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实验室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制取氮气:①加热条件下用NH3还原CuO制得纯净的N2和活性铜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l)浓氨水易挥发,CaO固体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温度升高,使得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进一步减少,以气体的形式逸出,制得氨气,题中所给的装置,适用于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的是BE,E装置的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速率,而B装置只能一次性加入药品,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所以选择图中的E装置,发生的化学反应为:NH3?H2O+CaO═Ca(OH)2+NH3↑,按方法a制取N2中会含有未反应的氨气,因此,还需要用试剂吸收氨气,由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所以用排水法收集氮气,即可除去氮气中含有的氨气,所以还需使用的装置是AD或ACD;
故答案为:E;A、D或A、C、D;
(2)①②反应原理简单,原料来源多,铜和氧化铜可以循环利用,无有毒物质参加;
故答案为:Cu和CuO可以循环使用,避免了使用有毒物质;
(3)装置E的气密性检查,可以先关闭止水夹,利用分液漏斗加入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观察水是否全部流下,若不能全部流下,说明气密性完好;E装置的条件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H2、O2、CO2、C12、SO2、NO2、NO等气体制备都符合;
故答案为:用止水夹夹紧E中乳胶管,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活塞,若最终液面保持恒定,则证明该装置不漏气;H2、O2、CO2、C12、SO2、NO2、NO等;
㈡ 某课外活动小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两只规格相同的硬质玻璃管,将一只管注满水(两端用橡皮塞封住
(1)实验前,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良好;
(2)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能使气体与铜粉充分接触反应,以便耗尽装置内的氧气,使实验更准确;故答案为: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充分与铜粉反应;
(3)为防止橡胶塞弹出、注射器活塞弹出等,应在具支试管上固定小气球;故答案为:防止橡胶塞弹出、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4)实验后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
1 |
5 |
㈢ 例3. (2004年重庆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定量测定装置,其...
答案:(1)C (2)氧化 (3)AC
解析:本题与传统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不同,专要求学生在新情景属下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较好地完成了从以前“紧扣教材”到现在“活用教材”的转变,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改理念。
根据设计的实验装置可知,采用双手握住B容器,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不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所以可以利用大气压强,通过调整A的高度,观察A、B中液体是否出现液面差,且保持不变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通电加热铁粉,铁与B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铁粉反应后生成了固体,使容器B内压强减小,这样大气压就将水从A容器压到B容器,从而测定进入B容器中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木炭、硫反应虽消耗氧气,但反应生成的 和 都是气体,容器B内气压变化较小,水不能从A容器压到B容器,故不能用木炭或硫来代替铁粉进行实验。红磷和铜粉和氧气反应分别生成 和 都是固体,能使B容器内压强变小,所以可以用红磷和铜粉代替铁粉进行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