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①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 O
+ CO
2 ↑
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右端的导管口处,若熄灭则气体已集满。
③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或形成喷泉)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2)① 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使浓盐酸中的HCl气体溶解度减小,导致HCl
气体逸出。
② NH
3 和HCl恰好完全反应,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2分)
❸ 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1)Ca(OH) 2 (或氢氧化钙) (2)CO 2 + Ca(OH) 2 ===CaCO 3 ↓ + H 2 O;验证CO 2 与Ca(OH) 2 能发生反应 (3)关闭K时,B中的溶液无明显变化,通入的CO 2 气体体积远大于A中溶液的体积,说明CO 2 和NaOH发生了反应。 |
❹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a--__c__--__b__--d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会在水面上,把水压到量筒里,从而测出氧气的体积。
C
如果b接氧气瓶,a接病人的话,会把水压入病人的鼻腔。所以A,B错。
D速度是可以观察的:是观察气泡出来的速度啊。(类似于挂葡萄糖时的现象)
❺ 据下图所示装置用两种不同操作分别进行实验,观察B试管中的现象。 (1)操作1:先夹紧止水夹
(1)开始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然后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SO 4 +2NaOH=Fe(OH) 3 ↓+ Na 2 SO 4 、4Fe(OH) 2 +O 2 +2H 2 O=4Fe(OH) 3 (2)打开止水夹时,试管B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夹紧后B中产生白色絮状沉淀,一段时间内沉淀不变色;Fe 2+ +2OH - =Fe(OH) 2 ↓ |
❻ 用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下列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灯泡最亮的是()A.5%蔗糖溶液B.75%乙醇溶液C.20%葡
A.蔗糖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几乎为0,几乎不导电;
B.乙醇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几乎为0,几乎不导电;
C.葡萄糖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几乎为0,几乎不导电;
D.NaCl为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大,故D 符合;
则离子浓度最大的是D,所以D导电性最强.
故选D.
❼ 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丙三个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1)甲同学:点燃红
(1)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故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
(2)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主要是根据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气体造成气压减小,减小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故生成物中不能有气体,用碳代替红磷,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故不会进入水;
(3)根据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注意事项: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为了要耗尽瓶中的氧气,红磷必须是足量的;气体的体积受到温度的影响,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再打开了弹簧夹等;因此可知达不到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红磷量不足或容器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2)①
;②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③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
❽ 用如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两个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你说的对,如果是两种溶质,应该是氯化钙和HCl,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❾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
(1)热水氧气(或空气)能 (2)④③①②③ (2分)错答不得分。
❿ 小强和小芳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1)小强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所以会出现浑浊现象. (2)利用现象,得出本质:Ca(OH)2+C02=CaCO3↓+H20 (3)A、B中均无明显变化.由于通入的二氧化碳体积很大,所以当石灰水不变浑浊,则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时溶解度很小.则二氧化碳已与氢氧化钠反应,否则B中会出现浑浊现象. (4)二氧化碳和氯化钙不反应,但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答为:(1)氢氧化钙 (2)Ca(OH)2+C02=CaCO3↓+H20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能反应 (3)如果没反应,则B中会出现浑浊现象 (4)实验步骤: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过一会儿;再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 实验现象:出现浑浊现象.
与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实验相关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