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CT装置中滤过器的作用

CT装置中滤过器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1-03 09:27:10

A. CT检查成了“家常便饭”,可你了解它吗

CT几乎可以检查人体的所有器官,几乎成了医院的“标配”。研究机构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采购了大约4000台CT,目前CT保有量2万多台。根据笔者观察,许多成年人都做过CT检查,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对CT检查存在的潜在风险知道得更少。

1.CT发明离不开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提到CT,有一个人无法越过,这个人就是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1845年-1923年),没有他发现X射线,就不会有CT的发明,CT是在X线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于当年12月22日拍摄出人类 历史 上第一张医学X光片,X线诊断技术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由此,伦琴被尊称为“放射诊断学之父”。

由于人体各组织的密度不同,对X线的吸收率也不相同,这样,X线穿过人体组织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在胶片上的曝光度就不同,这就出现了灰度变化,由此形成影像,根据该影像,就能诊断出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为永久纪念这位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巨匠,欧洲放射学会、北美放射学会、美国放射学会联合决议,把伦琴发现X线的日期11月8日定为“世界放射学日”。伦琴也上了美国科学家麦克·H·哈特精心编排的“ 历史 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他在该榜单上名列第71位。

2.美国医生奥尔登多夫创建CT理论

读者会问,“CT”就是两个洋文字母,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CT”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是“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的意思。正如上文所讲,CT技术的基础是X线,所以,这项技术更完整的叫法是“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ray CT)。

早在1959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威廉·亨利·奥尔登多夫 (1925年-1992年)便有了用X线对人体头部进行断层扫描的想法。X线断层扫描时,接收器收到衰减了的X线后把它转变为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交给计算机计算,然后逆转过来,把计算机计算后的数字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转变成影像,这样就可以通过再建的影像检查颅脑病变。这便是CT的基本原理。

1961年,奥尔登多夫在家中研制出了一个很粗糙的CT原型机,该原型机大部分部件取自家庭废弃物,如儿子的玩具火车、留声机转盘、闹钟等,并针对该项研究发表了论文,同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1963年10月,美国专利局批准了奥尔登多夫的CT专利。

后来,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教授阿兰·麦克劳德·科马克(1924年-1998年)对奥尔登多夫提出的CT理论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新的计算机算法,因为让CT从理论变为临床应用的关键还是数学问题。

奥尔登多夫找了多家公司生产CT,但都没有人愿意投资生产它,因为生产这个机器成本太高,而且当时也被很多人认为临床用途不大。由于找不到厂家生产,奥尔登多夫也就放弃了继续推动CT商业化的想法,改行从事别的科学研究。很遗憾,奥尔登多夫距离把CT推向临床应用仅一步之遥。

为纪念奥尔登多夫为CT理论创建作出的卓越贡献,美国神经影像协会设立了“奥尔登多夫奖”,每年评选一次,奖给那些在CT临床诊断、核磁共振、光子扫描以及电子扫描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临床CT发明人戈弗雷·纽博尔德·亨斯菲尔德

3.英国百代唱片公司开发临床CT

英国百代唱片公司(EMI,也制造电子产品)工程师戈弗雷·纽博尔德·亨斯菲尔德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于1971年9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被应用于临床的CT,并把它安装在伦敦附近温布尔顿的阿特金森-莫利医院。当年10月1日,他与放射科的一名医生共同操作这台CT,为一名脑瘤患者进行了头部CT扫描并获得脑颅影像。

世界上第一台临床CT检查时,X线在180个角度上(间隔1度)对脑颅扫描,每次扫描用时大约5分钟,但计算机重建影像计算却要花费2.5个小时。由此可见,CT后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的发展,因为它依赖于计算机的计算速度。

百代唱片公司研发的临床CT获得成功,并很快量产投放市场,第一代CT就叫“百代唱片扫描机”。1973年,百代唱片公司因研发出临床CT获“女王技术发明奖”。

有人认为,百代唱片公司能搞出CT来,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乐队(也叫“甲壳虫乐队”),因为百代唱片公司从发行披头士乐队唱片上收入颇丰,这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CT研发以及后期的商业化,有人说:“CT是披头士乐队唱出来的。”

亨斯菲尔德与科马克作为临床应用CT的共同发明人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这个诺贝尔奖颇有争议,因为CT理论的创建者奥尔登多夫未能获奖,很多人撰文为他鸣不平。

4.CT不断更新换代

上文已述,初期的CT扫描很慢,基本上只用于颅脑扫描。1974年,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史蒂文·莱德利(1926年-2012年)研发出全身CT,从此,CT可以检查人体的任何部位。

1989年,螺旋CT问世,扫描速度大大提高。1998年4层螺旋CT诞生,即X光管绕身体一周可同时获得4幅断层影像,进一步提高了扫描速度,扫描精度也随之提高。

螺旋CT是相对于常规CT而言的。常规CT的X线管在扫描架内作往复运动,即X线管旋转一周扫描完一个断层就要停下来,向前移动设定的距离扫描下一个断层,以此类推,直至把要扫描的部位扫描完,而且用电缆供电,容易缠绕,扫描速度提高遇到瓶颈。螺旋CT则不同,X线管在扫描架内不间断旋转,边旋转边前进形成螺旋运动,就像把螺丝母拧到螺丝上一样,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同时,螺旋CT通过滑环供电,不存在电缆缠绕问题。

2007年,日本东芝公司研发出320层螺旋CT,并于2010年升级为640层,一次CT扫描可在一秒内完成,并实现了容积扫描。螺旋CT后又出现了双源CT和能谱CT等不断更新换代的CT。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CT生产厂家是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电气、日本的东芝和日立。

CT属于精密仪器,在CT设备上,看上去最简单的扫描床的定位精度误差要求不得超过0.1毫米。CT所需要的三相交流电压为380伏,正负误差不得超过38伏;频率为50赫兹,正负误差不得超过2.5赫兹。机房温度为18 -22 ,湿度为40%到60%。

现在的CT都是高度智能化的,操作人员将基本参数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扫描和图像重建,无需人为干预。即便是CT出现一般故障,计算机自检系统也会自动排除,如果自检系统无法自动排除故障,则通过互联网与维修中心连接,由维修中心对设备进行远程诊断,排除故障。

头部和颈部CT血管造影(VR)

5.CT是如何扫描成像的

普通X片是人体各器官组织叠加在一起的透视照片,给某些病灶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CT属于断层扫描,人体组织无重叠,影像分辨率高,便于诊断,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CT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扫描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图像显示存储系统。扫描系统最复杂,部件包括X线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准直器、滤过器、数据采集系统、扫描架、扫描床等。

CT扫描时,要把人体某一断层分成若干个成像单元,X线围绕这个断层旋转,另一端的探测器便接收到每个成像单元上衰减后的X线,并把它们转换成电流信号,再把这些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供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单元上X线的衰减值;然后再逆转过来,把计算机计算后数字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继而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这些光信号形成不同灰度的像素,这些像素按矩阵排列就构成了CT影像。CT影像可储存在硬盘、U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上,当然,也可激光打印出来。

矩阵越大,被分割出来的单个像素面积越小,成像越细腻,越便于诊断。

读者也许会问,X线的衰减是如何计算的呢?

X 线穿过不同物质的衰减系数是不同的,水的X线衰减系数为1,空气的X线衰减系数接近0。为了在CT扫描时便于操作,CT用的衰减系数单位是“亨氏单位”(Hu,取自临床CT发明人亨斯菲尔德的名字),简称“CT值”。水的CT值是0亨氏单位,空气的CT值是-1000亨氏单位,致密骨的CT值是+1000亨氏单位,人体各组织的CT值在-1000亨氏单位到+1000亨氏单位之间,跨度为2000亨氏单位。

人体组织密度越高,吸收的X线越多,CT值越大,再建的图像偏白;反之,人体组织密度越低,吸收的X线越少,CT值越小,再建的图像偏黑。我们从CT影像上可以看到,骨骼组织是白色的,而中空组织是黑色的。

6.CT有多种扫描模式并可得到立体影像

CT扫描和我们用智能手机拍摄照片一样,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如“Std”模式主要用于胸部、腹部和盆骨常规扫描;“Soft”模式主要用于密度相似器官扫描;“Lung”模式主要用于肺部扫描;“Detail”模式主要用于后部脊髓扫描;“Bone”模式主要用于骨骼细节扫描;“Edge”模式主要用于头部小骨扫描;“Bone Plus”模式主要用于头部细节扫描;“CE”模式主要用于血管造影。

CT既然是断层扫描,这就存在一个断层厚度的选择问题。断层厚度越薄,图像的纵向连续性越好,纵向空间分辨率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扫描断层越薄越好,主要还是根据检查部位和病灶性质而定,因为如果断层太薄,探测器接收到的X线光子数就少,这会降低分辨率。断层厚度通常在零点几毫米到几毫米之间进行设置。扫描器官越小,设置的层厚越小;反之,扫描的器官越大,设置的层厚越大。

读者读到这里可以想象得到,CT虽然是断层扫描,但如果把这些断层影像依次摞起来,就可得到三维影像,这也叫“容积扫描”。有了容积扫描,便可以实现仿真成像,即不通过内窥镜,用CT便可清楚地观察到人体器官管腔内部情况。

7.CT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

CT检查对患者的伤害主要来自X线,X线致癌,而CT检查是各种影像检查中X线剂量最大的。一次标准模式CT扫描X线剂量是拍X光胸片的700倍,这个剂量相当于人在自然环境中吸收的两年X线剂量总和。CT检查越频繁,患癌可能性越大。

2013年3月,哈佛大学医学院网站发文称,美国每年有7000万次CT临床检查,其中不少是非必要的,文章建议患者尽量避免CT检查,如有可能,选择替代检查方法。

美国放射医学院建议,一个人一生接受的X线医学检查剂量不应超过100毫西弗,大致相当于25次标准模式CT检查。当诸如癌症治疗检查时,一次CT检查X线剂量就会超过100毫西弗,这就意味着,在尝试治疗已有癌症的同时,也在诱发新的癌症形成。

当然,由于被X线照射后患癌需要一定的周期,年龄越小接受CT检查患癌可能性越大。65岁以上的人接受CT检查患癌可能性极低,因为X线诱发癌症大约需要20年,如果65岁接受CT检查,再过20年才有患癌的可能,这时已经85岁了,可能在患癌前就去世了。

X线剂量与图像质量成正比,这就需要在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折中,不能一味追求图像质量而加大X线剂量,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CT检查时还应注意对生殖腺、甲状腺和眼睛进行保护,孕妇、婴儿不宜接受CT检查。

另外,增强CT扫描时,有的患者会对造影剂起过敏反应,同时,造影剂也会伤害肾脏。

鉴于CT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公众应了解这些常识,医生也有责任对患者说清楚CT检查的利弊,避免滥用CT检查,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和 健康 风险。

文、部分供图/硕宽

B. 净水器的ct滤芯是什么

清洁作用。
净水器ct滤芯里面一般都是KDF以及活性炭,滤芯是使受到污染的水被洁净到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状态,也就是使水达到一定的洁净度。除去水中的固体颗粒,杀灭细菌、滤除有害化学成分。
净水器也叫净水机、水质净化器,是按对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平时所讲的净水器,一般是指用作家庭使用的小型净化器。其技术核心为滤芯装置中的过滤膜,主要技术来源于超滤膜、RO反渗透膜、纳滤膜三种。

C. 简述CT中准直器和滤过器的作用

准直器:

前准直器:减少对病人的辐射剂量,限定扫描的空间范围(层厚)

后准直器:减少进入探测器的散射线

滤过器:吸收掉低能的软X线光子,均衡X线光子的能量

自准直仪(准直器)是一种高精度测角用的精密光学仪器。它广泛用于测量导轨的直线性、精密平板的平面度、基面之间的垂直度和平行度、精密轴系的晃动误差等;同时还可以来测量各种棱镜的角度差和平镜的平行差以及测量检验各种棱镜、平镜与装配基准面之间的角度误差。

(3)CT装置中滤过器的作用扩展阅读:

采用复合散射过滤器或采用散射补偿箔(Compensating Foil)措施,亦可保证均匀的剂量分布,无需用限束器器壁散射电子,所需辐射野面积由光阑控制,限束器低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患者受挤压的危险大为降低。

为降低限束器的重量,通常就用辐射头中上下两对次级准直器作初步准直使用。由于限束器低部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半影比完全接触皮肤要略大一些,但在靶区所在深度,侧散射的影响远大于限束器低部间距的影响。

D. 什么是对称分量滤过器麻烦大家了!

对称分量滤过器是一种能从三相全电压或全电流中滤出正序、负序或零序分量的装置。当输入端引进三相系统的全电压或全电流时,输出端即可得到引进电气量中存在的某一个相序分量,或某两个不同的相序分量,或与复合相序分量成比例的电气量。如果在输出端接入执行元件,则当输入端出现与滤过器特性相应的相序分量时,滤过器即向执行元件输出功率以起动保护装置.
...........
请给我加分谢谢,我找了10分钟才找到的~

E. 简述ct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CT机的构成
第3代CT机的组成模型如图-14所示。

图3-14 第3代CT机组成模型

(1)扫描床 扫描床是完成扫描任务的运载被检者的工具,具有垂直运动控制系统和水平纵向运动控制系统,它能按程序的要求实现自动进出扫描架孔径,完成自动定位检测对象的扫描位置。
(2)扫描架 扫描架是CT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面装有X线球管、滤线器、 准直器、参考探测器、探测器及各种电子线路,扫描架能做旋转、前后倾斜运动,运动角度可达±20°~±30°,具有几何放大功能的扫描架还可以作直线运动,以改变球管和扫描物体之间的距离。
(3)高压发生器 它为X线球管提供正常工作电压(±80 kV)和球管灯丝工作电流。
(4)计算机系统 是CT机的心脏,是产生扫描运动、处理数据、重建影像的控制中心。
(5)操作台 控制整机电源通断,输入工作指令,拷贝扫描数据,根据诊断要求对影像进行各种技术处理,例如放大、病灶体积测量、三维成像等。
(6)照相机 作扫描机的最后输出终端,扫描数据以胶片作为永久保存的方式。
(7)其他 包括大磁盘系统、磁带机、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机等.

F. CT后处理功能有哪些

其中主要包括图像处理技术和图像测量及汁算技术。测量和计算内容主要包括:CT值、长度、距离、周长、面积、体积(容积)等数据。
改变窗宽窗位也可以呈现不同变化。
1 窗口技术
窗宽窗位的调整是数字图像后处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内容,又是图像显示技术中最重要的功能。正确选择和运用窗口技术是获得优质图像和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手段。
2 图像放大、减影和滤过
在图像显示中,为观察微小病变和细微的解剖结构,可采用放大技术。图像放大有2种形式:一是放大扫描,即缩小扫描野;二是电子放大。后处理中的图像放大不同于扫描时放大,它是一种电子增强的放大,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图像的清晰度也随之下降。另外,放大的图像还需适当调节窗宽窗位,以利于更好地观察图像。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图像放大,常用方法有2种:一是使用光标(+)移到要放大图像的中心,输入放大倍数,即可得到相应倍数的放大图像;二是直接用方框放大,方框越小,图像放大越大。
减影一般需在2幅图像间进行,通常选择一幅图像作为减影像,另一幅作为被减影像,将2幅图像相减,即得到有减影效果的图像。滤过处理可单幅处理,根据滤过的效果不同有平滑、平均、边缘增强和阴影显示等。滤过的方法是计算机采用不同的图像算法对图像重新进行处理,以达到某种效果。上述3种方法中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图像放大,通常是为诊断的需要,用以弥补扫描时的某些不足。
3 多方位和三维重组
多方位和三维重组也被作为图像的后处理,实际上它们都是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上,经图像后处理后的不同方式显示图像的一种功能。一般根据需要,横断面图像可组成冠状面、矢状面、斜面或任意曲面的图形,这被称为多方位重组。多方位重组的优点是:首先是能够观察到特定的解剖结构,其次是能够帮助确定病变或骨折等的范围大小,有助于诊断。而其最大的缺点是由于在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中重组,其图像质量受横断面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在三维重组方式中,通过横断面图像的重组可获得逼真的、立体感的显示。这种组建方式和多位重组一样,都需在薄层扫描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图像,通常扫描层厚越薄,重组的效果越好。
目前,采用螺旋CT扫描进行多方位重组有很多优点:
(1)螺旋CT在短时间内的容积扫描,由于时间短被扫部位不易移动和容积数据的采集完整;
(2)螺旋CT可采用较厚的扫描层厚,而重建时可采用最薄的重建间隔,任意多次地回顾性重建,但病人的辐射量不增加。

G. 高压柜中CT 指什么,有何作用谢谢

高压柜中CT是电流互感器,用于保护的电流互感器,如进线高压柜、变压器用高压柜和母联高压柜,其变比常按额定电流的2倍或更高来选择,这样可以保障保护定值适中,保护精度比较高,在这个定值附近,既不会出现电流太小继电器或机构不动作,也不会出现电流太大使互感器饱和,达不到定值而不动作。

用于计量用的电流互感器,如计量柜,其变比常按额定电流或略高来考虑,但一般不会大于1.2倍额定电流;这样既可以保证小负荷时的计量精度,又可以在大电流时饱和,防止二次出现大电流而烧毁计量仪表。

当然,在电流互感器选择后,还要计算该互感器使用处的短路电流,据此校验电流互感器的动、热稳定性等,防止出现短路电流过大而烧毁互感器。

(7)CT装置中滤过器的作用扩展阅读

使用注意事项:

1)电流互感器的接线应遵守串联原则:即一次绕阻应与被测电路串联,而二次绕阻则与所有仪表负载。

2)按被测电流大小,选择合适的变比,否则误差将增大。同时,二次侧一端必须接地,以防绝缘一旦损坏时,一次侧高压窜入二次低压侧,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

3)二次侧绝对不允许开路,因一旦开路,一次侧电流I1全部成为磁化电流,引起φm和E2骤增,造成铁心过度饱和磁化,发热严重乃至烧毁线圈;同时,磁路过度饱和磁化后,使误差增大。

4)为了满足测量仪表、继电保护、断路器失灵判断和故障滤波等装置的需要,在发电机、变压器、出线、母线分段断路器、母线断路器、旁路断路器等回路中均设2~8个二次绕阻的电流互感器。

5)对于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装设地点应按尽量消除主保护装置的不保护区来设置。例如:若有两组电流互感器,且位置允许时,应设在断路器两侧,使断路器处于交叉保护范围之中。

H. 精密过滤器pqsc和ctah有什么区别

精密过滤器pqsc和ctah都是等级划分的代号!没什么区别!

精密过滤器为了能达到高精密过滤品质,采用了多层不同过滤材质,其中包含了硼矽酸盐的纤维层、玻璃纤维层、活性炭纤维层、多层不织布层及不锈钢网层。下面来了解下精密过滤器的特点。

精密过滤器特点

⒈高效能去除水、油雾、固体颗粒,100%去除0.01μm及以上颗粒、油雾浓度控制在0.01ppm/wt;

⒉结构合理,体积小、重量轻;

⒊带有防护罩塑胶外壳和铝合金外壳可选择。

⒋三级分段净化处理,使用寿命长。

精密过滤器精密等级:

P 空气管路过滤器 能滤除小至1μm的液体及固体微粒,达到最低残油分含量仅0.5ppm,有微量尘土和油雾。 用于A级过淋器之前作前处置之用;冷干机和吸干机在这以后,进一步增长空气品质。

Q 主管路过滤器器 能去掉除掉数量多的液体及3μm以上固体微粒,达到最低遗留油分含量仅5ppm,用于空压机,后部冷却器在这以后,其他过淋器之前,作普通尽力照顾之用;用于冷干机之前,作前处置装置。

S 超高效过滤器能滤除小至0.01μm的液体及固体微粒,达到最低残油含量仅0.001ppm,用于H级过淋和吸干机之前,起尽力照顾效用,冷干机在这以后,保证空气中不含油。

C 活性炭微油雾精密过滤器 能滤除小至0.01μm的油雾及碳氢化物,不含养分、尘土和油,无臭没有滋味。 起最终一道儿过淋效用,供一点务必运用高品质高品质空气的单位,如食物工业、呼吸、无菌包装等。


精密过滤器滤芯精细分级:

C 主管路过滤器

能除去大量的液体及3μm以上固体微粒,达到最低残留油分含量仅5ppm,有少量的水分、灰尘和油雾。 用于空压机,后部冷却器之后,其它过滤器之前,作一般保护之用;用于冷干机之前,作前处理装置。

T 空气管路过滤器

能滤除小至1μm的液体及固体微粒,达到最低残油分含量仅0.5ppm,有微量水分、灰尘和油雾。 用于A级过滤器之前作前处理之用;冷干机和吸干机之后,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

A 超高效除油过滤器

能滤除小至0.01μm的液体及固体微粒,达到最低残油含量仅0.001ppm,几乎所有的水分、灰尘和油都被去除。 用于H级过滤和吸干机之前,起保护作用,冷干机之后,确保空气中不含油。

H 活性炭过滤器

能滤除小至0.01μm的油雾及碳氢化合物,达到最低残油含量仅0.003ppm,不含水分、灰尘和油,无臭无味。 起最后一道过滤作用,供一些必须使用高质量高质量空气的单位,如食品工业、呼吸、无菌包装等。

I. 初中化学上过滤器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急。!

铁架台+铁圈,固定
漏斗+滤纸,过滤
玻璃棒,引流
烧杯,收集

J. 零序电压滤过器原理 零序电流滤过器原理

在大短路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后,就有零序电流、零序电压和零序功率出现,利用这些电气量构成保护接地的继电保护装置统称为零序保护。零序电流保护主要由零序电流(电压)滤过器、电流继电器和零序方向继电器三部分组成。

在三相四线电路中,三相电流的相量和等于零,即Ia+Ib+IC=0如果在三相四线中接入一个电流互感器,这时感应电流为零。当电路中发生触电或漏电故障时,回路中有漏电电流流过,这时穿过互感器的三相电流相量和不等零,其相量和为:

Ia+Ib+Ic=I(漏电电流)这样互感器二次线圈中就有一个感应电压,此电压加于检测部分的电子放大电路,与保护区装置预定动作电流值相比较,如大于动作电流,即使灵敏继电器动作,作用于执行元件掉闸。

这里所接的互感器称为零序电流互感器,三相电流的相量和不等于零,所产生的电流即为零序电流。

(10)CT装置中滤过器的作用扩展阅读:

零序电压原理构成的匝间短路保护可应用于各种发电机组,尤其是中性点没有引出三相六端子的发电机。当前的保护方式大都为由负序功率方向闭锁的零序电压匝间短路保护。

零序电压匝间保护的定值在现场整定中一般包括零序电压定值、专用TV0断线闭锁元件的定值、负序功率方向元件的定值三个部分。零序电压定值实际的整定中,国产的125MW汽轮发电机组,可取5~10V,国产的200MW及300MW的汽轮发电机,可取2.5~3V。

阅读全文

与CT装置中滤过器的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光驱如何改装机械硬盘吗 浏览:480
工具箱汉化smart 浏览:133
铸造除尘器为什么要做保温层 浏览:617
怎么看机械表要保养 浏览:517
小学生雕刻工具箱 浏览:417
k5仪表信息怎么调 浏览:936
青岛泰科阀门怎么样 浏览:277
地热总阀门开关拧不动怎么办 浏览:60
03仪表盘模式怎么换 浏览:284
ktv设备有哪些设备 浏览:191
关节轴承怎么安装使用 浏览:838
生产山楂糕需要哪些设备 浏览:91
机械表后面的飞轮是什么 浏览:163
怎么实现仪表盘ar导航 浏览:722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来 浏览:633
超声波仪器动态范围是什么意思 浏览:11
传动装置分析 浏览:263
风机与阀门连锁怎么实现 浏览:314
消防管道阀门抽检比例 浏览:313
矿用自动除尘喷雾装置生产工艺 浏览: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