一系列的玩具屋,以筹集15万美元用于残疾儿童慈善机构KIDS。
扎哈设计的拼图式玩具屋,题为Must Be the Place,自带雕塑感的设计,虚实的体块对比,可随意组合成不同功能的空间。
虽然乍眼看去,没有扎哈过往的建筑作品或工业设计让人震撼,但细细观察一下,设计的独到之处,还是让人佩服女魔头的想象力。
7、大卫哈·阿加耶 (David Adjaye)
大卫·阿加耶 (David Adjaye)这个传奇的非裔英国建筑师,长期致力于研究非洲独特地域文化和严酷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的建筑师。
他的最近作品是得到极高赞誉的美国非洲裔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建筑实践使得他也成为普利兹克奖的大热门。
在扎哈带领的玩具设计中,阿加耶设计的玩具屋,复制了他之前的 Elektra设计 。是一个配有精致金色小家具的作品。
玩具屋几个立面均可拆卸,让孩子能在拆解模型的过程中,了解建筑的构造与分布。
玩具是每个孩子童年必不可少的陪伴,一个好的玩具设计某种意义上,将会决定孩子的一生,感谢这些童心未改的建筑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引发思索的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