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问答题,能答几个都行
原动部份是电机。
传动部分是齿轮,曲轴连杆机构。
执行部份是滑枕。
控制部分包括工作部,离合手柄,变速控制手柄。
机构应具有较好的传力性能,特别是工作段的压力角应尽可能小;传动角γ大于或等于许用传动角[γ]=40o
上模到达工作段之前,送料机构已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方)
摆动导杆机构它将曲柄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为导杆的往复摆动,他具有急回运动性质,且其传动角始终为90度,其压力角为0,具有最好的传力性能,常用于牛头刨床、插床和送料装置中。
缺点就是自由度略小一些
不知道你的机床的精度是几级的,一般加工母机的精度起码要比你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高一级,比如你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是0.01mm的,那你的数控车床的最小进给量起码是0.001mm.
每转的的长度=0.4*π=1.256M,由此计算满足传输速度1.2M/s的转数:n=60*1.2/1.256=57.32转/分;
转矩T=2300*0.2=460Nm
功率P=T*ω=T*n*2π/60=2761W=2.761KW
我理解你说的功耗,也就是损耗的意思,这样反过来说,效率就是91%.
因此对电机功率的要求为:P1=P/0.91=3.034KW。
考虑一定的过载余量,实际应该选4-5KW的电机。
由于电机的转数实际都是采用标准的,1480转/分(四极电机)或960转/分(六极电机)。
这样还需要一个减速器,减速后满足57.32转/分的要求。
对于1480转的电机,减速比为1480/57.32=25.81,
对于960转的电极,减速比为960/57.32=16.75。
功率=线圈匝数*磁通量*角速度/时间
在一个周期内的,等效驱动力矩所做的功等于等效阻力矩所做的功,所以
Md=(1600×π/2)/2π=400(Nm)
最大盈亏功 [W]= π×Md=400π(J)
根据公式
J=[W]/( δ×ω2)
那么转动惯量为
J=400π/{0.05×[(1500×2π)/60]2}=1.019(kg.㎡)
大概么,收获:学习了新知识,锻炼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体会:实践很重要
经验:学会了查阅资料等等
教训:哪里做的不好了
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好像是机械原理。有点以前看过只是有模糊的记忆了。你试试看吧
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图书信息5
作 译 者:李瑞琴 出版时间:2010-06
千 字 数:378
版 次:1-01
页 数:236
开 本:16(185*260)
印 次:1-01
I S B N :9787121108808
定价:¥35.0 第1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部分 (1)
第1章 绪论 (1)
1.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1.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意义 (2)
1.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
1.3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3)
1.3.1 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3)
1.3.2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有关要求 (4)
第2章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 (5)
2.1 机械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5)
2.1.1 设计的基本概念 (5)
2.1.2 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5)
2.2 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7)
2.3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步骤 (8)
第3章 机械运动系统的协调设计 (11)
3.1 机械运动系统协调设计的要求 (11)
3.2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类型 (12)
3.3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14)
3.3.1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设计步骤 (14)
3.3.2 机械运动循环图的作用 (19)
3.4 机械运动循环图设计实例 (19)
3.4.1 实例1 (19)
3.4.2 实例2 (21)
3.4.3 实例3 (22)
第4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 (25)
4.1 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过程 (25)
4.1.1 传动系统的作用及其设计过程 (25)
4.1.2 传动的类型及特点 (25)
4.1.3 机械传动类型的选择原则 (27)
4.2 原动机的类型和选择 (28)
4.2.1 原动机的类型和特点 (28)
4.2.2 原动机的选择 (30)
4.3 传动链的方案设计 (31)
4.3.1 传动路线的选择 (31)
4.3.2 传动链中机构的布置 (33)
4.3.3 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 (33)
4.4 机械传动系统的特性和参数计算 (35)
4.5 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实例 (37)
4.5.1 蜂窝煤成型机传动系统的设计 (37)
4.5.2 肥皂压花机传动系统的设计 (40)
第5章 执行机构系统的创新设计 (43)
5.1 机架变换法 (43)
5.1.1 低副机构的机架变换 (43)
5.1.2 高副机构的机架变换 (44)
5.2 构件形状变异 (45)
5.2.1 避免构件之间的运动干涉 (45)
5.2.2 满足特定的工作要求 (46)
5.3 运动副形状变异 (48)
5.3.1 转动副的变异设计 (48)
5.3.2 移动副的变异设计 (49)
5.3.3 球面副的变异设计 (49)
5.4 运动副的等效代换 (50)
5.4.1 高副与低副的等效代换 (50)
5.4.2 滑动摩擦副与滚动副的等效代换 (51)
第6章 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 (52)
6.1 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体系 (52)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52)
6.1.2 机构系统的评价指标 (53)
6.2 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方法 (56)
6.2.1 评分法 (56)
6.2.2 系统工程评价法 (58)
6.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60)
6.3 评价结果的处理 (60)
6.4 机械运动方案评价方法应用实例 (61)
第2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资料部分 (65)
第7章 连续转动机构 (65)
7.1 定传动比匀速转动机构 (65)
7.1.1 连杆机构 (65)
7.1.2 齿轮机构 (67)
7.1.3 摩擦传动机构 (69)
7.1.4 带传动机构和链传动机构 (72)
7.2 变传动比匀速转动机构 (72)
7.2.1 有级变速机构 (72)
7.2.2 无级变速机构 (74)
7.3 非匀速转动机构 (77)
7.3.1 连杆机构 (77)
7.3.2 非圆齿轮机构 (78)
7.3.3 组合机构 (81)
第8章 往复运动机构 (83)
8.1 往复移动机构 (83)
8.1.1 一般往复移动机构 (83)
8.1.2 有急回特性的往复移动机构 (85)
8.1.3 有增力特性的往复移动机构 (87)
8.2 往复摆动机构 (89)
8.2.1 一般往复摆动机构 (89)
8.2.2 有急回特性的往复摆动机构 (91)
第9章 间歇运动机构和换向机构 (95)
9.1 间歇转动机构 (95)
9.1.1 凸轮控制的间歇运动机构 (95)
9.1.2 槽轮组合机构与棘轮组合机构 (96)
9.2 间歇摆动机构 (97)
9.2.1 单侧停歇的摆动机构 (98)
9.2.2 双侧停歇的摆动机构 (99)
9.2.3 中途停歇的摆动机构 (101)
9.3 间歇移动机构 (101)
9.3.1 单侧停歇的移动机构 (102)
9.3.2 双侧停歇的移动机构 (103)
9.3.3 中途停歇的移动机构 (103)
9.3.4 单向停歇的移动机构 (104)
9.4 换向机构 (105)
9.4.1 周期性换向机构 (105)
9.4.2 非周期性换向机构 (106)
第10章 行程增大机构和可调机构 (109)
10.1 行程增大机构 (109)
10.1.1 利用齿轮的行程增大机构 (109)
10.1.2 利用连杆的行程增大机构 (112)
10.1.3 利用凸轮的行程增大机构 (114)
10.2 可调机构 (116)
10.2.1 可调连杆机构 (116)
10.2.2 可调凸轮机构 (119)
第11章 差动机构和液气动机构 (121)
11.1 差动机构 (121)
11.1.1 差动连杆机构 (121)
11.1.2 差动齿轮机构 (122)
11.1.3 差动螺旋机构 (123)
11.1.4 差动滑轮机构 (126)
11.1.5 组合机构 (126)
11.2 液气动连杆机构 (128)
11.2.1 液气动连杆机构位置参数的计算 (128)
11.2.2 液气动连杆机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
(129)
11.2.3 液气动连杆机构基本参数的选择 (130)
11.2.4 液气动连杆机构设计 (130)
11.2.5 液气动连杆机构应用实例 (133)
第12章 实现预期轨迹和预期位置的机构 (136)
12.1 实现预期轨迹的机构 (136)
12.1.1 实现直线轨迹的机构 (136)
12.1.2 实现工艺曲线轨迹的机构 (138)
12.1.3 实现特殊曲线的机构 (141)
12.2 实现预期位置的机构 (142)
第13章 机构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145)
13.1 计算机辅助四连杆机构设计 (145)
13.1.1 位移分析 (145)
13.1.2 速度分析 (147)
13.1.3 加速度分析 (148)
13.1.4 四连杆机构程序设计 (149)
13.2 计算机辅助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152)
13.2.1 位移分析 (152)
13.2.2 速度分析 (153)
13.2.3 加速度分析 (154)
13.2.4 曲柄滑块机构的程序设计 (155)
13.3 计算机辅助函数生成机构设计 (157)
13.3.1 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 (157)
13.3.2 函数生成机构程序设计 (159)
13.4 计算机辅助凸轮机构设计 (163)
13.4.1 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设计 (163)
13.4.2 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的程序设计 (164)
第14章 平面机构的设计知识 (171)
14.1 凸轮基圆半径的确定 (171)
14.1.1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确定凸轮基圆半径(171)
14.1.2 图解法确定凸轮基圆半径 (171)
14.2 齿轮变位系数的设计 (174)
14.2.1 变位系数的选择原则 (174)
14.2.2 变位系数的选择方法 (175)
14.3 渐开线齿轮啮合图的绘制 (176)
14.3.1 渐开线的画法 (176)
14.3.2 啮合图的绘制步骤 (177)
第3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部分 (180)
第15章 机构系统方案设计实例 (180)
15.1 粉料压片机设计 (180)
15.1.1 设计要求 (180)
15.1.2 压片机的功能分解和运动功能的拟订(180)
15.1.3 压片机运动循环图设计 (182)
15.1.4 压片机运动方案设计 (182)
15.2 电阻压帽机的设计 (185)
15.2.1 设计要求 (185)
15.2.2 功能分解 (186)
15.2.3 运动协调设计 (186)
15.2.4 机构选型和评价 (187)
15.3 平台印刷机设计 (187)
15.3.1 设计要求 (187)
15.3.2 功能分解 (188)
15.3.3 机构选型 (189)
15.3.4 机构组合 (191)
15.3.5 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192)
15.3.6 运动协调设计 (192)
15.3.7 机构设计 (193)
15.4 半自动平压模切机设计 (194)
15.4.1 设计要求 (194)
15.4.2 运动方案设计 (194)
15.4.3 运动方案评价 (195)
15.4.4 传动系统的拟订 (196)
15.4.5 运动循环图的拟订 (197)
第16章 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199)
16.1 膏体自动灌装机设计 (199)
16.2 自动制钉机设计 (200)
16.3 自动洗瓶机设计 (201)
16.4 电动机转子嵌绝缘纸机设计 (202)
16.5 蜂窝煤成形机设计 (203)
16.6 糕点自动切片机设计 (204)
16.7 汽车风窗刮水器设计 (205)
16.8 书本打包机设计 (206)
16.9 三面切书自动机设计 (210)
16.10 巧克力糖自动包装机设计 (211)
16.11 肥皂压花机设计 (213)
16.12 螺钉头冷镦机设计 (214)
16.13 精压机冲压及送料机构系统设计 (214)
16.14 棉签卷棉机设计 (217)
16.15 步进输送机设计 (219)
16.16 步进板材冲孔机设计 (220)
附录 常用电动机规格 (222)
参考文献 (228)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和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特别是机构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我国自从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已有多所院校的机械原理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及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在不断拓展和发展,相应的机构学和机器人学等学科的前沿知识也在迅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特别是以机构和机器系统方案设计为对象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对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法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教材中应体现学科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应体现现代机构学的前沿知识。本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编写的。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李瑞琴(第1~6章,第13~16章,第8章和第10章)、乔峰丽(第11章)、苗鸿斌(第12章)、梅瑛(第7章)、薄瑞峰(第9章)。全书由李瑞琴教授担任主编,由乔峰丽副教授担任副主编。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一些同类论著,在此特向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得到了相关学者、老师、同学及编辑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⑷ 求一份机械原理相关的课程设计
已发去机械原理相关的课程设计4份,供参考。
⑸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后提供一个较完整的从事机械设计初步实践的机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编写宗旨就是指导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理论运用于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通过机械传动方案总体设计,机构分析和综合,进一步巩固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得到工程设计方面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资料,提高绘图、运算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1.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机械理论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设计则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也是我学习机械专业来第一次全面的自主进行机械设计能力的训练。在这个为期两周的过程里,我们有过紧张,有过茫然,有过喜悦,感受到了学习的艰辛,也收获到了学有所获的喜悦,回顾一下,我觉得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有如下几点:
(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的理论与实际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设计机械产品的一般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及掌握机械零件,再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4)学习进行机械基础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等。
⑹ 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份,包括图纸,说明书,跪谢
1、题目:15吨压片机设计
2、功能要求及工作原理
⑴ 总功能要求:将干粉料压制成圆形片坯
⑵ 工作原理
15吨压片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分解如图5.1所示。移动粉筛3至模具1的型腔上方等待装料,并将上一循环已成型的工件2推出(卸料);然后粉筛振动,将粉料筛入型腔;下冲头5下沉一定深度,以防止上冲头4向下压制时将粉料扑出;然后上冲头向下,下冲头向上加压,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压力;而后上冲头快速退出,下冲头随着将成型工件推出型腔。
3、原始数据和设计要求
⑴ 被压工件的外形是直径34mm,厚度5mm的圆形片坯。
⑵ 冲头压力为15吨(150000N)。 ⑶ 生产率为每分钟25片。
⑷ 机器运转不均匀系数为10%。 ⑸ 驱动电机的功率为2.2KW,940r/min。
⑹ 各执行构件的运动参数为:
上冲头行程为90~100mm;
下冲头5先下沉3mm,然后上升8mm后停歇(保压),
继而上升16mm后停歇,等粉筛将片坯推离冲头后下移21mm;
粉筛3在模具1的上方往复振动筛料,然后向左退回,待坯料成形并被推出型腔后,粉筛复在台面上右移约45~50mm推卸成形片坯。
4、要求完成的设计工作量
1) 根据功能要求,确定工作原理和绘制系统功能图。
2) 按工艺动作过程拟定运动循环图。
3) 构思系统运动方案(至少3个以上),进行方案评价,选出较优方案。
4) 对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尺寸设计。
5) 用ADAMS或SOLIDWORKS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
6) 用ADAMS或SOLIDWORKS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并画出输出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
7) 在2号图纸上画出绘制系统机械运动方案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