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利用Fe+CuSO4 =Cu+FeSO4设计一个原电池。在方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指出: 正极
没有盐桥的简易装置, 铜是正极, Cu2+ + 2e- == Cu
铁是负极, Fe - 2e- == Fe2+

❷ 用Fe做负极,Cu做正极,FeCl3为电解质高中化学原电池装置示意图
(1):2Fe3++Cu=2Fe2++Cu2+
(2):装置见图。正极:2Fe3++2e-=2Fe2+,负极:Cu-2e-=Cu2+。

❸ 利用下述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该原电池的正极材料是负极材
正极材料是石墨或者Pt等活泼性不如CU强的物质,负极材料为CU,负极:Cu-2e-====Cu2+ 正极:2Fe3++2e-====2Fe2+总反应:Cu+2Fe3+====Cu2++2Fe2+
❹ 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一套电池装置。
利用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反应来设计 原电池
正极:铜
负极:镁
电解质溶液:柠檬汁
导线,金属夹 ,手电筒用小灯泡(或发光二级管),500ml烧杯
把柠檬汁放入烧杯中,将镁条和铜片分别以金属夹与导线相连接,导线用金属夹与发光二级管相连,再把铜片放入烧杯,将镁条放入烧杯中的液体里,注意金属面平行,,二极管会发光,,
❺ 高中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教学反思
同学们,请看这一幅灯火通明的图片,这是上海夜景图,我们除了感叹上海的美丽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是谁给我们燃亮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电,正因为电,也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五彩斑斓。我们在化学必修2已认识了一种可以让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原电池的知识内容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序号
电极材料
烧杯中物质
预测结果
实验结果
1、Zn——Zn 稀硫酸
2、Cu——Cu 稀硫酸
3、Zn——C(石墨) 稀硫酸
4、Zn——Cu 硫酸铜溶液
5、Zn——Cu 无水乙醇
6、Zn——Cu 稀硫酸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两极 一液 一线 问:能否写出:锌—稀硫酸---铜”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探究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反应:Zn + Cu2+ = Zn 2+ + Cu,任选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先讨论你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案的可行性。交流方案: 总结两套可行方案预案:1.锌—硫酸铜—铜 2.锌——硫酸铜——碳棒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呈现问题分析]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
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反思教学体会]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口说无凭实验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逐步突破原由认识,形成新认识,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往往不满足于老师告诉他是什么,而更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思维发展的层次上,学生的形象思维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既不是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放手、放开。
因此,本节课的部分实验是预先设计的,但同样起到了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容易盲目去探索. 本节课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思考,本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分别进行以下内容设计,进行整合完成教学设计 :
①知识脉络:(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及其发展逻辑)电池装置----原电池工作原理(反应原理)---原电池装置中,电流是怎么样产生的?(产生电势差----发生氧化还原理论---形成持续电流)
②认知脉络:(目的:探查学生已有的概念,了解学生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线索) 电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形成原电池:电极材料要参与电极反应---形成原电池后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材料要参与电极反应-----电流是怎么样产生的
③问题线索:(目的:为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合理的问题线索,并确定通过提供哪些素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并实施实验将化学反应中释放的热能转化成电能?(驱动性活动,与必修课程衔接)----原电池中正负极是什么?在铜片和锌片上发生了哪些反应?(借助实验和微观图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原电池原理)-----你认为该原电池作为实用化学电源可行么?-----如何 改进装置?(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内已有的概念,开始构建新的概念)----你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三,构成闭合回路,有哪些新的认识?-----电流是怎么样持续稳定产生的?(发展完善概念)具体流程如下:老师:图片引题,设置悬念,复习原有知识学生:自主思维,设计方案,交流方案,分析可行性老师:指导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师生:观察(激发思维)探索(激化思维) 验证(深化思维)归纳(聚合思维)发现问题(发散思维)老师:引导找出原因学生:动手设计,设计方案,老师:分析方案可行性,指导实验学生:开展实验,解决问题。
;
❻ 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常用的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
(2)根据电极反应式知,Fe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不如Fe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如铜或石墨等,稀硫酸或盐酸作电解质溶液,还需要烧杯盛放电解质溶液,需要电线连接正负极,
故答案为:铁钉或铁条;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烧杯、导线;
(4)①原电池通过得失电子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答案为:电能;
②如果将耳机改为电流计,铁钉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应该接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生成氢气,
故答案为:负;Fe-2e-═Fe2+;正;还原.
❼ 用品:镁条、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手电筒用小灯泡、果汁、500ML烧杯。设计一套电池装置。
在烧杯中加入果汁,把镁条用导线接在电灯负极,把铜片用导线接在正极,把铜片和镁条放入果汁
❽ 【实验目的】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电池装置。【实验用品】电极:镁条、铜片、铁片等。【电解质】果汁(橙汁
(1)负正(2)Cu均作正极(3)镁均作负极 (4)方案②中铁作负极,方案③中铁作正极 (5)Mg-2e - =Mg 2 + 2H + +2e - =H 2 ↑ Mg+2H + =Mg 2 + +H 2 ↑
❾ 据化学反应Cu+2AgNo3=Cu(No3)2+2Ag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
电池总反应为 Cu+2AgNO3=Cu(NO3)2+2Ag 设计原电池装置 负极是Cu 正极是石墨 溶液为AgNO3溶液
满意请采纳 谢谢
❿ 高一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见教材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建议按教参P22页的三组对比实验进行。 [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4、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好?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现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让你设计一个能较准确地测量反应中热量变化的装置,它的大体构造是怎样的,你可以和同学交流探讨共同确定。 [教师讲解]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 [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 补充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 ) A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3、 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的混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 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2) 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 ),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O2和 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3H8及CO所需氧气的质量比。 4、 比较完全燃烧同体积下列气体需要的空气体积的大小: 天然气(以甲烷计)、石油液化气(以丁烷C4H10计)、水煤气(以CO、H2体积比1:1计) 5、 两位同学讨论放热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 反应中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红专) 答案:1.D2.BC3.(1)C+H2O CO+H2 吸热 (2) 70:11 4.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水煤气5.略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初步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2、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重点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也了解了中和热的概念。那么,很多同学也许会有这样一些疑问: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然后介绍反应中热效应的表示方法,最后再谈谈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 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 Cl2中含有1mol 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 Cl-Cl键要吸收242 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 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键要放出463 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 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 [教师讲解] 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朗读和书写的注意点 [练习反馈] 乙炔( C2H2)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温火焰,可以用于焊 接或切割金属。已知0。5 mol乙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会放出649 kJ的热量,试写出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计算1Kg乙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教师讲解] 乙炔是一种重要的烃类,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种烃类,它们在燃烧 时都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促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录像] [思考、交流] 根据你的经验体会,谈谈你对当前能源利用、开发及能源危机的看法。 [总结]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它 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 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补充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 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 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 B可节约燃料 C 可缓解能源危机 D此题中的CH4、CH3OH、NH3等为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1mol 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 molH2(g)完全转化为 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天然气、煤气代替煤炭作为民用燃料”这一改变民用燃料结构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请分析其优点,并将你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交流。 (江苏省海门中学 施红专) 答案:1.C 2.CD 3.B 4. 92KJ N2(g)+3H2(g)=2NH3(g) △H=-92KJ/mol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 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 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补充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见教师用书P29页。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 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实践活动] 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 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 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 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 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 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江苏省海门中学 姜明 施红专) 答案:1.BD 2.C 余略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 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电解反应和原电池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初步了解电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电解和电镀的原理。 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初中里我们就学过水的电解,知道把电流通过水就能制得氢气和氧气。事实上, 电流也能使其他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比如,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生产 烧碱、氢气和氯气,利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生产金属铝。那么,电流是怎样使各种 物质发生反应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将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电 解的原理。 [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下面介绍的简易装置进行电解实验,并交流讨论实验结 果。 1、 取一段约2厘米长的棉线,置于大片玻璃片上,用3滴食盐水将整根棉线润湿。 然后在其左右两边各加数滴食盐水溶液,再在两端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 2、 将两只鳄鱼夹分别夹住棉线两端,用导线把鳄鱼夹分别与直流电源相连,约15 —20s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 在没有显示红色的一端滴加一滴碘化钾淀粉溶液。 [交流讨论] 将记录下来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实验1—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2—通电后,跟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溶液呈红色,并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说明 氢氧根浓度增大。 实验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滴加碘化钾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证明有氯气产 生。 [教师补充讲解] 1、 电解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方式及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2、 阴阳极发生的反应(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观看录像或展示图片] 氯碱工业 [设问] 假如用石墨作电极,用氯化铜溶液代替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在阴阳极上各发生 什么反应?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电解反应的本质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 假如把刚才的实验装置改动一下,用粗铜作阳极,用精铜作阴极,用氯化铜溶液作 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两极反应又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教师说明] 铜的电解精炼及其价值。 [交流讨论] 某同学根据他所学的知识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用铜作阳极材料,铁作阴极材料,电 解硫酸铜溶液,请你帮他分析两极及溶液中发生的变化,说明理由及该实验可能的实用 价值。 [教师补充说明] 电镀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物展示] 各种电镀产品。 [比较总结]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从装置构成、能量转化方式、两极反应等几个角度)。 [巩固练习] 分析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时两极发生的反应, 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式。
补充练习 1、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 ) A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2、用电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组成时,需加入一些物质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一般不宜加 入的物质是 ( ) A Na2SO4 B NaCl C CuSO4 D KOH 3 、已知金属M中混有金属P,电解精炼M,P以单质形式沉积于阳极下面的泥中,M、 N组成原电池,M为正极,则M 、N、P三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 A P>M>N B N>P>M C P>M>N D N>M>P 4、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 用电解法精炼铜时,粗铜做正极。 C 在镀件上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 电解稀硫酸制氢气、氧气时,铜作阳极。 5、如图所示,A为一张浸透淀粉碘化钾溶液并滴有酚酞试剂的滤纸,a、b 为两张紧贴 滤纸上的Pt片,并用导线与直流电源 M、N相连,通电后,在a 周围观察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1) 电源哪一极是正极? (2) b周围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江苏省海门中学 姜明 施红专) 答案:1.BC 2.BC 3.D 4.D 5.(1)M (2)溶液变成红色,因为b极周围H+减少,导致pH增大。
与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电池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油点工具箱下载
发布:2025-09-14 10:30:05
浏览:182
机床代号是什么
发布:2025-09-14 09:21:48
浏览:341
电传动装置分类
发布:2025-09-14 08:19:17
浏览: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