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要通俗点呀
消弧线圈抄的作用是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故障点流过电容电流,消弧线圈提供电感电流进行补偿,使故障点电流降至10A以下,有利于防止弧光过零后重燃,达到灭弧的目的,降低高幅值过电压出现的几率,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当消弧线圈正确调谐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机率,还可以有效的抑制过电压的辐值,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故障点热破坏作用及接地网的电压等。
(1)xhkiizp型消弧线圈自动调谐及接地选线成套装置扩展阅读:
当系统采用过补偿方式时,流过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等于本线路对地电容电流和接地点残余电流之和,其方向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一样,仍然是由母线指向线路,且相位一致,因此也无法利用方向的不同来判别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
其次由于过补偿度不大,因此也很难像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那样,利用零序电流大小的不同来找出故障线路。
同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一样,故障相对地电压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至线电压,出现零序电压,其大于等于电网正常运行时的相电压,同时也有零序电流。
消弧线圈两端的电压为零序电压,消弧线圈的电流通过接地故障点和故障线路的故障相,但不通过非故障线路。
❷ 消弧线圈的原理是什么
消弧线圈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经消弧线圈接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一种,当单相出现断路故障时,流经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与流过的电容电流相加为流过断路接地点的电流,电感电容上电流相位相差90度,相互补偿。当两电流的量值小于发生电弧的最小电流时,电弧就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谐振过电压现象。10-63KV电压等级下的电力线路多属于这种情况。
消弧线圈作用原理及国内外现状
消弧线圈的作用是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提供一电感电流,补偿接地电容电流,使接地电流减小,也使得故障相接地电弧两端的恢复电压速度降低,达到熄灭电弧的目的。当消弧线圈正确调谐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机率,还可以有效的抑制过电压的辐值,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故障点热破坏作用及接地网的电压等。所谓正确调谐,即电感电流接地或等于电容电流,工程上用脱谐度V来描述调谐程度
V=(IC-IL)/IC
当V=0时,称为全补偿,当V>0时为欠补偿,V<0时为过补偿。从发挥消弧线圈的作用上来看,脱谐度的绝对值越小越好,最好是处于全补偿状态,即调至谐振点上。但是在电网正常运行时,小脱谐度的消弧线圈将产生各种谐振过电压。如煤矿6KV电网,当消弧线圈处于全补偿状态时,电网正常稳态运行情况下其中性点位移电压是未补偿电网的10~25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串联谐振过电压。除此之外,电网的各种操作(如大电机的投入,断路器的非同期合闸等)都可能产生危险的过电压,所以电网正常运行时,或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以外的其它故障时,小脱谐度的消弧线圈给电网带来的不是安全因素而是危害。综上所述,当电网未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希望消弧线圈的脱谐度越大越好,最好是退出运行。
3.1补偿系统的分类
早期采用人工调匝式固定补偿的消弧线圈,称为固定补偿系统。固定补偿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将消弧线圈整定在过补偿状态,其过补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电网正常稳态运行时不使中性点位移电压超过相电压的15%,之所以采用过补偿是为了避免电网切除部分线路时发生危险的串联谐振过电压。因为如整定在欠补偿状态,切除线路将造成电容电流减少,可能出现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的情况。但是这种装置运行在过补偿状态当电网中发生了事故跳闸或重合等参数变化时脱谐度无法控制,以致往往运行在不允许的脱谐度下,造成中性点过电压,三相电压对称遭到破坏。可见固定补偿方式很难适应变动比较频繁的电网,这种系统已逐渐不再使用。取代它的是跟踪电网电容电流自动调谐的装置,这类装置又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随动式补偿系统。随动式补偿系统的工作方式是:自动跟踪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随时调整消弧线圈,使其保持在谐振点上,在消弧线圈中串一电阻,增加电网阻尼率,将谐振过电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控制系统将电阻短接掉,达到最佳补偿效果,该系统的消弧线圈不能带高压调整。另一种称之为动态补偿系统。动态补偿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在电网正常运行时,调整消弧线圈远离谐振点,彻底避免串联谐振过电压和各种谐振过电压产生的可能性,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后,瞬间调整消弧线圈到最佳状态,使接地电弧自动熄灭。这种系统要求消弧线圈能带高电压快速调整,从根本上避免了串联谐振产生的可能性,通过适当的控制,该系统是唯一可能使电网中原有功率方向型单相接地选线装置继续使用的系统。
3.2国内主要产品比较
目前,自动补偿的消弧线圈国内主要有三种产品,分别是调气隙式,调匝式及偏磁式。
调气隙式
调气隙式属于随动式补偿系统。其消弧线圈属于动芯式结构,通过移动铁芯改变磁路磁阻达到连续调节电感的目的。然而其调整只能在低电压或无电压情况下进行,其电感调整范围上下限之比为2.5倍。控制系统的电网正常运行情况下将消弧线圈调整至全补偿附近,将约100欧电阻串联在消弧线圈上。用来限制串联谐振过电压,使稳态过电压数值在允许范围内(中性点电位升高小于15%的相电压)。当发生单相接地后,必须在0.2S内将电阻短接实现最佳补偿,否则电阻有爆炸的危险。该产品的主要缺点主要有四条:
工作噪音大,可靠性差
动芯式消弧线圈由于其结构有上下运动部件,当高电压实施其上后,振动噪音很大,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内部越来越松动,噪音越来越大。串联电阻约3KW,100MΩ。当补偿电流为50A时,需要250KW容量的电阻才能长期工作,所以在接地后,必须迅速切除电阻,否则有爆炸的危险。这就影响到整个装置的可靠性。
调节精度差
由于气隙微小的变化都能造成电感较大的变化,电机通过机械部件调气隙的精度远远不够。用液压调节成本太高
过电压水平高
在电网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处于全补偿状态或接近全补偿状态,虽有串联谐振电阻将稳态谐振过电压限制在允许范围内,但是电网中的各种扰动(大电机投切,非同期合闸,非全相合闸等),使得其瞬态过电压危害较为严重。
功率方向型单相接地选线装置不能继续使用
安装该产品后,电网中原有的功率方向型单相接地选线装置不能继续使用
调匝式
该装置属于随动式补偿系统,它同调气隙式的唯一区别是动芯式消弧线圈用有载调匝式消弧线圈取代,这种消弧线圈是用原先的人工调匝消弧线圈改造而成,即采用有载调节开关改变工作绕组的匝数,达到调节电感的目的。其工作方式同调气隙式完全相同,也是采用串联电阻限制谐振过电压。该装置同调气隙式相比,消除了消弧线圈的高噪音,但是却牺牲了补偿效果,消弧线圈不能连续调节,只能离散的分档调节,补偿效果差,并且同样具有过电压水平高,电网中原有方向型接地选线装置不能使用及串联的电阻存在爆炸的危险等缺点,另外该装置比较零乱,它由四部分设备组成(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电阻箱、控制柜),安装施工比较复杂。
偏磁式
消弧线圈结构的特点
电控无级连续可调消弧线圈,全静态结构,内部无任何运动部件,无触点,调节范围大,可靠性高,调节速度快。这种线圈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施加直流励磁电流,改变铁芯的磁阻,从而改变消弧线圈电抗值的目的,它可以带高压以毫秒级的速度调节电感值。
控制方式的特点
采用动态补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补偿系统串联谐振过电压与最佳补偿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众所周知,消弧线圈在高压电网正常运行时无任何好处,如果这时调谐到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状态,会出现串联谐振过电压使中性点电压升高,电网中各种正常操作及单相接地以外的各种故障的发生都可能产生危险的过电压。所以电网正常运行时,调节消弧线圈使其跟踪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有害无利,这也就是电力部门规定“固定式消弧线圈不能工作在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状态”的原因。国内同类自动补偿装置均是随动系统,都是在电网尚未发生接地故障前即将消弧线圈调节到全补偿状态等待接地故障的发生,这了避免出现过高的串联谐振过电压而在消弧线圈上串联一阻尼电阻,将稳态谐振过电压限制到容许的范围内,并不能解决暂态谐振过电压的问题,另外由于电阻的功率限制,在出现接地故障后必须迅速的切除,这无疑给电网增加了一个不安全因素。偏磁式消弧线圈不是采用限制串联谐振过电压的方法,而是采用避开谐振点的动态补偿方法,根本不让串联谐振出现,即在电网正常运行时,不施加励磁电流,将消弧线圈调谐到远离谐振点的状态,但实时检测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后,瞬时(约20ms)调节消弧线圈实施最佳补偿。
❸ 调匝式消弧线圈是指的什么,是不是分调匝式和不调匝式的
调匝式消弧线圈该装置属于随动式补偿系统,它同调气隙式的唯一区别是动芯式消弧线圈用有载调匝式消弧线圈取代,这种消弧线圈是用原先的人工调匝消弧线圈改造而成,即采用有载调节开关改变工作绕组的匝数,达到调节电感的目的。
其工作方式同调气隙式完全相同,也是采用串联电阻限制谐振过电压。该装置同调气隙式相比,消除了消弧线圈的高噪音,但是却牺牲了补偿效果,消弧线圈不能连续调节,只能离散的分档调节,补偿效果差,并且同样具有过电压水平高。
电网中原有方向型接地选线装置不能使用及串联的电阻存在爆炸的危险等缺点,另外该装置比较零乱,它由四部分设备组成(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电阻箱、控制柜),安装施工比较复杂。
调匝式消弧线圈在电网正常运行时,通过实时测量流过消弧线圈电流的幅值,计算出电网当前方式下的对地电容电流,根据预先设定的最小残流值,由控制器调节有载调压分接头到所需要的补偿档位。当发生接地故障后,补偿接地时的电容电流,使故障点的残流可以限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
(3)xhkiizp型消弧线圈自动调谐及接地选线成套装置扩展阅读
当10kV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由于系统允许两相短时运行一段时间,10kV母线PT的开口三角电压上升至相电压,同时接地变中性点上的电压互感器1YH0会测量到一个接近相电压的电压值,这两个电压值都会送入消弧线圈控制器中作为系统接地的判据。
此外,中性点末端的电流互感器1LH0测量到的中性点电流能提高控制器判断系统接地的灵敏度。装置判断系统发生接地后,通过采集各条10kV馈线零序CT所测量到的零序电流,选出发生接地的线路。
系统正常运行时,图中1ZNX中的阻尼电阻并接于消弧线圈二次侧起到消耗能量降低过电压幅值、降低中性点偏移电压与避开谐振点的作用。但阻尼电阻的存在会减小流过故障点的电流,对装置能否准确识别接地故障线路影响很大。
为了提高选线准确性,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此套装置通过一个快速继电器断开与阻尼电阻串接的常闭节点,将阻尼电阻立即切除进入补偿状态。
当接地时间到达选线启动预设时间时,短时间(200ms左右)投入阻尼电阻改变补偿的电流,比较变化前后各线路零序电流的变化量,从而选出接地线路。
❹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
在电力学中,谐振的概念如下:当激励电源的频率等于电路的固有频率时,电路的电磁振荡的振幅将达到峰值。在电子与无线电领域,谐振常用于目标电信号的选取。类似地,在电力系统中,谐振也应用于诸多领域。
本文以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装置为例,结合其工作原理,阐述在快速熄弧以及电压恢复等方面,谐振得到了怎样的应用。
一、自动调谐指标
小电流接地系统中通常需要加装消弧线圈,其目的在于确保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能够补偿流经故障点的电容电流,从而降低故障点出现电弧的可能性。
消弧线圈在加装自动调谐装置后,强化了补偿跟随与补偿精度两方面的功能。自动调谐装置会根据系统电容电流大小,自动调节消弧线圈档位,从而确保档位电流与电容电流相匹配;同时装置会按照预先设定的调谐指标,选取能够达到最优调谐效果的档位。
自动调谐指标如下:
(1)残流
定义:电容电流与电感电流之差:IC-IL
国网公司在《变电运维管理规定~消弧线圈运维细则》中指出,安装自动调谐装置的消弧线圈,正常运行条件下,残流应在10A以内。
规定10A的目的在于,考虑到发生间歇性弧光接地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单相接地故障时,流经故障点的电流数值(补偿后的电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残流特指过补偿状态下(电感电流大于电容电流)的数值。即,调谐装置既要保证系统处于过补偿状态,也要保证过补偿的程度不能过大。
(2)脱谐度
定义:电容电流与电感电流的差值与电容电流之比:(IC-IL)/IC。
同样地,guo网公司在《bian电运维管理规定~消弧线圈运维细则》中规定,安装自动调谐装置的消弧线圈,正常运行条件下,脱谐度应在5%~20%。
从脱谐度的取值范围可以看出,该指标整定时有两点考虑:
1)脱谐度不宜过小。脱谐度表征系统偏离谐振状态的程度。此处谐振特指消弧线圈与系统对地电容之间的串联谐振,该谐振会带来中性点过电压;因此过小的脱谐度增大系统发生串联谐振的风险。
2)脱谐度不宜过大。与根据残流整定原理类似,在脱谐度过大,补偿程度过深时,瞬时单相接地故障后,电弧熄灭速度与系统电压恢复速度较慢,不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