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制作一个自动点火器,简单一点的
需要准备:小木来条1根、粗自铁丝一根、打火机1只、螺上钉1个、 胶布条1卷、卷尺1个。
1、首先选取30厘米长的一段木条。
『贰』 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事乘坐的航天器是什么号
Apollo 11(阿波罗11号)
阿波罗11号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阿波罗11号(Apollo 1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目录
简介
登月具体时间
任务成员
替补成员
支持团队成员
任务介绍
飞船介绍
阿波罗11号登月十大发现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飞船名称 阿波罗11号
指令/服务舱呼号 哥伦比亚号
登月舱呼号 鹰号
运载火箭 土星5号SA-506
成员人数 3
发射时间 1969年7月16日世界时13:32:00
发射地点 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LC 39A
登月时间 1969年7月20日世界时20:17:43
登月地点 北纬0度40分26.69秒,东经23度28分22.69秒 静海
降落时间 1969年7月24日世界时16:50:35
降落地点 北纬13度19分,西经169度9分
任务时间 8天13小时18分钟35秒
月球轨道时间 58小时30分钟25.79秒
月表停留时间 21小时36分钟20秒
月表行走时间 2小时31分钟40秒
指令舱质量 30,320千克
登月舱质量 16,448千克
月球标本质量 21.55千克
NSSDC ID 1969-059A
编辑本段
登月具体时间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 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中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证明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后,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火箭继续上升。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观测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可以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月亮的轨道上飞行,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不断地在椭圆形轨道上逐步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 “阿波罗11号”飞船的着陆点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船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969年7月22日0点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唤醒了飞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舱上的两名宇航员,命令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中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向太空。
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 25日凌晨 1点 35分 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登月归来后不久,即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引用于 <月亮上的足迹>
编辑本段
任务成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曾执行双子星8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指 左起: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令长。
巴兹·奥尔德林(曾执行双子星12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
迈克尔·科林斯(曾执行双子星10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指令/服务舱驾驶员。
编辑本段
替补成员
替补成员同样接受任务训练,在主力成员因各种原因无法执行任务时接替。
吉姆·洛威尔(Jim Lovell,曾执行双子星7号、12号、阿波罗8号以及阿波罗13号任务),指令长
弗莱德·海斯(Fred Haise,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
比尔·安德斯(Bill Anders,曾执行阿波罗8号任务),指令舱驾驶员
编辑本段
支持团队成员
支持团队并不接受任务训练,但被要求能够在会议时代替某位宇航员,并参与任务计划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细节敲定。他们也经常在任务被执行时担任地面通讯任务。
查尔斯·杜克(Charles Duke,曾执行阿波罗16号任务)
罗纳德·埃万斯(Ronald Evans,曾执行阿波罗17号任务)
欧文·加里欧特(Owen Garriott,曾执行天空实验室3号以及STS-9任务)
唐·林德(Don L. Lind,曾执行STS-51-B任务)
肯·马丁利(Ken Mattingly,曾执行阿波罗16号、STS-4以及STS-51-C任务)
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Bruce McCandless,曾执行STS-41-B以及STS-31任务)
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曾执行阿波罗17号任务)
威廉·波格(William Pogue,曾执行天空实验室4号任务)
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
编辑本段
任务介绍
发射与登月
阿波罗11号的发射现场吸引了超过一百万的人群,全世界观看发射现场直播的观众人数也达到了创记录的六亿人。理查德·尼克森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观看了现场直播。
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于当地时间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13时32分UTC)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2分钟后进入地球轨道。环绕地球一圈半后,第三级子火箭点火,航天器开始向月球航行。30分钟后,指令/服务舱从土星5号分离,在转向后与登月转接器(Lunar Mole Adaptor)中的登月舱连接。月球转移轨道射入(Translunar injection,TLI)将航天器射向月球。
阿波罗11号于7月19日经过月球背面,很快点燃了主火箭并进入了月球轨道。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三名宇航员在空中辨认出了计划中的登月点。
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的鞋印。这是一个测试月球表面风化层的实验的一部分。 在月球上留下的鞋印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在宁静海(Mare Tranquillitatis)南部,在Sabine D环型山西南20公里处。这个登陆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它比较平整(来自于游骑兵8号(Ranger 8)、勘察家5号(Surveyor 5)以及月球轨道器(Lunar Orbiter)提供的信息),也就不会在降落和舱外活动时制造太多困难。登陆之后,阿姆斯特朗把登陆点称做“静海基地”。
7月20日18:11UTC,当飞船在月球背面时,呼号为“鹰号”的登月舱从呼号为“哥伦比亚号”的指令舱中分离。科林斯独自一人留在“哥伦比亚”上,在鹰号绕垂直轴旋转时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以确保这个飞行器一切正常。检查过后,科林斯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手势——“两位多加保重”——便离开了。科林斯的任务是留在指令舱中并绕月球环行,在以后的24个小时中只能监测控制中心与鹰号之间的通讯并祈祷登月一切顺利。如果鹰号发生了意外并且不能够从月面起飞的话(可能性极大),科林斯就只能独自一人返回地球。
很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启动了鹰号的推进器并开始下降。他们很快意识到它“飞过头”了:他们向月面降落时,表明计算机过载的警报器开始响起。鹰号在下降弹道中多飞了4秒,也就是说登月点会离计划西面若干公里远。导航计算机出现了若干次异常的程序警报。在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飞行控制指挥官史蒂夫·贝尔斯(Steve Bales)面临着一个关键的、一刹那间的抉择——终止登月计划(这也意味着终止整个飞行计划,因为飞行器上的燃料仅够进行一次尝试),或者命令宇航员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理会登月舱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贝尔斯后来承认,他是“凭着直觉”允许阿姆斯特朗尝试登月的。重新开始注意窗外之后,阿姆斯特朗发现他们正处在一块岩石和一片硬地之间。计算机失灵导致他们飞过了预选着陆区,而燃料也很快就要耗尽了。此时,阿姆斯特朗选择了手动控制登月舱。登月舱不断下降,燃料开始耗尽——登月舱位于月面上空大约9米,所剩燃料仅够用30秒钟——阿姆斯特朗在遍布砾石和陨石坑的月面冷静地找到一处适合于着陆的地方,并驾驶登月舱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准确的登陆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休斯顿时间)。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互相看了一眼,会心地笑了。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内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终于,他们听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飞行控制中心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在登月舱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手伸过仪表盘,默默地握了一下。
登月过程中的程序警报是“执行溢出”,意味着导航计算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后来发现,溢出的原因是登月舱的对接雷达在降落时没有关闭,使计算机仍然监视并不在使用的雷达。由于在紧急关头的一句“继续”,史蒂夫·贝尔斯后来获得了一枚总统自由勋章。
降落后不久,在舱外活动的准备工作开始之前,奥尔德林通过无线电向地球念道:
“这里是登月舱驾驶员。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让所有正在听的人,不论他们是谁或在哪里,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小时所发生的一切,并以他或者她自己的方式表示感恩。”
作为共济会的成员,奥尔德林接下来进行了圣餐礼。奥尔德林将他所进行的圣餐礼保密,甚至都没有告诉他的妻子,因为阿波罗8号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念的《创世记》使航空航天局被无神论者麦达琳·默里·欧黑尔(Madalyn Murray O'Hair)起诉。
阿波罗11号(Apollo 1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登上月球
7月21日2点56分(UTC),鹰号降落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说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奥尔德林不久也踏上月球,两人在月表活动了两个半小时,使用钻探取得了月芯标本,拍摄了一些照片,也采集了一些月表岩石标本。
月面活动
踏上月球前,宇航员们通过鹰号登陆舱60°视域的三角形舷窗,对着陆场进行了观察以确定安放“阿波罗计划初期科学实验组件”(EASEP) 和一面美国国旗的位置,加上舱外活动所必须的准备,消耗时间超出了计划中的两小时。最开始时,阿姆斯特朗无法顺利的背负生命保障系统背包(PLSS)通过舱门。据另外一名资深月球漫步者约翰·杨称:阿波罗登月舱曾经进行过改造以适应一个较小的舱门,而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却没有随之改进,进出的困难使宇航员心率几个最高纪录都集中出现在出入登月舱时。 由尼尔·阿姆斯特朗拍摄的巴兹·奥尔德林因为胸前安装遥控单元的阻碍,阿姆斯特朗看不到自己的脚步。在他缓缓从登月舱的9级爬梯爬下的过程中 ,阿姆斯特朗拉动了一个D字形拉环,释放了折叠状态安置于鹰号侧壁上的一个叫做模块化设备组合的设备并同时激活了电视摄像机。首次登月使用的是慢扫描电视与商业电视的组合,即画面先放映在特殊的显示器上,之后由一台普通电视摄像机对着这台显示器拍照,这种中继的拍摄方法大大的降低了画面的质量。画面信号首先由位于美国境内的金石深空通讯中心接收,但位于澳大利亚的金银花溪跟踪站获取的信号保真度更高。几分钟以后信号转接到灵敏度更高的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尽管直播遇到了许多技术和天气困难,首次月面舱外活动模糊的单色画面还是向全世界至少6亿人进行了直播。虽然这段视频存世数量很大,但保存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原始慢扫描源版录像却在一次日常洗带操作中被毁。所幸文档录像的副本最终在登月直播的一个地面接收站,澳大利亚的柏斯被找到。
描述过月面灰尘之后(“极细,几乎是粉状”),阿姆斯特朗走下了登月舱的支脚,开始了人类首次对另外一个星球的探索。作为阿波罗系统的工程性实验品,阿姆斯特朗首先对阿波罗11号登月舱进行了拍摄,以供工程师对登月舱降落后的情况做出判断。之后他使用安装在一根杆子端头的采样袋进行了应急土壤采样,并将样品袋折叠塞到了右侧大腿上的储物袋中。接下来他从模块化设备组合中取出了电视摄像机并完成了一次全景拍摄,之后将摄像机安装在距登月舱12米(40英尺)远的三脚架上。
奥尔德林随后踏上月球表面并测试了包括双脚跳在内的几种在月球表面走动的方法。尽管生命保障背包造成了一些后坠的趋势,不过两名宇航员在保持平衡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随后宇航员发现跨步跑是月面活动中最方便的方式,宇航员们报告称,必须得提前6、7步规划移动方向,因为月球表面细腻的土壤很滑。奥尔德林报告说:在从阳光走入阴影的过程中,太空服内部温度没有变化,但头盔在阳光下的感觉要比阴影中暖和。
在月球上安放美国国旗之后,宇航员们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通了电话,这次电话交谈被尼克松称为“从白宫打出的最具历史性的电话”。尼克松原本准备在电话上做一个较长的演说,不过时任驻白宫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阿波罗11号联络员的弗兰克·博尔曼说服了尼克松,最终将这次通话进行了缩减以示对肯尼迪登月遗愿的尊重。
宇航员们在月球表面安放了阿波罗计划初期科学实验组件,其中包括一台被动式地震仪和一台激光测距反射镜。之后阿姆斯特朗在距离登月舱120米的位置对东部环形山的边缘进行了拍照,同时奥尔德林取出了两根岩芯,取样过程中他使用地质锤敲击钻杆,这是整个阿波罗11号任务中唯一一次使用地质锤。随后两名宇航员使用铲子和带有爪的探杆进行了岩石标本收集。因为许多工作时间都超出了预定时间,所以宇航员们不得不中途停止了记录标本的工作。
这时,控制中心用密语警告阿姆斯特朗的代谢率过高,必须慢下来。不过因为舱外活动的总体代谢率低于预期,所以任务控制中心最终允许宇航员将舱外活动延长15分钟。
月面上升与返回地球
奥尔德林先爬进了登月舱,之后两名宇航员一起用一种叫做月面器材传送带的扁平索滑轮装置费力的将拍摄的胶片和2个装有21.55公斤月面样本的盒子运进登月舱。阿姆斯特朗随后跳上爬梯的第三级,并爬进了登月舱。为了减轻登月舱上升级的重量以返回绕月轨道,两名宇航员在转换到登月舱上的生命保障系统后,开始将宇航服上的PLSS(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背包、月面套鞋、相机和其他一些设备抛弃在月面上。之后他们重新对登月舱加压,接着就去睡觉了。
在进入客舱时,奥尔德林不小心碰坏了解除上升级主发动机保险的开关,最初人们担心没有这个开关将无法点燃引擎,以至于把宇航员们困在月球上无法返回。幸运的是这个开关用一个圆珠笔就可以打开,如果不是这样,宇航员们就得重新设置登月舱的电路以点燃上升级发动机。
在休息了约7个小时以后,指挥中心叫醒了两名宇航员并指示他们进行回航准备。又过了两个半小时,UTC17:54时,他们乘坐鹰号上升级离开月面返回绕月轨道与指令仓哥伦比亚号上的指令仓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会合,随他们返回的还有21.55公斤的月面样本。
在月面上的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宇航员们放置了许多科学仪器,比如月面激光测距实验使用的反射器阵列等。他们留在月面上的还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个纪念牌(安置在登月舱下降级爬梯上),纪念牌上画有2幅地球的图像(东半球和西半球)、题字、宇航员的签名和理查德·尼克松的签名。纪念牌上的题字为:公元1969年7月,来自地球的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
登月舱上升级上的影片记录显示,在起飞阶段时,放置在离下降级25英尺远的美国国旗被上升发动机喷出的气体猛烈吹动。随着降落场慢慢离开视野,旗子似乎已经倾倒,但是否倾倒谁都不确定(但据奥尔德林说:“登月舱的上升级与下降级分开...我当时正盯着电脑,尼尔正看着高度表,但我还是看了一眼,发现旗子倒了。”)。在阿波罗11号之后所有登月飞船放置在月面上的美国国旗都至少离开登月舱100英尺,以避免被上升发动机吹倒。
在与哥伦比亚号会合之后,鹰号登月舱被抛弃并留在绕月轨道上。据国家航空航天局报告称,鹰号的轨道逐渐降低最终在“某一地点”与月球相撞。
7月23日,在溅落前夜,三名宇航员进行了一次电视直播。柯林斯说:“...把我们送入轨道的土星五号火箭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它的每一部件都很完美...我们始终对它抱有信心。没有为这个计划流血、流汗、流泪的人们,这一切都不会成为现实...虽然你们现在看到的只有我们三个,但在幕后有成千上万的人为计划作出了贡献,我想对他们说:‘十分感谢’”。奥尔德林说:“...这不仅仅只是三个人去月球完成一次任务,也不仅仅是一个政府和产业团队的努力,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努力。我们感觉这象征了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求知欲...从我个人来说,回想过去几天,圣歌中的一节出现在我脑中‘When I consider the heavens, the work of Thy fingers, the Moon and the stars, which Thou hast ordained; What is man that Thou art mindful of him?’”。阿姆斯特朗总结道:“这次飞行的责任是历史付与的、是科学先驱们付与的责任、是美国人民的意志付与的、是四个部门和他们的委员会付与的、是制造了火星火箭、哥伦比亚号、鹰号和舱外活动单元,包括宇航服和背包,也就是我们在月球上的小飞船,是制造了他们的公司与产业团队付与的。我们感谢建造、设计、实验了飞船并为之付出努力并发挥才智的所有美国人,今晚,我们特别感激他们。愿上帝保佑所有收听收看我们直播的人,这里是阿波罗11号,晚安。”
宇航员们于7月24日返回地球,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们的溅落点为北纬13度19分,西经169度9分,维克岛以东2660公里(1440海里),或约翰斯顿环礁以南380公里(210海里),距回收船大黄蜂号24公里(15英里)。在溅落约一小时后,宇航员们被回收直升机发现,之后宇航员们进入了一个用做隔离设施的拖车。尼克松总统亲自登上了回收船欢迎宇航员返回地球。
为避免从月球带回未知病原体,阿波罗11号的乘员在返回地球后被隔离,但是被关了3周之后(拖车中一周,林登·B·约翰逊宇航中心的月球物质回收和回归宇航员检疫实验所两周),宇航员们并没有任何事情。1969年8月13日,宇航员们离开了隔离区并接受美国民众的欢呼,同一天在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都进行了为他们庆祝的游行。
当晚在洛杉矶为阿波罗11号成员举行了国宴,出席的有国会议员,44位州长,首席大法官和83个国家的大使。总统尼克松和副总统斯派罗向每位宇航员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次庆典只是一个长达45天的名为“一大步”巡游的开始,在这次巡游中宇航员们去了25个国家,期间还拜访了许多著名人物包括伊丽莎白二世女皇。许多国家为庆祝第一次载人登月都发行了纪念邮票或纪念币。
1969年9月16日,三名宇航员在国会山举行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他们向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赠送了一面随他们登月的美国国旗。
指令舱现在陈列在华盛顿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它被摆放在朝着杰弗逊大道入口的主展厅正中,在主展厅里还有其他先驱飞行器,比如圣路易精神号、贝尔X-1、北美人X-15、友谊7号(水星计划)和双子星4号。用作隔离舱的拖车被陈列在弗吉尼亚州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的史密森Udvar-Hazy中心。
『叁』 谁发明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哪个汽车生产商最先运用的这个技术
哦,谁发明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哪个汽车生产商最先运用的这个技术?你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汽车发展史,最早汽车成产商由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就是本茨公司了。我简单给你介绍一下吧:
你问,自然吸气发动机,其实就是标准称之谓的内燃机发动机。既然有内燃机,那么有没有外燃机呢?有,就是蒸汽机车,也就是我们说的火车,当然现在已经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所淘汰。涡轮发动机是在人类发明飞机以后,由于内燃发动的曲轴连杆的转速达到一定极限不能运转再快,不能满足飞机高速发动机的需求,才开始研发出来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是利用涡轮一个方向旋转完成进气、压缩、做功、排气的工作原理,改变了曲轴连杆往复运动的制约,从而增高转速。所以内燃机做为前期的基础,技术肯定成熟于后者涡轮喷气发动机了。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用煤气燃烧产生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想用来代替马为拿破仑的军队拉炮车。但是这种车的时速仅4公里,而且每15分钟就要停车向锅炉加煤,非常麻烦。后来车在一次行进中撞到砖墙上,碰的支离破碎。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Benz),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本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两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同年10月,卡尔·本茨的三轮机动车获得了德意志专利权(专利号:37435a)。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现代汽车。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有些学者把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之年(1885年),视为汽车诞生年。
1829年,英国的詹姆斯发明了时速25公里的蒸汽车,该车可以作为大轿车使用。这种汽车装有笨重的锅炉和很多煤,冒着黑烟,污染街道,并发出隆隆的噪声,而且事故频繁地出现。1860年,法国工人鲁诺阿尔发明了内燃机,用大约1马力的煤气发动机来带动汽车,但效果不好。不过,汽车就是在这种内燃机的影响下产生的。从此,有很多人想改进内燃机,要把内燃机用在汽车上。1882年,德国工程师威廉海姆.戴姆勒开始进行内燃机的研究。他发明了用电火花为发动机点火的自动点火装置,然后,在这一发明的基础上制造出优秀的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每分钟900转,结构简单紧凑,而且能产生很大的功率。1883年,戴姆勒完成了这种汽油发动机,第二年开始装配在二轮车、三轮车和四轮车上,制成了汽油发动机汽车。特别是1886年制造的汽油发动机四轮载货汽车,装有l.5马力的发动机,时速达18公里每小时。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这是值得钦佩的。
自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又于1958年5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几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生产采用了各种高科技及人性化的安全及便利设施,汲国外汽车科研之精华。不仅秉乘了传统的坚固造型,更具时尚汽车的柔媚风貌,线条流畅,驾乘舒适的“座驾”新宠不断诞生。
1983年5月5日,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的代表在“经营协议书”与“合资章程”上签字,中国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将在首都诞生。1985年3月,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拍板的国内首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结束了“闭门造车”低水平徘徊的历史,开辟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的道路。
1986年3月25日至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
名车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入“七五”计划。
1987年8月12日,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北戴河,在会议上最终明确了在中国建设三个大型轿车基地的决策,并将轿车工业定点为上海、一汽、二汽三家,业内俗称的“三大三小”格局形成。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走出了“中国要不要发展轿车工业”这样一个漩涡,明确了发展轿车工业这一决策。
1988年引进奥迪100,当中德双方签署奥迪100技术转让协议的那一刻,“一汽奥迪100”深刻影响了中国轿车市场甚至轿车工业。
1991年2月8日,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投资42亿元,中德双方持股比例为6:4。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诞生。
1991年,上海牌轿车停产,中国轿车工业在合资车型的挤压下暂别“自主产品”。不过,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上海汽车将再次回到“自主时代”。2007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停产了16年的上海牌轿车在上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燃料电池轿车身上重生。
1997年广州标致停产清算。广州标致的失败是一个悲剧,使中国汽车“三小”格局被改变,但中国轿车工业发展并未止步。标致在2003年卷土重来,并在中国顺利发展。 1999年12月18日,奇瑞第一辆车——“风云”下线,拉开了奇瑞造车的序幕,也打响了自主品牌轿车的第一枪。
1980年以后到2000年以前的20年间,中国汽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1992年,中国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2000年突破200万辆。而轿车产量的发展,从1980年的5400辆发展到2000年的61万辆,从这些数字的递增,无不佐证了这一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正如人们常说的,历史的车轮是无法抵挡的。也许有波折,甚至有倒退,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汽车的发展显然在大踏步的前进。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以此为契机,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一举超越美国,称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4]。2012年中国汽车全年产销分别为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
进经过十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上半年先后上市的一汽红旗、北汽绅宝、长安睿骋、吉利帝豪、比亚迪思锐及此前已经先后上市的上汽荣威、广汽传祺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高端轿车向合资品牌发起集团式冲锋,将逐步改写自主品牌乘用车只能在中低端抢占市场的现状。
希望能给予你帮助
『肆』 燃气灶自动熄火的那个装置叫什么
燃气复灶的自动熄火保护装制置包含切断气源的电磁阀和点火器,每个炉头都有两条针,一个是用来点火的,还有一条就是安全装置,它叫“热电偶”。当你在打火时火就能烧到它。这时,热电偶就会导热到炉具开关下面的一个电磁阀,电磁阀开始工作,开关就开始通气,炉具就能正常工作了!
『伍』 有关宇航员登月的故事
1、航天员登月前安排好“身后事”
登月前,三名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的航天员做了一个共同的约定:如果有谁遭遇不幸,幸存的人一定要支援他的家人。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发射之前,他们提前结束了隔离,随后共同写了数百份签名,并将这些签名发给了一个朋友,如果他们在执行任务期间发生任何意外,受嘱托的朋友就会将带有他们亲笔签名的纪念品寄给每个航天员的家属。
2、月球尘埃的特殊气味
在月球表面进行实验的同时,航天员的航天服上,甚至他们的脸上、手上沾染了不少月球尘埃。当他们返回登月舱时,闻到了月球尘埃强烈而特殊的气味。这些尘埃在月球上封存了40亿年,当它们进入太空舱与氧气接触便产生了独特的刺激性气味。
由于大多数航天员在军队接受过训练,他们能够很鲜明的区分月球尘埃的气味和枪弹火药粉的味道。据阿姆斯特朗描述,月球尘埃的气味“类似壁炉中的湿灰”。由于月球尘埃与枪弹火药粉没有类似化合物,因此关于月球尘埃气味的疑问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阿波罗12号的航天员艾伦·宾手持一个特殊的环境样品容器,里面装满了他逗留在月球表面时采集到的月球土壤。
3、航天服设计出自退休员工之手
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的航天员所穿的航天服是出自几位羸弱老妇人的妙手,有点类似于英国Shreddies公司广告中的一种产品。
NASA与ILC(国际乳胶公司)接洽,表示希望其与汉密尔顿航天标准公司合作生产航天服。然而,因为排斥ILC,汉密尔顿公司自行设计了航天服,但方案惨遭NASA拒绝。
然而,这起事件并没有终结。几年后,NASA发起了一场新时装竞赛,这个消息让ILC的退休员工看到了重生的曙光,他们偷偷溜进尘封已久的办公室,找回了过去被忽视的服装设计。经过了许多艰难的努力,这些员工将他们的设计成果发给了曾让他们耿耿于怀的NASA。
令人惊奇的是,NASA最终认可了他们的服装设计,并要求汉密尔顿公司为ILC服装提供氧气瓶罐。从ILC和汉密尔顿公司过往的冲突来看,如今他们以这种方式合作显然是有些许尴尬。
4、棘手的“吃喝拉撒”
在空间的微重力环境下,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并不像人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诸如戴着厚手套打字或者袜子穿反了——在微重力的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飘浮在空中的,这将会给身处太空中的航天员带来许多不便。
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飞速提升解决了这一难题,留在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会有一个专门设计的马桶,他们可以系上安全带,真空抽吸装置可以帮助他们处理任何垃圾。
但是,在阿波罗11号任务期间,这个问题在当时解决起来还是相当棘手的。为了避免不便或尴尬,一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前特别准备了防止腹泻的药。
迈克尔•柯林斯曾谈到在太空中喝水的经历,他形容到,由于饮用水中含有氢气泡,喝下去产生了胃肠胀气,由此导致飞船内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奇怪味道,这让他想起淋湿的狗和沼泽草混合物。在柯林斯的自传中写道:“我很确定这段旅程绝对没有那么愉悦轻松,因为我们被困在指令舱整整三天。”
5、偏离目的地的登月舱
当阿波罗11号飞船像一只雄鹰离开哥伦比亚指令舱时,爆发了一声巨响,就像打开香槟瓶的那一霎的声响。这个声音其实是因为在分离之前登月舱中的舱口没有被完全压紧导致。有报道认为,这个小小的错误实际上将登月舱从原本应该降落的地方推离了四英里。
6、工程师为减重未在舱门上设计把手
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迈出登月舱,出发探索月球时,他们都必须得记住:不能完全关闭落在他们身后的太空舱门。关闭舱门可以防止热量从机舱逃跑,但舱内压力一旦上升便很难再打开了。
一些网站都认为舱门一旦被关紧是没有外部渠道可以重新进入舱内的,因为NASA工程师们都认为舱门把手的重量会影响太空舱降落的速度,因此决定不在太空舱门上设置把手! 但为了起到提醒的作用,工程师们在舱门上还是添加了一个指示标志。
『陆』 汽车上什么叫霍尔点火装置
无触点电子点火系 霍尔式。
(1) 结构:此系统由电源、点火开关、电子点火模块、高能点火线圈、霍尔式分电器总成、火花塞等部件组成。
(2) 组成部件(霍尔信号发生器)。
包括:霍尔点火信号传感器,真空离心点火提前装置,配电器。
(3) 系统工作原理“接通点火开关ON档或ST档,发动机曲轴带分电器轴转动时,信号传感器转子叶片交替穿过霍尔元件气隙,当转子叶片进入气隙时,霍尔信号传感器输出11.1V~11.4V的高电位,高电位信号通过电子点火模块中的集成电路导通饱和,接通点火线圈初级电流,点火线圈铁芯储存磁场能;当转子叶片离开霍尔元件间隙时,霍尔信号传感器输出0.3V~0.4V的低电位,低电位信号通过电子点火模块使大功率三极管截止初级电流。骤然消失使次级感应出大于20000V高压电,配电器将高压电按点火顺序准时地送给各工作缸火花塞跳头。
(4) 霍尔效应原理。
当电流I通过放在磁场中的半导体基片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相垂直时,垂直与电流与磁通的半导体基片的横向侧面上即产生一个与电流和磁通密度成正比的电压。
『柒』 车辆启动点火装置故障怎么处理
车辆启动点火装置故障怎么处理
车辆启动点火装置故障怎么处理,当汽车出现问题后我们仪表盘的额故障指示灯就会亮起,导致汽车故障的原因有很多,所以我们需要找出相对应的故障才解决汽车的问题,那么车辆启动点火装置故障怎么处理呢?
点火系统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
1、如果汽车点火系统出现故障,会造成点火系统工作不良、火花塞跳火状况不好等为题,会导致汽车在怠速时出现动等不稳定故障;
2、其解决方法就是检查一下火花塞、高压导线和点火线圈的工作状况,是否有火花塞积炭过多问题,一旦发现,马上清理或者更换火花塞;
3、发动机内部的积炭过多,在冷启动喷油头喷出的汽油会被积炭大量吸收,导致冷启动的混合气过稀,使得启动困难。
点火系统故障问题,开始起动发动机,检测警告灯是不是点亮,若点亮,则应该用故障问题解码仪读取故障故障码,并根据故障故障码的内容诊断低压电路的故障问题;警告灯正常,则应检测点火系统的高压电路。
如果油泵供油压力不正常或进气压力传感器数值错误和工作不良都会引发车身抖动。解决办法是检查油压,必要时更换部件。针对以上这些因素,找到解决办法。如针对节气门进行全面的清洗,清理发动机积碳,更换部件等都是解决方法。万一都没效果,最重要的还是及时进行维修。
点火开关按钮坏需要进行更换,点火开关故障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点火开关控制着开启和关闭点火线圈,如果点火开关出现故障,车子就无法启动,直接表现是点不着火、熄不了火、甚至不明原因的熄火以及受钥匙控制的电路都不能使用。
点火开关拆卸步骤:
1、拆塑料罩,下方共5个十字螺丝,拧下来就是了。要注意的一点是,罩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的右边是套在点火开关上的,要脱开后才能拿下来;
2、拆点火开关,这个是内六角的螺丝,要有六角螺丝刀才行,螺丝眼从灯杆和雨刷杆上方就能看到了,左右各一个。只换锁 芯的话,也可以不拆点火开关,但不拆的话装锁芯的时候有一点要注意,要不然锁芯插不进去;
3、拔下点火开关插头插头上有个卡子,要注意先脱开;
4、脱开锁芯这锁芯是拧不下来,也拔不下来的,这里头有机关。把钥匙拧到“B”档,拔下来。
汽车点火系统常见故障是什么
点火系统的常见故障是点火能量不足或直接点火失败。这多半是由于点火线圈或火花塞的故障。
汽车点火系统主要由火花塞和点火线圈组成。
火花塞是一个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如果火花塞长期使用不更换,电极间隙会变大,影响火花塞点火。
如果火花塞长期使用不更换,火花塞电极上会有积碳,也会影响火花塞的点火。
虽然点火线圈不是易损件,但是点火线圈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出现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点火线圈可以将12v电压转换成数万伏。只有这样,火花塞才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如果点火线圈失效,可能会导致缺缸。
缺缸是指发动机有一个缸不工作,会影响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运行平顺性。
平时用车,一定要定期保养,定期更换易损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汽车保持良好的状态。
如果点火系统有问题,请检查并更换损坏的零件。
安装火花塞时,一定要拧紧到规定的扭矩。如果没有拧紧,钢瓶会漏气。如果拧紧得太紧,火花塞会损坏。
汽车点火锁坏了拧不动怎么办
如果点火锁坏了,拧不动,就需要更换。如果要更换点火锁,建议去4s店找专业技师更换。
转动钥匙启动汽车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启动方式。大部分新车都会配备一键启动系统,很多几万块钱的紧凑型车都会配备一键启动系统。
很多车友担心,装有一键启动系统的汽车,钥匙没电后会启动不了发动机。其实厂家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
每辆装有一键启动系统的汽车都有一个特殊的传感器钥匙位置。如果车钥匙没电了,可以直接把钥匙放在传感器位置,这样发动机就可以顺利启动了。
但如果车钥匙没电了,建议车友及时更换电池,以免耽误使用。
配备一键启动的车载遥控器里有备用的机械钥匙。如果遥控器里的电池没电了,可以用备用的机械钥匙打开车门上车。
转动钥匙启动的汽车,可以用钥匙打开车门直接上车启动发动机。
启动钥匙转不动,大多是因为里面脏东西太多或者内部生锈,出现这种情况后无法修复,只能更换新的点火锁。
汽车点火警告灯亮怎么回事
1.发动机储油量太小,导致润滑系统没有油或油量少。
2.污浊或粘稠的油导致油泵无法有效吸油和泵油,导致油压低或无油压。
3.如果发动机机油变稀或由于发动机温度高而变稀,机油将从发动机每个摩擦副的间隙中泄漏。
4.油管泄漏、油泵损坏或其零件过度磨损都会导致吸油量和泵输出减少,或者根本没有限制。曲轴与大小轴承间隙过大导致漏油,造成油压低。
解决方案:大修。限压阀或减压阀弹簧过软,或发卡或钢球损坏,导致阀门功能消失或减弱,造成油压下降。解决办法:更换大修。由于机油感应塞、压力表或电路故障,机油压力低。解决方法:更换检查。当车辆发生故障时,这些故障会产生一系列代码。
故障代码被行车电脑读取后,会以指示灯的形式出现在仪表盘上。如果落地瞬间还有故障灯不灭,会提醒你车辆有问题,或者暂时不适合长途驾驶。
汽车点火开关的四个档位分别是什么
汽车点火开关的四个档位是启动档、接通档、ACC附件加电档和LOCK锁止档。这四个档位是递进式的,让每一个电气设备都能连续进入工作状态。
启动挡:这是发动机启动的挡位,启动后会自动回到ON挡。
ON挡:钥匙转到这个位置时,整车电路接通,系统会为启动发动机做必要的准备和自检,车辆正常行驶时钥匙会留在这个位置。
附件上电档位:打开车内一些电气设备的电源,如空开关、CD等。
锁挡:汽车锁死的情况。这时方向被锁定,全车电源被阻断。
正常点火顺序应该在on位置停留一段时间,时间可以自己判断。因为油泵在建立油压的过程中会有“嗡嗡”的声音,声音的持续时间就是等待的时间,注意观察可以逐渐养成习惯。
至于配备一键启动系统的车辆,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在按下开关点火的瞬间,电控系统会按照设定的科学顺序供油点火。
汽车点火开关的使用方法如下:
钥匙插入点火开关后,在每个档位停留约1或2秒钟。这时你应该能听到各级用电设备的通电声,然后进入下一档。
『捌』 月亮上的足迹 课文原文
《月亮上的足迹》入选人教2010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课本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作者: 朱长超
原文
(1)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中加进了液氧液氢。
(4)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5)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证明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后,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6)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观测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7)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8)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9)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可以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月亮的轨道上飞行,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不断地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10)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1)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2)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13)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的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船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4)1969年7月22日0点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唤醒了飞船中的科林斯和登月舱上的两名宇航员,命令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中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15)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点35分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16)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17)登月归来后不久,即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18)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练习说明
一 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解说。
此题激发学生想像。只要能按照时间顺序画出示意图就可以。解说性的文字要简练。
二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与同学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奥尔德林)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何祚庥)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登月活动重大意义的理解。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可以让学生尽情回答,此题没有“标准答案”。
三 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此题主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教师对学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尽量生动。
『玖』 寓言蟾蜍登月
.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2.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可以查阅资料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分类积累。
19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②。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③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出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①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②;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969年7月22日0点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唤醒了飞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舱中的两名宇航员,命令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登月舱发动机启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去那里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
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点35分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登月归来不久,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研讨与练习
一 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解
说。二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与同学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
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
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奥尔德林)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何祚庥)
三 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读一读,写一写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月球表面
探索月球奥秘
月亮,地球的近邻,人类的朋友。孩提时代,我们唱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的儿歌,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读了《月亮上的足迹》,可能引发你对这颗星球产生更大的兴趣,想揭开它更多的秘密,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让我们对这颗神秘星球,也进行一番追问。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在老师、专家的帮助下,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整理有关材料,从下面的活动中任选一项。
一、月球奥秘知多少
月球的奥秘非常多,诸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开发月球、月球与人类关系,等等。班上同学可按兴趣分组,分别探究其中一两个方面。然后开一个专题汇报会,各组推选代表将搜集整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作汇报。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不求意见统一,只求有所收获。
二、观察月亮运行情况,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
1.细看下面的月球运行图(最好观测一段时间的月球运行,与下面的运行图对照),想一想:这些图各指哪一运行阶段的月球形状?现在一般使用什么名称?我国古代分别用哪两个字来命名哪两个重要阶段?
(思考:观察月球运行后,你有什么体会?)
2.有条件的可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向专业人员了解人类观测天体的历史,了解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及常见的天文观测仪器和天文现象等,并观看关于月球的录像资料。
(思考:为什么天文台大多建在山顶上?为什么天文台观测室大多为圆顶?通过这次参观,你对月球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搜集以上各种资料,班上开一个交流会。
讨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然喜欢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四、我是月球小专家
组织一次月球知识擂台赛。成立组委会,将班上同学分成几个参赛小组,并准备竞赛题、小卡片和奖品。
五、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第一项必做,二、三项任选其一)
1.班上准备一个本子,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全班同学每天轮流写一段话,进行故事接龙。
2.围绕“月球”这一话题,展开想像,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
3.在你的日记本上,写下你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参考资料
一、月球的几大谜团
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月球年龄之谜: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据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另外,还有月球环形山形成之谜、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受撞击发出巨响之谜、月球上不锈铁之谜、干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汽之谜等。
二、不少文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
●古代美洲玛雅人留下了极发达的文化,可是在他们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
●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十条惊人的资料:“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而去,不一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五、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拾』 电子点火装置的原理及其如何控制点燃烟火
电子点火糸统工作原理
一、 电火花的产生
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和电子组成,电
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运动。在通常情况下,电子的负电荷和质子的正电荷相等,两者平衡使原子的总电荷
量为零。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原子外层的电子运动的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逸出轨道与其他中
性原子结合,这一原子“俘获”电子之后负电荷量增加,呈现负极性,称之为“负离子”。而失去电荷
的原子负电荷量减少,呈现正极性,称之为“正离子”。 离子有规律的定向运动便形成了电流。
根据上述理论,混合气在进入气缸前 都会有微量分子游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气缸压缩过程中,
由于气体受挤压及摩擦也会产生更多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当火花塞两电极加有电压时,离子便在电场力
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运动,正离子向负极运动、负离子向正极运动形成了电流。但是在电场力较小时(电
压低),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的速度低,不能摆脱原子核的引力逸出轨道,形成新的离子。所以,气体中
也只有原来存在的离子导电,由于他们的数量很微小,放电电流微弱,所为只存在理论导通,电路中相当
于串接了一个极大电阻R。(参见图2)
随着电压的增高,电场力增大,原子动能增大,大量原子摆脱原子核的引力逸出轨道,混合气中产
生了大量离子,同时正离子和负离子向两极运动的速度加快,正、负离子产生的动能轻而易举便能将中
性分子击破,使中性分子分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些新产生正、负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也以高速
向两极运动,又去击破其它中性分子,这样的反应连续发生象雪崩一样,使气体中向两极运动的正离子
和负离子的数目剧增,从而使气体失去绝缘性变为导体(R変成较小阻值),形成放电电离通道,即击穿跳
火。其中由于正负离子高速运动及摩擦碰撞形成的高温炽热电离通道(几千度)发光,于是我们就见到火
花,同时,电离通道周围气体骤然受热膨胀发出“啪啪”声。
二、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对点火的影响
(1) 火花塞电极间隙越大,在同样电压下极间隙越大电场越弱,电场力越小,较难产生足够的离
子,故需较高的电压才能跳火。影响击穿电压的因素还包括:火花塞电极的形状、电压的极性。
(2)气红内的气体密度大(混合气浓),单位体积中气体的中性分子数量越多,分子间距离越小,
正离子或负离越容易与分子相撞,加速的距离短,速度不高动能小,难以击破中性分子产生新的离子。
故需较高的电压才能跳火。同理,火花塞电极的温度越高,电极间近旁的气体密度越小,故需较低的电
压就能跳火。
(3) 混合气度温度越高,其分子内能越大,就越容易电离,因此跳火电压可降低;反之冷车启动时,
由于混合气中离子运动能力低,不易电离,就需要较高的跳火电压。据测定,冷车启动时,跳火电压
最高约为15kv-25 kv,温对积常后,汽车则只需要8kv—12 kV的击穿电压。
三、发动机对点火系统的要求
1.能产生足以击穿火花塞电极间隙的高压电
火花塞电极间能产生火花时所需要的电压,称为击穿电压或称为跳火电压。正常情况下変压器输出高压大于跳火电压,反之失火。
2.能够控制点火能量大小
A.要可靠点燃混合气,火花塞必须具有足够的点火能量。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电火花只要有1~10mJ的能量即可。但是在起动时,为保证可靠点火,火花塞的点火能量可达到100mJ。
B.能根据发动机的各种工况对点火能量调整,即对高压输出晶体管导通时间(传统机械式闭合角的控制)长短的控制,达到对高压变压器初级电流大小(能量大小)的控制。
3.点火时刻应适应发动机的各种工况
A.发动机不同转速和负荷所要求的最佳点火提前角不同,点火系统必须能自动调节点火提前角。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表示式:
实际点火提前角=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或延迟角)。
B.这种数字式电子点火系统还能将点火时间智能控制在临爆点或微爆点范围,使汽油机在功率、经济性、加速性和排放控制方面达到最优。
四、数字式电子点火系统组成
数字式电子点火系统是在使用无触点电子点火装置之后的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又一大进展,称为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半导体点火系统。
点火系统的分类:
A.。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实际电路参见图3、4、5)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以点火线圈建立磁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目前汽车使用的绝大部分点火系统为电感储能式。(重点分析介绍)
B.电容储能式点火系(图6)
点火系统产生高压前,先从电源获取能量以蓄能电容建立电场能量的方式储存点火能量。多应用于高转速发动机上,如赛车。
工作原理是把较低电源电压变换成较高直流电压(500V-1000V)对电容充电蓄能,点火时刻通过电
容放电使变压器产生高压。特点是电容充放电周期快,高压跳火火花持续期短(约1微秒)且电流大,
不存左火花尾。ECU根据发动机工况在一个点火周期内进行1-3次点火。
电感蓄能式点火系统主要有微型电子计算机(ECU)、各种传感器、高压输出部分(功率管、变压器、高压线、火花塞)三大部分组成。(参见图1)
1.ECU
ECU就是整部汽车的智能控制中心,指挥协调汽车的各部工作,同时ECU还有自动诊断功能。
其中处理控制点火系统工作是ECU众多工作重要的一项。ECU只读存储器ROM中存有500多万组
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数是发动机通过各种实际工作情况测量优选得出的,包括了整个汽油机工作范围
内各种转速和负荷下的最佳点火提前角及喷油脉宽等有关全部数据。不同型号整车的ECU的存储数
据是不同的,各厂家对数据都是保密不公开的;这些数据保证了汽油机在功率性、加速性、经济性和
排放控制方面达到最优组合。
ECU控制点火原理
发动机启动后,ECU每10ms采集一次发动机的各传感器动态参数,按预先编好的程序处理这
些数据,并存入随机存储器RAM中;同时ECU还要根据电源电压大小、从其只读存储器ROM中选
取出适应当前工况的高压变压器初级线圈电流导通时间,(即ECU输出宽度不同的方波电压控制高压
输出糸统变压器初级线圈电流大小,实现对高压输电压大小的控制)ECU综合这些数据,从其只读
存储器ROM中查找出(计算出)适应当前发动机工况的最佳点火提前角存入随机存储器RAM中,
然后利用发动机转速(或转角)信号和曲轴位置信号,将最佳点火提前角转换成点火时刻,即切断高
压变压器初级电流的时刻。
在下列情况下ECU点火实行开环控制,点火按预设程序工作。
A..发动机启动时。B.重负荷时。C.节气门全开时。
2.传感器
传感器就是各种不同类型及功用的测量元件,安装在发动机不同的有关部位,把发动机工况各种参数变化反馈给ECU作计算数据。
在点火系统中应用的传感器主要有:空气流量计及进气温度传感器、发动机转速及曲轴位置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及爆震传感器、氧传感等等。
3. 高压输出
A.高压输出功率三极管:在电路中起开关作用。
B.高压输出变压器:在电路中把低电压转换成高电压供火花塞点火。
C.高压线:在电路中把高压电传输到火花塞。
D.火花塞:在电路中把高压电引进汽缸并把电能量转换成热能。
高压的产生及控制原理
基本理论:
A.导体中有电流通过就会产生一个磁场,电流越大磁场越强。
B.导体磁通量的变化(切割磁力线)会产生感应电动势,磁通量变化率越大产生感应电动势越强。
C.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磁力线(电流)变化的,因此产生阻抗。
D:电感元件导通时电流增加按时间指数规律变化。
ECU根据发动机不同的工况、电源电压高低,选出只读存储器中存储的最佳点火数据,即输出
不同宽度的方波电压给高压输出控制单元,控制功率三极导通、截止。→功率三极管基极接收到方波
电压饱和导通, →高压输出变压器初级线圈电流开始导通,由于初级线圈存在电感产生一个反向电动
势,所以电流不能突变,电流按指数曲线增大, (理论上时间无限长时电流达到最大值,但是在实际应
用中我们只需应用电流快速上升期,因初级回路中只有电源电压及时间为变量,所以ECU就是按照
这个指数规律,计算出导通时间长短,达到控制高压能量目的。) →并产生一个相应的磁场;→初级
线圈电流会很快上升到预设值,到达点火时刻时,→ECU切断方波电压(或加一反向电压)使功率三极
管立刻截止;→变压器初级线圈电流突然被切断,→即变压器磁力线突然消失(磁通量变化率很大)使
变压器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因变压器次级线圈绕有较多匝数所以产生出高的点火电压。假如每匝
线圈感应电压为E,次级线圈有N匝,则次级电压为:U=E×N(伏)。
点火的电原理
整个点火糸统的电原理简化:图1;变压器次级工作等效:图2
变压器次级线圈分布电容及火花塞、高压线的分布电容组成回路电容C,电路无屏蔽时C约50PF,有屏蔽约150PF,火花塞间隙等同可变电阻R。
高压能量分三个阶段变化消耗
第一阶段
电容C放电期(诱燃期):变压器次级线圈产生的点火高压对电容C充电,当电容C电压上升达
到火花塞击穿电压时,火花塞跳火电容C快速放电, 火花塞间隙电压迅速下降到几百到几千伏,电容
C放电瞬间电流达10-50安培以上,放电时间约1微秒。点火电压越高(即点火能量越大),C放电电
流越大。
正常状况下气缸的混合气就是这一时刻的火花点燃。如果跳火电离线被发动机气缸内高速扰
流吹息,変压器高压再次对C进行充电,则C第二次放电产生电离通道。
注:电压从10000V-20000V左右在1微秒内突降至几百到几千伏,由此产生了一个很强的方波
电压,并通过高压线幅射电磁波,对外界电器产生干扰波。方波由N个正弦波组成,所以形成了一
个1微秒时基为中心的干扰电磁频带。
第二阶段
电感放电期(燃烧期):电感放电是靠电容C放电产生的电离通道形成的低阻产生的。由于电容C
放电产生的电离通导(电阻)不能立刻消失,同时变压器次级电感中还存有充足的高压能量,所以电感
继续对电离通导放电使火花持续。
由于次级线圈放电电流的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次级电感线圈产生了一个感抗电动势,即产
生一个与电感放电电流方向相反的电动势阻碍了电流的変化,使放电电流较小,电流在几到几十毫安,
所以,高压能量需要较长时间放电才能消耗掉,这一电感放电火花持续期俗称火花尾。
由第一阶段电容C放电诱燃后产生一个“火焰中心”,这个“火焰中心”跟随气缸内高速扰流移
动离开了火花塞电极,这时电感电能放电火花又会点燃混合气另一个“火焰中心”,作为点燃混合气的
补充,“火焰中心”使混合气在整个气缸内很快形成燃烧的“明亮火焰期”,即气缸内混合气燃烧温度
达最高,气体压强达最高值。这个过程称为混合汽燃烧期, 燃烧时间在750μS-2500μS之间。
电感放电火花在发动机启动及低速时非常重要,发动机在启动或非正常工况下,电容C放电期极
有可能未点燃混合气,此时,只有靠电感放电火花来点燃燃混合气。
冷车启动时气缸内的混合气温度低,雾化效果差,点然混合气需要较长火花期;在低转速时,由于
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低,第一个“火焰中心”移动慢,有必要点燃第二个“火焰中心”加快混合气
的燃烧,所以点火火花期也较长。但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 气缸内混合气扰流速度変快,“火焰中心”
高速移动,快速传播引燃了缸内混合气,因此,并不需要第二个“火焰中心”。
根据混合汽燃烧时间在750μS-2500μS之间,所以,火花持续期最长在700μS左右就可保证混
合气的完全燃烧。实验证明火花持续期过长对燃烧效果并没有提高,相反,电离通道生产的高热加上
火花塞自身温度反而加速了火花塞电极的烧蚀,这就是为什么要控制点火能量的主因。
注:次级电流不能简单应用I=U/R公式计算,因为电感产生的感抗电动势方向总是阻碍磁力线
(电流)变化的,所以应用I=U/R+E/R计算,U高压电压,E感应电压,R回路电阻;或I=U/r ,
r=火花塞等效电阻+高压线电阻+线圈直流电阻+感抗电阻。其实高压线电阻、线圈直流电阻在整个阻
抗中的比例很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另会,从这一原理可以正明,点火能量的大小与高压线无关(当然,不包括损坏高压线)。认真看了这
篇文章后,你们如果还是相信有XX高能量火花线,只能说明你水平大差。
第三阶段
振荡衰减期:随放电时间的增加电感线圈储存能量(电压)消耗下降,使气体中分离的电离子越来
越少,电感放电电流也就越来越少,电离通道温度下降,根着通道电离子数量急剧下降,即相当于通
道电阻值R逐步上升変为无限大,火花塞停止跳火。这时电感剩余能量对电容C充电,电容C对电
感放电,如此反复直至下一个点火周期的到来。
注:同样此阶段产生一个逐步衰竭的正弦振荡波对外界造成干扰,但强度远小于第一阶段电容放电干扰电磁波。
多余的话
汽车已有100多年历史,发动机的气缸、活塞等并没有变化,只是工艺的提高。自发动机引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后,产生了质的变化。因此, 发动机系统越来越完善,从喷油到点火、进气到排气无不环环紧扣,相互相连。也就给我DIY的空间越来越少,顾此失彼,所以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请不要更换与原车不同的点火电器设备,特别是更改点火变压器请三思而行。
在点火糸统中,很多人认为更换价格更高的火花塞及高压线会增加发动机的性能,其实不然。
http://fk.bbs.topzj.com/viewthread.php?tid=242589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与家庭,汽车爱好者及有关人员迫切希望了解汽车上一些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维修。其中现代汽车电气部分广泛采用的电子点火系统就是很重要的部分。汽车为什么要采用电子点火?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本文首先简介传统的汽车机械式断电触点点火(俗称白金触点点火)的原理与不足之处。传统的机械式断电触点点火的原理图1是一个4缸汽油发动机的点火电路原理图。它主要由蓄电池、点火开关、断电触点、电容器、火花塞、点火线圈及附加电阻等组成。闭合点火开关后,蓄电池点火电流经过点火开关、附加电组(或经过启动机短路开关,启动时闭合)到点火花线圈的初级绕组,经过断电器触点,再经车身拾铁(即接地)回到蓄电池的负极。这时由于初级绕组中有电流通过,所以在点火线圈铁芯中形成了磁场并储存电磁能。当发动机运转带动分电器的凸轮(凸轮的棱角数等于发动机的气缸数)转动时,凸轮的棱角顶开动触点臂上的绝缘凸块使断电器触点打开,这时初级绕组中电流中断。由于点火线圈类似一个升压变压器,所以因互感的作用,次级绕组中便互感产生出20kv左右的高压电,从而经分电器击穿火花塞的电极,产生火花点燃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在这种点火系统中,断电触点上并联的电容器(0.22μF左右)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1. 当断电触点打开时,因磁场消失,初级绕组中将产生300V左右的自感电动势。若无电容器,这个自感电动势将使触点烧损。当断电触点打开时,电流流向电容器充电,这时电容器与初级绕组构成一振荡放电。充了电的电容器,以电流相反的方向通过初级绕组荡放电,加速了磁场的消失,使次级绕组的互感电动势升高。整个点火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断电触点闭合期间点火线圈初级绕组中电流的增长;断电触点打开后,次级绕组中高压电的产生。在这种传统的点火方式中,断电触点是故障的多发点,同时也是排除故障的突破口。此点火电路实质上就是把蓄电池12V的低压电,通过点火线圈(即变压器)升压到几万伏的高压电。大家知道变压器只对交流电起作用,而汽车上没有交流电源,所以用断电触点一开一闭,造成点火线圈初级绕组中的电流时通时断产生脉冲直流电,来仿效交流电。从而使次级绕组能够产生高压电。知道了这个原理,就不难判断故障所在,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脉冲低压电(12V),否则就不会产生高压电。而造成脉冲低压电不良的原因,大多是断电触点烧损、接触不良、间隙失准所致。上述传统的机械式断电触点点火有几个根本的缺点: 1、 尽管有电容器的消弧作用,断电触点还是容易烧损。分电器的凸轮和动触点臂上的凸块容易磨损,从而引起断电触点接触不良和触点之间的间隙失准(正常间隙为0.35-0.45mm),造成车辆不易启动和点火时间的变化。点火线圈初级绕组中的电流不能加大(≤5A)。因为初级绕组中电流加大,更容易使断电触点烧损。但是要提高警惕次级绕组产生的互感电动势(亦即次级绕组的高压),更有利于点燃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就必须加大通过初级绕组中的电流(即通过断电触点的电流)以产生更大的磁通变化量。这显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矛盾。1、 断电触点的间隙一经调好,人为地不再变动。大家知道汽车发动机的转速是在不断变化的,以4缸发动机为例,在低速时断电触点闭合时间长,点火线圈初级绕组中通过的电流,因而次级绕组产生的互感电动势就高;在高速时断电触点闭合时间短,初级绕组中通过的电流小,造成次级绕组产生的互感电动势降低。再则,随着发动机气缸数的增加(如6缸发动机),断电触点的闭合时间还要缩短,初级绕组中的电流进一步减少,最终使次级产生的互感电动势还要降低。虽然点火电路中有PTC附加电阻的补偿作用,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之,传统的断电触点点火系统,次级绕组中互感电动势的最大值(即击穿火花塞电极的放电电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断电触点断开时,初级绕组中电流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值。次级绕组中的电压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高和发动机气缸数的增加而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点火线圈初级绕组中的电流不能恒定(尽管有PTC附加电阻的补偿),点火闭合角不能控制。所以传统的机械式断电触点点火已经到了尽头,必须从本质上改变。无触点电子点火的原理与维修汽车采用电子点火是60年代末出现的。它取消了传统机械式点火装置中的断电触点,所以机械磨损问题减少了,许多甚至不存在磨损。因而带来了许多的优点,车辆启动容易、点火能量大、降低油耗、减少排污、减轻甚至不需要维护。无触点电子点火从使用的储能元件上可以分为:电感储能(储能元件是点火线圈)放电式电子点火和电容储能(储能元件是电容器)放电式电子点火两大类。前者主要用在汽车上,后者主要用于摩托车。无触点的汽车电子点火系统从采用的信号传感器(信号发生器)又可分为:光电式电子点火、电磁感应式(磁电式)电子点火和霍尔传感器(霍尔效应)式电子点火。汽车电子点火系统装置方框图见图2所示。因早期的光电式电子点火不十分理想,故现在基本上不使用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磁电式传感器和霍尔式传感器电子点火系统,点火控制器有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两种,配用高能的点火线圈等。其它部件类同传统的有触点式点火系统。1.磁电式电子点火系统的原理与维修 图3是一种汽车磁电式电子点火电路原理图。它由信号发生器L(信号传感器)、点火线圈、火花塞、电源(蓄电池)等组成。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见图4。信号发生器安装在分电器内,它由铁芯、永久磁铁、信号线圈、触发轮及空气隙组成。工作时,由发动机带动分电器轴上的触发轮旋转,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输出交变的信号电压。详细工作原理如下: 1当触发轮转到图4中(a)的位置时,信号线圈铁芯和触发轮的凸齿处在相接近的位置。这时空气隙越来越小,磁通量从此位置开始逐渐增加,当转到信号发生器线圈铁芯位于两个凸齿之间的某一位置时,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因而感应产生的电动势最高,即产生的信号电压亦最高。由楞次定律可知,A端为+、B端为-。 2触发轮继续转动到图4中(b)的位置时,信号线圈铁芯的中心位置正好与触发轮凸齿的中心相一致。这时空气隙最小,通过的磁通量最大,但磁通的变化率为零。所以线圈中感应的电动势亦为零,即无感应电压输出。 3当触发轮转到图4中(c)的位置时,触发轮的凸齿开始逐渐离开信号线圈铁芯,空气隙开始增大,磁通量开始减小。当转到触发轮的两个凸齿间的某一位置时,磁通的变化率最大。此时感应产生的电动势最高,但感应电压的极性与图a相反,即A为-、B为+。若触发轮不停地转动(发动机运转时),上述工作过程不断重复发生。对于4缸发动机,触发轮旋转一周360°产生4个交变信号电压,即90°产生一个交变的信号电压。它实际上类似一个小型的交流发电机,输出的交变信号电压送至点火控制器工作原理见图3,这是普通的汽车电子点火电路之一。工作原理很简单,它由信号拾取、整形放大、开关等电路组成。鉴于这些电路原理在一般电子书刊中均有介绍,故在此只简述工作过程。当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变压器A端为+、B端为-时,二极管D1截止,三极管T1导通,T2截止T3、T4导通,这时点火线圈初级绕组中流进电流储存能量。当触发轮转动,输出的交变压器A端为-、B端为+,二极管D1导通,三极管T1截止,T2导通,T3、T4截止。点火线圈初级绕组中的电流被切断。次级绕组产生高压电,使火花塞放电点火。图5是采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汽车专用点火集成电路89SO1的点火线路。工作原理大同小异,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辅助的功能,如闭合角控制、点火恒流控制等。汽车电子点火系统的原理与维修(下)汽车电子点火系统一般来说是比较可靠的,但是也免不了有出故障的时候,下面介绍其检修步骤与方法:第1步:首先查看各导线有无明显的短路、断路接触不良等现象,不要一开始就盲目地拆卸电子点火器件。因为有许多故障都与汽车所处的特殊使用环境有关,如路面的颠簸、泥水的侵蚀、锈蚀。尤其是导线的插接件中侵入泥水后,极易造成短路、接触不良等故障。第2步:上述检查完好后,才可进一步检查点火系统中的各部件。首先检查各部件自身有接地回路的其自身接地是否良好,这一点也是故障的多发点。如点火控制器是靠其外壳与车身接地(或专用接地线),再也蓄电池负极连接一起构成回路的。如果接地不良,就会造成点火系统工作时好时坏,甚至完全不工作。第3步:确认电子点火部件有故障后,应拔掉分电器(信号传感器)与电子点火控制器的插头,先单独测试信号传感器,用万用表的交流电压挡接地信号传感器输出的插头上,启动发动机带动触发轮转动。这时万用表若无指示,即无信号电压输出,说明信号传感器有故障,用万用表测其电阻值时,一般正常应为几百欧姆(视不同的传感器信号线圈而定)。触发轮与信号线圈铁芯的间隙一般为0.2-0.4mm,否则应与调整或更换。第4步:检查电子点火控制器。电子点火控制器其实就是一个将输入信号波形整形放大的晶体管开关电路。先接通其工作电源,取蓄电池一格2V电压或用一节1.5V的干电池,+、-极分别触碰电子点火控制器的输入A、B两端(模拟信号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电压),并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挡监视点火线圈初级(电源输入端)与接地之间的电压。如果万用表的指示在接近0V(开关三极管导通时的管压降)和接近电源电压12V交替地变化,说明电子点火控制器良好。否则有故障。第5步:检测点火线圈。汽车上的点火线圈其实就是一个升压变压器。初级绕组的阻值应在0.5-1.7Ω,次级绕组的阻值应在3-4kΩ或 10-15kΩ(视配用不同的点火线圈而定。高压点火线阻值不得大于25kΩ,否则应更换。)一般经过上述几个步骤的检查,即可查出故障所在。当然汽车点火系统还有诸好火花塞、分火头及蓄电池等故障,不过那已是传统有触点式点火系统常遇到的普通问题。霍尔式汽车电子点火的原理与维修磁电式电子点火,因信号传感器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工作性质类似一个小型的交流发电机。所以发动机在低速运转(如启动时)时输出的信号电压较小,甚至更低转速时,产生不了足够的信号电压。因此它对发动机的转速有一定的要求。新型的霍尔传感器式汽车电子点火是应用了霍尔效应原理,传感器输出的是开关脉冲信号,且具有陡峭的前沿和后沿。只要发动机一转动它就有霍尔信号电压输出,不受转速的影响。且还不受温度湿度、等影响,可在恶劣的环境中稳定地工作。使得汽车点火的正时精度、可靠性大大提高,故障率大大减少,应用更为广泛。图6是汽车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示意图简图。它是由霍尔元件、永久磁铁和一个能在霍尔元件与永久磁铁之间的空气隙里转动的像铲状的金属片(能阴挡、旁路磁场)等组成。工作时电源给霍尔元件提供一个很小的工作电流,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铲状的金属片旋转。当铲状的金属片进入霍尔元件与永久磁铁之间的空气隙时,如图6中的(a)所示,因磁场被金属片所阻挡旁路,所以霍尔传感器无霍尔信号电压产生。当铲状的金属片离开霍尔元件与永久磁铁的空气隙时,霍尔元件受到磁场的作用,如图6中的(b)所示,这时产生霍尔信号电压。图7是霍尔式汽车电子点火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图8是应用在上海桑塔纳和红旗等轿车上的霍尔式电子点火电路原理图。主要元件采用汽车点火专用集成电路L497或L482。它具有过压、停车断电抛负载等保护功能。并兼有点火电流恒定、可变闭合角功能。点火控制器的5脚提供霍尔元件工作电源,2、3脚接地。6脚输入霍尔脉冲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