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道高三化学实验题
(1)D装置的作用: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这是一个定量分析的实验,通过A中Na2CO3产生的CO2被C中的碱石灰吸收,测得这里的质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质量,然后计算Na2CO3的纯度。所以空气中含有的少量CO2和H2O蒸汽若也被吸收,会造成测得的CO2质量偏大,即计算的Na2CO3的含量偏大。所以再加装一个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对实验的影响。
分液漏斗中“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盐酸HCl有挥发性,会使得生成的CO2中混有HCl,但是又很难除去,一般会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但是会生成CO2,而导致测得的CO2质量偏大。若不除去,到了C中,HCl也会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得的CO2质量偏大。
(2)实验前称取17.90g样品,实验后测得C装置增重 8.80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9.6%
C的质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质量,而CO2都来自Na2CO3,关系是
Na2CO3 ------ CO2
106g------------44g
17.90x-----------8.80g
解得,x=
此处的数据有问题,建议再查查,可能是你没把题目打清楚
1、如果只有Na2CO3和其它不生成CO2的杂质混合,是不是CO2的增重,或者原固体样品的质量错了。
2、还可能是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
这样,解法略改,设NaHCO3质量为x,Na2CO3质量y
则,它们生成的CO2的总和为8.8g
x+y=17.9
x/84+y/106=8.8/44
解得,x=12.6g,y=5.3g
Na2CO3的质量分数=5.3/17.9=29.6%
(3)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是:缺少一个驱赶残留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这个实验是定量实验,所以对数据的测量要求较高,这里有2个缺陷
1是生成的CO2会残留在装置中,而没有被C中的碱石灰完全吸收,会导致C中增重偏少,即测得的CO2偏少。
2是装置中原来存在的空气中的CO2也会对测量的质量带来影响
所以,这个实验一般会在整个装置的前面再加装一个鼓气的装置,而鼓入的空气则要先经过碱石灰,就是将装置中原有的空气中的CO2先排尽,再反应,最后再鼓气,将装置中残留的CO2都赶入C中被吸收,再测量C的增重就是较准确的CO2的质量了。
2. 一道高中化学选择题,有关实验的
U形管中干燥剂用于吸收氯气,这样的话我只能理解球形管中的干燥剂是用来吸收水的了,这总让人觉得有点冗余,直接用一个U形管放上碱石灰不也可以达到目的么。。当然我没做过这个实验,具体情形很难把握,毕竟想试验与做实验两码事
3. 高一化学实验题
设产生次氯酸根的物质的量为x
mol,氯酸根的物质的量为y
mol,已知Ca(OH)2有0.25mol,
由于最后产生的产物应该是CaCl2、Ca(ClO)2、Ca(ClO3)2,且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37mol,
所以根据钙与氯的个数比为1:2,由原子个数守恒可以求得:x
+
y
+
0.37
=
0.25×2
=
0.5
mol
另外在产生次氯酸根和氯酸根的过程中,氯失电子的物质的量应该等于产生氯离子时的电子的
物质的量,所以可以得到电子守恒关系:1
×
0.37
=
1
×
x
+
5
×
y
根据方程组解出:x
=
0.07
;y
=
0.06
则
次氯酸根
与
氯酸根
的物质的量比值为
7:6
4. 高中化学实验题:制备1,2—二溴乙烷
(1)温度计
(2)加热B装置,若F装置中导管冒气泡且停止加热后水倒吸入导管一定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C中水面会下降,玻璃管b中的水柱会上升,甚至溢出
CO2、SO2
氢氧化钠溶液 除去E装置中挥发出的少量溴
(4)防止易挥发的有机物燃烧引起火灾
(5)蒸馏
(6)不能,如果用冰水冷却会使产品凝固而堵塞导管
(7)先将F中导管脱离液面,再熄灭酒精灯 26
5. 高中化学题: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1)Ca(OH)2=CaO+H2O;3Fe+4H2O(g)=Fe3O4+4H2
(非常奇葩,我真的不知道熟石灰还能分解,标准答案就这样)
(2)a—f—g—b—c—h或a—f—g—c—b—h;
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白色的无水CuSO4变成蓝色
a出来,先用浓硫酸除去H2O,以防干扰。
然后通过CuO,目的是用产物还原CuO
最后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H2O,确定是H2还原了C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