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
2021 年 1 月 7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 4600 公里 的 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 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2021 年 2 月 3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 70 米口径全可动天线 于今日完成验收,将投入使用。 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天线, 将用于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负责接收“天问一号”回传数据。天线可以 360 旋转 ,俯仰角度可达 0 -90 ,能精准定位到火星。
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届国际 固态电路 会议上,该所发布了一款 高性能 77 兆赫兹毫米波芯片及模组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 2颗 3 发 4 收 毫米波芯片及 10 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 38.5 米 ,刷新了当前 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纪录 。
2 月 19 日,中国慧眼卫星团队在京宣布, 慧眼卫星 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 X 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 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 射线暴包含的两个 X 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 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 ,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2021 年 2 月 27 日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我国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 ,25 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注册申请。这是我国 首家获批的腺病毒载体 新冠病毒疫苗,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
3 月 5 日,我国空间物理学家、 山东大学 空间科学研究院 张清和 教授率领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 北极上空 发现了类似台风的 “太空台风”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并被《自然》选为研究亮点。
3 月 12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 教授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个 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 ,可 1 秒内 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
3 月 13 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参加联合申报的 “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 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 拉萨 。
3 月 16 日,利用我国 西藏羊八井 的 AS γ 实验阵列,中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遗迹 SNRG106.3+2.7,发射出了超过 100 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被超新星遗迹中的激波加速到 拍电子伏特 (1000 万亿电子伏特)的宇宙射线与附近的分子云碰撞产生的。因此,该超新星遗迹成为银河系中一个候选的 “拍电子伏特宇宙线加速器” ,为解开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之谜打开了重要窗口。
3 月 16 日,安徽 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成功实现 200MeV( 兆电子伏)稳定质子束流从治疗室引出,这标志着国产世界上 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 。
3 月 17 日, 山东大学 “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 攀登计划创新团队 夏利东 教授课题组,携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 50mm 白光日冕仪在 四川稻城 成功观测到太阳白光日冕图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 K 冕白光 图像。
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国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宣布成立 中国工程师联合体 ,旨在团结起 4200 多万工程 科技 人才,激发广大工程师创新活力,服务 科技 经济融合发展,深度参与工程领域全球治理。
3 月 18 日, 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 获 科技 部批准组建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这是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3 月 23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在 浙江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物联网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青岛 市依托 海尔 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 智慧家庭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大连市 依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等单位建设 洁净能源 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3 月 24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徐飞虎 团队等实现超过 200 公里 的远距离 单光子三维成像 ,首次将成像距离从 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
5 月 8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院士 团队近期成功研制了目前国际上 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 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 ,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 62 个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网公布,支持 苏州市、长沙市 建设国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
3 月 29 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利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离子加速器、美国阿贡实验室原位离子辐照等大科学装置,并将离子加速器与透射电镜相连,该所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 核径迹 在高能离子轰击下半径缩小、长度变短的完整过程。这一观察将更精准地限定 岩石 的年龄,进而分析解读地球和生命的演化。
3 月 30 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正式发布。报告认为, 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 “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入人类 。
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逐步向用户开放,其输出功率高达 10 拍瓦,即 1 亿亿瓦,脉冲压缩后宽度达到飞秒量级,相当于 10 个太阳 辐射到地球的总功率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由此得名 “羲和” ——传 说中“十个太阳的母亲” 。
4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我国 内蒙古宁城县 发现了 1.25 亿年前的“宁城中华草” , 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 单子叶 植物化石,为科学界研究植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4 月 7 日,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 彭慧教授、 孙汭教授 与 法国马赛大学 埃里克· 维维尔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发现 成年肝脏造血前体细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细胞( 肝脏定居 NK 细胞) 的分化潜能及调控机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细胞的骨髓外发育新路径,为阐释肝脏天然免疫优势状态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4 月 10 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重要奖项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在北京揭晓,共评出 100 个获奖项目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 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本次评选适逢该奖项十周年纪念,并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
4 月 12 日, 坐落于 广东东莞 的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 就像一台 “超级显微镜” , 它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中国散裂中子源隧道内装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 3 台中子谱仪等。这一国之重器通过国家验收,成为 世界上第四个脉冲散裂中子源装置 。
4 月 13 日,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发布消息,在近期开展的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种,将其命名为 巫溪虾脊兰 ,最终确定为虾脊兰属的新种。(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质及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 动物的繁衍和生存, 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誉为 “三峡的生态明珠” 。)
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年 Netexplo 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 由技术领域全球知名大学组成的 Netexplo 大学网络历时一年, 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了 10 项极具突破性的 数字创新技术 , 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入选 。
4 月 17 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 液氦温度(零下 269 摄氏度)千瓦级 和 超流氦温度(零下 271 摄氏度)百瓦级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
5 月 7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 中国国药集团 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这款疫苗成为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第六款疫苗 。并且是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首款灭活疫苗 。
5 月 7 日, 湖南大学刘渊 教授团队使用 范德华金属集成法 ,成功展示了 超短沟道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其有效沟道长度最短可小于 1 纳米 。这项“微观世界”的创新,为“后摩尔时代”半导体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5 月 9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超优千号” 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 三亚 种植了50 亩地进行高产攻关,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 3 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 1004.83 公斤,这是 热带地区首次 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 超 1000 公斤 。
5 月 11 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发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报告说, 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前一年增长 45%以上 ,创下自 1999 年以来的最大年度增量。报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装机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 80%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量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实现并网。
5 月 17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 Springer Nature 联合发布了重大发现——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 LHAASO )”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来自 天鹅座 内的最高 1.4 拍电子伏伽马光子(拍=千万亿)。专家表示,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变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机制的传统认知,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
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吴孟超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吴孟超院士被誉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从医 70 多年来,成功救治了 1.6 万余名患者。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 )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 1.2 亿摄氏度 101 秒 和 1.6 亿摄氏度 20 秒等离子体运行, 将 1 亿摄氏度 20 秒的原纪录延长了 5 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 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6 月 1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 我国在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以及贵州、内蒙古、 甘肃、 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这 8 个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 云计算、 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 “东数西算” 工程的战略支点, 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6 月 21 日, 云南大学 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专业期刊《药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 从中药五味子 中获得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物质靶向 TRBP 蛋白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
6 月 25 日,《 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 核技术 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对提升医用同位素相关产业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7 月 8 日,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在 上海 开幕,300 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其间还将举办 100 多场论坛,包括图灵奖、 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上千位国内外嘉宾将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话题。
7 月 11 日电,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成功研发的跨模态通用人工 智能(AI)平台“紫东太初” 9 日正式对外发布,其以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基于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 可支撑全场景 AI 应用。
7 月 19 日, 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 1 号” 现场会在 江西省上高县 举行,这一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
7 月 27 日, 第 23 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年会围绕 科技 社团发展与治理、 碳中和、“90 后” 科技 人才成长 等领域, 设置 25 项专题活动陆续在京津冀三地展开。 年会期间,还将成立“一带一路”绿色智造产业联盟,并发布《2021 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等系列报告。
8 月 2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完善 科技 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围绕 科技 成果 “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 完善评价机制,作出明确工作安排部署。《意见》要求, 科技 成果评价要坚持 质量、绩效、贡献 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8 月 18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要 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 ,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可提高到 不超过 60% 。
9 月 11 日, 由中国科协、 中宣部等 13 部门联合举办的 2021 年 全国科普日 活动开启,今年的主题是 “ 百年再出发, 迈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强” 。
9 月 22 日,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马延和 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 11 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 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 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10 月 20 日悉, 全国首个 煤炭智慧矿山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在 山西 建成, 可实现安全、 少人无人、 高效的生产模式, 帮助煤炭行业进行数字化、 智能化转。
2. 求问中国的激光武器到底到什么程度了实用性能怎么样
中国研制成功的新一代激光武器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激光武器之一,可有效对付频频闯入中国领空侦察的“曙光女神”号超高速战略侦察机;中国的电子干扰机,能使F-117隐形飞机的激光制导、红外导弹完全失灵。
随着美国星战计划重新登台,中国也在1990年悄悄地把激光武器重新上马。
中国在激光器的研究陆续进行了C02激光(电激励、气动激励)、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和X射线激光等探索,其中C02激光和化学器的输出功率达万瓦级以上,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而在强光激光破坏研究方面,中国对激光的热和力学效应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提高了对激光破坏目标的认识。
1996年,中国新一代飞秒超强激光装置研制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强激光技术又踏上一个新台阶。这个设备是中国第一台用于超短超强激光研究的精密装置,专家认为它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强场中的物质及行为研究开拓了道路,是国际上重大研究项目之一。
中国对此亦有准备。1995年在第三届国际防务展览会上(IDEX95),中国展出的ZM-87激光器,有效作用距离3公里,加上一个放大器后更增至5公里,性能并不比美军的差。所以,中国有能力对付在中国海岸频频活动的美国“曙光女神”号超高速战略侦察机。
然而,在1998年中国国际防务展览会上,中国的一个展台上摆着几样不起眼的冷冰冰的小东西,却让穿着各式漂亮军装和各种肤色的中外参观者看得两眼发光。
它虽其貌不扬,但对付隐形飞机乃小菜一碟。隐形飞机虽然先进,但它攻击地面全靠两枚激光制导弹。如今中国研制成这种尖端的干扰系统,在攻击飞机来临时可以及时报警,并自动启动多种远程复合干扰设备,向空中发射相应的电波,可以有效地干扰现役的各种空对地导弹,使之无法击中目标。自然它也能干扰隐飞机的导弹攻击。中国凭借这套尖端的报警干扰系统,完全可以令隐形飞机失去攻击能力。
中国这套防御系统可以部署在机场、港口、仓库、桥梁、指挥所等所有重要的地面军事设施上,用很小的代价保护这些军事设施不被破坏。这套干扰系统装在汽车和拖车上可以任意机动,在部署上十分灵活方便。
3. 神光装置的装置详情
神光Ⅱ为我国惯性约束聚变、X光激光、材料在极高压状态下的参数测量等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不可替代实验手段,是该领域的重要实验平台。
它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大型强激光和激光核聚变研究跨上一个新台阶,跻身于世界前五强,对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超强超短激光技术,是在1000万亿分之几秒的超短瞬间,产生相当于全世界电网数倍功率的超强激光,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强激光技术伴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产生的一项尖端高新技术。这项高新技术,可以揭示物质和化学反应过程中快速演变的科学奥秘,同时也可以模拟出只有在天体或核爆炸过程中才可能有的高压、高温、高密度的极端物理条件。更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是,开拓了激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开创了强场物理这一新的物理学发展方向,直接推动了激光与生命科学、材料学、信息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的学科发展。
神光Ⅱ阶段性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即将建造的下一代激光装置提供极为宝贵的科学技术经验,而且带动了我国材料科学 (激光玻璃、激光晶体、非线性晶体)、精密光学加工与检验(λ/10高平面度、低粗糙度、大口径光学元件研磨技术、金刚石车床飞刀切削大口径KDP晶体技术)、介质膜和化学膜层技术、高质量大口径氙灯工艺、精密机械和装校工艺及高压电能源系统、快速电子学、控制电子学、二元光学技术等相关学科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这些相关学科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将是相当可观的。
神光系列装置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激光受控热核聚变“点火”。
4. “率先行动”成果展展项之超强超短激光究竟是个啥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王文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诞生的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建院以来,她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到曙光超算、龙芯芯片,从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从铁基超导刷新纪录到量子通信,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一系列大科学装置……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了"率先行动"计划,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果。
今年下半年,这些成果将以实体展项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开展之前,让我们先以文为媒,在大院里提前了解一下这些高大上的科学成果吧。
许多人知道X光,也听说过红外光,有人使用过激光治疗,也有人担心紫外光的灼烧,但是,你知道什么是超强超短激光吗?它是一种什么光?从哪儿来?有多亮?超强超短激光可以像医学激光一样为我们提供服务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超强超短激光是什么?
超强超短激光其实就是峰值功率大于1太瓦 (10^12瓦),脉冲宽度小于100 飞秒 (10^-15秒 )的激光,它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端物理条件与全新实验手段[1,2]。
至此,自然界中只有在恒星内部或是黑洞边缘才能找到的高能量密度、甚至超高能量密度的极端条件已经能在实验室内被制造出来。
(a)高压电场空气击穿放电,(b)激光诱导高压电场空气击穿放电,(c)激光诱导高压电场电晕放电,(d)激光引雷概念[27]
超强超短激光光源的建立与发展,及其广泛的前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极端物理条件下对物质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可以使得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系统。
可见,超强超短激光光源的建立与发展,及其广泛的前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引领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努力、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M. D. Perry, G. Mourou. Science, 1994, 264: 917
2.H. Kiriyama, M. Mori et al. IEEE J. Sel. Top. Quant., 2015, 21: 1601118
3.M. Aoyama, K. Yamakawa et al. Opt. Lett., 2003 28:1594
4.Z. Wang, C. Liu et al. Opt. Lett. 2014, 36:3194
5.T. Yu, S. Lee et al. Opt. Express, 2012 20:10807
6.Y. Chu, X. Liang et al. Opt. Express, 2013, 21:29231
7.S.-W. Bahk, P. Rousseau et al. Opt. Lett., 2004, 29:2837-2839; http://cuos.engin.umich.e/researchgroups/hfs/facilities/hercules-petawatt-laser
8.Robert F. Service. Science, 2003, 301: 154
9.G. Mourou, T. Tajima. Optics and Photonics News, 2011, 22:47
10.D. Powell. Nature, 2013, 500:264
11.http://eli-laser.eu
12.www.eli-beams.eu
13.www.eli-hu.hu
14.www.eli-np.ro
15.C Hernandez-Gomez , S. Blake et al.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10, 244:032006
16.C. Blanc, D. Papadopoulos et al. Report at PAL Laserlab Meeting, 24/09/2013
17.http://www.xcels.iapras.ru
18.http://loasis.lbl.gov
19.http://www.hzdr.de/db/Cms?pNid=145
20.X. Liang, Y. Leng et al. Opt. Express, 2007, 15:15335
21.L. Xu, L. Yu et al. Opt. Lett., 2013, 38:4837
22.L. Yu, X. Liang et al. Opt. Lett., 2015, 40:3412
23.PHYSICS OF PLASMAS 23, 033109 (2016)
24.Nature Photonics Volume:11,242–246 (2017)
25.J. Liu, C. Xia et al. Phys. Rev. Lett., 2011, 107:035001
26.W. Wang, B. Shen, et al. AIP Advances, 2015, 5:107214
27.J. Diels, R. Bernstein et al. Scientific American, 1997, 277: 50
28.Thomas M. Baer, Nicholas P. Bigelow. Nature, 2010, 463:26-32
5. 中国到底有没有激光武器
1997年10月,美国以中红外线化学激光炮两次击中在轨道上运行的废弃卫星,宣告这次秘密试验完满成功。在此同时,中国国防光学单位正加紧攻关,争取在2000年前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为战术激光武器的量产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光学技术装备
光学技术装备除空间摄影系统外,其他无论发展时间或技术性能都不比外国同类产品差,大陆各地研制的高低技术光学军用仪器可说数以干计,当中不乏精品。只是当时的政治动乱,加上发展项目太多、资金不足、战略政策及方针未能有效配合,使中国军用光学设备在1960年代中期放慢发展脚步,但仍偶有佳作,光是1970年代装备陆军的主动红外线观察瞄准镜就有10多种,不过这类装备当时已开始被第一代微光夜视仪代替。中国目前的夜视技术仍落後列强十馀年,不过近10年来发展速度已经加快。激光元器件的开发应用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美国诞生,翌年长光所就研制出在结构上更为先进的同类产品,当时有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这项工作。由于该项成果具有突破性,推广激光的文章令其更受注目,中国高层在衡量国内外技术进展後大受鼓舞,决心大力发展激光设备。1965年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制成铝石榴石(Nd:YAG)激光晶体,翌年制成YAG激光器,1972年高重复频率调QYAG激光器研制成功。用于军用光纤通信的半导体激光器也在19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20年内中国先後研发出C02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环形激光器、稳频激光器、远红外激光等,并于1970年代中期开始量产用于陆军武器测距、弹道测量、人造卫星测距、大气激光通信、光纤通信、海军武器测距、陆空军武器导引等方面的统。 例如1974年北京工业学院等单位开始探索激光半主动导引技术,在1977年制成样机,目前空军已装备几种激光导引炸弹,主要用于强5攻击机。激光导引反战车飞弹方案于1983年制定,目前第一代这类武器已初步具备量产能力,被称为闪电1号飞弹,第二代的同类飞弹也正在研制中。另外,中国也与外国同时研制出调QYGA激光器,使其很早就实现了宝石轴承激光打孔,激光测距和激光通信也到较快发展。供新装备使用的光纤数位资料汇流排已研制成功,可取代现役1553B资料汇流排,至于战机上的光传操纵系统也完成了初步发展阶段?
新一代飞杪级超短超强激光装置
中国新一代飞杪级超短超强激光装置已在1996年由上海光机所研制成功,并通过验收,标志著中国的强激光技术又踏上一个新台阶。这个设备是大陆第一台用于超短超强激光研究的精密装置,专家认为它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强场激光物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技术,目前超短超强激光场中的物质及行为研究,是国际上重大前沿研究项目之一。激光武器具有攻击目标速度快、转移火力快(只需零点几杪)、效费比高,势将成为资讯战时代的重点武器装备,在福克兰战争和波湾战争已得到初步实战验证。不过目前使用的成熟激光武器仍是低功率的激光致盲武器,虽然它已经被列为不人道武器而受到抵制,怛各列强似乎仍阳奉阴违,以「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心态秘密发展这种武器,其中又以美国表现最为露骨。中国对此亦有准备,1995年在第之届国际防务展览会上(IDEX95),北方工业展出了1990年代初制成的ZM一87手提激光干扰机,它能使敌人眼睛受伤或令其晕眩,能重创用光电仪器向己方瞄准或射击的敌人。ZM一87的有效作用距离3公里,加上一个放大器後更可增至5公里,性能并不比美军差。
中国在强激光武器领域有更大的进展
由于高、低功率激光武器在未来战场上的使用将更为普遍,加上中国在强激光技术上有悠久的发展史和雄厚的技术基础,所以其发展将愈来愈快。某些技术上可寻求与另一个激光强国一俄罗斯的合作而如虎添翼。这次美国首次以卫星为对象进行的强激光护射试验,将会为上海光机所等单位打下一支强心针,目前北京、上海方面已根据需求开始进行战术防空及舰载激光炮的高级工程发展阶段研究。中国将在2000年以後在强激光武器领域有更大的进展,并初步具备量产化能力,届时中国可能有能力威胁在大陆近岸活动的美国「曙光女神」超高速战略侦察机。
激光武器重要作用
激光武器是一种定向能武器,利用强大的定向发射的激光束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它是利用高亮度强激光束携带的巨大能量摧毁或杀伤敌方飞机、导弹、卫星和人员等目标的高技术新概念武器。强激光武器有着其它武器无可比拟的优点,强激光武器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火力转移迅速、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持续战斗力强等优点。正因为如此现在,美、俄、英、德、法、以色列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强激光武器。激光武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并将在今后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核心技术
中国的攻击激光雷达包含着世界最尖端的5大核心技术: 1、激光材料研究的突破, 2、激光辐射材料物理机理及成像图谱研究的突破 3、一次性快速跟踪定位控制技术的突破 4、高密度能量可逆转换载体材料的突破 5、激光成像技术的突破。
6. 打破技术封锁,这位科学家带领团队造出激光器最强“心脏”
胡丽丽研究员在实验室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供图
钕玻璃是指含有稀土发光钕离子的特殊玻璃,它可以在“泵浦光”的激发下对激光能量进行放大,是激光器的“心脏”。激光钕玻璃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激光装置输出能量的潜力和质量,是目前人类所知能够输出最大激光能量的工作介质。
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成品需同时符合高光学质量、低应力、无铂颗粒等夹杂物、高一致性等28个技术指标,钕玻璃尺寸越大,生产难度越高。
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被誉为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目前世界最大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七大奇迹之首。然而,掌握激光钕玻璃关键技术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我国必须靠自主研发。
如何突破封锁,解决我国激光聚变研究的战略急需,成为摆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胡丽丽团队面前的一大挑战。
钕玻璃总是在封闭式隧道窑炸裂,是胡丽丽团队面临的一个困难。
胡丽丽研究员与激光钕玻璃
成型后的钕玻璃温度高达六七百摄氏度,需要在这个隧道窑里呆上一个星期,逐渐冷却到六七十度。实验初期,玻璃都在隧道窑里炸裂了。请来的外援专家,到现场看了后说这个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
胡丽丽秉着“只能上,不能退”的决心,当场拍板自己解决。她带领团队花了半年时间,重新做方案,改变隧道窑的结构,最终解决了玻璃炸裂的问题。
这时,钕玻璃包边成为阻挡他们前进的又一座大山。
原有外购的包边胶存在容易脱胶、收缩大导致钕玻璃炸裂等问题。寻找了数家外协单位仍然未解决问题。胡丽丽团队决定自主研发钕玻璃包边胶。
通过几年的持续攻关,上万次实验,胡丽丽团队不仅最终研制出满足性能的包边胶,还成功研制出一整套机械化包边工艺,大大提升了钕玻璃包边性能和批量生产效率。
围绕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胡丽丽团队经过十多年持续攻关,逐项攻克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涵盖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
胡丽丽团队的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取得了以连续熔炼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涵盖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包边和高精度检测的三项核心技术发明。团队还自主发明并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
大尺寸N31激光钕玻璃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和用于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
目前,上海光机所已成为国际上独立掌握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技术的机构。胡丽丽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上海市2016年度技术发明奖特等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胡丽丽说,没有团队的合作,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挑战极限的科研攻关过程中失败是常态,成功来自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和总结教训。这10多年的攻关中,自己团队所经历的失败次数更是难以列举。
“在外人看来,我们可能像一群只知道工作的苦行僧。可是我们也都知道,要想做成一点事情,光靠8小时是不够的。”胡丽丽说。
7. 中国超级激光器有什么特点
1月29日以《中国超级激光器不久可能撕裂真空》为题报道称,据1月24日在《科学》周刊上发表的报道,中国科学家们今年准备开始在上海建造一座100拍瓦的激光器超强激光站。这使得他们走到了全世界众多科学家的前面,这些科学家们都努力实现2010年在《物理评论快报》周刊上发表的一则预言——功率足够大的激光器可以使得真空中出现电子。
据该报道,到2023年,激光器超强激光站可以用100拍瓦的能量击中仅3微米开外的目标。
8. 超强超短激光,到底是啥东西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这则新闻广为传播。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利用激光产生反物质。不过,很多网友在被“反物质”一词吸引的同时,却忽略了背后另一个更重大且更有意义的成就——中国在“超强超短激光”上的一些突破。 什么是超强超短激光? 不少人第一眼看到“超强超短”会对其发生误解。超强很好理解,而超短,不少人容易把其理解为“距离上的长短”,但实际上,这里的“短”是时间上的长短。 大功率激光是各国梦寐以求的,因为,它能干的事实在是太多,比如军事爱好者们所熟知的激光武器,还有制造人工可控核聚变所需条件等等。 耗资数十亿美元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中使用的燃料球,他们使用192门激光在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同时发射并击中铅笔头大小的燃料球,从而引发核聚变。 然而,大功率激光并非那么容易产生,并不是说给一个激光设备提供的能量越大,激光的功率就会越大。显然,单纯地提供大能量以进一步提高激光的功率现在已经变得很难,造价也越发昂贵。 怎么办? 我们知道:功率=功/时间=w/t 既然在“功”上突破已经很昂贵且很难,那么,我们就从“时间”上来突破。 显而易见,相同的功,做功时间越短,功率就会越大。当时间趋于无穷小时,功率就会趋于无穷大。 1瓦特(功率)=1焦耳/1秒。 对于1焦耳的能量来说,如果我们把激光的脉冲时间从1秒缩短到0.1秒,那么我们就得到了10瓦的功率。 如果从1秒缩短0.001秒,我们就得到了1000瓦的功率。 同理,如果缩小到1皮秒呢?那么我们就得到了1,000,000,000,000瓦的功率(1万亿瓦)。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1万亿瓦的功率其实已经大到了不可思议。然而,我国造出的超短激光脉冲,在时间尺度上是飞秒级别,其功率比上面的1万亿瓦还要多3个0,达到了1000万亿瓦的级别。 相信,研究激光的业内人士每天说“飞秒”、“阿秒”的次数绝对比很多人每天说“秒”的次数还要多,为此,我们先用一张表格来温故一下时间的量级: 我国造出的激光脉冲,在时间上短到飞秒级别,对应的激光也称为“飞秒激光”。1000万亿瓦等于1拍瓦(PW,105W),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的激光设备,其功率达到了5拍瓦。 它能产生很多极端条件 超强超短激光功率如此的大,以至于,它能产生很多极端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在恒星内部或是黑洞边缘才能产生。 一、超强的光强 目前,超强超短激光所能获得的最高光强为1022瓦/平方厘米。这是一个多大的光强呢?如果我们把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同时聚焦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尺度上,获得的光强也只有1021瓦/平方厘米。 二、超高的能量密度 超强超短激光目前可以达到 3×1010 焦耳/立方厘米,这相当于是在1立方厘米的小体积内爆炸20吨的TNT炸药。 三、超强的光压 光会产生压力,这就是光压,也叫辐射压。还在科幻中的“太阳帆”就是以此为动力。太阳产生的光压很小很小,但是超强超短激光产生的光压接近大气压的1万亿倍。 它有哪些应用? 超强超短激光产生的这些极端条件非常有用。其实,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各国的粒子加速器,包括耗资巨大的、发现上帝粒子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制造出各种极端能量的粒子,迫使粒子加速并对碰,从而借此探索宇宙的奥秘。 而超强超短激光可以产生如此多的极端条件,那么其应用当然也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超强超短激光能产生超强的电场,利用这个电场可以加速粒子,现在,用激光加速粒子的相关实验,无论是国际上,还是我国的上海光机所等等,都在进行。如果实验未来获得突破,那么超强超短激光将会让未来的各种直线加速器小型化,同时成本降低。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此次还制造出了反物质,也就是正电子,它有什么用? 众所周知,只有当光子从树叶上反射并进入我们的眼睛时,我们才能看到那片树叶。而很多航空航天所需要的重要材料,其被生产出来,或者使用过以后后,我们很想了解其内部的微观结构、缺陷状态等信息,但又不能破坏材料本身,怎么弄?当然得使用无损探测。 而超强超短激光可以在材料内部制造出反物质,也就是大量正电子,这些正电子与材料内部的电子发生湮灭,于是,电子的全部质量转变成电磁辐射,并以伽马光子射出,检测这些光子,我们也就间接地探测到了材料的内部情况。利用正电子湮没技术可以对材料内部进行原子尺度的缺陷和损伤进行探测。 以上,只是超强超短激光的两个应用,未来,也许我们会发现,以上只是两个小应用而已。根据上海光机所所长李儒新研究员在“2015年国际光年报告会”上的介绍,2020年,在超强超短激光领域,可能实现以下梦想:产生纳米尺度的光束并应用于显微和存储;基于激光的超精密钟用于测量宇宙基本常数。。
9. 中国科技有哪些
中国最顶尖的科技到底有哪些?(精选)
盘古论市
9天前 ·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中国最顶级的科技到底有哪些?(精选)
一、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我国在激光研发领域已经远远超出美国和俄罗斯,激光的五大核心技术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S光A”重型激光系统,综合作战能力强,可以充分适用于陆战和海战之中。
2013年9月9日,中科院网站公布,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2016年,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研制工作成功实现了5拍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何理解5拍瓦激光脉冲输出呢?1拍瓦等于1千万亿瓦,相当于全球电网平均功率的500倍;这样强的激光脉冲时间仅为1飞秒(1秒的1千万亿分之一)。普通照相机最快可以达到毫秒级,相当于飞秒级照相机的科学装置,可以为电子运动轨迹成像。超强超短激光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是全球激光科技的最新前沿和重点竞争领域,具有重大科技意义与应用价值。
2017年10月,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研制工作成功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再度刷新了由自己创造的激光脉冲输出功率纪录。
二、导航卫星技术:中国的全球导航卫星技术和美国的GPS技术上并驾齐驱,某些技术方面超越了美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我国自主建设运行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全面实现了关键器部件100%国产化! 重点攻克了星载原子钟等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尤其是首创的——星间链路技术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北斗卫星精准度全球领先。
北斗三号的最大功能特色就是精确授时。比如北斗三号卫星上的星载铷原子钟的精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精准度达到创纪录的每天100亿分之5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位置报告功能就是有源定位,这是中国北斗的重大创造,它是利用无线电测定技术,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一起手拉手,能告诉“你、我、他”都在什么地方、具体的方位。
北斗卫星具有短报文“独门绝技”。短报文通信功能是北斗系统在全球的一大“绝招”。北斗导航卫星附加了通信功能。
北斗导航卫星的最终用户通过这个终端,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精确位置,还可以通过短信——即“短报文”将自己的具体情况告诉另外一个人。这个功能在沙漠地区、茫茫大海、深山老林等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还有就是发生了自然灾害发、尤其是通信不通的环境之下,北斗通信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全世界超过一半以上的国家使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研发模式充分体现了制度优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国外高技术封锁及突围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比如在核心芯片、光刻机等重要的战略性领域。
三、反卫星技术。我国已发明寄生星多年。寄生星只有中国独有,全球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可以说是我国“镇国之宝”。
所谓寄生星就是一种由己方投放、能寄附在对方卫星上的微小型卫星。若战时可根据己方相应的指令对对方卫星进行干扰和摧毁。
由于寄生星是平时寄附在对方卫星上、这就要求寄生星的体积和质量应做得很小,以免在和平时期就影响对方卫星的正常工作。
为确保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国大力发展非对称作战理论,意图通过对敌关键领域的"点穴打击"全面瘫痪敌方的作战系统。其中适度发展天战能力、拥有可靠的反卫星手段则又是这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世界最具威慑力的反卫星杀手寄生星早在中国横空出世,并且作为一种新概念反卫星利器。
四、航天技术:中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由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由末级一次启动到多次启动、从串联到并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载物到载人的技术跨越,逐步发展成为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大家族,并具备进入低、中、高等多种轨道的能力,入轨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飞行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五、量子通信:属于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独一无二,目前已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范,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听手段也无法窃听到这种通信模式下的信号。
量子计算机的研制被认为比人类首次登月还困难。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具领先优势,特别是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基础科研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再比如2017年,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已达到10kbps量级,成功验证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目前经过系统优化,密钥分发成码率已能够达到100kbps量级,具备了初步的实用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完成首个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后,又迎来一项重大突破,中国联通建成全国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各项结果均达到设计目标。
据业内专家预测,中国在卫星量子通信方向领先欧美发达国家大约五年左右。
六、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全球只有中国能够完成建造海拔如此高的铁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沿线环境最恶劣的铁路,被誉为“天路”。青藏铁路的技术难度有三个:
1)冻土层达20米:青藏铁路路轨是铺设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路基下是多年冻土层,有的地方冻土层一度厚达20多米;冻土层在季节升高时会融化下降,寒冷的冬季节冻结膨胀,因此,一起一降会严重影响铁路路基的稳定。而青藏铁路要经过冻土地段长达550公里,是整个青藏高原铁路全长的50%。
2)生态十分脆弱:青藏高原由于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土层浅薄贫瘠,生态十分脆弱,假如遭受人为破坏,几乎不可能再恢复。因此,铁路建设工程用于环保方面投资预计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0%左右,环保投资和所占比例如此之大,在国内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3)高寒缺氧:高原上氧气稀薄且气温低,而且空气稀薄,在如此特殊气候条件施工,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都是一种非常严峻的考验。在施工中,中国工程师们通过发明,创造出新技术,加强了电器系统的耐低温性能,提高了动力系统的供氧量,使得这些设备变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原工程设备。
青藏铁路是全亚洲第一条完全基于先进GSM-R通信系统的铁路。
七、汽车电池技术: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电池技术。电动汽车是未来各大方县交通工具,中国的比亚迪是世界最好的电池制造和整车设计公司之一。比如其“刀片电池”,是一种采用了新结构新工艺的磷酸铁锂电池,其技术创新点主要在于充分利用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好的特点,在电池系统设计中取消中间层次的模组,可以明显提高其系统的体积能量比和重量能量比。其意义在于可以拓展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车用汽车上的应用空间。
比亚迪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掌握了一流的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技术,因此开发生产出“刀片电池”。清华大学欧阳明高教授科研团队,对于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于“刀片电池”的研究开发,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八、移动通信技术:中国的5G技术全球领先。华为5G专利数世界第一,中国总的5G必要专利数世界第一。因此,从国际标准、技术专利、产业能力这三个客观指标的对比来看,中国的5G产业已超越美国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
全世界有500多万座4G基站,其中中国就有近400万座,占据了全世界的一多半。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目前华为公司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在5G通信领域拥有最强技术水平的公司。据最新统计显示,在最新的5G R16标准上,中国主导21个标准,占了全部项目的40%,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在5G市场,2020年国内相关投资将高达1000亿元,力争超额完成全年30万个5G基站的目标,中国占据全球5G基站总数的份额将达到50%。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早前曾经表示,“对于6G研究,我们也是领先世界的”,他表示对于6G很可能在10年以内就会投入使用。
九、深潜器建造技术,中国的蛟龙号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深潜器,可以下探水下7000米的深度。蛟龙”号采用特制钛制船体,能承受强大的深海压力。中国的“蛟龙”号正在创新改进后能够抵达几乎全世界海域的底部,将使中国超越日本、俄罗斯、法国和美国,成为“深海潜艇俱乐部”中的佼佼者。
蛟龙号的突出特点:1)中国潜水器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达7000米,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大海域使用; 2)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功能,为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3)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4)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蛟龙”号采用特制钛制船体,能承受强大的深海压力。
中国潜水器的三大突破:首先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其次是高速水声通信;再次是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号的三大技术突破。能够做到精确地"悬停"。在世界上所有潜水器中,还没有国外深潜器具备这样的功能。此外,中国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
十、超大型开凿山体隧道的设备制造技术:中国的大型盾构机技术全球第一,在世界上一机难求。
中国被世界称为基建狂魔,最大盾构机今年在长沙下线!此盾构机直径16.07米,命名“京华号”,用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重4300吨、长150米,一次性开挖隧道断面近6层楼高,是当之无愧的的国
10. 河南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在荥阳-
3月17日,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开工仪式在荥阳市广武镇举行。该项目是河南省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是河南省 科技 创新发展上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喜事,标志着河南省对接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体系、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了解,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建设项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也是国际上第一个拥有产业核心功能的超强激光应用研发平台。
超短超强激光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能在实验室里创造出之前只有在恒星内部、黑洞边缘才能找到的极端物理条件。超短超强激光的发展不仅推动一系列基础学科及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也将促进相关领域新技术变革及新产业的诞生。
“可以把‘超短超强激光’看做是一个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既可以 探索 未知的物理领域,又可以将其应用在医疗、精密加工等领域,取得各领域的全新突破性科研成果。”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实晓辉告诉记者。
他举例,在医疗领域可以利用超短超强激光尝试“质子刀”新方案,或许可以 探索 出全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
该项目采取“郑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模式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由郑州大学为主负责”。该项目总估算8.77亿元,其中不包含土地费、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等费用。
2022年1月6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工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等。3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2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提到,开工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等。3月14日,河南省发改委出台《河南省扩大有效投资十条措施》中,强调抓好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省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
有行业人士认为,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作为河南省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也可以看做是河南省未来建设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的首个“后备力量”。
通过建造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人类 探索 自然奥秘的能力,有力推动基础前沿研究和综合交叉 探索 ,可以为我国高新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关键的手段。作为国家科研基础设施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世界各 科技 强国争相投入。
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成为抢占未来 科技 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体现了我国 科技 向原始创新大步迈进,也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早期我国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北京,2010年以来,上海、深圳、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始大规模布局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
《河南省“十四五” 科技 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支机构),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7个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