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紧急求助: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实验报告单!
研究题目:模拟地球生态系统
目的:探究池塘生态系统的平衡
材料与工具:.......................................................................................................................................................................................................................................................................................................................................................................................................................................。。。。。。。。。。。。。。。。。。。。。。。。。。。。。。。。。。。。。。。。。。。。。。。。。。。。。。。。。。。。。。。。。。。。。。。。。。。。。。。。。。。。。。。。。。。。。。。。。。。。。。。。。。。。。。。。。。。。。。。。。。。。。。。。。。。。。。。。。。。。。。。。。。。。。。。。。。。。。。。。。。。。。。。。。。。。。。。。。。。。。。。
『贰』 简述弗兰克赫兹本实验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弗兰克—赫兹实验1914年,弗兰克(Franck,J.1882—1964)和赫兹在研究中发现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能量的转移是量子化的。他们的精确测定表明,电子与汞原子碰撞时,电子损失的能量严格地保持4.9eV,即汞原子只接收4.9eV的能量。基本信息时间 1914年学科 量子力学证明 原子内部结构存在分立的定态能级基本简介弗兰克1914年,弗兰克(James Franck,1882~1964)和赫兹(Gustar Hertz,1887~1975)在研究中发现电子与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能量的转移是量子化的。他们的精确测定表明,电子与汞原子碰撞时,电子损失的能量严格地保持4.9eV,即汞原子只接收4.9eV的能量。这个事实直接证明了汞原子具有玻尔所设想的那种“完全确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状态”,是对玻尔的原子量子化模型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由于他们的工作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共同获得1925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在本实验中可观测到电子与汞蒸汽原子碰撞时的能量转移的量子化现象,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加深对原子能级概念的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弗兰克擅长低压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1913 年他和G.赫兹在柏林大学合作,研究电离电势和量子理论的关系,用的方法是勒纳德(P.Lenard )创造的反向电压法,由此他们得到了一系列气体,例如氦、氖、氢和氧的电离电势。后来他们又特地研究了电子和惰性气体的碰撞特性。详细信息G.赫兹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弗兰克(JamesFranck,1882—1964)和哈雷大学的G.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原子受电子碰撞的定律。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弗兰克擅长低压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1913 年他和G.赫兹在柏林大学合作,研究电离电势和量子理论的关系,用的方法是勒纳德(P.Lenard )创造的反向电压法,由此他们得到了一系列气体,例如氦、氖、氢和氧的电离电势。后来他们又特地研究了电子和惰性气体的碰撞特性。1914年他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的结论是:(1)汞蒸气中的电子与分子进行弹性碰撞,直到取得某一临界速度为止;(2)此临界速度可测准到0.1V,测得的结果是:这速度相当于电子经过4.9V的加速;(3)可以证明4.9伏电子束的能量等于波长为2536 的汞谱线的能量子;(4)4.9伏电子束损失的能量导致汞电离,所以4.9伏也许就是汞原子的电离电势。弗兰克和G.赫兹的实验装置主要是一只充气三极管。电子从加热的铂丝发射,铂丝外有一同轴圆柱形栅极,电压加于其间,形成加速电场。电子多穿过栅极被外面的圆柱形板极接受,板极电流用电流计测量。当电子管中充以汞蒸气时,他们观测到,每隔4.9V电势差,板极电流都要突降一次。如在管子里充以氦气,也会发生类似情况,其临界电势差约为21V。弗兰克和G.赫兹最初是依据斯塔克的理论,斯塔克认为线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光谱频率ν与电离电势V有如下的量子关系:hν=eV。弗兰克和G.赫兹在 1914年以后有好几年仍然坚持斯塔克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斯塔克的观点,认为4.9V电势差引起了汞原子的电离。他们也许因为战争期间信息不通,对玻尔的原子理论不甚了解,所以还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玻尔的理论。其实,玻尔在得知弗兰克-赫兹的实验后,早在1915年就指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4.9V正是他的能级理论中预言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1919年,弗兰克和G.赫兹表示同意玻尔的观点。弗兰克在他的诺贝尔奖领奖词中讲道:“在用电子碰撞方法证明向原子传递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科学研究的发展中,我们所作的一部分工作犯了许多错误,走了一些弯路,尽管玻尔理论已为这个领域开辟了笔直的通道。后来我们认识到了玻尔理论的指导意义,一切困难才迎刃而解。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工作所以会获得广泛的承认,是由于它和普朗克,特别是和玻尔的伟大思想和概念有了联系。”
『叁』 求助细胞能量代谢的实验报告
植物细胞是植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壁内一切物质的总称,主要由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还有若干不同的细胞器,此外还有细胞液和后含物等。植物细胞一般很小,高等植物中,其直径通常为10-100μm。 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多面体、圆柱状和纺锤状。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组成。
能量代谢的中心指的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B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B3)、泛酸(B5)、叶酸(B9)等。这些B族维生素是推动体内代谢,把糖、、蛋白质等转化成热量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缺少维生素B,则细胞功能马上降低,引起代谢障碍,这时人体会出现怠滞和食欲不振。相反喝酒过多等导致肝脏损害,在许多场合下是和维生素B缺乏症并行的。B族维生素有很多共同的方面,比如它们都是水溶性的,多余的B族维生素不会贮藏于体内,而会完全排出体外。所以,B族维生素必须每天补充。B族的维生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一次摄取全部B族的维生素,要比分别摄取效果更好。另外,如果B1、B2、B6摄取比率不均的话,是没有效果的。
『肆』 橡皮筋铁罐的能量转化
(1)铁罐从斜面高处滚到低处时,铁罐的重力势能转化为铁罐的动能,铁罐的动能再转化为橡皮筋的弹性势能;
(2)铁罐从斜面低处滚到高处时,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就会转化为罐动能,罐的动能又转化为罐的重力势能,使罐子再沿斜面向上滚.
故选D.
『伍』 阿根廷特瑞安永动机是怎样将磁能转化为电能的
特瑞安是布雷迪类磁动机,使用的是错层原理--两层帮助一层过死点。磁动机和永动机不是一个概念哦。
据已发明的磁动机来看,多数会消磁,时间从几天到几万小时不等。斥力型消磁会较快。
磁动机是完全可行的,有很多方法实现磁动机,已经不少人成功。但它不属于“永动机”,它消耗磁力,以后机器会停,需要充磁。鉴于越来越多的磁动机被发明,估计很快将会有多种原理模型或小型机面市。
磁力做功有的会逐渐消磁,永磁场会减弱,特别是斥力型的。就像你拿一个强磁去排斥一个弱磁体,弱磁体的磁性会反转到和强磁相应(被磁化),磁体做功时互相之间磁性会慢慢影响,有可能会消耗。
但是磁动机只是有可能消磁,不是必然,和设计或运行原理有关。
可网络到,现在国内已经有几个公司开始正式销售磁动机(V型轮原理),是仿制几年前的国外视频制作的,设备2.5公斤,可持续输出36瓦,磁力衰减预估是3-5年。
我们就拿36瓦X24小时X365天大概是315千瓦时(度),运行5年就是1500度电。充磁不可能需要那么多电,所以目前认为磁动机是输出(做功)大于输入(充磁能量)的设备。实践说明永磁直接相互做功是可以被利用的新能量形式,打破了传统物理对永磁能的束缚。
磁动机扭矩小,是因为南北极即有斥力又有引力,“斥力引力差”才造成推动的作用力,而南北极本来是平衡的,会遇到“死点”,如何打破这种平衡就是发明磁动机的主要突破。现在多是利用“多层错相原理”和“磁矩阵组合”,比如3层布雷迪,可利用另两层的力量带动一层越过死点,还有的设计师利用若干磁体组合产生局部磁屏蔽或磁射流产生引力斥力差。还有就是比较成熟的已经有商品销售的V型渐近线原理。
不过一些磁动机不单纯靠磁力,而是靠高速旋转的磁场,吸引了环境中的能量,不会消磁,比如瑟尔机这类的。
瑟尔机应是真实的,至少已经不断有仿制者制成自维持的类瑟尔机,包括美国和俄罗斯的官方研究机构也复制和证实瑟尔机原理(网上有公开实验报告),但是它们的原理材料结构都不相同。所以瑟尔机是一类的高速磁动设备,结构原理并不唯一,但是都是可以输出大于输入的持久自由能设备,据说可免维护运行几十年。
事实上来说,不需要普通能源输入而可以一直自动运行的设备是已经实现了,而且不少。我知道的一些真人就已经做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此类自由能设备。
网络 《自由能源装置实践手册》,里面介绍了数以百计的自由能设备,就是我们所谓的永动机。
自由能设备和能量守恒定律没有任何矛盾。人类可以利用更多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的能量形式,所以不讨论什么有没有“永动机”,而是要制作各种“自由能源设备”。
如果有人不知道原子能是能量,看到今天的核电站也会认为是永动机吧。
远的不说,最近有网友跟我讨论自己制出的可以自运行的电磁设备,一个简单的电磁转盘,不需要外来能量可长期运行并有几十瓦输出。
自由能设备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大家如何去做,如何让更多人知道的问题。网上有若干个自由能源论坛 和各种Q裙 Y群组,比如我们自由能爱好者筹建的能量海论坛里面收集了大量自由能设备资料和网友们的实验交流。
抛弃无聊的“永动机”,我们将迎来“自由能源”时代
永动机这个概念就有问题,世界上不存在永动机,地球、太阳、宇宙都没法永存永动啊,何况设备呢。但世界上不能存在持续产生能量持续运转并供人的设备吗?内燃机,各种发电机,比比皆是。“永动”这个概念与我们的参照系统和能量形式有关。自然界存在很多我们未认知的能量,所以这些能量是有可能被利用的,比如电磁能、原子能等等,过去没有相关理论时候我们也认为不是能量,现在却有发电机和核电站等。其实所有物质的微观粒都在高速运动,量子世界里就有无穷的能量。现在我们把可以把从环境中不断获取各种未知能量转换出来供人使用的装置,而且这种装置的产出能量大于输入的常规能量,从而实现自运转, 叫做“自由能源装置”详细资料参考:【自由能源装置实践手册】里面介绍了从100年前特斯拉开始到现在的数不胜数的各种自由能装置及原理。其中一些设备后来也是有人仿制成功的。目前主要的原理是通过 旋转电磁场、高压线圈谐振等,提取出环境中的零点能,达到能量的输出大于输入。
但是自由能设备会涉及到诸多垄段资源的正fu和财fa的利益,及由此种种原因,因此近百年来自由能设备都没有获得推广。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自由能研究爱好者和团体,有些已经做出了惊人的成果。接下来将是自由能源设备的崛起期,因为世界范围内不少的自由能装置都已有成果,未来几年会出现多种磁动机和自由能产品公开销售,而目前已经有磁动机公开销售了。
『陆』 设计能量转化装置六年级科学·急需!!!!!
准备材料:一张10cm正方形紫色纸,小纸花、剪刀、固体胶、小木棒、大头针。
制作步骤:
1、拿出10cm边长正方形紫色纸:
『柒』 初中物理能量转化问题
我与以上两位楼主的看法不同。
铁块与罐子的几乎没有相对移动。由于橡皮筋的质量可以忽略,而铁块的的质量又很大,所以罐子旋转时会带动橡皮筋同步旋转,而铁块却几乎不旋转或者说旋转速度远慢于铁罐的旋转。这样的结果就是橡皮筋拧劲了,也就是存储了弹性势能。这时橡皮筋就给了铁罐一个反向旋转的力,随着拧的圈数越多,这个力就越大。然后就出现了下面这个过程:
1、罐子下滚,而且速度加快。在某个点上橡皮筋对罐子反向的力等于罐子沿斜面向下的力,这时罐子下滚的速度达到最大。
2、速度达到最大后,在惯性的作用下罐子会继续滚,橡皮筋会继续拧,橡皮筋对罐子反向的力会继续增大,罐子的速度开始变慢,最后停了下来。
3、速度为0后罐子开始在橡皮筋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上滚,然后就是在二力平衡点继续上滚,然后停止。此时停止的位子低于开始的位子(不考虑抹茶也低)。
4、罐子又停了,然后开始下滚,如此往复。
记得铁块虽然转的慢但还是转的,这就消耗了一部分的能量。
上学真好,珍惜吧。我上学时就知道上学好,但即使知道这一点也得毕业。时间真是不管别人的感受呀!我大学时才听说美人之贻,没想到你初中就知道了,真是佩服,哈哈。
『捌』 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 实验记录
1)实验通知单 2)学生实验报告单 3)教师分组实验报告单 4)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5)仪器出借单 6)借还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