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制备FeCl3固体.(1)连接好装置后,在加入药品前应
(1)根据实验目的须制氯气,所以连接仪器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故答案为: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室制备氯气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
△ | .
B. 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用以探究碱的有关性质。 (1)打开K 1 关闭K 2 ,从长颈漏斗加入足
(1)CaCO 3 +2HCl =" CaCl" 2 +CO 2 ↑+H 2 O (2)Na 2 CO 3 +Ca(OH) 2 =CaCO 3 ↓+2NaOH ;B中有气泡冒出,液体沿右侧导气管流入C中,C中溶液变混浊。 (3)关闭K 1 和K 3 ,打开K 2 ,从长颈漏斗倒入水,水不能顺利流入,在长颈漏斗中形成液柱,并保持,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C. 某化学课外小组模拟工业生产制取HNO3,设计下图所示装置,其中a为一个可持续鼓入空气的橡皮球.请回答下
(1)装置为实验室制氨气的实验装置,目的是制取氨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 | .
D. 小军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制取CO2的实验探究,经检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1)用胶头滴管滴入稀盐酸,此时装置
(1)根据反来应物与生成物源,依据化学式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配注等,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实验现象:块状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CO2↑+H2O;块状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2)根据用粉末状碳酸钙,红墨水液面比上次上升得更快;最终也停留在M处,可知: ①粉末状碳酸钙比块状碳酸钙反应速度快; ②块状碳酸钙与相同质量的粉末状碳酸钙,滴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 将装置B的管内红墨水改为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液面先上升,然后恢复到原位置;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液面先上升,然后恢复到原位置;Ca(OH)2+CO2═CaCO3↓+H2O.
E. 将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序号填入括号中设计意图: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
由题目中的图形可知: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尾气点燃,说明可燃烧;一氧化碳氧化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为二氧化碳;尾气点燃可以防止污染空气.则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氧化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故选D.
F. 某兴趣小组设计出下图所示装置来进行“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1)实验前,关闭
(1)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这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常见方法,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2)因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由a向c中加2mL蒸馏水,硝酸进行的稀释,反应变缓,同时因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3NO 2 +2H 2 O=2HNO 3 +NO,c中气体颜色变浅,故答案为: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反应变缓,气体颜色变淡; (3)铜与浓硝酸制取硝酸铜时的方程式是: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生成的NO 2 会造成大气污染,硝酸的利用率为 ; 铜与稀硝酸制取硝酸铜时的方程式是:3Cu+8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生成的NO也会造成大气污染,硝酸的利用率为 ; 此过程用方程式可表示为:2Cu+O 2 2CuO,CuO+2HNO 3 =Cu(NO 3 ) 2 +H 2 O,从过程可以看出该过程不会产生有毒气体,环保且没有多消耗原料,故答案为:丙;耗酸量最少,无污染;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利用KMnO 4 与浓盐酸反应:2KMnO4KMnO 4 +16HCl=2KCl+2MnCl 2 +5Cl 2 ↑+8H 2 O, 再利用产生的氯气与KBr溶液反应得到溴:Cl 2 +2KBr=2KCl+Br 2 ,所以c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d中溶液变为黄棕色,同时要注意尾气吸收, 故答案为:KMnO 4 ;KBr溶液(含Br - 的溶液);c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d中溶液变为黄棕色;没有处理尾气. |
G.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 (1)用导管口
(1)a→c→b→d。(2)CaCO 3 或 Na 2 CO 3 , CH 3 COOH溶液。 (3)NaHCO 3 溶液,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酸,避免乙酸与苯专酚钠溶液反属应。 (4)
H. 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少量的CO2和H2O蒸气.如图所示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
1.(1)确定装置顺序:由于混合气在通过NaOH溶液时会带出少量水分,所以应先除去CO2,再除去H2O,然后使除去CO2和H2O后的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反应后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无水 CuSO4验证H2O的生成,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验证CO2的生成.如果先通过石灰水,由于会带出少量水分而干扰水的检验.所以装置顺序应为:丙、戊、甲、乙、丁.故答案为:丙戊甲乙丁 (2)连接各装置时要注意,气体通过洗气瓶时应由长导管进入,短导管导出.故答案为:长导管、短导管; (3)①CO、H2通过时可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是说,把CO氧化为CO2,把H2氧化为H2O,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故答案为:把CO氧化为CO2,把H2氧化为H2O; ②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如果无水硫酸铜变蓝,就说明有水生成,也就是说,水煤气中含有H2.故答案为:证明水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 ③为排除水煤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可选用丙装置,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吸二氧化碳.故答案为:除去水煤气中的CO2气体; ④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丁来验证CO2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有CO.故答案为:证明CO2的生成,进而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 ⑤浓硫酸可吸收水分,我们可以用戊装置吸收水煤气中的水分,排除干扰.故答案为:除去水煤气中的水蒸气.
I. 某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铁和浓H2SO4反应的实验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16克铁粉放入烧瓶中,由分液
(1)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 发生钝化现象,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进行;加热条件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铁在冷的浓硫酸中钝化; (2)随着反应的进行,B中酸性KMnO4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产物中有Mn2+),是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为锰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表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故答案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3)G处有持续稳定的气泡时,再点燃E处酒精灯,浓硫酸随着反应进行浓度变稀后和铁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或加热时易发生爆炸,应先使氢气充满容器后再加入和氧化铜反应,这样操作的原因是:待反应产生的H2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再加热,防止H2与空气混合加热爆炸; 故答案为:待反应产生的H2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再加热,防止H2与空气混合加热爆炸; (4)F装置处是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水蒸气的存在,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白色硫酸铜遇到水变蓝色,故答案: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5)在F装置后再接一个装置G,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F中干扰检验生成的水蒸气的存在,G装置起到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或与空气隔离开; A、CaCl2溶液不能起到阻止水蒸气进入F,故A错误; B、Ca(OH)2溶液不能起到阻止水蒸气进入F,故B错误; C、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能起到阻止水蒸气进入F,故C错误; D、CCl4不溶于水,能能起到阻止水蒸气进入F,故D错误; 故选CD. (6)将amolFe与含bmolH2SO4的浓硫酸共热过程中,铁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铁、二氧化硫和水,铁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浓硫酸随着反应进行浓度减小,变稀后和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发生的反应为:Fe+2H2SO4(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