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化学改进后装置和之前实验装置比有什么优点。哪几个方面答。
改进装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实验装置要简洁易于操作;
2.实验现象要直观内;
3.安全问题,容比如防止倒吸等等;
4.环保问题,有污染的有没有尾气处理;
6.能否彻底符合题意。比如,反应物是否有杂质,是否有余下的等。
❷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对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有关改进
药品还是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溶液;
装置可以采用启普发生器,它的回优点是随开随用答,随关随停;
制取,没什么特别。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作为干燥剂,吸收二氧化碳中所含的水蒸气;
收集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如果用排水集气法的话,二氧化碳会溶于水。但可以改进排水集气法,比如将水槽中的水换成油之类不能溶解二氧化碳的液体。这其实是由排水集气法变化而来的,只是为了使生成的二氧化碳纯度提高而已。
至于氧气,可以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因为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而二氧化锰又能作为使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这样既使生成氧气的速度加快,又不会影响氧气的纯度;
至于装置还是可以用“氯酸钾、二氧化锰共热制氧”的装置;
而收集仍可以使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溶于水。
对于氢气则仍可以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而它的制取装置也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提纯方式也可以用浓硫酸作干燥剂,收集方式可以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氢气不溶于水。
(初中时期学习制取的气体主要就是这三种。)
❸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取中发生装置的改进中,起到节约药品的作用的有哪些
(1)该发生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氧气,因此选择其中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 △ . K2MnO4+MnO2+O2↑;(要注意试管口加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2)由于夏天室温很高,所以在给试管受热时,用手效果不明显,故正确的操作是:将导管口放入水面下,然后用酒精灯给试管微热,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收集,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故选项为:B;(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方法是: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答案为:(1)KMnO4 2KMnO4 △ . K2MnO4+MnO2+O2↑;(2)用酒精灯给试管微热;(3)B (4)木炭剧烈燃烧,发白光;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❹ 如何制作电解水的装置
实验名称:电解水
实验类别:演示或学生实验
改进目的:通直流电分角水的实验对研究水的组成至关重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化学48页所示简易装置水槽中需电解液量大,同时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取出电解液时手被溶液沾污而受腐蚀,为克服上述不足之处,特自制电解水实验器。
制作电解水实验器所需原材料:见附页图中所示。
电解水实验器的制作过程:
1.将上底半径为6厘米的圆台形的橡胶塞打上与注射器管和长颈漏斗管相匹配的三个孔。
2.将两只相同的注射器管和一个长颈漏斗管旋转插进橡胶塞的孔内,管的下沿不要超过塞子的下底面,以免装电解液时杯内留下气泡。
3.截取一小段带孔的伞骨子(镀铬不锈钢)将外附橡胶的细钢丝一端裸露部分穿入伞骨于孔内并夹紧,再将伞骨手插入已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管内的胶塞中心(此塞剪有几个孔),最后将制好的电极插入注射器管内,导线的另一端从漏斗管内穿出来,在导线上作好正负极的记号,与注射器管记号一一对应。
此步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电极既不能露出管底,又不能插入管内太深。电极露出管底则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混合;插入管内太深则产生气体的速度慢。
②电解器内部的细钢丝除与电极接触部分能裸露外,其余部分不能裸露。
4.将与注射器管相匹配的注射针尖截断且夹扁密封,留下针帽。
5.将制好的塞子塞到与之匹配的茶杯口内,把针帽扭到注射器管的上端。
操作步骤及现象:
1.扭下针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向漏斗内倒入5%至10%纯净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当电解液升到注射器管内后,加液体的速度放慢,待三个管的注段达到顶点不再改变时,将针帽扭上(不要扭得太紧)。
3,通直流电源12伏至6伏,电解液浓度小则电压调大,电解液浓度大则电压调小。不到半分钟,负极(阴极)产生5毫升气体,正极(阳极)产生约2.5毫升气体。
4.切断电源,点燃木条,扭下与负极相连的针帽,迅速在管尖处点火,气体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氢气。
5.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再通电源,扭下与正极相边的针帽,迅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管尖处,木条复燃——氧气。
改进后的效果:
自制电解水实验器所需的原材料易得,制作不难。实验操作安全方便,便于观察。电解的速度快,所得氢气和氧气体积很接近2∶1;检验生成气体的现象十分明显。实验所需电解液的量不多,同时可避免手被溶液沾污而受腐蚀。实验器可长久使用,必须时更换电极也十分方便。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
附:自制电解水实验器平面图。
如图所示:
1.直径为6厘米圆台形橡胶塞。
2.口径为6厘米的透明玻璃杯。
3.5毫升或10毫升注射器玻璃管。
4.长颈漏斗。
5.电极(镀铬不锈钢——带孔一小节伞骨子)。
6.外绝级导电线(细钢丝)。
7.与注射器管相配套的针帽(针尖切断且夹扁密封)。
8.带孔小胶塞。
❺ 初中化学实验怎样选择装置
单孔双孔应该指的是胶塞吧?
发生装置基本都是单孔的,用作气体出口(例版如试管加热权高锰酸钾制氧气)或者液体加入口(配合长颈漏斗或者分液漏斗,例如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制二氧化碳)
收集装置一般不需要使用胶塞,但是中间如果有洗气、干燥步骤或者有安全瓶的话必须使用双孔胶塞
初中实验涉及反应虽然不多,不过变化可以很多,主要根据反应物选发生装置,比如固体加热使用试管或分支试管、固-液反应用锥形瓶等等;留意反应是否生成气体。也要注意像长颈漏斗与分液漏斗使用的差别这样的细节问题
收集装置,基本上属于气体收集,凡是不溶少溶于水的都用排水法,易溶的再考虑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和配套的用具
❻ 初中化学实验什么装置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分液漏斗抄——可以一滴滴地滴加液体
胶头滴灌——插在橡皮塞里,效果应等同于分液漏斗
止水夹——在有压强变化时可以控制液体、气体的流通,从而达到控制反应物的量的多少以控制速度
总之,反应速率是靠反应物浓度的大小来控制的,只要找到能够控制反应物量的仪器就可以啦
那个带眼的是靠控制液面高低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于停止
左下角是放液体的,加药从上面加,右边的是气阀,调节中间球形容器的气压的。球形容器与底部用带孔的稳定介质链接(玻璃毛、玻璃珠)使得液体能都与介质上部的反应物反应。通过调节气阀、药品的量来控制下面液面的高低,从而控制反应。
❼ 初中所有化学实验及其装置名称
1.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Ca(OH)2 + CO2 === CaCO3↓+ H2O(复分解)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2 === 2MgO(化合)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3. 水通电分解
2H2O === 2H2↑ + O2 ↑(分解)
现象:阴极、阳极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1)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4. 生石灰和水反应
CaO + H2O== Ca(OH)2(化合)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 === 2KCl + 3O2↑( 分解)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溶解、过滤、蒸发。
②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 === K2MnO4 + MnO2+O2↑
相关知识点: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6.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C + O2 === CO2(化合)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是发出白光;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7.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S + O2 === SO2(化合)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2 === Fe3O4( 化合)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相关知识点:在做此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目的是防止集气瓶爆裂。
9.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 2P2O5(化合)
现象:产生大量而浓厚的白烟。
相关知识点: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
10.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 + O2 === 2H 2O(化合)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1.木炭和氧化铜高温反应
C + 2CuO === 2Cu + CO2↑(置换)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木炭;氧化剂:氧化铜
12.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 Cu + H2O (置换)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滴生成
相关知识点:(1)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目的是赶走试管内的空气;(2)实验结束后,应先拿走酒精灯,后撤走氢气导管,目的是防止新生成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又生成氧化铜。
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
现象: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相关知识点: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
14.煅烧石灰石(或碳酸钙高温分解)
CaCO3 === CaO + CO2↑(分解)
15.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CO + O2 === 2CO2(化合)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 ===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铜
1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 === CO2 + 2H2O
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相关知识点:甲烷是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18.工业制造盐酸
H2+Cl2 === 2HCl
相关知识点:该反应说明了在特殊条件下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9.实验室制取氢气
Zn + H2SO4 === ZnSO4 +H2↑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20.木炭和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C + CO2 === 2CO
相关知识点:(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21.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
CO2 + H2O=== H2CO3
现象: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碳酸。
22.碳酸受热分解
H2CO3 === H2O + CO2↑
相关知识点: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受热易分解。
23.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H2O
现象:喷出大量泡沫和二氧化碳,如果喷到火上就可以灭火。
24.金属和水的反应
①2K+ 2H2O ==== KOH + H2↑
② 3Fe + 4H2O ===Fe3O4 + 4H2↑
25.水于非金属的反应
C +H2O === CO+ H2
26.水与氧化物的反应
①SO3 +H2O == H2SO4
② Na2O +H2O==2NaOH
27.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 === NH3↑ + H2O + CO2↑(分解)
28.用盐酸来清除铁锈
Fe2O3 + 6HCl=== 2FeCl3 + 3H2O(复分解)
29.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Fe + CuSO4 === FeSO4 + Cu(置换)
现象:铁丝表面有一层光亮的红色物质析出。
30.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uSO4+ 2NaOH === Cu(OH)2↓+Na2SO4(复分解)蓝色絮状物
❽ 实验方案,装置优缺点比较一般从 哪些方面入手(初中化学)
比如是否会污染空气(逸出装置的气体会不会污染)
有没有安全瓶(高温或加热时特别专注意,有液属体会不会倒吸使高温玻璃管\试管炸裂)
有没有检验装置
有没有不起效果的(比如要收集干燥CO2时,无水硫酸铜后边加一个澄清石灰水)
大概就这几点?做题常用的应该就这些ˊ_>ˋ
❾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如何创新
一、对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的创新
稀释浓硫酸的实验非常重要,但同时,该实验又很危险,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如下图),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用的浓硫酸量太多,不但浪费药品和危险,而且如果掌握不好酸液四溅的现象不够明显。
在此基础上,我将该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并应用于教学中。以下是实验改进的做法:
1、实验仪器及试剂:广口瓶 三孔胶塞胶头滴管(两个) 玻璃管 青霉素小瓶(两个) 浓硫酸 水
2、实验操作
广口瓶中的两个青霉素小瓶一个中盛有浓硫酸一个盛有水,胶塞上对应的胶头滴管中一个吸有水,一个吸有浓硫酸。另一个孔安装一个玻璃导管,为了防止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后使瓶内气压过大使胶塞顶开。
实验开始,向浓硫酸中滴加水,为了使现象明显,将水染成红色,可以看到滴加的水浮在液面上沸腾,并且有液滴飞溅,并且可以听得像热油锅中滴水的呲呲声,因为水沸腾,所以滴加水后,手松开胶头的同时,沸腾起来的水被吸入了滴管中。瓶子的上部可以看到水蒸气冷凝后的液滴,也说明稀释浓硫酸放出热量,红色的水变色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这两个知识点到高中可以学到。另一个小瓶是向水中滴加浓硫酸,可以看到浓硫酸由于密度大而沉到瓶底,没有其他现象。两个对比实验,很明显的对比出稀释浓硫酸的正确和错误方法。因为该实验属于微型实验,所以在实验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放大,效果很明显,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改为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看清水沸腾和听到声音。
3、装置改进的意义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相比,第一,仪器药品取材方便,实验装置简便,现象明显;第二,在教材原实验上增加了对比,更加直观;第三,节约药品,体现微型实验的优越性;第四,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大大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即便是让学生操作也很安全。
4、该装置的其他用途
(1)、该装置还可以用于改进探究分子的不断运动实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50页活动与探究,用的是一只大烧杯罩住分别装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小烧杯,实验所需药品量较大,且浓氨水有挥发性和刺激性气味,实验不是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对环境有污染。使用该装置可以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在玻璃管上绑上一个气球,保证了装置的密封性,在其中一支胶头滴管里吸取浓氨水,另一支吸取酚酞溶液,实验时同时滴入,很短时间内可以看见酚酞溶液逐渐变红,实验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现象明显,节约药品,保护环境。
(2)除此之外该装置还可以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实验,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瓶外,体现了环保的理念。一个小瓶中盛有碳酸钙粉末或者碳酸钠粉末,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硫酸,不用稀盐酸的原因,可以排除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石蕊变红的干扰。另外一个小瓶中装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泡制的干燥的小纸花,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水。实验开始:1、向碳酸钙粉末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但是,看不到紫色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2、另一个小瓶中,向小花上滴加水,可以看到,滴水的地方,紫色石蕊变红了,证明石蕊变红是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3、然后将变红的小花取出,稍微在酒精灯上烘烤,小花由红色变为紫色,证明了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4、再在小花上滴加稀醋酸,小花变红,由此对比实验,证明使石蕊变红的是酸。
(3)、检验铵根离子,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氨气溢出瓶外污染空气,也减少了对实验者的危害。一个小瓶中盛有氯化铵粉末,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小瓶中放有一张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上面的胶头滴管中盛有水。1、向氯化铵粉末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气泡产生。但是看不到石蕊试纸变蓝。2、向石蕊试纸上滴加水,看到试纸变蓝了,证明氨气和水生成了氨水,氨水使试纸变蓝。
(4)、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二氧化碳溢出,保护环境。其中一个小瓶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另一个小瓶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1、向碳酸钠粉末中滴加稀盐酸,看到有气泡产生。2、一段时间后,向另一小瓶中的溶液中滴加盐酸,也有气泡产生,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已经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3、氢氧化钠溶液上面的滴管中也可以换成氢氧化钙溶液或者氯化钙溶液,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碳酸钠溶液。
(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保证该装置的严密性。用一个小瓶和胶头滴管即可,小瓶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滴加稀盐酸,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同时气球鼓起,再次称量装置的质量,质量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将气球拿开,将二氧化碳放出装置后,再次称量,质量变小,同样可以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
❿ 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Ⅰ.这些装置都有其优点,其中发生装置的图1,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Ⅰ、可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解答,如:发生装置操作是否简单,能否控制反应速率,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节约药品等;
(1)图2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2)图3中打开活塞,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活塞,容器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漏斗,反应停止;
(3)图4的优点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试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且可以节约药品,操作方便;
(4)图5的优点是可通过将试管拿出和放入液体里,使反应发生和停止;
(5)图6的优点是打开活塞,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活塞,U型管内压强增大,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边的下降,与固体分离,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Ⅱ、尾气处理处置可从是否吸收充分和是否防倒吸进行分析;
(6)图7中气体通入液体,可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被充分吸收;
(7)图8有漏斗,气体溶于液体后液面不会上升太多,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8)图9气体可充分与液体接触被充分吸收,尾气被吸收,引起装置压强减小,液体最多进入小球,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不会引起倒吸;
(9)图10气体可充分与液体接触被充分吸收,尾气被吸收,引起装置压强减小,液体最多进入长颈漏斗,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不会引起倒吸;
故答案为:Ⅰ、(1)可以控制反应速率;通过控制液滴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通过活塞的开闭控制容器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合理均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试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4)操作简单,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通过将试管拿出和放入液体里,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5)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通过活塞的开闭控制U型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Ⅱ、(6)使气体充分吸收;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
(7)防止液体倒吸;有漏斗,气体溶于液体后压强减小,液面不会上升太多,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8)既能使气体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且液体最多进入小球,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9)既能使气体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且液体最多进入长颈漏斗,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