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和书籍有关的装置艺术
之前把 Kindle 借人体验,对方表示除了「非常像纸书」外,也没有什么感想。从书本身来看,书的内容、字体、排版、装帧,书的结构和材料,都可以拿来做文章,比如 artist’s book gallery [艺术家手制书] 。结构可以折叠立体,字体排版可以为所欲为书,结构和材料更无限制,只要能拼成书的样子即可。国内有像朱赢椿、皇甫珊珊设计的《虫子书》 (豆瓣) 等。作为创作 / 传播媒介,书是最方便——却未必是最高效的手段。在物料触感依然重要的今天,撑开一本书时,心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份敬意。之前说是实体书店式微,后来逛购物商场,依然能找到一间装修明亮的书店。入口摆放着颇有品味的畅销书,辅以咖啡厅和文房具,收益似乎不是问题。怎么样才算是一本书呢?只有一页算是书么?怎样的书算装置[这个问题不重要]。自出版 / 地下杂志 / 独立杂志 [Zines] 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也许在外形上不及正规出版社光鲜,内容没有专题书籍丰满,但却是个人研究创作最称手的媒介。不一定非要像劳森伯格这样把书当砖使。
㈡ 你认为有哪些和书籍有关的装置艺术
瑞士人 Hans Ingold 发明了 Compact Shelving [密集书架],利用地面轨道推移,的确节省了空间。不过找书时内,那种漫步其容中,偶遇佳作的机会就减少了很多。一眼望去, 仓箱可期的感觉也淡了不少。可见人们对书籍的感情不止于获取知识的工具。很多人对古籍善本的爱好,一部分来自于它朴素却富有内涵的外表,不过也仅止于外表所营造的气氛。这种气氛所带来的愉悦感与漫步在宜家、品牌店、购物商城、沃尔玛、博物馆、公园、景区的感觉是一样的。实际上每个人真正阅读的书,累积不会超过一个书架。但这种气氛依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