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连续精馏流程主要由哪些组成各段主要作用是什么
由间歇精馏中得知:间歇精馏时,馏出液的浓度是随蒸馏操作的进行而改变,为了使版馏出液的权浓度不变,则可用连续精馏工艺来解决。
典型的连续精馏流程是这样的:原料液(粗馏塔导来的酒精蒸气或冷凝酒精液)经预热器加热到指定的温度后,送入塔的进料板上与自塔上部下降的回流液体汇合后,逐板下降,最后流入塔的再沸器中。在每层塔板上,回流液体与上升蒸气互相接触,进行传质、传热。操作时,连续地从塔底再沸器取出部分液体作为塔底产品(或为塔釜残液排出),部分液体气化,产生的蒸气依次上升通过各层塔板。塔顶蒸气进入冷凝器中被全部(酒精生产中则大部分)冷凝,并将
部分冷凝液用泵或靠位差送回塔顶作为回流液体,其余部分经冷却器后被送出作为塔顶产品(馏出液体,可视质量好坏分别采出)。
连续精馏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大规模生产,产品浓度、质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能源利用率高,操作易于控制。
❷ 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已知:2NaHCO3 △ . Na2CO3+H2O+CO2↑①B中浓硫酸的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水蒸气,故答案为:干燥剂,吸收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水蒸气;
(2)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4)从C中出来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氧气,经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后,E中收集的气体为氧气,故答案为:氧气(或O2);
(5)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于呼吸面具、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故答案为:呼吸面具;潜水艇里氧气.
❸ 急!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方法越多越好)
http://www.foodmate.net/4images/3/2/94131.html
http://iask.sina.com.cn/b/7153460.html?from=related
http://chem.cersp.com/HXJS/200710/4216.html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❹ 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①简述如何检验此装置的气密性______.②B中浓硫酸的
①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利用压强差观察液柱是否上升,如果上升,说明气密性好,否则不好. 故答案为:将E中导管口没入水面以下,用酒精灯微热A处试管,导管口冒气泡,撤去酒精灯,在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2)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能作干燥剂,二氧化碳和浓硫酸不反应,所以能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干燥气体(吸收H 2 O); (3)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 故答案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未与过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故答案为:石灰水变浑浊;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5)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蒸汽被浓硫酸吸收,未与过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所以剩余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氧气. 故答案为:O 2 . |
❺ 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①简述如何检验此装置的气密性 ...
(1)将E中导管口没入水面以下,用酒精灯微热A处试管,导管口冒气泡,撤去酒精灯,在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2)干燥气体(吸收H 2 O) (3)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4)石灰水变浑浊 CO 2 +Ca 2+ +2OH - =CaCO 3 ↓+H 2 O (5)O 2
❻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2)若用高锰
(1)由仪器的图形和用途可知仪器为:铁架台;故答案为:铁架台;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 .
❼ 化学实验报告1``快
甲烷的取代反应(演示实验改进) 作者:白福泰 文章来源:《实验教师培训教程》 点击数:1407 更新时间:2007-8-15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的混合物。这个实验用日光直接照射,较难控制反应的进行。因此,可以采用高压汞灯或日光灯作为光源。其实验效果都较好。
1、实验方法
方法一
(1)先在两只塑料袋里,分别收集好氯气和甲烷,其体积比约为4:1,再按图安装好实验装置。
(2)松开活塞,把氯气压进盛有甲烷的塑料袋中。
(3)大约1分钟之后,让学生观察塑料袋内壁出现的现象,他们很容易发现壁上有油状小液滴出现。再打开活塞,排出废气,使废气对准沾有氨水的小棉球,立即有白色浓烟产生。说是生成了氯化氢气。
方法二
(1)在三支大试管中,分别装满氯气、甲烷和体积比为3:1的氯气与甲烷混合气体,并分别用带有玻璃导管的胶塞塞紧管口(导气管上的玻璃活塞,应关闭)。
(2)在其余三支大试管中,分别注入硫酸铜溶液,均占试管容积的四分之三,放在试管架上。
(3)将充满气体的三支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玻璃导管的下端插入盛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如图所示。
(4)在日光照射之下,打开三个玻璃活塞,让学生进行观察。他们很快便会发现,两支装有纯净气体的试管内无变化。盛有混合气体的试管内黄绿色逐渐褪去并且液面上升。
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根据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氯原子取代的实验事实,利用结构式,让学生自己写出生成一氯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方程式,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取代反应的定义,并指出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两种不同类的反应。列表进行对比,这样更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取代反应的知识。
表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活动性顺序。 逐步进行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方向进行。
2、实验说明
(1)塑料袋中的甲烷量可以少一些,这样更有利于生成液态的多氯代甲烷。
(2)用塑料袋代替玻璃器皿,一则用气量较多,使生成物更明显;另外,用非极性材料作容器,使自由基反应中,活性质点不易失去活性。因此,能使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较多的油状液滴的生成。
(3)本演示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光照要适度,如果光线太强或日光直射,能迅速生成大量的活泼氯原子,使连续反应过于激烈,不易控制,生成氯化氢和碳。
(4)此实验氯气的用量,应大大超过甲烷,使取代反应能充分进行。一般甲烷与氯气混合的体积比以1:3效果较好。
(5)反应物的纯度很重要,尤其是氯气的纯度要求较高,所以,氯气最好是新制的。
(6)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应先用氯气饱和,这样氯气就更难溶解;甲烷也是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因而量筒液面上升,可以说明是有易溶于水的氯化氢气体生成。
(注:本文摘自《实验教师培训教程》,白福秦、何彩霞 主编)
❽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
(1)①是铁架台,常用于固定、支持实验装置;②是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可以向反应容器中注入液体药品. 故填:铁架台;长颈漏斗. (2)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 MnO2 | .
❾ 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中加入试剂甲Ⅰ,立即
A.两装置中不存在压强差,硫酸不会进入氯化钡溶液中,看不到白色沉淀产生; B.I中锌和稀盐版酸反应会生成气体氢权气,试管内气压增大,将生成的氯化锌和稀盐酸压入Ⅱ中,二者均会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 C.两装置中不存在压强差,石灰水不会进入碳酸钠溶液中,看不到白色沉淀产生; D.I中碳酸钙和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氯化钙或者未反应的盐酸压入Ⅱ中NaOH溶液,盐酸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钠和水,氯化钙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浑浊. 故选B.
❿ 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①A中现象是______.②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③C中
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以及二氧化碳,会看到试管内壁版有无色液滴,故答案为试管权内壁有无色液滴; ②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能作干燥剂,二氧化碳和浓硫酸不反应,所以能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干燥气体(吸收H2O); ③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未与过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Ca2++2OH-=CaCO3↓+H2O, 故答案为:石灰水变浑浊;CO2+Ca2++2OH-=CaCO3↓+H2O; ⑤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蒸汽被浓硫酸吸收,未与过氧化钠反应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所以剩余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氧气,故答案为:O2.
与按连续反应装置图进行相关实验相关的资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