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风动装置的设计基于什么原理
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的机械及装置种类很多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用于生产自动化、
机械化的气动元件大量涌现。
产品的特点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机械化工具的基本原理。
任何生产过程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善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并减轻劳动强度。
为此,风动工具的设计及制造应满足下列各项要求:
①重量要尽可能地轻;
②使用方便;
③工作可靠;
④保证工作安全,
⑤便于检修;
⑥要经济,也就是单位功率的耗气量要降到最低限度。
下面介绍风动马达
1、风动马达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用的风动马达有叶片(也称为滑动)、活塞和薄膜方式三种。(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是叶片风动马达、活塞风动马达)
风动马达是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转换为旋转机械能的装置。其作用类似于电动机或液压电动机。也就是说,输出扭矩用旋转运动驱动机构。
叶片风动马达与活塞风动马达特性比较:
叶片风动马达的高扭矩较小,活塞风动马达旋转的扭矩稍低,但风动马达比液压马达速度高,扭矩小。
2、风动马达的优缺点:
风动马达的特点是,与起到同样作用的电动马达相比,外壳轻便,运输方便;因为工作介质是空气,所以不必担心火灾。气动马达过载时,可以自动停止,保持供给压力和平衡。由于这种特性,风动马达在矿山机器或气动工具等中被广泛使用。
㈡ 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 实验记录
1)实验通知单 2)学生实验报告单 3)教师分组实验报告单 4)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5)仪器出借单 6)借还登记
㈢ 加湿器原理
1.家用加湿器
一般通过超声波将水雾化,雾化后的水蒸气通过风扇吹出外壳,从而达到加湿空气的效果。市电经过开关电源后,输出36V和12V两个电压。其中36V电源水汽雾化模块和12V电源风扇。电路中,D1和D2分别是缺水指示灯和工作指示灯;簧片开关是液位检测开关;RT1是一个电位计,用于调节雾的大小。02为核心,其外围电路为超声波发生电路。
2.超声波加湿器
超声波以1.7MHZ的高频振荡,将水雾化成1-5微米的超细颗粒。通过气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使空气湿润并伴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可以净化空气,增进健康,营造舒适的环境。
3.热蒸发加湿器
也叫电动加湿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水在加热器中加热到100℃产生蒸汽,由风扇送出。
㈣ 什么是风动装置艺术呢
简而言之 就是可以借助风来动的艺术品
㈤ 怎样制造风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思路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春天是个多风的季节,孩子们对"风"这种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 所以我们在室外组织了活动"好玩的风"。小朋友说,"我们把风搬到室 内,我们自己制作风"。于是我与幼儿共同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制作 风,并将这些计划画在记录表中,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收集材料。于 是,我们共同开展了"我们来制造风"的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多种方法。 2.能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的形式表达制造风的过程。 3.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感受风、寻找风的经验,并对如何制造风有了自己 的设想。 2.物质准备: (1)幼儿按照制造计划收集的扇子、电风扇、打气筒、气球、硬纸 板、布、吹风机、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树、大黑板、记录纸张。 重点、难点: 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各种方法。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前些天我们到外面找风去了,你到哪里找到风了呢? 幼儿:柳树、小草、头发、衣服。 教师:你是怎么发现风的? 幼儿:我看见柳树、小草、头发都动了,衣服都飘起来了。 幼儿分享自己关于"如何制作风"设计记录。 (1)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幼儿:我想用扇子扇风。 幼儿:我用手抓紧塑料袋的口,然后一捏塑料袋,就有风了。 幼儿:我想用打气筒打气,就有风了。 幼儿:我用吹风机,可以有风。还有用布扇。 幼儿:我用硬纸板扇,就能有风了。 (2)你为了制造风收集了哪些材料? 幼儿:我准备了扇子。 幼儿:塑料袋。 幼儿:气球、打气筒。 六fob'U/f.7乙。D(,Ln (3)怎么才能知道制造出风了呢? 幼儿:可以吹在脸上感觉一下,就知道有没有风了。 幼儿:让一个人来试就知道了,把风吹在脸上。 幼儿:可以用吹风机吹我们的门帘,如果门帘动了,就说明有风。 幼儿:还可以吹头发、衣服,如果动了就说明有风。 2.幼儿按照计划制造风。 (1)提出实验规则。 ①请幼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试验。幼儿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 到的材料进行试验,当你用完一样材料后要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 格中。 ②请将实验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 你是怎么样实验的,制造出风了没有。 ③有些幼儿的实验材料需要用到电,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 摸插销。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探究并及时支持。 情境一: +葛家佑在用布制造风的时候,用很小的一块布去扇高处的门帘,门 帘没有动。她很沮丧地回到座位记录。于是我请她再用布扇扇我,让我 感受一下有没有风,同时让她观察我的头发有没有动。她高兴地发现我 的头发动了。我又用布向葛家佑扇了扇,她马上告诉我她感觉到风了: "凉凉的。"于是高兴地把结果记录了下来。 情境二: 陈颀林用塑料袋实验时,直接把塑料袋的口部握紧,再用手捏塑料 袋,所以制造的风很小,几乎感觉不到。于是他请我帮他往塑料袋里吹 气,然后从吹满气的塑料袋中挤出了风,他高兴地说:"这回的风大多 了。"我问他:"你刚才是请别人帮助你制造风的,你想想有什么方法自 己就可以制造出风呢?"他想了一会儿,高兴地告诉我:"我想到好方法 了。"他用手拿着塑料袋再空中晃动,把空气装到塑料袋里再进行挤压。 "风来了!"他高兴地大喊,并将把实验的方法画了下来。 (3)幼儿分享制作风的过程及结果。 ①请幼儿借助实验记录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 颀林:我把塑料袋口这打开,然后这样(用动作演示,用塑料袋装 空气)。然后把口抓紧了,再一捏,就有风了。我在我画的实验下面打了 个钩,就是我成功了。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师一起做试验,有风,因为教师的头发都动了。 (边说边为别的小朋友扇了起来)我也画了个钩。 ②引导幼儿将制造风的记录贴在记录板上,同伴相互交流与欣赏。 3.教师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 吹气球,有的用打气筒打,用吹风机吹,这么多的方法,都制造出了风。
㈥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有哪些
原文地址:冀教版小学科学分组实验作者:小小红烛
分 组 实 验 (参考目录)
三年级上册
1、记下现在的我
2、吹乒乓球
3、观察蚯蚓
4、观察凤仙花
5、研究土壤]
6、观察水
7、改变物体的沉浮
8、小水轮转起来
9、空气占据空间
10、做风车
11、纸飞翼
三年级下册
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4、观察物体发声
5、做小鼓
6、水传声实验
7、制作小乐器
8、光传播实验
9、光的传播
10、影子
1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2、镜子反射光的路线
13、制造彩虹
14、色光混合实验
15、让小灯泡亮起来
16、制作开关
17、磁铁的性质
18、制作小磁针
四年级上册
1、做小吊车
2、记忆游戏
3、做沙盘]
4、玩小车
5、感受推和拉
6、自制重锤
7、让小球动起来
8、感受摩擦力
9、模拟昼夜形成
10、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变化
四年级下册
1、制作观测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
3、检测酸雨
4、使用天平
5、使用量筒
6、研究固体液体气体性质实验
7、测量固体的体积
8、化冰实验
9、冰水和水蒸气三者的变化实验
10、蒸发的快慢
11、凝结
12、雨的形成
13、种茄子
14、植物的生长
15、养小鸡
16、制作标本
17、固体液体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8、溶解
19、分离
20、物质混合分离实验
21、燃烧的秘密
22、变色游戏
23、生锈
五年级上册
1、种子萌发的条件
2、渗水实验
3、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4、研究根的作用
5、研究茎的作用
6、植物的向光性定向运动
7、测量水温变化
8、传热比赛
9、颜色与吸热
10、上升的空气
11、风的形成
12、热水变凉
13、岩石挤压模拟实验
14、地震模拟实验
15、模拟火山喷发
16、制作岩石标本盒
五年级下册分组实验2
1、拔图钉实验
2、杠杆平衡实验
3、轮轴实验
4、定滑轮实验
5、动滑轮实验
6、滑轮组实验
7、斜面作用实验
8、植物扦插压条嫁接实验
9、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10、自然力量对山脉影响模拟实验
12、沙洲形成实验
13、卵石形成模拟实验
14、钟乳石形成实验
15、金属性质实验
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
1、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2、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
3、做酸奶
4、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
5、食物发霉实验
6、风动装置的制作
7、电磁铁的性质实验
8、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
9、太阳炉的制作
10、太阳系模型制作
11、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
12、星空模拟
㈦ 冀教版科学六上《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第四课《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材料、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能量和植物与能量、动物与能量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运动与变化,维持着各种物体之间的平衡。能量的转化和控制促进了人类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技术的进步又为人类更好地控制、转化能量提高了条件。《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围绕能量转化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本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灯泡、摩托车入手,说明能量装置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活动1通过分析电吹风机等能量转化装置工作时所输入和输出的能量,认识几天的能量转化装置是怎样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通过分析电能的产生和利用,描述能量在物体之间的转化过程。活动2通过引领学生设计制作风动装置,从实践层面上体验感受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
结合教材的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
教学难点:分析怎样改进风车转的快。
二、 学生的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能量的多种形式,学生第一次学习,但是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中,不仅应该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更应该使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或对科学这门课失去信心的同学在课堂上也有表现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认识能量的转化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技术设计和技术制作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还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
四、说材料
我利用了多媒体,电灯、电吹风、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电热水器的图片、风动材料完成本课的教学。
五、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如通过开灯、放课件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转化。教师通过和学生谈话“电灯泡、摩托车都是一些常见的转化装置。你知道能量通过这些装置是怎样转化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自学: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首先我安排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完成49页能量的转化,通过自学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让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在大脑之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安排了50页观察下图,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从学生较熟悉生活入手学习,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2.合作探究
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因此我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流水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光能、声能、风能”让学生体会到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一种能量的消失,必然伴随着其他形式的能量的产生,并且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在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过程中,其总量都是守恒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也是整个自然界遵守的普遍规律。这样就浅入深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
在制作风动小装置的活动时,我设计让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风车。通过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让学生亲历合作研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合作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
3.展示交流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高效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展示是学习成果的“发表、暴露、提升”。展示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重要抓手,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高效。
我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能量转化的个人展示,和风车的成果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敢于展示,会展示”。让他们在展示中学生体会到能量的转化过程,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
4.课堂检测:
在讲解完新的内容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设计了填空题,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让学生再次对能量的转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三、总结生疑
板书设计: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电能→电吹风机→风能、热能、声能
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㈧ 空气加湿器是什么原理
家用加湿器一般采用超声波方式将水雾化,并通过风机将雾化的水汽吹出壳体,从而达到加湿空气的效果
超声波加湿器采用超声波高频震荡1.7MHZ频率,将水雾化为1-5微米的超微粒子,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使空气湿润并伴生丰富的负氧离子,能清新空气,增进健康,营造舒适的环境。
热蒸发型加湿器也叫电热式加湿器。其工作原理是将水在加热体中加热到100度,产生蒸气,用风机将蒸气送出。
㈨ 利用超声波能量大的原理制成加湿器,请解释原理。
超声波能量传递,可以分3部分,气体、液体、固体。超声波在气体中传递的效率并不高,速度很慢而且频率越高损耗越大,典型设备是超声波测距仪,进口好些的也只能测15米以内的,国产的3-8米,10米能测稳定的已经和不错了;超声波在水中可以传递的很快、传的夜很远,但在水温不均的情况下,例如海洋中的洋流,超声波的声速、方向会受到很复杂的影响,比如拐弯(其实空气中超声波也会拐弯,只是空气流通快超声波传的也不远,所以不易察觉)。典型设备是潜艇声纳和超声波探鱼仪器;超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受不同介质的影响较大,典型的设备如超声波探伤仪。
我认为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不是利用传递能量,而是利用水在超声波探头的高频震荡下产生空化作用,一部分水被雾化而产生加湿气体。
㈩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方案
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广州番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 孙宏 教材说明: “风是怎样形成的?”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刮风了”一课中活动3的内容,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风的形成过程.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风就是流动的空气.那么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四年级的学生都答不上来,因为在学生原由的知识和经验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对风的形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界中风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空气受热上升,至于为什么空气受热就会上升,由于超出小学的知识范围,所以不宜做研究.因此课文直接给出“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知识概念.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要探究应该是另外两个内容:一是知道空气变热是形成风的关键因素,二是理解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空气是怎么流过来补充的.对这两个内容的学习学生是有知识基础的,一方面在前一单元“热”的学习中,学生知道热是可以传递的;另一方面,学生知道空气是可以流动的.但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基础,并不代表学生知道空气受热上升后就会马上建构起空气循环流动形成风的新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空气变热是形成风的关键,然后通过分析和实验探究热空气上升引起的周围空气流动变化的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建构对风形成的科学概念.教材在实验后安排了一个拓展内容,主要是通过判断海风的方向,让学生对掌握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教材中指出在海滨的白天,陆地上的空气温度高于和海面上空气的温度,要求判断在这样的条件下会产生风吗?如果有风,风的方向是怎样?这个问题是从比较低的层次上让学生对所学进行简单运用,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实验说明】: 教材中的实验中是使用很大的一个黑色纸筒在阳光进行,选用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实验和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更具可比性(都是以阳光为热源).但由于此实验要求的条件较严格(阳光猛烈并且室外无风),因此在室内教学中可以使用玻璃钟罩代替纸筒,钟罩内点燃蜡烛做热源.。
教学目的:
1、 知道空气受热上升是产生风的关键因素;
2、 通过探究发现实验中空气流动的路线;
3、 能想出验证自己猜测(空气流动的路线)的实验方法,并且能根据选定方法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4、 认识到自然界风的形成是有科学规律的,并不神秘;
教学重点:
1、 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产生风的关键因素;
2、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流动的路线. 教学准备:蜡烛、钟罩(经过改造)、风车、火柴、香、“热气球”(塑料袋)、吹风机、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 出示课题“风是怎样形成的”,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
1、 蜡烛“吹”风车实验: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钟罩内外)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筛选后的),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特别是选用同样方法的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展示动画):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或课本)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钟罩内外)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四、知识的运用,判断海风的方向:a、教师说明自然界风形成也是和空气冷、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刮的风——海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