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岩土工程系
学校隶属关系:河南省电话:0371-5790279
学校所在地:河南郑州市郑花路20号传真:0371-5727645
邮政编码:450008电子邮件:quanh@371.net
一、地质类专业设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岩土工程系设有地矿类(工学)本科专业地质工程;地理类(理学)本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建类(工学)本科专业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
1)地质工程专业:原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创办于1958年。目前该专业主要开设有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两个专业方向。
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校的办学条件,于2002年申办的新专业。
3)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开办于 1994年。
二、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另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与桥梁工程等方向)、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与地学类相关的本科专业。
三、地学类研究生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地学类研究生学科专业有地质工程硕士点学科(1992年获授予权)。与地学类相关的研究生学科专业有水工结构工程(国家首批学位授予点)、水文学及水资源(1998年获学位授予权)和岩土工程(2003年获学位授予权)等三个硕士点学科。
地质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同时拥有同等学历硕士学位授予权,地质工程领域和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四、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
1.教师队伍现状
岩土工程系现有教师42人,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详见下表)。硕士研究生导师11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力学、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地基及基础工程等4个研究方向。
表1 岩土工程系教师职称及学位结构一览表
土力学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和工程物探实验室等除完成好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试验研究项目和对外科技服务项目。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近五年来,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计委、科技部和教育部项目21项。如国家“973”项目“大型边坡的安全度研究”、中日合作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国家“863”项目“北方半干旱地区集雨灌溉多水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滑坡演化的非线性机制研究”等。
(撰稿:陈南祥、黄志全)
2. 请问河南省哪里可以制造煤矿矿井巷道模型的。需要专业点的,附近省份的也可以。例如江苏省的。
河南天荣万华科教设备有限公司,这家是专业做煤矿安全教学模型的,各级安培中心通版风、采掘、机电、运输权提升实验室设备模型。去年我们单位在这家采购了一批三级安培中心培训模型,其中就有现代化矿井仿真综合系统模型,井上工业广场,井下全矿井生产系统,按理论制作的,外观非常漂亮,人家售后服务真好,前段时间有个小模型出了点问题我打个电话试试让来维修,没想到第二天技术人员就到我们矿上了。你要的这家应该能做的。
3. 轴子是什么带你了解寻找轴子的有趣实验
一、轴子的来历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物质,它们都是由各种原子分子等组成的;而原子则是由更基本的粒子,例如质子、中子、电子等组成的。除此之外,像是太阳产生的光,磁铁产生的磁场等,这些没有实体的场,也是构成宇宙的物质。那么,宇宙里究竟有多少种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呢?像是之前所说的, 原子可以分为更小的质子、中子、电子,那么这些粒子又可以再细分吗?
这些问题已经在几十年前被物理学家们认真研究过了,他们提出一套名叫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粒子,共计61种。这个模型囊括除了引力以外的另外三种基本作用力,并且其预言的粒子接连被实验所证实,尤其是13年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标志着标准模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也是目前最接近万有理论的普适模型。即便如此,标准模型也有无法解答的现象,例如 中 微子振荡,暗物质来源 ,以及正反物质不平衡等等问题。其中,后两个问题都跟本文要介绍的轴子相关。
验证标准模型的强子对撞实验数据图
基本粒子
暗物质有很多候选的粒子,它们都没有被包含在标准模型当中,因此一旦有所发现,将是物理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在候选的新粒子之中,最热门的是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可能的就是 轴子(axion) 。
宇宙中一小块区域暗物质的分布图
轴子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解决暗物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个想法起初来源于理论物理学家罗伯托·佩切伊(Roberto Peccei)和海伦·奎恩(Helen Quinn)为了解决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强CP问题而提出的 Peccei–Quinn 理论 [1] 。他们引入了一种新的动态标量场来表征违背电荷-宇称对称性的作用的大小,这个场可以天然地给出极小的参数值,保证了对称性的守恒,也就解决了强CP问题。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威尔泽克(Frank Wilczek)和史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指出这样会引入一种新的粒子,被威尔泽克命名为“axion”轴子。
电荷C,宇称P,及其联合对称性CP的示意图
轴子的引入本质上就是希望它很弱,从而表征出极弱的CP破缺,这样的要求导致这种粒子理论上几乎不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质量很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 10 -11 ~10 -9 量级,因此在之前的实验中没有条件被观测到。然而,这反倒让轴子成为了暗物质的理想候选,因为这些特性也恰好是暗物质所需要的。
二、粒子物理中寻找轴子的有趣实验
轴子的耦合作用虽然很弱,但是一旦有轴子参与,普通的电磁相互作用就变得有趣起来。 本来静态电场和静态磁场并没有联系,但是轴子会把电场、磁场都旋转一个角度,然后相互混合起来,而轴子场本身则表征了电场、磁场耦合的大小 。这样一来,静磁场就可以生成电荷,而静电场则可以产生额外的电流进而生成磁场。不仅如此, 轴子和光子在强电磁环境下还会发生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发生一系列有趣的现象。
扭曲的电磁场示意图
下面就介绍第一个实验—— 闪光穿墙(LSW) 。
闪光穿墙实验的简易装置图
闪光穿墙(LSW)实验理论上十分简单,因为光子和轴子在强磁场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当激光通过强磁场后,有一定几率转变为轴子,而轴子基本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就可以毫无障碍地穿透墙壁,在经过墙后的强磁场后,轴子又转变回光子被探测器捕捉到。虽然理论上如此简单,但是考虑到轴子和光子的转化率极其低下,这个实验实现起来还是相当困难的。一方面需要大功率的激光器和产生极强磁场的大磁体,另一方面还需要特别灵敏的探测器,这种种条件让实验器材变得十分庞大。在德国电子加速器(DESY)研究中心的ALPS装置就是为了寻找这种具有很弱相互作用粒子而建设的。跟上面的示意图比较起来,这可就是庞然大物了。
ALPS大型实验装置(一期)
一期实验装置从2007年到2010年给出了一些实验结果,标示出轴子等粒子的存在边界,为了更进一步开展LSW实验,从2013年开始至今,科学家们设计建造了ALPS II 二期装置,各项参数都大大优于一期装置,在该装置上有望探测到轴子这类粒子的存在痕迹,为闪光穿墙这个构想提供更加有力的实验支持。
ALPS II大型实验装置(二期)
第二个实验是—— 轴子望日镜 。
望日镜是17世纪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们为了观测太阳,以及研究太阳黑子所改造使用的一种望远镜。最早的发明者,使用者包括耶稣会牧师克里斯多夫·沙伊纳(Christopher Scheiner),他在其一本著作中详细绘制了装置的结构;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也改造了其数学家友人贝内德托·卡斯泰利使用的装置,做出了相似结构的望日镜。望日镜的原理是将望远镜安置在暗室当中,仅仅在镜头进光处开孔对准太阳,然后将成的像投影到白纸上。借由这种方法沙伊纳和伽利略都清楚地看到了太阳黑子并进行了研究,体现了望日镜的优越性。
克里斯多夫·沙伊纳著作中的望日镜
到了现代,同样是为了寻找太阳中“黑色”的不为人知部分——轴子,人们设计制造了现代化的望日镜。那么测量轴子的望日镜是什么样的呢?
就像之前实验一所说的,光子会在强磁场下转化为轴子,因此我们需要大功率的激光器和强磁场装置来产生轴子。而对于太阳来说,其内部的强电磁环境就是天然的轴子发生器,具体来说,在太阳核心位置通过 普里 马科夫效应 (Primakoff effect)产生了足量的轴子束流。因此,在地球上我们只需要用强磁场再将其转化为光子就能测量到轴子的信号了。
太阳轴子探测的方式
目前最灵敏的轴子望日镜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CAST装置。该装置每天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分别进行1.5小时的测量,其余的21小时将对准太阳以外的区域以测量背景信号。迄今为止,CAST并未发现太阳轴子存在的关键性证据,不过已经将范围缩小了许多。为了进行更精密的测量,在CAST基础上一个新的企划正在准备当中,它的名字是IAXO,即国际轴子天文台。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CAST装置
IAXO装置示意图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寻找轴子的实验,原理不尽相同,实验装置也各有差异,例如利用 轴子晕望远镜 (axion haloscope)的ADMX实验,利用自旋进动的CASPEr实验,MIT的ABRACADABRA实验,我国四川锦屏山的PANDAX、CDEX实验等。
ADMX实验的轴子晕望远镜示意图
当然,如之前所说的,轴子不光与暗物质有联系,还与宇宙正反物质不平衡这一问题相关。在2020年一篇最新的物理评论快报(PRL) [2] 上,一篇名为轴子起源说(Axiogenesis)文章指出在宇宙大爆炸之初,是轴子场的转动导致了正反物质不平衡,使得演化至今的宇宙中,物质远远多于反物质,因此万物起源于轴子场。
势函数像墨西哥帽的形状,小球的运动代表了轴子场的演化,其最终停留的位置决定了宇宙的现状。
正如上图所刻画的情形一样,决定轴子场的状态的函数不仅像是墨西哥帽一样,其边缘还是弯弯曲曲的形状,这就导致轴子场在演化过程中不仅会发生自发对称性破缺,还会以一个特定的旋转方向靠近终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轴子会传递多余的能量产生新的粒子。更神奇的是由于旋转方向是固定的,因此朝一个方向转动就会导致粒子的公式出现正号(即正物质),而不是另一个方向的负号(即反物质), 那么这个过程就给出了正反物质的不平衡 。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话,将会有一个与希格斯玻色子相关的重粒子存在,并且可能被升级版的LHC(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到。那么再回到轴子的话题上来,这篇文章的英文是Axiogenesis,不仅代表了轴子起源说的含义,其中genesis还有创世纪的一层含义存在,如果真如文章所述,那么现在的宇宙万物就确实是轴子场在大爆炸过程中所达成的创世纪,我们自身的存在就变成了轴子存在最有力的证据,这不就是寻找轴子最有趣,最出乎意料的实验吗?
轴子起源说
三、凝聚态物理中寻找轴子的有趣实验
轴子在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之后,实际上是对传统麦克斯韦方程组进行了修改,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磁电效应的产生。而在凝聚态物理中,拓扑的引入可以等效的产生同样的效应,从而导致与轴子相同的效果。 这种等效替代实际上就是在材料的动量空间,材料的一个个原子堆砌成的小小宇宙中,找到了轴子的存在。
拓扑磁电效应
这种情况在凝聚态物理里面已经司空见惯了,物理学家们已经把狄拉克(Dirac)费米子,外尔(Weyl)费米子,马约拉纳(Majorana)费米子,斯格明子(skyrmion)等等粒子概念先后引入了凝聚态体系当中,这其中包括在粒子物理里还未发现的许多粒子。因此,凝聚态物理给这些新粒子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舞台,这其中就包括轴子。
外尔半金属态和轴子绝缘体态
轴子在凝聚态物理中表现为一种轴子绝缘体,相关材料内部的电子不表现出宏观导电性。 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3] 就介绍了外尔半金属 (TaSe 4 ) 2 I 中电荷密度波表现出轴子的性质。另外,轴子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密切相关的,轴子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施加磁场,改变材料中的自旋极化,系统的拓扑状态就会相应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这两种具有不同拓扑性质的绝缘态之间相互转化。
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和轴子绝缘体,以及它们通过磁场相互转变的过程
在实验中,掺杂磁性杂质的拓扑绝缘体的复合结构中也发现了轴子绝缘体的存在。最近清华大学王亚愚老师的研究组在磁性拓扑绝缘体材料 MnBi 2 Te 4 中发现了很强的轴子绝缘体态 [4] ,把凝聚态物理中的轴子现象的研究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四、结语
轴子这个概念从1977年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快半个世纪了,不管是高能物理中对真实轴子的探寻,还是凝聚态物理中对等效的轴子绝缘态的寻找,科学家们都提出了诸多脑洞大开预想,并且也开展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实验。相信大家已经充分了解轴子这个神奇的概念了,如果有一天轴子被发现的话,那就证明科学真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而我们总能在其中发现有趣的物理,从而得到无穷的快乐。
参考文献
作者:Cioran
审稿:刘广同
欢迎所内师生通过“物理所网上办公平台”投稿!方式如下:登录“办公平台”→“办事大厅”→“综合处事务”→“科普文章投稿”。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物理定律告诉你:表白可能巨亏,分手一定血赚
2. 震惊!昨天你们立起来的扫把,甚至真的惊动了 NASA
3. 酒精和 84 消毒液到底能不能一块用?
4. 一次性医用口罩是怎么做出来的?如何消毒?
5. 数学好玩个球啊,这支豪门球队用一群数理博士横扫球场
6. 「测温枪」到底是怎样测出你的温度的?
7. 等量 0 度水和 100 度水混合能得到 50 度水吗?
8. 人类为什么喜欢亲吻?
9. 病毒从哪里来?
10. 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
4. 中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这有多厉害有何意义
据媒体爆料,中国在“稳态强磁场技术”这个世界上仅仅只有美国,法国,荷兰,日本和中国5个国家具有的技术上去得了重大的突破,据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中国的此次的重大突破,让我国科学家直接打破了美国保持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的磁场记录的历史,直接创造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的历史记录。无疑这预示着我国在成为世界的舞台上的世界级强国又迈出了一步,在这“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国际舞台上的领先产生水平。
我国在此技术上产生巨大突破,那么也就预示着我国在电源以及各种导体和科学研究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甚至在某些层面上已经超越了美国,并且在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未来的某些年我国或许能引领世界科技的脚步发展也未尝不可能。
5. 河南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在荥阳-
3月17日,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开工仪式在荥阳市广武镇举行。该项目是河南省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是河南省 科技 创新发展上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喜事,标志着河南省对接国家战略 科技 力量体系、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了解,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建设项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也是国际上第一个拥有产业核心功能的超强激光应用研发平台。
超短超强激光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能在实验室里创造出之前只有在恒星内部、黑洞边缘才能找到的极端物理条件。超短超强激光的发展不仅推动一系列基础学科及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也将促进相关领域新技术变革及新产业的诞生。
“可以把‘超短超强激光’看做是一个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既可以 探索 未知的物理领域,又可以将其应用在医疗、精密加工等领域,取得各领域的全新突破性科研成果。”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实晓辉告诉记者。
他举例,在医疗领域可以利用超短超强激光尝试“质子刀”新方案,或许可以 探索 出全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
该项目采取“郑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模式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由郑州大学为主负责”。该项目总估算8.77亿元,其中不包含土地费、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等费用。
2022年1月6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工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等。3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2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提到,开工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等。3月14日,河南省发改委出台《河南省扩大有效投资十条措施》中,强调抓好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省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
有行业人士认为,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作为河南省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也可以看做是河南省未来建设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的首个“后备力量”。
通过建造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人类 探索 自然奥秘的能力,有力推动基础前沿研究和综合交叉 探索 ,可以为我国高新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关键的手段。作为国家科研基础设施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世界各 科技 强国争相投入。
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成为抢占未来 科技 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体现了我国 科技 向原始创新大步迈进,也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早期我国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北京,2010年以来,上海、深圳、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始大规模布局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设55个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
《河南省“十四五” 科技 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支机构),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7个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
6. 高温内压疲劳爆破实验装置是台什么样的检测设备
高温内压疲劳爆破实验装置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与板卡数据采集系统相融合,全自动控制的液压系统,专门针对承压管路或者其他承压部件来设计制造的高温内压疲劳爆破实验装置。
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实验工况具有高温、高压、高精度、压力疲劳、应变疲劳等特点,系统一共分为铅铋合金介质大管件疲劳试验模块,铅铋合金介质小管件爆破和疲劳试验模块,铅铋合金介质大管件爆破试验模块,水介质大管件疲劳试验模块,水介质小管件爆破和疲劳试验模块,水介质大管件爆破试验模块,水介质常温高压外压坍塌试验模块、水介质高温低压外压坍塌试验模块共八大模块。
1.通过界面设定、程序控制,在试验结束或异常时能自动停机或报警;能满足高温内压疲劳爆破实验装置长周期实验要求;
2.设备运行前能设定试压工艺参数,包括试验压力、温度、试验时间等相关参数;
3.适用于Windows试验平台下操作,与控制系统配合,可控制试验系统完成高温内压疲劳/爆破试验测试、常温内压疲劳/爆破试验测试、外压坍塌试验测试等,软件自成体系,与控制系统高速数据通讯,在控制试验系统工作的同时,实时采样绘制符合试验要求的各类试验曲线,并独立完成各类试验管理、数据存储、试验报告打印等功能。
4.能导出Office、Excel、TXT文档格式的试验报表,并可自由编辑;可根据所提供报告模板,自由编辑以及自动生成试验报告;
5.具有压力微调功能;试件膨胀引起试验参数变化时,可进行补偿修正等;
6.具有试验中断保护功能;因某种原因必须中断试验,再次试验时可以继续当前的试验;
7.对试验的相关设置参数进行保存,便于做相同试件、相同标准的试验时直接提取试验参数,不需再进行设置;
8.能够对当次试验出现故障的时间与性质、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记录。(注意,计算机关闭后不再记录上一次开机时的操作过程);
9.数据采集系统留有足够的扩展接口,以便日后在实验过程当中添加相关所需要的传感器;
10.安全措施:具有液位报警、泄漏报警、异常报警、过载保护、高温报警、紧急卸压、预置疲劳次数到、试件断裂等报警停机功能;
1.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完全满足其规定的工作,其试验压力、温度、应变、疲劳次数、等信号能精确、连续地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采集;
2.具有RS-485通讯界面,能够实时监视试验过程,更好的控制试验过程;
3.采用Lab VIEW开发专用的控制软件,能实现多通道闭环控制;试验过程全自动控制、自动测量等,具有专业性好、可靠性高、升级简易等特点,并可随着试验机测控技术的发展和试验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升级完善;
4.具备良好的稳定性、重复精度、噪音低、密封性好;
5.设备主要元器件采用行业内标准通用型号,货源可追溯程度高,成本低廉,降低了设备使用成本和耗材成本。
6.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压力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试验舱及工装夹具都可以独立地进行操作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进行设备的调校和维护。
7.软件设置有安全报警功能,在设备出现压力下降过大,压力超高、温度超高等其他异常情况下,设备可以自动停机。
8.试件破裂后压力迅速下降,自动停止加压,即试件破损后自动停机保护功能,最大限度保证人身安全。
9.采用LABVIEW开发的专用控制软件能实现多通道闭环控制,完成试验过程的全自动控制、自动测量等功能,具有专业性好、可靠性高、升级简易等特点,并可随着试验机测控技术的发展和试验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
10.试验机除完成一般疲劳、爆破、坍塌试验外,还可以完成循环加载,循环脉冲等一机多用;
11.采用进口压力传感器,测量精度高,保证了长期工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压力传感器在工作时间,保证其输出值(实时测量值)与设定值一致,存在误差时,能够自动识别并修正;
12.试验机主机、控制系统采取了屏蔽措施和良好的接地技术,因此本机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13.自动化程度高,主控系统采用NI 高速控制器控制,抗干扰性强,稳定性高;软件采用Labview软件开发,画面生动,便于二次开发;自动建立试验数据库,可随时查询、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14.本机具有超载保护功能,设备压力标定功能,长时间使用后,压力传感器出现漂移时,可以通过软件的调节,将传感器调节至零位。
高温内压疲劳爆破实验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一共分为大管件疲劳(高温-铅铋合金)模块、小管件爆破/疲劳(高温-铅铋合金)模块、大管件爆破(高温-铅铋合金)模块、大管件疲劳(常温-水)模块、小管件爆破/疲劳(常温-水)模块、大管件爆破(常温-水)模块、常温高压坍塌(水)模块、高温低压坍塌(水)模块八大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独立运行,相互间采用共同的元器件组成,在相应的阀门切换以及不同逻辑控制下实现了高温内压疲劳爆破实验装置的各项试验。
各模块总体按两种介质划分,铅铋合金在高温环境下和水介质在常温环境下的疲劳/爆破试验、在常温高压下和高温低压下的坍塌试验。两套介质试验系统彼此独立,不存在更换介质混淆导致的介质变化工况。
设备总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7. 中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有哪些价值以及意义
首先对于强磁场的能力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稳态强磁场实验设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反映了一个国家利用建造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最先进的强磁场技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进入“建设运行”阶段。该装置内置的磁体和系统已陆续投入开放运行,供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45.22万高斯的成就,意味着中国操控磁场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磁场越强,看得越清楚,越有助于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更好地为人类发现自然规律和开发新技术的条件。
要知道稳态强磁场是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稳态强磁场实验的混合磁体创造了45.22万高斯磁场的新世界纪录,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万多倍,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现象,研究磁场新规律事情。
8. 我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具有怎样的意义
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了重大突破,创下了场强45.22万高斯的记录,甚至已经超越了保持了23年的45万高斯的世界纪录。这一突破首先意味着我国该项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次在此过程中科研团队付出的努力也激发着新一代科研人员的热血,最后也为继续探索科学提供了前沿工具,鼓励我们积极探索相关领域。
更重要的是,2017年时我国刚刚拥有这项技术,仅能研发出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位列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但正是因为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项目的投入、技术的创新才让我们成功打破世界记录,成为世界领先。
9. 考研难度比较:北航/西工大/中科院
看专业了,如果你要报的是北航或者西工大的优势专业,那么中科院容易些。如果你报的是这两个学校一般的专业,西工大好考的多。进北航希望不大,除非你成绩非常突出,并且在北航有关系。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钱学森、钱伟长为第一任正、副所长;郭永怀副所长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为郑哲敏、薛明伦、洪友士、樊菁、秦伟,现任所长刘桂菊。
力学所设有5个实体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
力学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
力学所共有在职职工49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4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80余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8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科研条件:
1、科研设备
力学所拥有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油气水三相流模拟实验装置、微重力落塔、流固土耦合力学实验系统平台、激光制造工艺力学实验研究系统、JF10氢氧爆轰高焓激波风洞、纳米薄膜光谱成像仪等特色科研装备。
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系列材料试验机、纳米力学测试系统、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PIV测试系统、系列高速摄像机、一级轻气炮与霍普金森杆、激光智能制造平台、高能冲击磁控溅射等离子体发生与成膜控制平台、航天有效载荷热力环境试验平台及微重力落塔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配套实验平台。
2、馆藏资源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图书馆1956年由首任所长钱学森先生创建。据2016年9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岩土力学、生物力学、热学-力学、能源和环境中的力学、流变学等为主,也适当搜集了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技术科学、电子学等)书刊。
共有外文图书18600余册,中文图书17000余册,中文刊合订本5800余册,西文、日文、俄文期刊合订本25000余册。中文现刊50余种,外文现刊60余种,报纸16份。多种力学类核心期刊收藏齐全。资料室收藏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和内部资料等。
力学所开通了ISI Web of Knowledge、Elsevier、Springer等30余种网络数据库,并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立了全文传递服务。中西文图书和期刊可全天候网络查询。研究所与国内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科院力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