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劈尖干涉装置由两块平面玻璃片组成,一端相叠合,另一端夹一薄片,两玻璃片之间形成一劈形空气膜。若以单
有可能的,不过因为玻璃厚度处处相同,干涉情况相同,不能观察到条纹,所以条纹是空气处干涉形成
⑵ 一双缝干涉装置,双缝相距1.0㎜,屏与双缝相距50㎝,当入射光波长为546nm时,求干涉图样中第一
双缝干涉极小有公式dsinθ=(n+1/2)λ,对于第一级极小,n=0,有dsinθ=λ/2,所以θ=arcsin(λ/2d)
⑶ 某同学做“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甲所示.(1)器材安装过程的三张实物图如图乙所示,
(1)结合甲图中各仪器的位置,可知A是测量镜头,B是单缝,C是双缝.
(2)测第四条时固定刻度读数为7.5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40.0=0.400mm,所以最终读数为7.900mm.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x=
| L |
| d |
| △x |
| L |
| (7.900?2.227)×10?3 |
| (4?1)×0.7 |
⑷ 如图所示为一显示薄膜干涉现象的实验装置,P是 附有肥皂膜的铁丝圈,S是一点燃的酒精灯.往火焰上洒些盐
往火焰上洒些盐后,酒精灯放出黄色的光线,当黄色的光线照射到肥皂膜上时从肥皂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反射两列光,这两列光的频率相同,故为相干光源,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呈现亮条纹,当光程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呈现暗条纹,由于重力的作用使下侧的肥皂膜厚度比较大,而上侧的比较薄,相同的高度肥皂膜的厚度相同,故出现水平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故只有D正确,故选D.
⑸ 关于杨氏双孔装置的问题,等待光学大神的解答,求求求求求!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用点光源,也可以用线光源,或者扩展光源。
(1)将屏幕远离双孔,意味着到显示屏的距离增大,因此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会减少,而且条纹将会变得模糊。
(2)双孔前面的单孔,是为了增加光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让干涉条纹清晰而已。所以无论你把这个单孔变大还是变小,只要双孔之间的距离没变,就不会影响干涉条纹的条数。影响的只是观察的清晰度。
⑹ (5)观察单色平面偏振光的千涉
偏振光的干涉
有相同的频率和有固定的位相差,并且在同一平面上振动的两偏振光的干涉。可分为平行的平面偏振光的干涉和会聚的平面偏振光的干涉两种。
中文名
偏振光的干涉
外文名
Interference of polarized light
拼音
piān zhèn ɡuānɡ degānshè
同义词条
偏振光干涉
定义
对于偏振光的干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是偏振光通过一块均匀或者不均匀的晶体平板后,出射光形成一种新的偏振态分布的过程,这种出射光场成为广义偏振光干涉场。从狭义上说,是广义上产生的出射光场再经过一检偏器后所形成的出射光场,即狭义偏振光干涉场。
对于不同意义上的偏振光干涉各有优缺点。较“狭义的”偏振光干涉而言,“广义的”偏振光干涉测试精度较高技术更为先进,但是其检测的过程则显得比较复杂。
初步研究
1811年,英国物理学家阿喇果第一次对偏振光的干涉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用方解石观察天空的蓝光时,加入了一块透明的薄云母片,结果发现出射的o光与e光两束光都具有鲜明的彩色色彩,接下来他又把薄云母片换成不同的薄晶体片,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经过晶体片出射的o光与e光都具有鲜明的彩色色彩。对于这一现象,他认为是偏振光干涉的结果。直到1816年,阿喇果与菲涅尔合作,完成了几个与偏振光干涉有关的基本实验并得出了一定的成果。这些实验表明。如果在普通的干涉实验中保证两条干涉光线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偏振,那就不能观察到干涉花样,即诸极大值与极小值的分布。
偏振光干涉的条件
(1)两根沿正交方向振动的平面偏振光线并不干涉;
(2)两根沿正交方向振动的平面偏振光线(从同一束平面偏振光所分出来的),只有当他们被弄到同一平面时,才像普通的光一样发生干涉。
平行偏振光干涉
平行偏振光干涉装置由偏振光发生器、各向异性装置、检偏器与接收光屏三部分组成。
平行偏振光干涉装置
⑺ 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1)下图为实验装置图,图中虚线框位置的组件名称是____,它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