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物理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二、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卷尺、秒表、纸片,但是采用这些实验器材总是发现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不是直的,容易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而改变路线。我就想找一种东西来代替它,起初想用气球,但发现更难控制路线,而且气球太大,放在实验桌上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后来想这种东西应该还是用纸来做,因为如果采用铁球等密度较大的东西做实验的话,由于下落的时间太短无法测量下落时间,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
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测量纸片(改成“纸锥”)下落的速度这个实验利用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 。把纸片改成“纸锥”,主要考虑它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六、实验装置或照片:
学生可以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
七、实验所用器材:
“纸锥”一个,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八、实验效果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验效果:2005年12月14日前后在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初二十二个班级中施教效果很好,解决了原来所用纸片下落不稳、路线不是直线,路程无法测量的缺点,而且实验器材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学生感兴趣。后来在鼓楼区其他学校初二物理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各位同行一致反应较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B. 衍射光栅实验报告,谢谢
衍射光栅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衍射光栅实验结论。具体如下:
1、实验名称:
光栅衍射。
2、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调节和使用分光计的方法。
(2)加深对分光计原理的理解。
(3)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栅常数。
3、实验仪器:
分光镜,平面透射光栅,低压汞灯(连镇流器)。
4、实验原理:
光栅是由一组数目很多的相互平行、等宽、等间距的狭缝(或刻痕)构成的,是单缝的组合体。原制光栅是用金刚石刻刀在精制的平面光学玻璃上平行刻画而成。光栅上的刻痕起着不透光的作用,两刻痕之间相当于透光狭缝。
原制光栅价格昂贵,常用的是复制光栅和全息光栅。为刻痕的宽度,为狭缝间宽度,为相邻两狭缝上相应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光栅常数。它是光栅基本常数之一。光栅常数的倒数为光栅密度,即光栅的单位长度上的条纹数,如某光栅密度为1000条/毫米,即每毫米上刻有1000条刻痕。
5、实验结论:
光栅光谱具有如下特点:光栅常数d越小,色散率越大;高级数的光谱比低级数的光谱有较大的色散率;衍射角很小时,色散率D可看成常数,此时,Δ与Δ成正比,故光栅光谱称为匀排光谱。
(2)制作简易分光装置实验报告扩展阅读:
衍射光栅实验的相关介绍:
一个理想的衍射光栅可以认为由一组等间距的无限长无限窄狭缝组成,狭缝之间的间距为d,称为光栅常数。当波长为λ的平面波垂直入射于光栅时,每条狭缝上的点都扮演了次波源的角色;从这些次波源发出的光线沿所有方向传播(即球面波)。
由于狭缝为无限长,可以只考虑与狭缝垂直的平面上的情况,即把狭缝简化为该平面上的一排点。衍射光栅是光栅的一种。它通过有规律的结构,使入射光的振幅或相位(或两者同时)受到周期性空间调制。衍射光栅在光学上的最重要应用是作为分光器件,常被用于单色仪和光谱仪上。
则在该平面上沿某一特定方向的光场是由从每条狭缝出射的光相干叠加而成的。在发生干涉时,由于从每条狭缝出射的光的在干涉点的相位都不同,它们之间会部分或全部抵消。
然而,当从相邻两条狭缝出射的光线到达干涉点的光程差是光的波长的整数倍时,两束光线相位相同,就会发生干涉加强现象。
C. 跪求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光学
这是以前我们写的 你看看可不可以
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08物理 杨贵宏
云南省红河学院物理系 云南 蒙自 661100
摘 要:这篇文章讲述了怎样利用透射光栅测量光波波长,以及测量时的细节,测量前的实验准备。
关键词:光栅,主极大,次极大,分光计,单色光,复色光
引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通常我们认为阳光是一种单色光[1](单一波长的光)。其实,笼罩在我们周围的光线本身是复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成的光线),他是由不同波长波线的单色光组成的。
广义的说,具有周期性的空间结构或光学性能(如透射率、折射率)的衍射屏,统称光栅。光栅的种类很多,有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有平面光栅和凹面光栅,有黑白光栅和正弦光栅,有一维光栅,二维光栅和三维光栅,等等。此次实验所使用的光栅是利用全息照相技术拍摄的全息透射光栅光栅的表面若被污染后不易清洗,使用时应特别注意[2]。
分光计是一种能精确测量角度的光学仪器,常用来测量材料的折射率、色散率、光波波长和进行光谱观测等。由于该装置比较精密,控制部件较多而且复杂,所以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调整,以便测量出准确的结果。
分光计主要由五个部件组成:三角底座,平行光管、望远镜、刻度圆盘和载物台。图中各调节装置的名称及作用见表1。
分光计基本结构示意图
表1 分光计各调节装置的名称和作用
代号 名称 作用
1 狭缝宽度调节螺丝 调节狭缝宽度,改变入射光宽度
2 狭缝装置
3 狭缝装置锁紧螺丝 松开时,前后拉动狭缝装置,调节平行光。调好后锁紧,用来固定狭缝装置。
4 平行光管 产生平行光
5 载物台 放置光学元件。台面下方装有三个细牙螺丝7,用来调整台面的倾斜度。松开螺丝8可升降、转动载物台。
6 夹持待测物簧片 夹持载物台上的光学元件
7 载物台调节螺丝(3只) 调节载物台台面水平
8 载物台锁紧螺丝 松开时,载物台可单独转动和升降;锁紧后,可使载物台与读数游标盘同步转动
9 望远镜 观测经光学元件作用后的光线
10 目镜装置锁紧螺丝 松开时,目镜装置可伸缩和转动(望远镜调焦);锁紧后,固定目镜装置
11 阿贝式自准目镜装置 可伸缩和转动(望远镜调焦)
12 目镜调焦手轮 调节目镜焦距,使分划板、叉丝清晰
13 望远镜光轴仰角调节螺丝 调节望远镜的俯仰角度
14 望远镜光轴水平调节螺丝 调节该螺丝,可使望远镜在水平面内转动
15 望远镜支架
16 游标盘 盘上对称设置两游标
17 游标 分成30小格,每一小格对应角度 1’
18 望远镜微调螺丝 该螺丝位于图14-1的反面。锁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 21 后,调节螺丝18,使望远镜支架作小幅度转动
19 度盘 分为360°,最小刻度为半度(30′),小于半度则利用游标读数
20 目镜照明电源 打开该电源20,从目镜中可看到一绿斑及黑十字
21 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 该螺丝位于图14-1的反面。锁紧后,只能用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支架作小幅度转动
22 望远镜支架与刻度盘锁紧螺丝 锁紧后,望远镜与刻度盘同步转动
23 分光计电源插座
24 分光计三角底座 它是整个分光计的底座。底座中心有沿铅直方向的转轴套,望远镜部件整体、刻度圆盘和游标盘可分别独立绕该中心轴转动。平行光管固定在三角底座的一只脚上
25 平行光管支架
26 游标盘微调螺丝 锁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后,调节螺丝26可使游标盘作小幅度转动
27 游标盘制动螺丝 锁紧后,只能用游标盘微调螺丝26使游标盘作小幅度转动
28 平行光管光轴水平调节螺丝 调节该螺丝,可使平行光管在水平面内转动
29 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节螺丝 调节平行光管的俯仰角
实验原理:
图1中给出几条不同缝数缝间干涉因子的曲线.为了便于比较,纵坐标缩小了 它们有以下特点:
(1)主极强峰值的大小、位置和数目
当 ( )时, , ,但它们的比值 ,这些地方是缝间干涉因子的主极大(多缝衍射图样中出现一些新的强度极大和极小,其中那些较强的亮线叫主极大,较弱的亮线叫次极大)。 意味着衍射角满足下列条件:
(1)
(1)式说明,凡是在衍射角满足(1)式的方向上出现一个主极大,主极大的强度是单缝在该方向强度的 倍。主极强的位置与缝数N无关。主极强的最大级别|k|<d/λ。
(2)零点的位置、主极强的半角宽度和次极强的数目
当Nβ等于π的整数倍但β不是π整数倍时,sinNβ=0,sinβ≠0,这里是缝间干涉因子的零点。零点在下列位置:
sinθ=(k+m/N)λ/d (2) 其中k=0,±1,±2,…;m=1,…,N-1.
所以每个主极强之间有N-1条暗线(零点),相邻暗线间有一个次极强,故共有N-2个次极强。
半角宽度公式为: △θ=λ/Nd•cosθk。 (3)
主极强的半角宽度△θ与Nd成反比,Nd越大,△θ越小,这意味着主极强的锐度越大。反映在幕上,就是主极强亮纹越细。
上面我们只分析了缝间干涉因子的特征,实际的强度分布还要乘上单缝衍射击因子.在图1中所示 缝间干涉因子上乘以图1所示的单缝衍射因子,就得到图2[(a),(b),(c)]中所示的强度分布.从这里可以看出,乘上单缝衍射因子后得到的实际强度分布中各级说极强的大小不同,特别是刚好遇到单缝衍射因子零点的那几级主极强消失了,这现象叫做缺级.
在给定了缝的间隔d之后,主极强的位置就定下来了,这时单缝衍射因子并不改变主极强的位置和半角宽度,只改变各级主极强的强度.或者说,单缝衍射因子手作用公在影响强度在各级主极强间的分配.
如图3所示,设S为位于透镜L1物方焦面上的细长狭缝光源,G为光栅,光栅上相邻狭缝两对应之间的距离d 称为光栅常量,自L1射出的平行光垂直地照射在光栅G上。透镜L2将与光栅法线成θ角的衍射光会聚于其像方焦面上的Pθ点,由(1)式的光栅分光原理得
(3)
上式称为光栅方程.式中θ是衍射角,λ是光波波长,k是光谱级数(k=0、±1、±2…)。衍射亮条纹实际上是光源加狭缝的衍射像,是一条锐细的亮线。当k=0时,在θ=0的方向上,各种波长的亮线重叠在一起,形成明亮的零级像。对于k的其它数值,不同波长的亮线出现在不同的方向上形成光谱,此时各波长的亮线称为光谱线。而与k 的正、负两组值相对应的两组光谱,则对称地分布在零级像的两侧。因此,若光栅常量d为已知。当测定出某谱线的衍射角θ和光谱级k,则可由(1)式求出该谱线的波长λ;反之,如果波长λ是已知的。则可求出光栅常量d 。
实验进行步骤:
1.实验时分光计调节,
(1)粗调。
A,旋转目镜手轮,尽量使叉丝和绿十字清晰。
B,调节载物台,使下方的三只螺钉的外伸部分等高,使载物台平面大致与主轴垂直(目测)。
C,调整望远镜光轴俯仰调节螺钉,使望远镜光轴尽量调成水平(目测)。
粗调应达到的要求:在载物台上放一个三棱镜。当三棱镜的一个光学面与望远镜光轴接近垂直时,应可以看到反射回来的十字像,十字像一般与分划板上的交点并不重合,至此粗调完成。
(2)细调。
A,使分光计望远镜适应平行光(对无穷远调焦),望远镜、准直管主轴均垂直于仪器主轴,准直管发出平行光。
B,使望远镜对准准直管,从望远镜中观察被照亮的准直管狭缝的像,使其和叉丝的竖直线重合,固定望远镜。参照图3放置光栅,点亮目镜叉丝照明灯(移开或关闭夹缝照明灯),左右转动载物平台,看到反射的“绿十字”,调节b2或b3使“绿十字”和目镜中的调整叉丝重合。这时光栅面已垂直于入射光。
用汞灯照亮准直管的狭缝,转动望远镜观察光谱,如果左右两侧的光谱线相对于目镜中叉丝的水平线高低不等时(如图3),说明光栅的衍射面和观察面不一致,这时可调节平台上的螺钉b1使它们一致。最终使 光栅面衍射面应调节到和观测面度盘平面一致。
2. 测光栅常量d:只要测出第k可级光谱中的波长λ已知的谱线的衍射角 ,就可以根据(3)式求出d值。
(1).调节分光计按(1)步骤
(2).调节光栅位置
(3).用汞灯照亮准直管,转动望远镜到光栅的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已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二游标值。
(4). 将望远镜转向光栅的另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已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二游标值。
(5).重复第4、5步两次,得到3组数据。
3.光谱级数k由自己确定,由于光栅常量d已测出,因此只要未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衍射角 ,就可以求出其波长值 。
以知波长可以用汞灯光谱中的绿线( nm),也可以用钠灯光谱中二黄线 )之一。
3. 测量未知波长
(1). 用汞灯照亮准直管,转动望远镜到光栅的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已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二游标值。
(2).转动望远镜到光栅的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以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两游标值;将望远镜转向光栅的另一侧,同上测量,同一游标的两次读熟之差是衍射角 的两倍。
(3).重复第1、2步两次,得到3组数据。
实验数据:见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数据记录表
表二 测光栅常量d实验数据
测量次序( )
1
2
3
表三 测量未知波长实验数据
测量次序( )
1
2
3
实验结果:
1.测量光栅常量
根据 ,由表二得到 的平均值
= (1)
由光栅原理 ,
因此有
又因为在此实验中 ,绿光的波线 nm,衍射角的平均值 ,因此得d的平均值
(nm) (2)
2.测量蓝紫光的波长
根据 ,由表三得到 的平均值
= (3)
由于 ,得到
又因为在此实验中 ,光栅常量 nm,衍射角的平均值 ,因此得 的平均值
(nm) (4)
参考文献:
[1],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进清理, 黄晓虹主编. 基础物理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杨述武主编,王定兴编. 普通物理实验(光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D. 分光光度计的校正原理
一、分光光度计:又称光谱仪(spectrometer),是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光谱线的科学仪器。测量范围一般包括波长范围为380~780 nm的可见光区和波长范围为200~380 nm的紫外光区。不同的光源都有其特有的发射光谱,因此可采用不同的发光体作为仪器的光源。钨灯的发射光谱:钨灯光源所发出的380~780nm波长的光谱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可得到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连续色谱;该色谱可作为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光源。
原理:
分光光度计采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线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线被吸收,计算样品的吸光值,从而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
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其关系如下式:
A=-lg(I/I。)=-lgT=kLc
式中 :A 为吸光度;
I。为入射的单色光强度;
I 为透射的单色光强度;
T 为物质的透射率;
k 为摩尔吸收系数;
L 为被分析物质的光程,即比色皿的边长;
c 为物质的浓度;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以及相应的吸收系数是该物质的物理常数。当已知某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后可用同样条件将该供试品配成溶液,测定其吸收度,即可由上式计算出供试品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对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试剂或经过处理使其显色后再测定,故又称比色分析。由于显色时影响呈色深浅的因素较多,且常使用单色光纯度较差的仪器,故测定时应用标准品或对照品同时操作。
E. 分光光度法测铁试验中可以不加醋酸钠缓冲溶液吗
加醋酸-醋酸钠是为了制造一个弱酸性环境,使铁离子保持离子状态,一般称这个为缓冲剂,其pH值一般在4~6之间,超过6就不好了;1,10-菲啰啉,这个基本不用解释吧,肯定是作为显色剂了塞,这是国标法里选用的显色试剂,便宜,又容易配置,一般配制的时候需要加一点冰醋酸使其溶解,这个是最重要的
分光光度法测铁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物质的吸收光谱——分光光度法测定铁二、实验目的: 。初步了解比尔定理所反映的物质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测量溶液在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 ,绘制吸收曲线。三、实验原理: ,形成各有特征的吸收光谱。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可以绘出其吸收程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曲线,称作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吸收光谱反映了被测物质的分子特性,可用以鉴别物质。 ,可以进行定量测定。这一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可用光的吸收定律即比尔定律来表述: A=lg(1/T)=lg(I0/I)=εbc式中A为吸光度,T为透光率,I0为入射光的强度,I为物质吸收后的透射光强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b为吸光光程,c为溶液中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当实验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入射光、吸光系数和液层厚度不变时,吸光度只随溶液的浓度变化,从而可以简单表达为A=KC。 ,它与Fe2+反应,生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铁—邻二氮菲配合物。此反应很灵敏,反应平衡常数lgK稳=,摩尔吸光系数ε为*104。在Ph2-9范围内,颜色深度与酸度无关而且很稳定。四、实验用品: U-5100分光光度计、50ml容量瓶4个、50ml烧杯2个、5ml移液管1支、10ml量杯3个、吸球1个、胶头滴管3支、塑料洗瓶1个、废液缸1个、铁标准溶液20μg/ml、盐酸羟***10%、邻二氮菲%、醋酸钠溶液1mol/L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2、3、4号,然后用20μg/ml铁标准溶液润洗一个烧杯和移液管各3次,用移液管分别取、和20μg/ml的铁标准溶液于2、3、4号烧杯中。 %盐酸羟***溶液1ml,%邻二氮菲2ml,1mol/L醋酸钠溶液5ml,加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当溶液都加入容量瓶中后,2、3、4号容量瓶中的无色透明溶液均变成橙红色,且颜色依次加深。 ,以1 号容量瓶中的溶液作参比,将两个比色皿放到分光光度计上,在波长450nm-540nm之间测定吸光度——数据记录如下表1,其中,吸收曲线的峰值波长为510nm。 ,以其中一份溶液作参比,将两个比色皿放到分光光度计上,参比溶液在AUTOZERO栏,另一份溶液放在1号栏,在510nm波长条件下测定吸光度——测得1号栏溶液的吸光度A的值为-,表明两个比色皿自身的差异造成的吸光度误差为-。 ,将2、3、4号容量瓶中的溶液分别加到润洗过的另一个比色皿中, 重复步骤4,在510nm条件下测得其余3份溶液的比色度——数据记录如下表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六、实验数据: -邻二氮菲配合物吸收曲线的测定仪器:U-5100分光光度仪参比:1号样品比色皿:1cm玻璃比色皿表1 据表列数据,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吸收曲线从吸收曲线可见,铁-邻二氮菲配合物的最
F. 关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的实验报告
你邮箱多少.我发给你.
G. 简易声控闪光灯的制作实验报告30一页
简易声控闪光灯的制作实验报告31页嗯,这个实验报告比较贵,因为涉及到彩印和设计,所以说31页的
H. 关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的实验报告
UV76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一、开机开机前将样品室内的干燥剂取出,确认电源是否连接。打开仪器电源开关,等待仪器自检通过,自检过程中禁止打开样品室。二、使用自检结束后(7个项目均出现OK字样),仪器进入主菜单,屏幕显示如下七个功能项:1.光度测量;2.光谱测量;3.定量测量;4.动力学测量;5.数据处理;6.多波长测定;7.系统状态设定。仪器经30min热稳定后,就可以进入正常测量。1.光度测量 测定一定波长下的透光率(T%)或吸光度值(A)在主菜单中选中[光度测量]项后,按[ENTER]键进入此功能块 → 按[GOTO WL]键进入波长设置用数字键输入你所需的波长值→ 按[ENTER]键确认→ 屏幕提示:请稍等……,仪器自动将波长移动到你所需测定的波长值→ 按[F1]键,选择测定透光率(T%)或吸光度值(A) → 打开样品室盖,将空白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布放置比色皿架R位和S1位,关上样品室盖→ 按[F3]键,仪器自动将比色皿架R位置移动到光路中(即空白溶液),屏幕上显示Cell=R → 按[AUTO ZERO]键,仪器自动对空白溶液调零。屏幕提示:请稍等…… → 按[F2]键,比色皿架移动到S1位 (待测样品),屏幕上显示Cell=S1 → 按[F4]键测量T%或A值 测量完成后1)打印输出数据,按[START/STOP]键2)返回主菜单,按[MODE]键2. 光谱测量 波长扫描或光谱扫描,可直接测定一段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图和峰值谷值数据在主菜单中选中[光谱测量]项后,按[ENTER]键进入此功能块 → 根据需要设定测量模式、扫描范围、记录范围、扫描速度、采样间隔、扫描次数、显示模式各参数。按[→]、[←]、[↑]、[↓]方向键到达设定行,进行参数的修改,并按[ENTER]键确认 → 打开样品室盖,将空白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布放置比色皿架R位和S1位,关上样品室盖→ 按[F3]键,仪器自动将比色皿架R位置移动到光路中(即空白溶液),屏幕上显示Cell=R → 按[F1]键进行基线校正。屏幕提示:基线校正…… → 按[F2]键,比色皿架移动到S1位 (待测样品),屏幕上显示Cell=S1 → 按[START/STOP]键开始光谱扫描 → 屏幕显示扫描图谱扫描结束后1) 打印结果谱图,按[F4]键2) 直接读取峰谷值,按[F2]键,屏幕显示“请输入峰/谷检测灵敏度”(默认值为3),按[ENTER]键确认3) 存储图谱,获取整个波长范围内的数据,按[F3]键,用[→]、[←]方向键选择10个数字和26个字母组成文件名,按[ENTER]键确认,按[F4]存储,按1-8数字键确定文件序列号4) 修改谱图坐标范围,按[F1]键。修改完毕后,按[START/STOP]键确认后,谱图将按新设定坐标被刷新5) 返回上一级菜单,按[MODE]键3. 定量测定 建立浓度曲线,直接测定样品的浓度主菜单中选中[定量测定]项后,按[ENTER]键进入此功能块 → 根据需要设定测量波长、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各参数。按[→]、[←]、[↑]、[↓]方向键到达设定行,进行参数的修改,并按[ENTER]键确认 3.1 K系数法 已知斜率k和截距b,测出样品的吸光度值后待入公式就可算出浓度值在测量方法中选择K系数法,并按[ENTER]键确认 → 按[F2]键,将k值和b值输入,按[ENTER]键确认 → 打开样品室盖,在当前光路的比色皿架位中放入空白样品,关上样品室盖 → 按[AUTO ZERO]键调零 → 将样品放入比色皿架中 → 按[START/STOP]键进入数据测量界面→ 按[F2]键移动比色皿架,使被测样品处于光路中 → 按[START/STOP]键测量 3.2单点标定法 测量一个标准样品的吸光度与坐标零点建立工作曲线,测定未知样品浓度在测量方法中选择单点标定法,并按[ENTER]键确认 → 按[F2]键修改单点 → 按数字键输入标准样品的浓度值 → 按[ENTER]键 → 打开样品室盖,在当前光路的比色皿架位中放入空白样品,关上样品室盖 → 按[AUTO ZERO]键调零 → 将空白样品换成标准样品→ 按[START/STOP]键测量标样的吸光度并显示 → 将样品放入比色皿架中 → 按[START/STOP]键进入样品测量界面 → 按[F2]键移动比色皿架,使被测样品处于光路中 → 按[START/STOP]键测量 3.3多点标定法 测量已知浓度的一系列标准样品吸光度,建立工作曲线来测定未知浓度在测量方法中选择多点标定法,并按[ENTER]键确认 → 打开样品室盖,在当前光路的比色皿架位中放入空白样品,关上样品室盖 → 按[AUTO ZERO]键调零 → 按[F2]键重新标定 → 按数字键输入标准样品数 → 按[ENTER]键确认 → 将标准样品依次放入比色皿架R、S1、S2位……关上样品室盖 → 按[F3]移动比色皿架R位到光路 → 按[ENTER]键确认 → 按数字键输入标样浓度值,按[ENTER]键确认 → 按[START/STOP]键测量标样的吸光度→ 按[ENTER]键确认 → 按[F2]键移样品位S1到光路,同样的方法测量所有标样的吸光度 → 按[F1]键生成方程曲线,显示该曲线的斜率k、截距b、相关系数R → 按[MODE]键返回定量测量菜单 → 按[START/STOP]键进入数据测量菜单 → 放入样品 →按[F2]键移动比色皿架,使被测样品处于光路中 → 按[START/STOP]键测量 6.多波长测定 同时测定几个波长下的透光率(T%)或吸光度值(A)主菜单中选中[多波长测定]项后,按[ENTER]键进入此功能块 → 按[F3]键设定测量波长数目和样品池个数,按[ENTER]键确定 → 按数字键输入相应波长值 → 打开样品室盖,将空白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布放置比色皿架R、S1、S2位……,关上样品室盖 → 按[START/STOP]键开始测量 测量完成后1)打印输出数据,按[F4]键2)返回主菜单,按[MODE]键三、关机将比色皿中的溶液倒尽,然后用蒸馏水或有机溶剂冲洗比色皿至干净,倒立晾干。关电源将干燥剂放入样品室内,盖上防尘罩,做好使用登记,得到管理老师认可方可离开。 注意事项:1.开机前将样品室内的干燥剂取出,仪器自检过程中禁止打开样品室盖。2.比色皿内溶液以皿高的2/3~4/5为宜,不可过满以防液体溢出腐蚀仪器。测定时应保持比色皿清洁,池壁上液滴应用擦镜纸擦干,切勿用手捏透光面。测定紫外波长时,需选用石英比色皿。3.测定时,禁止将试剂或液体物质放在仪器的表面上,如有溶液溢出或其它原因将样品槽弄脏,要尽可能及时清理干净。4.实验结束后将比色皿中的溶液倒尽,然后用蒸馏水或有机溶剂冲洗比色皿至干净,倒立晾干。关电源将干燥剂放入样品室内,盖上防尘罩,做好使用登记,得到管理老师认可方可离开。问题处理:1、如果仪器不能初始化,关机重启;如不成功,请向管理老师反映。2、如果吸收值异常,依次检查:波长设置是否正确(重新调整波长,并重新调零)、测量时是否调零(如被误操作,重新调零)、比色皿是否用错(测定紫外波段时,要用石英比色皿)、样品准备是否有误(如有误,重新准备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