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配网消弧的研究意义是什么
:随着电网的日益复杂,当其出现单相接地故障时,产生的电弧和对人身安全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因此提高配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非常紧迫,而关键就是研究配网系统的消弧、选线与定位。本论文首先对配网系统及其单相接地故障后的消弧选线定位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通过对消弧原理的分析,提出配网母线主动快速接地消弧技术,当配网单相接地时,通过快速开关准确快速地将接地网以及接地相完全的重复接地,以此达到消弧的目的,并给出了具体装置的接线图
⑵ 消弧消谐装置的工作原理
消谐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能很清楚的为你解答消弧。首先,我们的讨论基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的输电线路的单相接地故障情况。顾名思义,消弧线圈的存在是为了消除电弧,消除由电弧产生的弧光过电压。而电弧在哪儿呢?电弧就在单相接地故障点K处(暂且定义该故障处为K处)。事实是这样子的,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三相线路A、B、C相分别存在对地电容C0,该电容的存在导致了对地电容电流Ic的存在。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故障相的接地电流Ik是等于非故障相的电容电流之和的,如果故障相为A相,那么Ik=IcB+IcC。故障点处的电压变为0,同时B、C两相的对地电压升高√3倍。当电网变得复杂,线路变得多了之后,其中一条线路的A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全系统的A相对地电压都将变为0,全系统的B、C两相的对电压都将升高√3倍。Ik不再单单等于故障线路的B、C两相电容电流之和,而是等于全系统的B、C两相电容电流之和。这个值就比较可怕了,很可能会很大,那么Ik大了之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也就是在开始提到的故障点处形成电弧。电弧会产生弧光过电压现象,导致非故障相(全系统的B、C相)的对地电压在升高了√3倍的基础上进一步升高。那么这就比较可怕了,进一步升高了之后就可能威胁到B、C相的绝缘层,最终导致B、C两相中也出现接地故障,那么事故就发展成了2处,3处,甚至多处接地故障。这会导致全系统跳闸、瓦解、甚至崩溃。因此,就必须限制电弧。所以,消弧线圈应运而生。那么为什么消弧线圈会接在中性点处呢?这是因为,中性点是唯一一处接地点。要同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短路点形成回路,那么自然要设在中性点。消弧的原理是什么呢?那就是电容电流(也就是短路电流)超前短路电压90度,短路电压超前感性电流(消弧线圈的电流)90度,从而容性电流与感性电流方向相反,共同流过短路点出,其向量和被消减,弧光自然也就熄灭了。在考虑消弧线圈的容量设置时(也就是感抗L的大小)存在3种情况,分别是完全补偿(IL=IC),欠补偿(IL<IC),第二种情况有可能会在线路的运行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切掉部分线路,导致IC减小,从而第二种情况演变成第一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有什么不好的呢?有,那就是中性点漂移和断路器三相不同期合闸而产生的零序电压会导致线路中出线很大的过电流和很高的电压(因为IL=IC意味着,串联谐振)。忘了说,上面所提高的短路电流=接地电流,短路电压=接地电压,并且都是指的零序。你需要明白,零序电流和电压,只会在形成接地回路故障时才会出现。(当然不排除上面提到的,中性点漂移和三相不同期合闸导致出现零序电压)。说回正题,出现异常大电流和电压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基本都是采取的过补偿( IL>IC)。相关规定表明,35kV的电网的单相接地零序电流大于10A,10kV电网的单相接地零序电流大于20A,3~6kV电网的单相接地零序电流大于30A,那么电源中性点就应采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接地方式。忘了说,有一个补偿度的规定,补偿度=(IL-IC)/IC*100%,要求补偿度处于5%~10%之间,且以不大于10%为宜。
想起个事情,为什么不直接切掉故障相呢?这样子不是电弧就立马熄掉了吗?这是因为切掉的话,会造成三相不平衡。而如果不切掉,而采用消弧线圈接地,那么1~2h之内,系统的负荷电流和三相电压是暂时对称的,不会影响供电。
⑶ 10KV开关柜为什么要加消弧消谐装置
随着现在电网的发展,架空线路逐步被固体绝缘的电缆线路所取代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固体绝缘击穿的积累效应,其内部过电压,特别是电网发生单相间歇性弧光接地时产生的弧光接地过电压及由此激发的铁磁谐振过电压,己成为这类电网安全运行的一大威胁,其中以单相弧光接地过电压最为严重。弧光接地过电压会使电压互感器发生饱和,激发铁磁谐振,导致电压互感器严重过载,造成熔断器熔断或互感器烧毁。同时由于弧光接地过电压持续时间长,能量极易超过避雷器的承受能力,导致避雷器爆炸。再就是弧光接地产生的高幅值的过电压加剧了电缆等固体绝缘的积累性破坏甚至击穿放炮。
1.可在2个周波内熄灭弧光,有效地消除弧光接地过电压,从而可避免弧光接地引起的各种绝缘事故。
2.由于各类相对地及相对相之间的操作过电压均被限制到较低的水平,这就大大降低了激发铁磁谐振的可能性。
3微机消弧消谐装置与选线装置配合,选线效果理想。
4.由微机消弧消谐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其限制过电压的机理与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小无关,因而其保护性能不随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而改。
5.微机消弧消谐装置可取代单独的PT柜。
6.微机消弧消谐装置单独装柜,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既适用于新建变电站,也适用于老站的改造。
⑷ 变频串联谐振试验成套装置消弧线圈试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变频串联谐振试验成套装置消弧线圈试验步骤
1、根据消弧线圈的电感,估计需要匹配的移相电容的电容uF),然后用串、并联方法组合成所需要的电容量。
2、按要求接线,检查完毕后按分工将试验机就位。
3、在缓慢调整三相电压调节器后,当抑弧线圈L的端电压从静电电压表V中读取时对应从电流表A上读出电流,并作好记录。
4、调整电压调节器,使电压缓慢降至零,然后拔下电源开关。
5、改变消弧线圈的抽头位置,并改变电容C的电容与电感值匹配。然后按上述步骤重复测试。
6、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数量。绘制出消弧线圈的伏安特性曲线。
变频串联谐振试验成套装置消弧线圈应注意的问题
1、在考虑串联谐振回路电感L值时,应考虑调压器电感。即回路电感为消弧线圈电感值与调压器电感值之和。如果不考虑电压调节器的电感值,电容器将不匹配。工作点离调谐点较远,谐振幅度也较低。当考虑电压调节器的电感值时,
一般情况下,消弧线圈电感可提高3.5%-4%
2、在35kV系统中,当单相接地发生时,消弧线圈上的最高电压是相电压。也就是说,220kV,伏安特性试验其试验电压也应加到22kV,为了安全起见,必须先对中联重科电容器进行工频耐压试验,试验电压为24kV,耐压时间为1min。
3、调整时,为了防止谐振损坏消弧线圈,保护球间隙Q(直径5cm)和耐水性(0 1Ω/V),为保护电容器要并接保护球隙Q。
4、调节器只能向一个方向上升,以避免迟滞的影响,每个抽头应在同一范围内测量,中间不得改变量程,以免影响试验的精度。
该方法可进行原位测试,接线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且可以节约能耗和测试成本。
原文链接:网页链接
回复者:华天电力
⑸ 什么是消弧消谐及PT柜
为什么要进行消弧消谐?·弧光接地的危害我国的3~35kV电力系统大多采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在这种电网系统中,按我国现有的运行规程规定,当非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允许继续运行两小时,如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还可以延长。单相接地故障时分为两类,单相金属性直接接地和弧光接地,如系统发生单相弧光接地,则过电压可达3.5倍的相电压,在这样高的过电压长期持续作用下,必然造成绝缘的积累性损伤,在正常相造成绝缘的薄弱环节,进而形成相间短路事故。·传统的解决方式为了解决弧光接地过电压问题,国内大多采用消弧线圈或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补偿接地的方法,即在电网中装设消弧线圈,当系统发生单相弧光接地时,利用消弧线圈产生的感性电流对故障点的电容电流进行补偿,使故障点的残流减小,从而达到自然熄弧。实际运行经验证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网,由单相弧光接地过电压造成的事故仍屡有发生。其原因是电网运行方式的多样化和弧光接地的随机性,消弧线圈要对电容电流进行有效补偿确有难度。·好的解决方案消弧消谐及过电压保护装置(消弧柜),将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电网的相对地及相间过电压限制在电网安全运行的范围之内,彻底解决各种过电压对设备及电网安全运行的危害,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随着我国对城市及农村电网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城市农村的配电网必定向电缆化发展,系统对地电容在逐渐增大,弧光过电压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因此,解决弧光接地问题显得日渐迫切,而在电网中应用XHG消弧消谐及过电压保护装置(消弧柜)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 PT柜:电压互感器柜,一般是直接装设到母线上,以检测母线电压和实现保护功能。内部主要安装电压互感器PT、隔离刀、熔断器和避雷器等。
其作用:
1、电压测量,提供测量表计的电压回路
2、可提供操作和控制电源
3、每段母线过电压保护器的装设
4、继电保护的需要,如母线绝缘、过压、欠压、备自投条件等等。
(高压柜屏顶电压小母线的电源就是由PT柜提供的,PT柜内既有测量PT又有计量PT(原先都是要求测量PT和计量PT是分开的,因为规范规定计量用互感器的等级要高于保护用互感器的等级,但现在如没有特殊要求也有不分开的,共用),都上屏顶的电压小母线,为其它出线高压柜提供测量、计量、保护用电源等)
⑹ 消弧消谐柜的作用
1.可在2个周波内熄灭弧光,有效地消除弧光接地过电压,从而可避免弧光接地引起的专各种绝缘事故。属
2.由于各类相对地及相对相之间的操作过电压均被限制到较低的水平,这就大大降低了激发铁磁谐振的可能性。
3.我公司生产的微机消弧消谐装置与选线装置配合,选线效果理想。
4.由微机消弧消谐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其限制过电压的机理与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小无关,因而其保护性能不随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而改。
5.微机消弧消谐装置可取代单独的PT柜。
6.微机消弧消谐装置单独装柜,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既适用于新建变电站,也适用于老站的改造。
⑺ 消弧消谐柜的装置原理
在系统3—35KV线路中一旦发生弧光接地过电压,微机消弧控制器向故障相真版空接触器发出合闸命令,故权障相真空接触器快速动作,在2个周波内将弧光接地转化为金属性接地。故障点因弧光过电压为零而立即熄弧,非故障相过电压稳定在 倍的额定相电压,可以长时间安全运行(国家规程要求2小时)。此时由值班人员对故障线路进行处理,或由微机选线装置自动处理。本装置中的微机消弧消谐控制器还设置了PT断线、装置故障报警等功能;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可发出动作信号,显示故障性质(弧光接地或金属接地或谐振)并显示故障相别;本装置设有RS485微机通讯接口,可实现与计算机联网,与综保厂家后台实现通讯。
⑻ 大专毕业设计~~求高手大虾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能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电力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电力工业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把电力工业发展情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大家知道,在三相系统中都有中性点,但有的中性点接地,有的不接地。这是因为电力系统除正常运行情况外,往往会出现各种故障,其中最常见的是单相接地故障。为了处理这种故障,根据不同供电系统的情况,将中性点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目前,我国供电系统中常见的中性点运行方式有三种: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直接接地。前两种又称非直接接地。
中性点采用的运行方式不同,会影响到供电系统许多方面的技术经济问题。如供电的可靠性、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水平、对通讯系统的干扰、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等。因此,中性点采用什么样的运行方式,实际上又是一个涉及到供电系统许多方面的综合性技术问题。
1 概述
中压电网以35KV、10KV、6KV三个电压等级的电压应用较为普遍,其均为中性点非接地系统,但是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我国电气设备设计规范中规定35KV电网如果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3KV—10KV电网如果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都需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而《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施行)第59条中规定“35KV、10KV城网,当电缆线路较长、系统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以采用电阻方式”。因对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世界各国也有不同的观点及运行经验,就我国而言,对此在理论界、工程界也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压电网改造中,其中性点的接地方式问题,现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面临着发展方向的决策问题。
2 中性点不同的接地方式与供电的可靠性
在我国中压电网的供电系统中,大部分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即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或电阻接地系统)。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需要立即断开故障部分,不必中断向用户供电,因而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这是这种系统的主要优点。但是,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允许继续运行两小时,迅速发现并消除接地故障,以免由于未接地相对地电压长期升高,而发展成为多相接地短路。所以在这种系统中,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对地绝缘应按能承受线电压考虑设计,而且应装设交流绝缘监察装置,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立即发出信号通知值班人员。
当线路不长,电压不高时,接地电流数值较小,接地电弧一般均能自动熄灭,特别是在35KV以下的系统中,绝缘方面投资增加不多,而供电可靠性较高的优点突出,中性点采用不接地运行方式较合适。但当电压高、线路长时,接地电流值较大,可能产生稳定电弧或间歇性电弧。而且电压等级较高时,整个系统绝缘方面的投资大为增加,上述优点便不复存在。目前我国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适用范围如下:
(1)压在500V以下的三相三线制装置;
(2)3~10KV系统当接地电流Ic≤30A时;
(3)20~60KV系统当接地电流Ic≤10A时;
(4)与发电机有直接电气联系的3~20KV系统,如要求发电机带内部单相接地故障
运行,当接地电流Ic≤5A时。
当中压电网不能满足以上条件时,通常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或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我国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已运行多年,但近几年有部分区域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我国规定,凡不符合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的3~60KV系统,均可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因其是一种过度形式,其随着电网的发展最终将发展到上述两种方式,为此本文对这两种接地方式作以分析。
2.1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在国外从上世纪 40 年代已开始使用。 世界上主要以美国为主的部分国家采用,原因是美国在历史上过高的估计了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危害性,而采用此种方式,用以泄放线路上的过剩电荷,来限制此种过电压。1995 年华力特电气公司率先从美国PGR 公司引进中性点接地电阻,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福建等地区供电局及石化,钢铁,地铁,发电厂行业使用。电网中性经电阻接地方式,目的是限制接地故障电流。中性点经电阻器(每相零电阻 R 0 ≤ X c0 每相对地容抗)接地,可以消除中性点不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缺点,即降低了瞬态过电压幅值,并使灵敏而有选择性的故障定位的接地保护得以实现。由于这种系统的接地电流比直接接地系统的小,故对地电位升高及对信息系统的干扰和对低压电网的反击都减弱。因此,中性点电阻器接地系统具有中性点不接地及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某些优点,也多少存在这两种接地方式的某些缺点。按限制接地故障电流大小的要求不同,分高、中、低值电阻器接地系统,它们具体的优缺点亦不同。
2.1.1中性点经高值电阻的接地方式的优缺点
中性点经高值电阻接地系统是限制接地故障电流水平为 10A 以下,高电阻接地系统设计应符合每相零序电阻 R 0 ≤ X c0 (每相对地容抗)准则,以限制由于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时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其优缺点如下:
(1)可防止和阻尼谐振过电压和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在 2.5P • U 及以下;
(2)接地电流水平为 10A 以下,减小了对地电位升高;
(3)接地故障可以不立即清除,因此能带单相接地故障相运行;
(4)使用范围受到限制,适用于某些小型 6 ~ 10KV 配电网和发电厂厂用电系统。
2.1.2中性点经中值电阻的接地方式的优缺点
采用中性点中值电阻的接地方式可以克服高值和低值电阻的接地方式的弊端。其接地故障电流控制在 50 ~ 100A ,仍保留了内过电压(含弧光过电压、谐振过电压等)水平低、对地电位升高不大、正确迅速切除接地故障线路等优点,但具有切除接地故障线路间断供电等缺点。
2.1.3中性点经低值电阻的接地方式的优点
中性点经低值电阻接地系统是限制接地故障电流水平为100 ~ 1000A,系统单相接地时,由于流过故障线路的电流较大,零序过流保护有较好的灵敏度,可以比较容易检除接地线路。健全相电压不升高或升幅较小,对设备绝缘等级要求较低,其耐压水平可以按相电压来选择。
2.1.4中性点经低值电阻的接地方式的缺点
由于接地点的电流较大,当零序保护动作不及时或拒动时,将使接地点及附近的绝缘受到更大的危害,导致相间故障发生。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无论是永久性的还是非永久性的,均作用与跳闸,使线路的跳闸次数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供电,使其供电的可靠性下降。
2.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1916年发明了消弧线圈,并于1917年首台在德国Pleidelshein电厂投运至今,已有84年的历史,运行经验表明,其广泛适用于中压电网,在世界范围有德国、中国、前苏联和瑞典等国的中压电网均长期采用此种方式,显著提高了中压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较小,其特点是当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可不立即跳闸断开故障部分,不必中断向用户供电,按国家规程规定电网可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2小时。从实际运行经验和资料表明,当接地电流小于10A时,电弧能自灭,因消弧线圈的电感的电流可抵消接地点流过的电容电流,若调节得很好时,电弧则自动熄灭。对于中压电网中日益增加的电缆馈电回路,虽接地故障的概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因接地电流得到补偿,单相接地故障并不发展为相间故障。因此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供电可靠性,大大的高于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
2.2.1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配电网的结构变化很大,在馈电线路中电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城市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的一些问题日渐暴露。随着配网电容电流的迅速增大,很难保证消弧线圈在一定脱谐度下过补偿运行。主要原因为:
(1)消弧线圈的调节范围有限,一般为 1 : 2 ,不适合工程初期和终期的需要;
(2)消弧线圈各分接头的标称电流和实际电流误差较大,有些甚至可达 15% ,运行
中就发生过由于实际电流值与铭牌数据差别而导致谐振的现象;
(3) 计算电容电流和实际电容电流误差较大,多数变电站是电缆和架空线混合的供电网络,准确而及时的掌握配电线路的长度是很难做到的,而且电缆型号繁多,单位长度的电容电流也不尽相同;
(4) 有些配电网在整个接地电容电流中含有一定成分的 5 次谐波电流,其比例高达 5% ~ 15% ,即使将工频接地电流计算得十分精确,但是对于 5% ~ 15% 接地电容电流中的谐波电流值还是无法补偿的。
电缆为主配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多为系统设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自身绝缘缺陷造成的击穿,而且接地残流较大,尤其是当接地点在电缆时,接地电弧为封闭性电弧,电弧更加不易自行熄灭(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所产生的弧光能自行熄灭的数值,远小于规程所规定的数值,对交联聚乙烯电缆仅为 5A ),所以电缆配电网的单相接地故障多为永久性故障。由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永久性故障后,接地故障点的检出困难,不能迅速检出故障点所在线路。这样,一方面使系统设备长时间承受过电压作用,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另一方面,不使用户断电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过电压数值较高,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单相接地故障点所在线路的检出,一般采用试拉手段。在断路器对线路试拉过程中,有时将产生幅值较高的操作过电压。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相比,仅能降低弧光接地过电压发生的概率,并不能降低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幅值。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谐振过电压。由于上述原因,另外由于电缆为弱绝缘设备,例如 10kV 交联聚乙烯电缆的 1 分钟工频耐压为 28kV ,比一般设备低 20% 以上,所以电缆在单相接地故障在故障点检出过程中,由于工频或暂态过电压的长时间作用,常发展成相间故障,造成一线或多线跳闸。
当系统发生接地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虽能有效地减小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处的电流,迅速熄灭接地处电弧,防止间歇性电弧接地时所产生的过电压,但由于接地点残流很小,且根据规程要求消弧线圈必须处于过补偿状态,接地线路和非接地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方向相同,故零序过流、零序方向保护无法检测出已接地的故障线路。
因目前运行在中压电网的消弧线圈大多为手动调匝的结构,必须在退出运行才能调整,也没有在线实时检测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设备,故在运行中不能根据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及时进行调节,所以不能很好的起到补偿作用,仍出现弧光不能自灭及过电压问题。
2.2.2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众所周知,配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如果是瞬间故障,当系统电容电流或经消弧线圈补偿后的残余电流小到自行熄灭的程度时,则故障可自行消除,如果是永久故障,该系统可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 2 小时,获得足够的时间排除故障,以保证对用户的不间断供电。但这一优点在以电缆为主的城市配电网中并不突出。电缆故障的原因,从统计情况看,主要是绝缘老化、电缆质量、外力破坏等,一般都是永久性故障,当发生接地故障时不应带故障运行。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在以电缆为主的配电网中,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较圈接地方式下,单相接地故障引发的相间短路故障较多。一些实际事故表明,单相接地故障发展为相间故障,反而扩大了停电范围,尤其是当发展为母线短路故障时,相当于变压器出口短路,而由于目前一些变压器抗短路冲击能力较弱,从而可能造成变压器损坏。
就城市配电网供电方式的实际情况看双电源供电方式,架空绝缘线的采用,环网布置,开环运行方式,电缆线路所占比重等因素造成了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优点不突出。从目前已改小电阻接地方式的变电站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保护配置得当,可不降低供电可靠性。
综合上述分析,电缆供电为主的变电站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不会对供电可靠性造成多大影响,在某些方面对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反而有益。
2.2.3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及单相接地选线装置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存在的几大缺点,也是几大技术难题,多年来电力学者致力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随着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已研制生产出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及单相接地选线装置,并已投入实际运行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正处在推广应用阶段。
3 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因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中压电网中,仅是一种短期的过渡方式,最终是要过度到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方式,而在改造前要对电网中的电容电流进行计算和测量,以给
改造提供技术数据。中压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 统中所有电气连接的全部线路(电缆线路、架空线路)的电容电流;
(2) 系统中相与地之间跨接的电容器产生的电容电流;
(3) 因变配电设备造成的电网电容电流的增值。
系统中的电容电流可按下式计算:
∑Ic=(∑ic1+∑ic2)(1+k%)
式中:∑ic电网上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之和
∑Ic1线路和电缆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之和
∑ic2系统中相与地间跨接的电容器产生的电容电流之和
k%配电设备造成的电网电容电流的增值。10KV取16%、35KV取13%。
在对电网上单相电容电流计算的基础上,为了准确选择和合理配置消弧线圈的容量,对系统运行中单相电容电流进行实测是十分必要的,微机在线实时检测装置为实测网上单相电容电流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手段,其原理是,检测系统的不平衡电压E0,并以一定的采样周期检测线电压UAB,中性点位移电压U0及中性点位移电流I0,根据下式计算出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E0= U0+I0×Xc
式中:Xc为系统对地容抗;
因Xc=(E0—U0)/ I0
则Ic=U相/ Xc= U相I0/ E0—U0
式中Ic为单相接地电容电流
单相电容电流的检测也可以采用偏置电容法和中性点外加电容法,在测试中,可以选用几种不同容量的Cf(所加的偏置电容)测出几组数据,利用移动平均值获得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以减少测试中的误差。
4 微机控制消弧装置
人工调谐的消弧线圈,因不能随着电网的运行实时调整补偿量,这样就不能保证电网始终处于过补偿状态,甚至导致系统谐振,并难以将故障发生时入地电流限制到最小。我国研制微机自动跟踪消弧装置始于80年代,现已不断完善形成系列产品,并配套接地自动选线环节,有效的解决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电网,长期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该装置的Z型结构接地变压器,具有零序阻抗小,损耗低,并可带二次负荷,其可调电抗器为无级连续可调铁芯全气隙结构,具有调节特性好、线性度高、噪声低等特点,装置采用消弧线圈串电阻接地方式,以抑制消弧线圈导致谐振的问题,其微机控制单元是实现自动跟踪检测、调节、选线的核心,系统的响应时间小于20 s,由过补、欠补、最小残流三种运行方式。
装置在运行中计算机周期采样,以获得电网运行的适时参数,计算机对系统电容电流、残流进行计算,根据设定值与计算值的偏差自动调整电抗器的电感量,从而实现消弧线圈运行在设定值上。选线装置是通过计算机过对线路零序电流的采样,计算机根据采样电流的幅值和方向判断接地线路,可达到准确及时的检出有接地故障的线路。
5 结语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具有综合性的技术问题,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电阻接地各有其优缺点,应结合电网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也就是说,因每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系统,具有独自的优点,得到了发展。中压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在国内也有不同的观点,并已成为电网改造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我国多年的运行经验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中压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长期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及接地选线装置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为中压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此,在我国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是我国中压电网的发展方向。
⑼ 消谐消弧装置的原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装设
消弧和消谐的工作原理是不一样的。消弧是指当母线发生单相金属接地内时消弧装置动作使金属容接地通过消弧装置动作的真空接触器直接接地,有利于母线保护动作、这样可以避免谐波的产生。消谐主要是消除二次谐波以及高次谐波,有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
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中无电流通过。而当电网受到雷击或发生单相电弧性接地时,中性点电位将上升到相电压,这时流经消弧线圈的电感性电流与单相接地的电容性故障电流相互抵消,使故障电流得到补偿,补偿后的残余电流变得很小,不足以维持电弧,从而自行熄灭。这样,就可使接地迅速消除而不致引起过电压。
⑽ 消弧装置都有什么啊还是指的一种保护器
消弧装置主要是接触器,负荷开关,刀闸开关等有触点可能会出现电弧的地方。用来安全快速消除带电断开触点时产生的电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