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的实验原理
光子所拥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假若金属里的自由电子吸收了一个光子的能量,而这能量大于或等于某个与金属相关的能量阀值(称为这种金属的逸出功),则此电子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能量,会从金属中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若能量不足,则电子会释出能量,能量重新成为光子离开,电子能量恢复到吸收之前,无法逃逸离开金属。增加光束的辐照度会增加光束里光子的“密度”,在同一段时间内激发更多的电子,但不会使得每一个受激发的电子因吸收更多的光子而获得更多的能量。换言之,光电子的能量与辐照度无关,只与光子的能量、频率有关。
Ⅱ 为什么光电效应现象与光的波动说相矛盾
为什么光电效应现象与光的波动说相矛盾
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电磁辐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而把所发射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表明:光能可以直接转化为机械能,即光电子的动能。
图 3 所示的是研究光电效应的一种实验装置。在光电管的阳极 A 和阴极 K 之间加上直流电压 U ,当用频率足够高的单色光照射 K 时,阴极上会有光电子逸出,它们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飞向阳极 A ,而形成电流 I ,称为光电流。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⑴饱和光电流 I s 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如果用一定频率和强度的单色光照射阴极 K ,改变加在 A 和 K 两极间的电压 U ,测量光电流 I 的变化,则可得图 4 所示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表明:光电流 I 随正向电压 U 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趋于其饱和值 I s ;而且,饱和电流 I s 的大小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这一实验结果可以解释为,当光电流达到饱和时,阴极 K 上所有逸出的光电子全部飞到了阳极 A 上,即: I s = ne ,其中 n 是单位时间内阴极 K 上逸出的光电子数。因此光电效应的上述实验结果也可以表述为: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⑵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与入射光强度无关。
由图 5 可见, A 和 K 两极间的电压为零时,光电流并不为零,只有当两极间加了反向电压 U = -U 0 <0 时,光电流 I 才为零, U 0 称为截止电压。上述事实表明,从阴极逸出的光电子必有初动能。当 U =0 时,两极间没有外加电场,仍有光电子具有足够的动能从阴极飞到阳极;只有当反向电压足够大,以至等于 -U 0 时,就是那些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也必须将其初动能全部用于克服电场力作功而无法到达阳极,这时光电流 I 才为零,即: 。图 4 则可以表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在保持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入射光的频率 ν 而得到的实验曲线如图 6 所示,实验表明,当入射光频率 ν 逐渐增大时,截止电压 U 0 将随之线性地增加,即: U 0 = αν - φ ,式中 α 是与阴极金属材料性质无关的普适常量,而 φ 则是由阴极金属材料性质决定的一个量。由以上得出的两个表达式可以得到: 。即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
⑶对于同一种金属,只有当入射光频率 ν 大于一定的红限频率 ν 0 时,才会产生光电效应。
令 φ = αν 0 ,有 ,由此可见,对于给定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阴极,当入射光频率低到某值 ν 0 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零。若入射光频率再降低,则无论光的强度多大,都没有光电子产生,不发生光电效应。这个由阴极金属材料性质决定的频率 ν 0 ,称为金属的截止频率,或红限频率。
⑷光电效应是瞬时发生的。
实验发现,只要入射光的频率 ν > ν 0 ,无论光多么微弱,从光照射阴极到光电子逸出,这段时间不超过 10 -9 s 。光电效应的发生时间如此之短,通常称它是瞬时发生的。
Ⅲ 小明用金属铷为阴极的光电管,观测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装置示意如图甲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J
(1)电子从金属板上射出后被电场加速,由此可知A板为正极即为版阳极,故A错误;
由Ekm=hv-W0和权eUC=EKm得:eUC=hv-W0,因此当遏制电压为零时,hvc=W0,
根据图象可知,铷的截止频率νC=5.15×1014Hz,
(2)根据hvc=W0,则可求出该金属的逸出功大小W0=6.63×10-34×5.15×1014=3.41×10-19J.
(3)根据图象求出频率ν=7.00×1014Hz时的遏制电压,然后根据eUC=EKm可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Ekm=hv-W0;
解得:Ekm=6.63×10-34×7.0×1014-3.41×10-19J=1.23×10-19J,
故答案为:(1)阳极;
(2)5.15×1014;3.41×10-19
(3)1.23×10-19
Ⅳ (10分)如图13-甲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光电管。用波长 =0.50 的绿光照射阴极K,实验测得流过G表
(抄1) (2)0.66mm
Ⅳ 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光电流恰为零,此时光电管两端加的电压为截止电压,对应的光的频率为截止频率,可知,乙光的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小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根据eU截= m v | 2
Ⅵ 图甲是利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其中光电管阴极k
A、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a端,加速电压为零,但是有电子从K端到达A端,电流表中仍内有电流通过容,故A错误. B、从K射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加速的电压无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故B错误. C、保持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的位置不变,改用紫光照射阴极K,由于紫光的频率大于蓝光,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电流表中一定有电流通过,故C正确. D、保持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的位置不变,改用绿光照射阴极K,由于绿光的频率小于蓝光,不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电流表中不一定有电流通过,故D错误. 故选:C.
Ⅶ 谁可以给我详细解释一下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 1)概述
在光的照射下,使物体中的电子脱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2)说明
①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a.阴极(发射光电子的金属材料)发射的光电子数和照射发光强度成正比。
b.光电子脱出物体时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和发光强度无关。这就是说,光电子的初动能只和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和发光强度无关。
c.仅当照射物体的光频率不小于某个确定值时,物体才能发出光电子,这个频率蛳叫做极限频率(或叫做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λ。叫做红限波长。不同物质的极限频率”。和相应的红限波长λ。是不同的。
几种金属材料的红限波长
金 属 铯 钠 锌 银 铂
红限波长(埃) 6520 5400 3720 2600 1960
d.从实验知道,产生光电流的过程非常快,一般不超过lOe-9秒;停止用光照射,光电流也就立即停止。这表明,光电效应是瞬时的。
②解释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当光子照射到物体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物体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hυ后,能量增加,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如果电子吸收的能量hυ足够大,能够克服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即电离能量)I和脱离物体表面时的逸出功(或叫做功函数)W,那末电子就可以离开物体表面脱逸出来,成为光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方程是
hυ=(1/2)mv2+I+W
式中(1/2)mv2是脱出物体的光电子的初动能。
金属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是金属的特征,因而对于金属来说,I项可以略去,爱因斯坦方程成为
hυ=(1/2)mv2+W
假如hυ<W,电子就不能脱出金属的表面。对于一定的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最小光频率(极限频率) υ0。由
hυ0=W确定。相应的红限波长为 λ0=C/υ0=hc/W。
发光强度增加使照射到物体上的光子的数量增加,因而发射的光电子数和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③利用光电效应可制造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能将一次次闪光转换成一个个放大了的电脉冲,然后送到电子线路去,记录下来。
1.演示实验. 将锌板与验电器用导线连接,用细砂纸打磨锌板表面.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锌板附近,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 边演示边提问:紫外线灯打开前后,验电器指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金属表面,金属失去了电子导致验电器指针张开一角度. 明确指出光电效应是光照射金属表面,使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照射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不可见光.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说明:这个实验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装置进行效果很不理想,因为紫外线照射锌板飞出电子时锌板带正电,在锌板附近形成电场又将电子吸附回去.锌板电势升到很小的值就使逸出和返回的电子达到动态平衡,很难使验电器指针明显地张开. 2.进一步研究光电效应. 以上实验改用很强的白炽灯照射,却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向学生提出问题:光电效应的发生一定是有条件的,存在着一定规律.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进一步研究. 向学生介绍光电效应演示仪.在黑板上画一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抽成真空的光电管,C是石英窗口,光线可通过它照射到金属板K上,金属板A和K组成一对电极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光源为白炽灯,在光源和石英窗口C之间插入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可以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光源的亮度可以通过另一套装置调节. 观察现象一: 在没有光照射K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什么? 明确:AK之间有电场存在,但没有光电子逸出,说明没有发生光电效应. 提出问题:要发生光电效应,是不是用任何频率的光线照射都行?是不是弱光线不行,只要光的强度足够大就行?是不是只要有足够大的电场电压就行? 观察现象二: 保持AK间电压一定,灯泡亮度一定,在窗口C前依次放上红色、橙色、绿色滤光片,观察到红光照射金属板K时没有光电流,橙光和绿光照射时有光电流.用红光照射时改变入射光的亮度和改变电场电压都不发生光电效应.让学生考虑原因. 结论一:入射光线的频率大于等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 0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观察现象三: 逐渐减小KA间的正向电压,直到电压为零时,电流表仍有示数,说明光电流依然存在.如果在KA间加一反向电压,则光电流变小,增大反向电压,使光电流刚好为零. 提出问题;为什么KA间没有电场,仍然有光电流?也就是说仍然有光电子从K极板飞向A极板呢?在KA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在电场中受力方向如何?电场力对光电子做正功还是负功?光电子克服电场力做功和它的动能变化关系如何呢? 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分析:KA间没有电场仍有光电流说明光线照射金属板逸出的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一部分光电子可以到达极板A形成光电流.金属中的电子吸收光的能量获得动能,只有达到某一 U就可以求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保持反向电压和入射光的频率不变,调亮灯泡,发现光电流仍然为零.此时将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发现光电流增大,不再为零. 结论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增大而增大. 提出问题:入射光亮度高不就是能量大吗,金属中的电子获得的能量大,初动能就应该增大,但为什么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呢? 解释这一问题:频率一定的光,每个光子的能量为h 有关,频率越大的光,光子的能量越大.因此电子吸收了高频率的光子才能获得较大的初动能.只有初动能足够大的光电子才能克服反向电场的阻力到达极板A形成光电流.光的强度大只是光源每秒钟发射出光子的数目多,但如果是频率低的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不大,电子吸收光子获得的能量也就较小.只不过每秒入射的光子数目多,产生光电子的数目多,所以不提高入射光的频率就无法使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 观察现象四:给光电管电极KA间加正向电场,以高于极限频率的光入射,保持电压不变,增加入射光的强度,发现光电流的强度增大. 提出问题:入射光的强度大是什么意思?光电流的强度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入射光频率不变时光的强度大是指每秒钟入射的光子频率一定,数目较多,因此每秒钟飞向极板A的光电子数多,由于到达的电子电量总和多,所以光电流较大. 结论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保持频率不变,则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指出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光电流的强度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光电子运动得快,光电流大. 解释这一问题:如果入射光频率较高但强度不大,则说明每秒钟入射的光子数少.尽管每个光电子初动能较大,但每秒钟到达极板A的光电子电量总和不大,因而也就不能形成较强的光电流. 说明:根据前面的实验还可以发现,光线照射金属表面,光电子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3.波动理论解释不了光电效应 (1)波动理论解释不了极限频率,认为光的强度由光波的振幅决定,跟频率无关,只要入射光足够强,就应该能发生光电效应.但事实并非如此. (2)波动理论解释不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 (3)波动理论还解释不了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之短. 4.介绍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本节总结:学习这一节要注意区分一些主要的概念:光的强度、光子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光电流的强度等.入射光的强度是和光电流的强度联系着的,每秒发射的光子数决定了每秒逸出的光电子数;入射光的频率是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联系着的,每个光子的能量E=hν 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科学理论是在不断发现新的现象、探索新的规律中发展和完善的.
Ⅷ 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光电效应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这个是可以这样的。通过照射有光电效应的物质。然后对于电路中发生的电流量进行测定。这样就可以建立光照强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式来。 通过改变不同的光照强度。从而检测产生的电流的强度就可以得到关系式了
与用同一实验装置甲研究光电效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传动装置分析
发布:2025-09-15 09:38:25
浏览:2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