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微网实验平台系统装置

微网实验平台系统装置

发布时间:2023-01-24 20:10:54

『壹』 智能微电网大发展 看看它有哪些关键技术

微电网(Micro-Grid)也译为微网,是一种新型网络结构,是一组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构成的系统单元。微电网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微电网是相对传统大电网的一个概念,是指多个分布式电源及其相关负载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组成的网络,并通过静态开关关联至常规电网。 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两个都是电力系统专业的新概念。都与新能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关,因为传统电网无法大量消纳光伏、光热、风电等新能源电力,所以才提出以上技术,特别是前者。智能电网最先由米国提出,是一些有信息技术产业背景()的议员在忽悠。

『贰』 模拟线路阻抗试验负载在技术方面有哪些要求

在技术方面:
1. 电感、电阻均采用特殊工艺,附加参数低,温漂极低,长时间工作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参数变化小于千分之一。
2. 模拟线路阻抗试验负载主机内置有A、B共2部分,分别可选按键有“直通、50米、100米、150米、200米、250米”共6档,A、B分别模拟250米。最大模拟500米。同时每相配接地电阻用于模拟对地短路电流(0.7Ω 1Ω和2Ω三档,每相可单独加载)。
3. 正序电阻为0.008Ω/50米,电抗为0.0035Ω/50米,零序电阻为0.01Ω/50米,电抗为0.005Ω/50米。
4. 模拟线路阻抗试验负载可根据实验的性能参数检测要求,通过面板按键控制任意组合模拟线路长度,控制操作快捷简单,整机采用电路控制,具有温度等完善的保护功能。
5. 主机内置的电路解决了客户关注的抗电流冲击性,电路参数进一步提高,安全稳定性及可靠性增加。
6. 模拟线路阻抗试验负载主机在工作时可随意切换(不用考虑先停机后再加载),用户在操作过程更简便直观。

ACLT-4050通过权威机构鉴定检测,是国内唯一通过鉴定的高精度试验装置。
ACLT-4050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力学院、内蒙电科院等微网系统,是继电保护程序开发必备的试验装备。内蒙电科院连续三次追加采购。

北京群菱能源科技 提供 微网仿真试验检测平台,包括:
1、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精确快速模拟0-500米接入电缆的阻抗。
2、 接地故障模拟装置:模拟0.1欧—2欧接地故障短路,相相短路,相地短路。
3、 风机发电模拟器:转速可调,任何风力发电参考唾手可得。
4、 柴油机发电模拟器:无需加柴油,无需静音处理,无需考虑排废气。
5、 微网集成控制软件:群菱专利产品,可监测、远程
6、 光伏模拟器:模拟光伏组件发电与输出
7、 交流负荷模拟装置: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模拟,各种用电工况模拟。
8、 并网谐波闪烁测量装置:并网电能质量精确测量。

『叁』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x详解

一、可选配件:
1. 接地故障短路模拟装置,可模拟单相、三相或任意2相短路故障,可模拟0.7Ω、1Ω、2Ω接地短路故障,模拟相相短路故障、相地短路故障。
2. 接地故障短路模拟装置,可模拟单相、三相或任意2相短路故障,可模拟0.1Ω---2Ω接地短路故障,模拟相相短路故障、相地短路故障。最大短路电流2300A.

二、主要功能及要求:
1. 50米电缆的正序阻抗技术要求:正序电阻为0.008欧姆,电抗为0.0035欧姆。内置有3路通道,满足三相电力并网模拟试验。
2. 50米电缆的零序阻抗技术要求:零序电阻为0.01欧姆,零序电抗为0.005欧姆。内置有1路通道,满足模拟零线并网模拟试验。
3.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可以模拟在母线运行工作过程不同电缆位置的接地故障。(前半部分0-250米任意可调、后半部分任意可调、中间点接地)。

三、主要功能及要求:
1.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可以精确模拟0-500米微网接入电缆的阻抗及感抗,满足分布式电源实验检测需要。
2. 主机面板上具有调节RL阻抗及感抗的开关,根据现场实验测量需要,可以任意调节。
3.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可以在控制台上可以调节RL阻抗及感抗,实现高效率检测。
4. 内置RL阻抗及感抗是高精度元器件,满足长时间工作,不会因为温度升高引发阻抗变动而影响试验结果。
5. 模拟电缆长度的步进是50米,可以任意远程切换、快速调节及选择,无需更换电缆接头。

四、其它技术说明:
1. 电感、电阻均采用特殊工艺,附加参数低,温漂极低,长时间工作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参数变化小于千分之一。
2. 主机内置有A、B共2部分,分别可选按键有“直通、50米、100米、150米、200米、250米”共6档,A、B分别模拟250米。最大模拟500米。同时每相配接地电阻用于模拟对地短路电流(0.7Ω 1Ω和2Ω三档,每相可单独加载)。
3. 正序电阻为0.008Ω/50米,电抗为0.0035Ω/50米,零序电阻为0.01Ω/50米,电抗为0.005Ω/50米。
4.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可根据实验的性能参数检测要求,通过面板按键控制任意组合模拟线路长度,控制操作快捷简单,整机采用电路控制,具有温度等完善的保护功能。
5. 主机内置的电路解决了客户关注的抗电流冲击性,电路参数进一步提高,安全稳定性及可靠性增加。
6.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主机在工作时可随意切换(不用考虑先停机后再加载),用户在操作过程更简便直观。

ACLT-4050通过权威机构鉴定检测,是国内唯一通过鉴定的高精度试验装置。
ACLT-4050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力学院、内蒙电科院等微网系统,是继电保护程序开发必备的试验装备。内蒙电科院连续三次追加采购。

北京群菱能源科技 提供 微网仿真试验检测平台,包括:
1、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精确快速模拟0-500米接入电缆的阻抗。
2、 光伏模拟器:模拟光伏组件发电与输出
3、 柴油机发电模拟器:无需加柴油,无需静音处理,无需考虑排废气。
4、 并网谐波闪烁测量装置:并网电能质量精确测量。
5、 接地故障模拟装置:模拟0.1欧—2欧接地故障短路,相相短路,相地短路。
6、 风机发电模拟器:转速可调,任何风力发电参考唾手可得。
7、 微网集成控制软件:群菱专利产品,可监测、远程
8、 交流负荷模拟装置: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模拟,各种用电工况模拟。

『肆』 微网的基本概念

美国电气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联合会( CERTS-Consortium f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给出的定义为: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需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的要求。
欧盟微电网项目(European Commission Project Micro-grids)给出的定义是:利用一次能源;使用微型电源,分为不可控、部分可控和全控三种,并可冷、热、电三联供;配有储能装置;使用电力电子装置进行能量的调节。

『伍』 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重点任务

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随风速或辐照强度的出力特性、出力波动特性与概率分布;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出力的时空分布和出力特性;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大型风电基地或大型光伏发电基地的集群控制平台系统示范工程。
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发电实时监测技术、出力特性及其对调度计划的影响;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发电日前与日内调度策略与模型;省级、区域、国家级范围内逐级间歇式能源消纳的框架体系;多时空尺度间歇式能源发电协调调度策略模型及系统示范工程。
大型风电场接入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分析与建模技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交/直流混合接入的控制方法;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分析与保护策略;输电工程关键技术及样机;核心装备研制与示范工程。
间歇式电源基础数据、模型及参数辨识技术;间歇式电源与电网的协调规划技术;间歇式电源并网全过程仿真分析技术;间歇式电源接入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评估理论和方法。
适应高渗透率间隙性电源接入电网的综合规划方法;提高区域电网接纳间歇性电源能力的关键技术;时空互补的区域电网间歇性电源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风、光、储、水等多种电源多点接入互补运行技术;含高渗透率间歇性电源的区域电网防灾技术、应急机制、数字仿真平台和示范应用。
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光伏系统并网及其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屋顶、建筑幕墙与光伏一体化技术,并探索并网运营的商业模式;功率可调节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稳定控制技术、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光伏系统的电能质量综合调节技术、新型孤岛检测与保护技术、能量管理技术;不同储能系统的高效率智能化双向变流器、新型集中与分散孤岛检测装置、分散计量测控系统和中央测控系统等关键设备。
微网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规划设计支持系统、运行控制技术;微网动态模拟实验平台和微网中央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的微网示范工程。
大容量储能与间歇式电源发电出力互补机制,储能系统与间歇式电源容量配置技术及优化方法;储能电站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应用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储能电站的多点布局方法及广域协调优化控制技术。
多种类型新能源发电集中综合消纳在规划、分析、调度运行、继电保护、安稳控制、防灾应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考虑到我国风光资源丰富区域的电网结构薄弱的特点,发展电源电网综合规划方法,提出时空互补的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研究高可靠性继电保护与安全稳定协调控制系统,发展防灾技术和应急机制。
不同类型系统故障引起的大型风电场群连锁故障现象,抑制大型风电场群发生连锁故障技术方案,大型风电场群参与系统稳定控制的技术方案,包含系统级的大型风电场群故障穿越综合解决方案及其在大型风电基地上的示范应用。
风电机组、光伏发电系统先进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设备监测与信息化技术;新能源电站的智能协调控制技术与协调控制系统。
含风光储的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控制保护及可靠供电技术、信息化技术;含风光储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包含风光储的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示范工程。
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突破小水电群大规模接入电网的技术瓶颈,减少其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研究提高小水电群接入消纳能力的电网优化方法和柔性交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小水电发电能力预测技术,小水电监测与仿真平台集成技术,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站群系统多时空协调控制方法,小水电与风电、火电系统多时空协调控制,提高小水电群接入消纳能力的区域稳定控制理论、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间歇式能源发电出力的概率分布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模型,间歇式能源网源协调控制技术,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故障穿越技术,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电气故障诊断及自愈技术。
“风电+抽蓄”的运营模式。设计风电抽蓄联合运行模式,建立包括联合优化模型、联合仿真、安全校核、模拟交易等在内的支撑系统,形成完整的风电抽蓄联合运行管理系统框架。
间歇式电源功率波动特性及其对电网的影响;广域有功功率及频率控制、分层分级无功功率及电压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机组-场群-电网分级分散协同控制技术;严重故障下新能源电力系统故障演化机理及安全防御策略,考虑交直流外送等方式下的间歇式电源紧急控制、输电系统紧急控制以及其他安控措施的协调控制技术。
含大规模间歇式电源的交直流互联大电网的协调优化运行技术,广域协调阻尼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信息集成技术,实时风险评估技术,智能优化调度和安全防御技术。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运行特性,更换站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和控制策略;电池梯次利用的筛选原则、成组方法和系统方案;更换站多用途变流装置;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示范工程。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特性和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管理系统;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试验系统。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机、智能车载终端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协调控制系统;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实验验证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检验检测技术。
电动汽车新型充放电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控制策略及检测技术;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运行的关键技术。
规模化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技术、计量计费、资产管理技术;充电设施运营的商业模式;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基于锂电池储能装置的大容量化技术,包括电池成组动态均衡、电池组模块化、基于电池组模块的储能规模放大、电池系统管理监控及保护等技术;电池储能系统规模化集成技术,包括大功率储能装置及储能规模化集成设计方法、大容量储能系统的监控及保护技术、储能系统冗余及扩容方法、储能电站监控平台。
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技术;多类型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优化选择准则以及优化协调控制理论体系;基于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应用工程示范。
单体钠硫电池产品化和规模制备自动化中的关键问题以及集成应用中的核心技术,先进的钠硫电池产业化制备技术,MW级钠硫电池储能电站的集成应用技术。
MW以上级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技术,5MW/1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示范,国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平台。
锂离子电池的模块化成组技术;电池储能系统热量管理技术、状态监控及均衡技术、储能电池检测和评价技术;模块化储能变流技术,及各种不同型式的储能材料与功率变换器的配合原则;基于变流器模块的电池储能规模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储能系统电站化技术。
储能系统的特性检测技术;储能系统的应用依据和评估规范;储能系统并网性能评价技术,涵盖电力储能系统的研究、制造、测试、设计、安装、验收、运行、检修和回收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框架、模型、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配电网系统分析、仿真与试验技术;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电能质量的智能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置的配电网在线风险评估及安全预警方法、故障定位、网络重构、灾害预案和黑启动技术;智能配电单元统一支撑平台技术;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保护设备和自愈控制系统;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示范工程。
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技术体系架构;智能用电高级量测体系标准、系统及终端技术;用户用电环境(特别是城市微气象)与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不同条件下的负荷特性以及对用电交互终端、家庭用电控制设备的影响;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
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规划优化和供电模式优化方法。配电一次设备与智能配电终端的融合与集成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用电信息支撑平台及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互动平台的集成技术;智能用电小区用户能效管理系统与智能家居的集成技术;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与建筑用电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提高配电网接纳间歇式电源能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参与配电网负荷管理的优化调度方法,配电网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综合能量管理技术;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
主动配电网的网络结构及其信息控制策略,主动配电网对间歇式能源的多级分层消纳模式,主动配电网与间歇式能源的协调控制技术。
智能配电网下新型保护、量测的原理和算法;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智能配电网广域测量、自适应保护及重合闸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配电网新型量测、通信、保护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网新型量测、通信、保护成套设备的产业化。
智能配电网的优化调度模式、优化调度技术,面向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络以及多样性负荷的优化调度方法;包括优化调度系统以及新能源管控设备等关键装备;智能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等指标评价技术。
钢铁企业等大型工业企业电网的智能配用电集成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用电信息支撑平台及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互动平台的集成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
适于岛屿、油田群的能源高效利用的智能配网集成技术,包括信息支撑平台、自愈控制、用电信息采集、高级量测、用电互动、能效管理、储能系统优化配置和运行控制,建设配网综合示范工程。
高效自治微网群的规划设计及评价体系,稳态运行与多维能量管理技术,多空间尺度微网群自治运行控制器样机,统一调度平台软件,多空间尺度高效自治微网群的示范应用。
孤岛型微电网的频率稳定机理与负荷-频率控制方法,孤岛型微电网的电压稳定机理与动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孤岛型微电网的技术,孤岛型微电网系统的示范工程建设及现场运行测试与实证性研究。 电网智能调度一体化支撑关键技术;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整体建模、风险评估与故障诊断技术;多级多维协调的节能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等。
在线安全分析并行计算平台的协调优化调度技术,复杂形态下在线安全稳定运行综合安全指标、评价方法和实现架构;大电源集中外送系统阻尼控制技术,次同步谐振/次同步振荡的在线监测分析预警及阻尼控制技术;基于广域信息的大电网交直流智能协调控制和紧急控制技术等。 传感器接口及植入技术,电子式互感器(EVT/ECT)的集成设计技术,智能开关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智能化实施方案;具备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等功能的智能组件技术及其与智能开关设备的有机集成技术;适用于气体介质的压力与微水、高抗振性能的位移、红外定位温度、声学、局部放电信号等传感器及接口技术,各类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和检验标准;开关设备运行、控制和可靠性等状态的智能评测和预报技术,智能开关设备与调控系统的信息互动技术,开关设备的程序化和选相合闸控制技术等。
高压设备基于RFID、GPS及状态传感器的一体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的智能监测模型,输变电设备智能测量体系下的全景状态信息模型;具有数据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联网能力、信息交换和自治协同能力的一体化智能监测装置;基于IEC标准的全站设备状态信息通讯模型和接口体系构架,输变电设备状态信息和自动化信息的集成关键技术,标准化全站设备状态采集和集成设备关键技术;输变电高压设备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输变电区域内多站的分层分布式状态监测、采集和一体化数据集成、存储、分析应用系统。 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体系与建模方法;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架构及互操作技术;复杂配用电系统统一数据采集技术;智能配用电业务信息集成与交互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安全技术;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等。
电力通信网络技术体制的安全机理与属性;通信安全对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保障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通信安全技术与组网模式;广域电网实时通信业务可靠传输技术、支持多重故障恢复的通信网自愈与重构技术;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监测及防卫防护技术;电力通信网络安全性能优化技术;电力通信网络安全评价体系;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综合管理与网络智能分析技术,电力通信网综合仿真与测试平台,电力通信智能化网络管理示范工程。
实用的新型电力参量传感器,以及多参量感知集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多测点多参量的光纤传感网络技术;多种传感装置的融合技术;电力传感网综合信息接入与传输平台技术;电力物联网编码技术、海量数据存储、过滤、挖掘和信息聚合技术;新一代高性能电力线载波(宽带/窄带)关键通信技术;电力新型特种光缆及试点工程,新型特种光缆设计、制造、试验、施工、运维等配套支撑技术及基本技术框架,新型特种光缆的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智能电网统一通信的应用模式、部署方式和网络架构,统一通信在支撑调度、应急、用电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和解决方案。
智能电网统一信息模型及信息化总体框架;电网海量信息的存储结构、索引技术、混合压缩技术、数据并发处理、磁盘缓存管理、虚拟化存储和安全可靠存储机制等信息存储技术;基于计算机集群系统的并行数据库统一视图和接口、并行查优、海量负载平衡和海量并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技术;海量实时数据与非实时数据的整合检索和利用技术;云计算在海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技术;海量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高效存储及实时处理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
电网可视信息的模式识别、图形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可视化支撑技术架构;智能监控系统架构,计算机视觉感知方法、智能行为识别与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桌面终端、移动终端、互动大屏幕等多信息展现渠道;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 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统一潮流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包括主电路拓扑、仿真分析技术、关键组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保护技术、试验测试技术,开发工业装置并示范应用;利用柔性交流输电设备的潮流控制和灵活调度技术。
高性能、低成本、安装运维方便的高压大容量新型固态短路限流器,包括新型固态限流装置分析建模与仿真技术、固态限流器主电路设计技术、固态限流器的控制与保护策略,工程化的高压大容量新型固态限流装置研制。
面向输电系统应用的高温超导限流器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超导限流装置的限流机理、主电路拓扑、建模和仿真分析、优化设计方法、控制策略、保护系统、试验测试技术,220kV高温超导限流器示范装置研制。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用高压直流断路器分断原理理论分析、模型与仿真、直流断路器总体方案、成套电气与结构、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化、成套试验方法、SF6断路器电弧特性等,15kV级直流断路器样机研制及示范工程。
高压输电系统用高压直流陆上和海底电缆的绝缘结构型式、机械和电学特性、绝缘、结构和导电材料选择、成型工艺、相关测试和试验方法、可靠性试验,±320kV级陆上和海底电缆的研制及相关试验测试。
直流输电系统中的直流电流和电压测量方法和技术,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流和电压测试系统方法和技术路线,直流输电系统测量装置计量和标定方法,高电位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测试系统,全光直流电流互感器和全学直流电压互感器,满足特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需求的样机及相关试验、认证和示范应用。
换流器拓扑结构和主回路优化、多端柔性直流供电系统分析、计算和仿真;多端直流供电系统与交流供电系统的相互影响和运行方式,研究多端直流供电系统的控制保护系统架构、电压、潮流和电能质量控制方法;紧凑型、模块化换流站设备及其控制保护系统,它们在城市供电中的示范应用。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基本模型、控制保护方案,直流配网仿真模型和技术,直流配电网设计技术,直流配电网换流站关键装备,直流配电网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考虑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与电网互动情况下的直流配电网建设和优化运行方案,直流配电网管理和控制系统,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及相关技术、装置和系统的有效验证。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建立一个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储能的智能电网综合集成示范工程,实现智能电网多个领域技术的综合测试、实验和示范,并研究智能电网的可行商业运营模式,形成对未来智能电网形态的整体展示,体现低碳、高效、兼容接入、互动灵活的特点。
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的技术领域包括:
大规模接入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
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协调运行电网技术;
大规模储能系统;
高密度多点分布式供能系统;
智能配用电系统;
用户与电网的互动技术;
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

『陆』 grid检测的每个错误对应的什么意思

grid检测的每个错误对应的具有很多其他硬盘工具软件所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它分为免费版和收费的完整版,本文介绍的是免费版的详细用法。

程序需要一块内存用以储存数据时,就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函数」来申请,如果内存分配成功,函数就会将所新开辟的内存区地址返回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就可以通过这个地址使用这块内存。这就是「动态内存分配」,内存地址也就是编程中的「光标」。

作用:

通过微网实验平台检测装置项目的建设,可以逐步延伸完善成完整的微网关键技术体系及支撑平台,开展与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站并网检测及保护检测等相关技术的研究,构建智能微网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对微网内分布式电源和智能楼宇负荷的协调优化控制。

开展分布式供能与储能技术研究,是电网企业主动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综合性微网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掌握分布式能源微网的运行控制特征,对分布式能源微网接入配电网后的运行管理有重要意义。

『柒』 微电网有哪些控制功能

微电网一般应具备两种常态运行模式,即独立运行模式和联网运行模式。微电网控制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微电网的整体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微电网内各微电源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另一个是微电源的控制策略,主要针对微电源的输出特性进行研究。依据微电网独立运行模式下,各分布式电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微电网控制模式可以分为主从控制模式、对等控制模式和分层控制模式 。主从控制模式是指在微电网处于孤岛运行模式时,其中一个分布式电源采取定电压和定频率控制(简称V/F控制),用于向微电网中其他分布式电源提供电压和频率参考,而其他的分布式电源则可采用定功率控制(简称P/Q控制)。采用V/F控制的分布式电源控制器称为主控制器,而其他的分布式电源控制器称为从控制器。

对等控制模式是指微电网中所有的分布式电源在控制上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各控制器之间不存在主和从的控制关系,每个分布式电源都根据接入系统点电压和频率的就地信息进行控制。对于这种控制模式,分布式电源控制器的策略选择十分关键,一种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Droop控制。分层控制模式一般都设有中央控制器,用于向微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发出控制信息。中心控制器首先对分布式电源发电功率和负荷需求量进行预测,然后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根据实时采集的电压、电流、功率等信息,对运行计划进行调整。

『捌』 微网的介绍

微电网是相对传统大电网的一个概念,是指多个分布式电源及其相关负载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组成的网络,并通过静态开关关联至常规电网。微电网(micro-grid,microgrid),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玖』 微网线路阻抗模拟负载有哪些功能

主要功能:
1.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可以精确模拟0-500米微网接入电缆的阻抗及感抗,满足分布式电源实验检测需要。
2. 主机面板上具有调节RL阻抗及感抗的开关,根据现场实验测量需要,可以任意调节。
3.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可以在控制台上可以调节RL阻抗及感抗,实现高效率检测。
4. 内置RL阻抗及感抗是高精度元器件,满足长时间工作,不会因为温度升高引发阻抗变动而影响试验结果。
5. 模拟电缆长度的步进是50米,可以任意远程切换、快速调节及选择,无需更换电缆接头。
ACLT-4050通过权威机构鉴定检测,是国内唯一通过鉴定的高精度试验装置。
ACLT-4050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力学院、内蒙电科院等微网系统,是继电保护程序开发必备的试验装备。内蒙电科院连续三次追加采购。

北京群菱能源科技 提供 微网仿真试验检测平台,包括:
1、 线路阻抗模拟负载:精确快速模拟0-500米接入电缆的阻抗。
2、 接地故障模拟装置:模拟0.1欧—2欧接地故障短路,相相短路,相地短路。
3、 风机发电模拟器:转速可调,任何风力发电参考唾手可得。
4、 柴油机发电模拟器:无需加柴油,无需静音处理,无需考虑排废气。
5、 微网集成控制软件:群菱专利产品,可监测、远程
6、 光伏模拟器:模拟光伏组件发电与输出
7、 交流负荷模拟装置: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模拟,各种用电工况模拟。
8、 并网谐波闪烁测量装置:并网电能质量精确测量。

『拾』 人体运动时的三大供能系统是什么

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依其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ATP—CP(磷酸原)系统、无氧糖酵解(乳酸)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鉴于微网系统的复杂性,无论是研究其与大电网相互作用的机理,还是在各种扰动下的复杂动态行为,无论是其保护与控制问题。

还是其规划设计问题,都需要强有力的仿真手段,需要构建兼容微网分析的配电系统仿真实验平台。研究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能量优化管理方法,有助于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为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创造条件。

充电模式与换电模式:

电动汽车的能源供给模式需要更多考虑自己特殊的国情,详细分析了各种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的优缺点,但是电动汽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却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国家电网提出了“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建设运营模式。

国务院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描述了充电设施的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和商业运营模式,而对电池更换模式只是提出了要探索“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商业运营模式”。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供能

阅读全文

与微网实验平台系统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阀门本体安装是什么意思 浏览:329
16比亚迪宋仪表时间怎么调 浏览:767
cnc轴承如何保养 浏览:985
煤矿环保设备有哪些 浏览:237
广西五金批发市场在哪里 浏览:166
盘锦市五金机电市场 浏览:516
迈锐宝xl仪表代表什么 浏览:90
开图文社都需要什么设备 浏览:447
表前阀门怎么打开 浏览:326
防雷装置中的接地装置作用是什么 浏览:211
阀门上r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953
智能仪表销售怎么样 浏览:500
伸缩装置机械动图 浏览:717
所示装置是实验室用轻绳 浏览:233
刚开始卖阀门需要了解什么 浏览:29
智跑换仪表盘多少钱 浏览:35
分度线用什么仪表 浏览:421
买些什么器材可以练臂力 浏览:537
实验装置排序问题 浏览:724
挖孔桩机械多少钱1米 浏览: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