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学到了什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第二单元《溶解》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2-6. 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第三单元《声音》3-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 强弱、高低、长短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3-1.音叉是一种 发声仪器 ,用来 调试乐器 和 测试音高 。3-1.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振动 。3-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 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音高 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 幅度 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 快慢(频率) 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3.拨动琴弦时, 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 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3-4.尺子伸出桌面越短, 发出的声音越 高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发出的声音越 低 。3-5.声音以 波 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 物体产生振动 ,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 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 不一样的 。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 不能传播 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 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的 耳廓 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 耳道 传到鼓膜,引起 鼓膜的振动 ,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 产生振动 。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 鼓膜 的振动。耳中的 听小骨 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 听觉神经 ——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7.耳朵是我们的 听觉器官 ,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 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 远离噪声 、 控制物体发声 。(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4-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 头、颈、躯干、四肢 四部分组成。4-1.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 同时参与、共同完成。4-1.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 直接观察 ,内部特点可以 借助一些工具 ,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4-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 骨骼 。骨骼 支撑着 我们的身体, 保护着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4-2.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4-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4-3.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 、 肺 等。4-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4-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4-3.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4-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4-4.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肺 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 血管 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4-4.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4-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4-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管、胃、小肠 和 大肠。食物被食管 运输 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 磨碎 和 分解 的,在小肠里被 吸收 。4-5.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4-6.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 牙齿、舌头、唾液 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我有 个)、犬齿(我有 个)、臼齿(我有 个)。4-6.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4-6.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4-7.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4-7.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4-7.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不要试卷)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1、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风和气温。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气变化时可以观测和预测的,一些动物或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特殊“气象预报员”。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小于1/4)、多云(7/10左右)和阴天(9/10以上)的标准。云分为积云(下小雨,棉花堆一样)、层云(扁平层状,下毛毛雨、大雨和雪)、卷云(纤细羽状,冰晶组成,不下雨)。
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是摄氏度0℃,测量一个地区的温度应该在室外、通风、阴凉处,一天中清晨6时左右温度最低,下午14时左右的温度最高。早上到下午14时这段时间中气温是逐步上升的,下午14时以后气温开始逐步回落。水结冰时,温度应在0℃以下。水沸腾时应该在100℃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力量。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13个等级,风速仪可以检测风的等级和速度,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天气日历中的风力等级也可以用简化的旗子来表示:无风、微风、大风。(风力等级表见科学书本第10页。)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装置,检测一天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降水的开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的口径大小不影响数据准确度,10毫米以下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100毫米为暴雨,100—200毫米为大暴雨,200以上为特大暴雨。
科学实验:
1、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点:
把温度计的拿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平视温度计内液面顶端,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2、小组制作一份天气日历,以后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测并作记录。
天气日历应包括: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用已学的天气符号)。日期不能少
简答题:
1、能用网状图表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书本第3页)
2、用什么办法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有雾等天气状况? (要画图)
3、你知道可以用哪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可以用文字或者画图表示)
4、会统计天气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如《科学作业本》第7页等。
5、会画气温变化折线图(曲线)或者柱状图,会分析图中数据。
2、溶解单元
科学概念:
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水能溶解固体(如食盐、高锰酸钾等)、液体(酒精、白醋等)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如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通过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食盐能溶解在水里的多少与水的多少有关。一般100ML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食盐。如果一杯浓盐水的底部有一些再也溶解不了的食盐可以通过加水的办法在增加溶解的食盐的量。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
科学实验:
1、过滤实验
需要材料:方座支架、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漏斗下部 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2、怎样加快溶解?
(1)比较搅拌与不搅拌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两个烧杯、玻璃棒、水
相同条件:水量、水温、盐量、观察时间一样
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2)比较加热与不加热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两个烧杯、水(热水和冷水)
相同条件:水量、盐量、观察时间一样,都不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加热、一杯不加热
(3)比较碾碎和不碾碎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一份粗盐,一份细盐)、两个烧杯、水
相同条件:水量、水温、观察时间一样,都不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中加细盐、一杯加粗盐
3、液体与气体的溶解。
要点:注射器向外拉的时候气压减小,气泡析出(变大,变多)
注射器往回推的时候气压增大,气泡消失(变小直至消失)气体溶解入水中
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仪器准备:量筒、天平、药匙、玻璃棒、食盐、记录单
过程:1、用量筒取水100毫升。2、用天平分盐2克每份。3、放盐,搅拌加快溶解,溶解一份再放接下去一份。4、一直放,直至出现不能溶解,在数盐的份数,然后减掉不能溶解的那份。
结论:100毫升水中一般可以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
5、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
实验仪器:石棉网(均匀受热)、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三角架(支撑)
析出的食盐不能品尝,检验的办法:析出的结晶可以再次溶解与水中则证明这个是食盐
6、使用酒精灯的的注意点:
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
熄灭的时候不能用嘴把火吹灭,而应该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盖一次。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简答题:
1、面粉溶解了吗?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没有溶解。(用同样的办法回答食盐和沙子是否溶解)
2、海水怎么变成盐?
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就可以析出盐。
3、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
蒸发或者暴晒(会写简单的步骤)
4、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请根据你做过的实验结果判断: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酒精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水也可以无限的溶解在酒精中,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一定的,他的溶解取决与水的多少,水多则溶解的多,水少则溶解的少,所以食盐并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3、声音单元
科学概念:
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量音高。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位置是赫兹。
声音以波的形成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真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只能看见振动但不能听见声音,所以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耳道传递声音到内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经常用MP3等物品会损伤耳朵,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器官。
小常识: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科学实验:
1、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实验。
(1)、先预测音高的变化及理由,(2)实验,确定尺子伸出桌面不同长度下的音高变化:如:高、较高、较低、低等,(3)记录每次的音高变化,(4)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1)、先预测声音在哪种物质中传播的快,(2)实验,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3)记录数据,(4)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3、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变响的方法:加大音量、发声物体接近发生罐
变轻的方法:减小音量、发声物体远离发生罐、用物品盖住发声罐、用手捂住等
简答题:
1、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声音到耳朵里的。
2、人们控制噪声的方法?
控制发声物体的音量、植树、做防护屏
3、1号、2号、3号、4号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请你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高 较高 较低 低
4、填图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个振动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在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4、我们的身体
科学概念:
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人体外观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起着支撑身体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的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知道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我们的呼吸平静时一般为每分钟20次左右,心跳为每分钟80次左右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养分和氧气。
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在口腔中会被消化部分淀粉,然后经过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并消化掉部分蛋白质,大部分的营养在小肠里被吸收,然后转入大肠中,食物在大肠吸收少量的水分和纤维素然后排出体外。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老人们常说
“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科学实验:
选择一个活动会用气泡图表示有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见科学书本65页
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示描述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 见科学书本78页和79页。
简答题:
1、为什么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
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氧气。
2、为什么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会增加?
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新鲜血液。
3、写出运动对我们身体的一些好处?
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会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增强体质、
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等
4、举例说明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的联系。
呼吸器官提供氧气给运动器官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提供养分给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
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消化食物时,也会消耗氧气的。
⑶ 急求:科学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的各部分名称及过程。
一贴:
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一般在将滤纸贴在漏斗壁时先用水润湿并挤出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
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
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的话,被过滤的液体会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直接流到漏斗下边的接受器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三靠:
一是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
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
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
⑷ 在过滤盐的实验中有什么科学器材
普通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铁圈,滤纸
原理
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实验仪器
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含铁圈)、滤纸。
操作要领
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见图)
过滤布袋
一贴
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
(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二低
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防止液体过滤不净。)三靠
1.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
过滤海绵
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
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⑸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水里有什么实验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⑹ 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有哪些
小学科学实验器材分6个种类,类别如下:
1、计量仪器:量筒,托盘天平。
2、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
3、可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普通烧瓶,蒸发皿,坩埚。
4、加热仪器:酒精灯,石棉网。
5、存、取物质的仪器:试剂瓶,滴瓶,胶头滴管,药匙,集气瓶。
6、其他仪器:铁架台,研钵。
科学实验一般包括五个环节: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原理和方法,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和装置,确定具体实验步骤,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小学科学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先要自己做一次。
2、实验前要讲清安全问题。
3、实验时要分好组、选好组长、明确操作手,记录员。
4、教师要讲清操作步骤。
5、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现象。
6、实验后要注意仪器的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