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B.用装置
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需要加热,甲装置无加热仪器,故A错误;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能吸收氯气,且NaHCO3和HCl反应能生成CO2,引入新的杂质气体,所以吸收试剂应该为饱和食盐水,并且气体应为长进短出,故B错误;
C、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因此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需要过滤,丙装置为过滤装置,故C正确;
D、锰离子水解,水解吸热,因此不能直接加热蒸发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应该在HCl的气氛中进行,故D错误;
故选C.
❷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该反应的
(1)实来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自氧气是固体的加热反应,所以应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KMnO4
△ | .
❸ 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是()A.B.C.D
实验室制取二来氧化碳常选用源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常温下石灰石与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只要接触即可反应产生二氧化碳.A装置只要打开止水夹两种反应物即可接触,当关闭止水夹试管内的气体就会将酸从试管底部的小孔压入烧杯,两种反应物分离反应停止,同样CD也一样;但B固体放在大试管中酸放在小试管中,酸和固体不能分离.故选B
❹ 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
C
❺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1)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
(1)用过氧化氢和二复氧化锰来制制取氧气时不需要加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❻ 我们常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1)实验室可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制取的文字表达式:______,该气体的收集
(1)实验室可用装置“固液常温型”制取氧气的只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文字表达式 为:过氧化氢 MnO2 |
❼ 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用下列装置(如图所示)制取气体.氨气(NH3)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常温时
依据题意可知,氨气常温时,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份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选用向下排气法收集.由于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组成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NH3,所以发生装置A适合. 故选A;反应物是固体与固体需加热; C; NH3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份发生反应.
❽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决定发生装置的因素
(1)实抄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决定发生装置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收集装置的因素是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等; (2)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打开活塞,如水不能向下滴时,说明了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与碱石灰两种固体加热来制取氨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应选的发生装置是:A;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又极易溶于水,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是E,收集装置不能选C的依据是氨气极易溶于水; (4)教材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或沙,目的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在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水和沙子不能代替,原因是沙子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故答为:(1)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等; (2)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打开活塞,如水不能向下滴时,说明了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A;E;氨气极易溶于水; (4)不能;沙子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❾ 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⑴ ① 铁架台 ② 长颈漏斗 ⑵ 2KClO 3 2KCl + 3O 2 ↑ ;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 2NaOH + SO 2 = Na 2 SO 3 + H 2 O ⑶ BE ;可以随时控制反回应发生或停止;答 CaCO 3 +2HCl=CaCl 2 + H 2 O +CO 2 ↑;b ; efcd (或efc) ⑷ < ; H 2 O +CO 2 = H 2 CO 3
❿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装置图A中各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
(1)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图示操作错误; (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表达式是高锰酸钾 加热 |
与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传动装置分析
发布:2025-09-15 09:38:25
浏览:26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