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艺术装置设计快题

艺术装置设计快题

发布时间:2023-02-22 11:21:54

①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关于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一、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独特性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雕塑的一种崭新的形式,横空出世。

装置艺术源自于雕塑,但是却也有着不同的地方。装置艺术在诞生时就使用了与雕塑相同的物质材料和多维度空间。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现成物象置换后互为动因文化意义,这是与雕塑相区别的地方。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室内装饰与装置艺术有一定的区别。室内环境的设计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内装饰,对室内墙壁、天花、门、窗、家具等的修饰,而装置更注重的是对空间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装置艺术的主题性

《招魂》,作者吕胜中以人形剪纸为元素,“疯狂地”复制再复制,运用装置的手段,将自己的思想、个性以一个“招魂”作为主题,用装置的手段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主题性,给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广泛的主题选择,涉及了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种风俗、多种文化等等,这些使它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空间中,设计者都能根据各式各样的主题变化来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装置艺术的实用性

一般来说,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正因装置艺术不是供收藏的艺术,它更具备实用价值,他缤纷的出现形式,同样也具备了艺术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时,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设计者更能放开自己的创作思维,毫无保留的.实验自己的创意,在艺术品和实用品之间来一个结合,通过实用的作品给于人们艺术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装置艺术的迷惑性

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该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在《丧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装置小把戏”,在宴会场地里,他大胆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蜡烛的装置,与以往人们常见的丧场不同,这样的装置效果削弱了丧场内原本悲伤的气氛,增添了一份浓浓的缅怀亲人的柔情。

在环境设计中,往往出现一些特定氛围的场所,它特定的内容、涵义、氛围,都要求设计者在创意上去突破、去创新。装置艺术的迷惑性,让它在这样的一些环境场合中,得到运用。就像灯光、声效等等这些普通的元素一样,装置艺术做为这些环境中的一员,可以在设计者的创意思维下,通过不规则的,刻意性的摆设、铺装和放置,改变原本环境物语。装置艺术变成环境的魔术转轮。

五、装置艺术的感受性

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

当装置艺术成为设计,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味到不同的思想。一个作品的成与败,要看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么,这个作品是否与观众形成共鸣。“借实有以喻虚无,使现代象征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观众参与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获得了更奇伟的审美效果”。每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都会不同,设计者可以运用装置艺术来引导观众在环境中“感同身受”,体会作品,体会作者。

六、装置艺术的可参与性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苹果社区展厅,在展厅内外,设计者搬来数以万计的苹果,创作了建筑装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个大众参与性极强的装置作品,强调参与者与装置的存在关系,苹果作为材料在完成对空间的围合后又成为信息的载体进入参与者的思想与身体,并且构成话题。在苹果被吃掉的同时,装置的视觉效果又回到虚的状态,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强调了这一装置作品的可参与性。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鼓励参与,加大了人们与环境的互动,让环境不仅仅是冰冷的环境,让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增减或重新组合。正是因为装置艺术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特征,所以它在以商业为社会运转和生存基础的时代里,频频以商业行为的形式出现。在商业空间环境里,有的商家用装置艺术作为哗众取宠的门面装饰,有的在 商铺里用激光制造任何形体和图案,制造相应的室内气氛,制造空间幻觉。大胆地运用了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总之,环境设计里的装置艺术有着独特性、主题性、感受性、可参与性和迷惑性,我们要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研究它、运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环境设计的精神需要和物质载体需求,同时,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还承载了作品的灵魂 ,将环境设计作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装置艺术的种种特性,在标新立异,不断变革的环境设计界里,被环境设计师们看中,在环境设计领域,设计师们纷纷拜倒在了装置艺术的石榴裙下。愈来愈多的设计者用装置的构置方式来充实和美化空间环境,他们把装置艺术与环境空间氛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空间结构更为丰富,独特,让环境更富于个性化。

;

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 毕业 设计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最重要的课程,而影响毕业设计的一个因素就是论文题目,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明清吉祥纹样在茶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 屏风隔断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3. 餐饮空间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4. 地域 文化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5. 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过渡空间设计 方法

6. 论屏风设计元素在现代办公空间中的运用

7. 论橱窗设计手法与意境营造

8. 从视觉角度分析室内装饰材料的表现与应用

9. 现代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0. 点、线、面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 中式风格酒店设计中的配饰设计

12. 论展示设计中地域特色形式的表达

13. 现代休闲娱乐空间室内光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14. 论行为心理元素影响下的酒店接待空间设计

15. 论网络时代的办公空间设计

16. 论商业橱窗设计中的动态展示方法

17. 论中国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8. 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19. 论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流动空间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论欧式新古典风格室内软装饰设计的应用

2. 论审美构成元素与室内空间设计

3. 论可持续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

4. 论 布艺 软装在家居设计中的运用

5. 论 DIY 手工艺术品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6. 唐代装饰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7. 论新中式家居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

8. 论装饰陶瓷艺术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9. 论肌理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0. 论室内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品的运用

11. 住宅空间中的卫浴空间设计

12. 论KTV室内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实践应用

13. 论办公空间设计中情感设计元素的表达与应用

14. 论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功效与设计意识

15. 传统民居室内装饰与陈设艺术研究

16. 论LOFT文化元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7. 壁画在公共环境中的研究与运用

18. 论室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19. 论当代都市夜店娱乐空间设计元素的运用

20. 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性智能化与生态化的交互

2. 论低碳时代经济型酒店室内设计要素

3. 论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4. 论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与应用

5. 商业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可变性设计

6. 论会所类餐饮空间设计中意境的表现

7. 论后现代设计思想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

8. 论品牌专卖店展示空间的设计特征

9. 论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与办公空间设计的融合

10. 论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动态化设计元素

11. 度假酒店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12. 论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情景式设计方法

13. 度假酒店室内空间的地域性特色塑造

14. 论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品牌形象塑造

15. 论当代商务酒店设计中空间尺度表现与运用

16. 论现代室内设计中软装饰的发展和运用

17. 论中国 传统文化 下室内空间的装置艺术设计

18. 论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9. 论纤维艺术材料美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

20. 陶瓷壁画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1. 艺术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3. 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4. 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题目

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6.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③ DanielArsham打造巨型艺术装置,你能理解得了这种视觉艺术吗

作为普通人我理解这名艺术家的视觉艺术,我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大胆,而且很新潮,非常吸引人,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吸引。

DanielArsham他被很多人都认为是非常天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是很多艺术家争相模仿的对象,他在雕塑艺术领域也是让人眼前一亮。且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艺术家竟然是一名视弱患者。而且很多人都纷纷表示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感受一下这位大师的作品魅力。这种视觉艺术是很完美的,如果有更多的巨型艺术装置,我希望他们能够向DanielArsham学习。

④ 世界装置艺术国外装置艺术作品欣赏

以“宇宙宣言”及空间艺术及繁复、精巧的装置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的他,经常在全世界举办展览。戴帆以艺术不断地触及我们文化的边界,正是这些边界和界限,标示出一种文化的性质。

⑤ 装置艺术特点

装置艺术特点:
1、装置艺术的一个关键属性是它与观众进行身体互动的能力。虽然所有的艺术媒介都有吸引个人的能力,但大多数并没有让他们完全沉浸在互动体验中。

2、鉴于其互动性,大多数装置艺术作品都是大规模的。他们巨大的身材使观众能够完全沉浸在每一个比现实更大的环境中。在许多情况下,它甚至允许他们坐着、站着或走过它——这种独特的能力在更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并不常见。
3、与雕塑、绘画和类似的作品不同,装置通常是在特定地点进行规划的,从画廊和博物馆的房间到户外空间。鉴于其设计的战略性和环境的独特性,特定场所的艺术作品确保了独一无二的审美和体验。

⑥ 无界畅想×冲破禁锢,请给艺术装置打个气

"在它们被充气之前 ,我的100个凳子可以放在一个托盘上 ,如果它们都被充气了,那么它们可以装满一个集装箱。"  — —Oskar Zieta

充气艺术作为完美的矛盾体,不只出现于孩童的玩具之中,其实还能套用于建筑、商场、艺术等领域,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形态出现。

充气结构作为一种展现形式与其他众多技术相结合,其纯粹的趣味性诞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创作。

初见波兰设计师奥斯卡·齐塔(Oskar Zieta)的家具,很容易误会他是一个地道的“技术派”,硬朗的抛光不锈钢被他处理得薄如蝉翼,轻盈地弯曲和膨胀成各种抽象的几何形状。

作品设计的独特造型和美感离不开一项重要的技术——FiDU。

奥斯卡在瑞士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的研究期间发展了金属气压成型技术,也就是FiDU(Free Inner Pressure Deformation),这种技术能够在两片焊接在一起的钢片制成的2D模板之间注入强大的压缩空气射流,从而将它们转化为充气的3D立体形态。

利用激光切割出已经设计好的形状,然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将两片完全一样的金属片焊接在一起,这样就得到一个金属的封闭空间,接着充入气体,使其膨胀出特有的造型,再进行简单的折弯,最后进行着色,一件充气金属家具就做成了。

圆润平滑的钢材表面清晰映射出站在它面前的人们的脸,在表面处理上在抛光不锈钢上喷涂一种特殊的漆,改变了金属原本的质感,使色彩更加细腻,拥有一种更加特殊的反射效果,呈现出独特的未来感和雕塑感。

但即使在严密的参数设计和专业制造技术之下,仍然无法百分之百预知作品最后的形状,这意味着每件作品都是孤品,是技术与艺术的博弈。同时,不可控性也意味着意外和惊喜并存。

一件好的家具,应该既完成实用使命,也兼具装饰功能,更加注意什么样的设计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使我们舒适并感到愉悦。

就像伟大的设计师让‧普鲁夫(Jean Prouvé),它的家具游走在设计和艺术的边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价值,它们是具有功能性的家具,同时也具有纯粹的艺术感。

一说到管弦乐团,人们联想到的都是以各种乐器作为编制的多人乐团,优雅之余往往带着某种庄重的氛围,但你见过充气角色组成的乐队吗?

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艺术设计团队ENESS是由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软件工程师、工业设计师和思想家组成的多学科创意团队,创作了既可以称为“乐队”,也可以称为一个互动装置,名叫《Airship Orchestra》(飞艇管弦乐队)。

ENESS创始人Nimrod Weis认为《Airship Orchestra》(飞艇管弦乐队)的这个装置是为寻求在公共空间中激发跨代的联系和乐趣而发明的。在这个装置中,通过闪烁的LED眼睛、有机形式和拟人化的角色实现了一个有趣的互动。

人们之所以会对充气玩具有着特殊迷恋,是因为充气本身特有的短暂性质,所以他用陶瓷的各种型态塑造出各种充气装置,搭配纺织图案,创造出抽象、经过简化的动植物群体。

这项技术能让游客沉浸在一个由一个角色“组成”的音景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合唱诗班,生成音景与光线同步,为参观者创造多感官体验。

一个带有运动传感器的全网络系统使16个充气角色能够对路人们做出反应,可爱的LED眼睛跟随着游客的移动而闪烁,为人们建构出各种幸福感受的装置艺术。

德国汽车品牌保时捷“梦想的艺术”在巴黎举行,邀请法国艺术家Cyril Lancelin创作了《记住你的梦想》(Remember your dream) 充气艺术装置, Cyril Lancelin采用了紫色为主色调,明度高雅的紫色显得浪漫高雅,营造出唯美的氛围。

这是一个巨大的户外公共艺术装置,由充气的紫色聚酯管状制成,这个巨大的单色充气装置将把观众包围在艺术家所说的“人造景观”中,《记住你的梦想》坐落在于巴黎时尚博物馆(Musée Galliera)旁,于2021年10月24日展览结束。

为创造这件高达7公尺的装置,Cyril Lancelin用3D计算机模块及虚拟实境眼镜来模拟观众角度的视觉体验。随着观者移动,所有的灯光、景色及阴影也会因而产生另类的动态之美,不同的角度还塑造了不一样的视觉。

大型装置的场地和观众之间,在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情绪之间建立了联系。“我希望公众从内部到外部浏览作品;必须花时间看到阳光穿过作品;必须被理解为研究色彩和光线的空间。公众必须创造自己的体验,”Lancelin说道。

在面对面的艺术体验和人际互动供不应求的时期之后,这些情绪有了新的力量,鼓励人们在动荡的时刻,持续相信自己的梦想。将装置艺术与充气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赋予艺术的力量来呈现新的碰撞也是每一个“大儿童”所期望实现的。

⑦ 多面设计大师陈幼坚——别树一帜的“东情西韵”

提到中国设计,至今很多日本设计名流仍会记起2002年在东京举办的,一场名为“东情西韵”的个人设计展,作品揉合“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的表现手法,被亚洲乃至全球设计界津津乐道。而“东情西韵”,也成了这个获奖无数、香港殿堂级设计大师被人们熟知的标签。

他就是集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摄影师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香港新派绅士——陈幼坚。 “创意造物人”第五期 关注—— 助推中国设计国际化的设计大师 陈幼坚 的多面人生。

1

| 香港水果店里的艺术启蒙 |

陈幼坚 ,香港设计大师,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华人设计师之一,其树立的“东情西韵”设计理念,深受设计界推崇。作品既有可口可乐、李锦记、香港国际机场、万科等品牌设计形象体系,也包含上海外滩3号水疗中心、香港大快活餐厅等商业场所的空间形象。

数十年来,陈幼坚及其设计团队,获得各类设计奖600多个,1996年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选为当年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

人们好奇这样一位设计天才,是自带超凡禀赋,还是教育使然。

按照陈幼坚自己的讲述,除了20岁开始涉猎设计行业时半工半读,上了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外,并没有接受过其他设计类正规教育。就连这种业余学习,也因为觉得学校教太慢,不如公司学得快而放弃了。

小时候,陈幼坚起初在一个传统的中文小学上学,成绩不大好,还会被老师批评,家人便把他转到一个天主教洋学堂,之后陈幼坚成绩出人意料地名列全班前茅。后来他升入西方文化浓厚的嘉道理爵士中学,期间品学兼优,还参加了很多学校活动,打篮球、歌咏比赛、田径运动。每逢圣诞节、新年等隆重节日,陈幼坚还会负责张罗会场的布置。

但不久陈幼坚辍学了,去做了十个月的代课老师,因为无法忍受循规蹈矩的教学工作,没过多久就辞职了。

这以后,20岁的陈幼坚才真正开始进入设计行业。彼时,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香港,广告设计行业正随着经济发展日益革新,大多广告公司都是外资企业。借助在洋学堂打下的英语底子,他到了一家外资广告公司谋职。也就是在此期间接受了短短十个月、人生中唯一一段的设计教育。

放弃了学校的设计教育,广告公司成了陈幼坚的学堂。“后来我一直努力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

没经过正规设计教育的陈幼坚,认为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确是有天赋的,也肯定天赋对于设计师、艺术家的重要性。“没有天赋靠后天培养也可以,如果你努力的话。但如果你有天赋,你一定会跳出来。”

陈幼坚觉得,自己的艺术天分可能来自父亲。

陈幼坚出生于1950年,成长在一个香港水果商人家庭,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原生家庭,建立起了陈幼坚对美工设计的最初印象。

陈幼坚的父亲,1940年代从广东到达香港,靠水果店卖水果谋生。“50年代,家里不是很有钱,家具都是爸爸用装水果的木头箱子来制作的。箱子还可以拼成一大块板,做家里的衣柜。”

不到十岁,陈幼坚就会像小助手一样待在父亲旁边,看父亲做这些零碎而有趣的事。陈幼坚说,过年过节的时候,父亲还会写春联,贴在水果店里,“他有艺术的天分,我的美术天分来自爸爸”。

2

| 别树一帜的“东情西韵” |

有天分又努力,再加上当时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香港大环境,让陈幼坚逐渐有了自己的 “东情西韵”风格。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中上层社会崇尚西方文化,优秀的广告创意几乎都是舶来品,不少外国广告人、创作人来到香港寻找机会。他们带动了香港广告业的发展,也培养了一批本土广告人才。

“之所以八十年代广告界、设计界出现了人才济济的景象,或多或少要归功于这些有品味又愿意倾囊相授的洋人。” 陈幼坚说,他从1970年代开始陆续加入的六个广告公司都是外资企业,相当于拜洋人为师,并且他们都在不同领域有专长。“有的文案很好,有的拍照片很好,有一个插画非常好,有一个字体很好,有一个是观点非常好。”

陈幼坚从这些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等不同地方的老板身上,学到国际化的语言,也逐渐开始从异国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东方文化的韵味。

直到1980年,30岁的陈幼坚带着多家广告公司积累的多元化设计思维,和妻子一起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达尔讯广告公司。陈幼坚有了一个设计师之外的身份——商人陈幼坚。6年后,又成立了陈幼坚广告设计公司。

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陈幼坚逐渐为自己的设计思维找到了新的定位——东西文化交融的“东情西韵”,以及面向市场的商业设计思维。

陈幼坚认为,设计创作要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段二者配合得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

陈幼坚凭借着自己的艺术天分和敏锐的设计才能,斩获了很多香港及海外的设计奖项。在46岁陈幼坚那年,他的广告设计公司被美国《平面(Graphis)》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这十大公司中唯一一家华人企业。

2002年,他在日本举办了个展“东情西韵”,他自认为这个展览比所获得荣誉更能涵括他的设计特点和艺术追求。在日本的设计界,他的名声就好比成龙在世界演艺界那么有名。

后来,陈幼坚回到内地,并且目前公司的一大半项目都内地不同城市,也陆续在北京、上海举办了个展。有人说他俨然像是设计界的马云。

评论家们说,陈幼坚把东西方的设计元素互相交融,柔美、雅致、深邃。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商业设计师,喜欢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作品的视觉效果,既不使作品成为纯艺术的展示,也不让作品完全放弃艺术性陷入市场营销的套路,而是让作品既面对市场,又满足客户的审美需求。

3

| 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 |

陈幼坚的设计语言别树一帜,个人装扮、举止也颇具标签性。做工考究的衣衫,一副招牌圆眼镜,山羊胡,礼貌而帅气的微笑,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典型的香港人的礼貌和周全。

见过陈幼坚的人大概都有类似的印象——他会与每一位工作人员打招呼寒暄,整个人就像他的设计作品,带着一丝港式的洋气和东西结合的“混血气息”。熟识他的人会说,“动时,他是鬼马水瓶座老顽童;静时,他是老香港老上海电影里的绅士”。

这样有辨识度的一个人,却很难给他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标签。设计师?艺术家?收藏家?商人?摄影师?画廊主?好像都不准确,他的人生是如此多面、丰富。

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最为被人们熟知的,应该就是可口可乐在2003年启用的中文标识。这个参照原版英文标识设计的作品,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了陈幼坚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简介的设计思路。

早在80年代,陈幼坚还曾为众多香港明星设计唱片封套、演唱会海报——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可以说陈幼坚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娱乐文化的发展。

提到张国荣,陈幼坚在一次采访中说,“那时他赚的还不太多,当时我已经开始穿名牌了,他还没有。他还会请我去他家里吃饭”。“我们不算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们心灵上,沟通得很畅快”。

至今陈幼坚还保留着自己借给张国荣拍过唱片封套的外套。

很多北京设计圈的人,对2012年陈幼坚在北京798新时代画廊举办的“iEye 爱 –陈幼坚iPhone摄影展”还有印象。那会儿很多人才知道,陈幼坚除了设计师、艺术家、商人的标签,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当时展出的摄影作品,也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用西方的iPhone这一摄影工具,来拍摄中国传统建筑,反映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及状态。

陈幼坚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收藏家陈幼坚。 “从20年前的潘家园到现在的潘家园,再到上海的豫园,伦敦的Portobello Road等等,我买了很多垃圾、假货,也买了很多好东西。”

陈幼坚并不忌讳艺术品投资,他很风趣地说,投资和找老公是一个原理,“就好比我和我妻子,开始拍拖的时候我还是个打工仔,存款两三万都不到,而妻子身边的男性朋友都开跑车过来送她吃饭,可是她却唯独看上了我,也就是投资了我。”

陈幼坚在上海开了家外之家“27”这样特别的生活概念店。他说建“27”目的是将他生活真实的状态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这个空间能够给年轻人提供更大的平台,去潜心做他们的创意。

4

| 65至75岁,艺术的黄金十年 |

时间对陈幼坚似乎格外优待,如今他看上去依然是气定神闲的绅士,不过可能是时常前往上海的缘故,多了几分上海“老克拉”的“腔调”。

陈幼坚曾向外界公开称,他将会把自己从65岁至75岁的十年,定位为做艺术的黄金十年,从设计界延展到艺术领域。“六十多岁以后,用十年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用奉献的状态去讲课,去做艺术空间”。

发展艺术也许是陈幼坚钟爱设计的升华。“我发展艺术,也不代表放弃设计,只是要减少一点,精挑细选。”

对视觉艺术的探索是陈幼坚的乐趣所在,他从平面设计走来,又走向空间设计和艺术装置设计,再到对大艺术的钟情,无论是哪类作品形象都深刻传递出陈幼坚对东方文化的宠爱之情,以及他如何表达“融合表达,亲近天然”的美学理念。

对于自己的设计师、艺术家等多面“人设”,陈幼坚说,自己原本就是典型的水瓶座个性,整天在变,是个“花心”的男人,因为不“花心”不可能有这么多创意项目。如果整天在同一个类型上,自己会不开心。“所以一直在跨界,这允许我跨越原有行为达到另一状态,允许我从框框里跳出来”。

而这种随心而为,却也讲究“坚持”二字。回顾自己46年的设计、艺术生涯时,陈幼坚说自己每一天都没有停过,跑到这个阶段,很有使命感,一直没放弃。“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寻找,不断增加自己的能量,从外表到内心。我应该利用我有生的时间,将我学来的东西进行分享。”

“从第一天20多岁出来打工到现在,可以有今天,我非常感恩”。

就在前年,陈幼坚这样描述自己现在的状态,“我不是很有钱,但是我生活很安定,我觉得人生不需要很多钱。我有两个公寓、两部车,有一个太太,两个小孩,我的妈妈还在,94岁了,基本上我非常满足现有的一切。”

撰文:慕容MA

⑧ 美术馆的设计该如何规划要想体现艺术感,怎么设置最好

美术馆的设计一定要规划好,这样才可以有艺术感,才会感动人,否则这个建筑毫无意义,因为它是否能长久,是由时间来证明,而不是咱们个人可以决定的。我们希望可以实现一个自然生态、艺术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美术馆,为未来的运营提供非常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自然尊重的基础上,让美术馆成为有机的生命体。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可以点赞加个关注哟,你们的支持是小编最大的动力,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以留言哟,看到都会回复的,那我们就下期再见喽!

⑨ 装置艺术的构成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装置艺术简介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近年在美国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

装置艺术产生的原因
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Anthony Janson)对后现代主义时期装置艺术如此引人注目是这样解释的,“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text),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但装置的意象,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因此,‘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引发观众的记忆,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其结果是,‘文本’的写作,得到了观众的帮助。就装置本身而言,它们仅仅是容器而已,它们能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因此,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另一位评论家麦克(Michael Kimmelman)则指出,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此外,装置艺术的兴起,也可以看作是对“极少主义”美术的反动。如果说“极少主义”几至虚无的直接和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工业社会对速度、效率的崇拜,那么,装置艺术的多多益善,则迫使观众放慢节奏。因此,装置艺术似乎满足了繁忙的当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于装置艺术中众多的艺术门类,以及众多实物的非逻辑,非再现的陈列,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无穷大的观念的“排列组合”关系。同时,装置艺术还充分反映变化中的世界,因为装置艺术中静止的物品并不是绝对静止的,它们所存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因此它们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特征是摒弃极端,拥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渐形成,意识形态的对立被经济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为国际的主调。在瞬息万恋的时代,就像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他们的宣言中所说的,“试图使用逻辑来精微准确地解释一切,来解释其因果关系,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因为我们周围的现实,互为牵连的事物向我们劈头袭来,它们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无序。”装置艺术正是这样一个说不清的世界--杂乱的实物,令人目不暇接的录像,昏乱怪异的声响,玄言断句,雕塑加绘画。这体现西方当代人迷茫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为中心,放弃传统宗教,在神秘中寻求对不可知的答案。装置艺术解读的不确定性暗示这种神秘,承认人类的认知是相对的,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

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在艺术上,装置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每个时期的艺术分类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产物。19世纪,美术家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有的以主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来分类;有的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或时间艺术,有的把艺术分类成再现艺术或非再现艺术。这种探索艺术分类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说明在18世纪法国美术学家阿贝·马托的分类原则上所建立的艺术分类已不能系统地界定日趋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人们在不断从新的角度深究艺术的本质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正像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所指出,现当代艺术“粉碎了每一种艺术已往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这一变化首先带来的是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传统标准的意义上对各种艺术进行分类,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门艺术的特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继续进行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本质进行研究,或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构成各种艺术的最共同的本质加以研究。”装置艺术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法用机械的分类来界定的。由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依靠不断更新艺术分类原则,把规律化强加给无规律变化的艺术现象,不但无助于认识日日更新的艺术,到头来只会弄得人们无所适从。不受限制地综合使用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艺术追求表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必然产物。

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藐视美术博物馆的权威。很多装置艺术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览场所,即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画廊的地方展出。例如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栋栋经过翻修的民房组成。在西方,博物馆的艺术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艺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劳动阶层,去美术馆画廊的微乎其微。由于装置艺术把展览的场所搬到室外,移进翻修过的民居、废弃的厂房、简陋的仓库,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具有艺术普及的意味,把艺术带给那些几乎不进画廊、美术博物馆的劳动人民。同时,装置艺术还反对美术博物馆用象牙之塔把艺术与生活隔离。它不仅“平民化”,还直接进入生活。有的室外装置以声响雕塑组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建成奇异的园林,有的又像梦幻世界的建筑,有的则用来装饰大楼外墙,真正成为人们可观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环境。但是装置艺术进入市民的生活环境,往往不是出于乌托邦式的艺术理想,而是经济原因。很多美国城市都有公共环境艺术基金,这些基金是装置艺术家的重要赞助资金来源之一。

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自然,装置艺术本身也在变化,例如,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反叛,相反,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宠儿。最初以反对博物馆永久收藏为其宗旨的“环境艺术”(也就是装置艺术),也被“招安”,进入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单。再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它举办的67次装置艺术展览中,有58件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

装置艺术在中国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正如张晴所言: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

⑩ 装置艺术赏析

低垂、无力,孤独、凄凉,就是这只狗带给我的感觉。让我不自觉地想起那些历经世事沧桑却无法得以安度晚年的老妪。身上同样的瘦骨如柴,似乎风一吹就会倒地。头低垂着,也许是对世间毫无眷恋。可笑又可爱的是,前后交替的腿,竟然摆出了心的姿势。

看着看着我在想,其实不止是年老之时,每个人都有“像狗”的时刻,我们无力、疲惫,却不得不一步一步的缓步向前,即使看起来随时会倒下,但我们总会坚持着走下去。

又找来贾科梅蒂的其他作品,似乎都有着这种干瘦孤独的感觉,让人在想是否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呢?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着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够偏执的人是否无法成为那么有特色的艺术家呢?也许平衡对于他们,是种奢求。

活着的人,其实死了。死了的人,其实活着。这不是生者对于死者的无动于衷,而是彼此无法站在对立面理解对方而已。看到的时间是感慨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直在用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它是“活的”艺术品。它看似被切割,但切割的浸泡的只是它的肉体,也许它已经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有有的生物即使完整,它的灵魂也早已分割。

这不是达明安·赫斯特唯一的装置艺术,他还有更多的有争议的作品,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够亲临现场感受那种震撼。我想绝对比画作或者简单的陈列艺术品带给我的触动更多。期待!

即使是简单的气球,当有了内涵,就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这就是我最大的感触。

童年、纯真是艺术永不过时的表达,也是我们永不放弃的追求,因为越是逝去的越是更加美好。人们往往通过看到这类作品试图唤起心中美好的部分,但对于我来讲这也是艺术最大的意义所在。不只为了揭露人性,不只为了记录岁月,更多的是唤起人们对于当下的生活的思考。

阅读全文

与艺术装置设计快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跟水流指示器在一起的阀门是什么 浏览:447
汽车仪表台避光垫什么材质高档 浏览:882
超声波意思是什么呢 浏览:548
丁蜀镇五金装潢市场 浏览:994
笔记本机械硬盘一般多少钱 浏览:563
氨吸收塔比其他设备有什么优势 浏览:604
一般冰箱不制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浏览:460
巧开水表三角阀门没有怎么开水 浏览:228
商场中央空调每平方制冷量多少 浏览:727
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浏览:199
广州连锁电动工具 浏览:971
仪表总成多少钱 浏览:579
尼尔机械纪元有哪些语音 浏览:345
仪表盘上有个小扳手标志是什么意思 浏览:253
自动重合闸装置设计开题报告 浏览:844
铝件超声波清洗为什么变黑 浏览:905
深圳顺景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浏览:70
减速器机械效率是多少 浏览:698
高压氧气阀门常见 浏览:673
原油电脱盐实验室装置 浏览: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