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特点

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特点

发布时间:2023-03-12 14:34:06

㈠ 科学实验题目风的形成分別有材料怎么设计什么实验方法现象

实验材料:1.5升的饮料瓶、吸管、蜡烛、蚊香、胶带、纸条、火柴、刀子
实验回过程:
1.用答刀子将1.5升饮料瓶裁成两部分,从瓶子底部向上约7.5cm留上下两部分备用。
2.在距离瓶子底5cm的地方烫一个圆孔,将吸管插入圆孔并密封好。
3.在瓶子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两个小纸条,小纸条可以用有一定硬度的纸做,要折叠几下,保证风从那里过的时候,小纸条能上下晃动。
4.将蜡烛固定在瓶底中央,点燃蜡烛套上剪下的瓶体上部。
实验现象:
一:看烛焰的偏移。让吸管口对好蜡烛火焰,可以看到烛焰的偏移,说明有从外向里的风。堵住管口,没有风进去,蜡烛火焰方向朝上。
二:看纸条的飘动。观察瓶子上方开口处的小纸条,看到微微飘动。也说明有风。
三:看烟雾的流动。点燃一段蚊香放在吸管口,不点燃瓶子里的蜡烛烟徐徐上升;点燃蜡烛,可以看到淡淡的烟从外面往里跑。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㈡ 一个实验:验证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需要什么实验器

说出风的形成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再说出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目的:探究风形成的原因。内
实验材料:大塑料容瓶、小塑料瓶、蜡烛、蚊香、火柴。
实验步骤:
1、用一个大塑料瓶,去底去口,再在一侧壁面用小刀挖一个与小塑料瓶口大小相同的孔,将一个小塑料瓶去底,瓶口卡进侧壁洞口,并用橡皮泥将洞口周围封严。
2、在桌子上点燃一支蜡烛,火苗向上没有飘动,说明周围没有形成温差,既没有风。
3、将做好的装置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使小瓶的口正对着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飘动。
4、在小瓶底口处点燃蚊香。
5、转动大瓶。
6.观察记录所发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
实验现象;
1. 小瓶的口正对着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飘动。
2. 小瓶底口处点燃蚊香,也可以看到烟流向大瓶内。
3. 转动大瓶,火苗也随着改动飘动方向。
实验结论:
风形成的原因: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体积减少,压力变小,别处的冷空气流入补充,这样不断循环流动就形成了风。

㈢ 说出风的形成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在风中,风就怎样形成的

说出风的形成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再说出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目的: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实验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蜡烛、蚊香、火柴。
实验步骤:
1、用一个大塑料瓶,去底去口,再在一侧壁面用小刀挖一个与小塑料瓶口大小相同的孔,将一个小塑料瓶去底,瓶口卡进侧壁洞口,并用橡皮泥将洞口周围封严。
2、在桌子上点燃一支蜡烛,火苗向上没有飘动,说明周围没有形成温差,既没有风。
3、将做好的装置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使小瓶的口正对着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飘动。
4、在小瓶底口处点燃蚊香。
5、转动大瓶。
6.观察记录所发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
实验现象;
1. 小瓶的口正对着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一定方向飘动。
2. 小瓶底口处点燃蚊香,也可以看到烟流向大瓶内。
3. 转动大瓶,火苗也随着改动飘动方向。
实验结论:
风形成的原因: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体积减少,压力变小,别处的冷空气流入补充,这样不断循环流动就形成了风。

㈣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方案

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广州番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 孙宏 教材说明: “风是怎样形成的?”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刮风了”一课中活动3的内容,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风的形成过程.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风就是流动的空气.那么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四年级的学生都答不上来,因为在学生原由的知识和经验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对风的形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界中风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空气受热上升,至于为什么空气受热就会上升,由于超出小学的知识范围,所以不宜做研究.因此课文直接给出“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知识概念.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要探究应该是另外两个内容:一是知道空气变热是形成风的关键因素,二是理解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空气是怎么流过来补充的.对这两个内容的学习学生是有知识基础的,一方面在前一单元“热”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热是可以传递的;另一方面,学生知道空气是可以流动的.但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基础,并不代表学生知道空气受热上升后就会马上建构起空气循环流动形成风的新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空气变热是形成风的关键,然后通过分析和实验探究热空气上升引起的周围空气流动变化的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建构对风形成的科学概念.教材在实验后安排了一个拓展内容,主要是通过判断海风的方向,让学生对掌握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教材中指出在海滨的白天,陆地上的空气温度高于和海面上空气的温度,要求判断在这样的条件下会产生风吗?如果有风,风的方向是怎样?这个问题是从比较低的层次上让学生对所学进行简单运用,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实验说明】: 教材中的实验中是使用很大的一个黑色纸筒在阳光进行,选用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实验和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更具可比性(都是以阳光为热源).但由于此实验要求的条件较严格(阳光猛烈并且室外无风),因此在室内教学中可以使用玻璃钟罩代替纸筒,钟罩内点燃蜡烛做热源.。
教学目的:
1、 知道空气受热上升是产生风的关键因素;
2、 通过探究发现实验中空气流动的路线;
3、 能想出验证自己猜测(空气流动的路线)的实验方法,并且能根据选定方法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4、 认识到自然界风的形成是有科学规律的,并不神秘;
教学重点:
1、 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产生风的关键因素;
2、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流动的路线. 教学准备:蜡烛、钟罩(经过改造)、风车、火柴、香、“热气球”(塑料袋)、吹风机、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 出示课题“风是怎样形成的”,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
1、 蜡烛“吹”风车实验: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钟罩内外)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筛选后的),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特别是选用同样方法的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展示动画):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或课本)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钟罩内外)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四、知识的运用,判断海风的方向:a、教师说明自然界风形成也是和空气冷、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刮的风——海陆风.

㈤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风的形成,写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步骤

模拟实验:风的形成

实验目的:理解风的成因,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准备的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蜡烛、剪刀、油性笔、橡皮泥、蚊香片、火柴、镊子。

实验过程:

1、取一个大塑料瓶横放在桌面,用刀把它的底部去掉,并利用剪刀把瓶底修理平整。

2、取一个小塑料瓶,把它的瓶口与大塑料瓶中间外壁相接触,用油性笔在大塑料瓶身上按小塑料瓶瓶口的大小做个记号。

3、用剪刀沿油性笔的记号在大塑料瓶中间外壁开一个小洞,洞的大小比小塑料瓶口略大一点。

4、把小塑料瓶瓶口卡进大塑料瓶外壁的洞里,周围用橡皮泥封紧。这样一个空气流动装置就做好了。

5、选择一支与大塑料瓶中间洞口高度差不多的蜡烛,点燃蜡烛放在平整的桌面,观察蜡烛的火焰没有飘动,说明现在没有风。

6、把刚才做好的空气流动装置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焰对着小塑料瓶口。这时发现蜡烛的火焰向另外一个方向飘动,说明现在形成了风。

原因分析:点燃蜡烛后,瓶内空气受热变轻上升,从瓶口流出,瓶内空气因此稀薄,压力减小。而同时,瓶外温度没有升高,空气没有变化,压力较大。由于瓶外压力大于瓶内压力,瓶外的冷空气就顺着小塑料瓶口向大瓶内流动,瓶内的空气受热不断上升流出,瓶外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流进瓶内。这样,就形成了一股由瓶外向瓶内流动的空气,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㈥ 风是怎么形成的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原理:

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集结的水蒸气(云)结成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前来补充,就形成风。地球上的风与水源有关系,风由水与水蒸气的胀缩而产生。

风由大海吹向陆地,或陆地吹向 大海,在夏天地面上温度高空气、水蒸气膨胀上升,要由海面比重大的空气、水蒸气补充地面空气空间,海面温度低空气收缩。要由地面上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海面空气空间。在冬天海面温度高海面空气上升,地面温度低空气比重大沿地面补充海面空间。

(6)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特点扩展阅读:

自然界中其他现象的形成原因:

1、雨的形成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2、雾的形成

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3、雪的形成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风(自然现象)

阅读全文

与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饭店用什么煤气阀门 浏览:956
在配电网导线上有哪些设备 浏览:210
珠三角电子五金制品厂 浏览:95
水在仪器内壁既不也不什么意思 浏览:973
DR使用中的自动曝光控制装置是 浏览:860
仪表盘显示鞋的标志是什么 浏览:108
吸水率仪器怎么设置 浏览:40
奔驰gla200仪表台怎么拆 浏览:891
12电瓶充满电自动断电装置 浏览:757
消防泵软接头上方的是什么阀门 浏览:299
高中化学j经典实验装置 浏览:141
电动车换仪表看师傅如何操作的 浏览:793
灼烧实验仪器有哪些 浏览:147
轴承的数量按什么数 浏览:742
燃气管道控制阀门 浏览:575
气管有声音用什么仪器 浏览:331
超声波什么牌子质量好 浏览:930
设备层要注意什么 浏览:916
性电动工具视频女 浏览:1000
产后修复店需要哪些仪器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