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指南车的原理
指南车来原理:
它有两个轮子自,当车子转向时,两个轮子的转速会产生差异。
这个转速的差别会通过差动齿轮装置驱动小人转向。
经过矫正和调试,小人转向的角度恰好可以补偿车子的转向,于是无论车子如何转向,小人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1)指南车机械装置扩展阅读:
指南针在崎岖的山地的指向:
指南车一个轮子固定,转动另一个轮子使车原地转一圈。在平地上的时候,那个转动的轮子走过的长度是两倍的轴距乘以圆周率,通过差速器,小人向反方向旋转360°。
补偿了车子的转动,因此小人抬起的手臂指向原来的方向。而如果车停在一个小山包上,那么转动轮子所画出的圆周的周长就会比这个数字小。
差速器传递给小人的转向角就会小于360°,因此小人的手臂就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小车向左转,小人的手臂就向左偏,反之亦然。
Ⅱ 指南车是黄帝造的吗
古籍上关于指南车的记载相当多,但分歧较大,直到现在,许多学者对它的看法也不一致。首先,指南车的用途是什么?是指南(方向)用的吗?一些学者就指出: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皇帝大驾出行时仪仗车的一种,既不用于实测方向,更不用于指导实践。那么,指南车是谁最早发明的?相传为黄帝所作,也有的说是周公所作。实际上,大约是西汉问世。《西京杂记》一书中说:“司南车,驾四,中道”。以后,东汉张衡、三国马钧都曾造过指南车。据说,马钧的指南车,是上装一木人,下连磁石,不管车子向什么方向行驶,木人的手始终向南指着。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大可靠的。指南车到底是什么样子?《晋书·舆服志》上才较为明确:“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稍后的南朝时期的宋、齐也有指南车。《宋书·礼志》说:“其制如鼓车,设木人于车上,举手指南。车虽回转,所指不移。”《南齐书·祖冲之传》也说:“冲之改造(指南车之)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Ⅲ 指南车是什么
指南车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杰出代表。但是,从宋代以后,指南车就失传了。而指南针迅速推广,造成明清两代人们普遍将指南车与指南针混为一谈,形成了一场为时达数百年之久的误传。实际上,指南针是利用磁铁的指极性,而指南车是利用机械装置实现定向性的,两者的原理和构造完全不同。
古籍上关于指南车的记载相当多,但分歧较大,直到现在,许多学者对它的看法也不一致。首先,指南车的用途是什么?是指南(方向)用的吗?一些学者就指出: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皇帝大驾出行时仪仗车的一种,既不用于实测方向,更不用于指导实践。那么,指南车是谁最早发明的?相传为黄帝所作,也有的说是周公所作。实际上,大约是西汉问世。《西京杂记》一书中说:“司南车,驾四,中道”。以后,东汉张衡、三国马钧都曾造过指南车。据说,马钧的指南车,是上装一木人,下连磁石,不管车子向什么方向行驶,木人的手始终向南指着。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大可靠的。指南车到底是什么样子?《晋书·舆服志》上才较为明确:“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稍后的南朝时期的宋、齐也有指南车。《宋书·礼志》说:“其制如鼓车,设木人于车上,举手指南。车虽回转,所指不移。”《南齐书·祖冲之传》也说:“冲之改造(指南车之)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其他史籍对指南车的记载也还有不少,但是一般都只限于外形、性能、制造过程、使用情况等,还夹杂一些传说故事。一直到宋代,对指南车才有较详细的记述。《宋史》、《愧郯录》对燕肃和吴德仁制造的两种指南车的内部传动系统,以及大小、规格、型制等,均有较为具体的记载。我们从中了解到指南车的结构和原理,大体是这样的:车身为一辕双轮车,车箱为重构结构,上立一木人,引臂南指。车箱内部设置有一套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机构。当车子行进中偏离正南方向,向东(左)转弯时,东辕前端向左移动,而后端向右(向西)移动,即将右侧传动齿轮放落,使车轮的转动能带动木人下方的大齿轮向右转动,恰好抵消车辆向左转弯的影响,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当车子向西(右)转弯时,则左侧的传动齿轮放落,使大齿轮向左转动,以抵消车子右转的影响。而车子向正前方行进时,车轮与齿轮系是分离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车轮转动的影响。如此,不管车子的运动方向是东西南北,或不断变化,车上木人的手臂总是指向南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据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文化史》3)。
可见,我国古代指南车是巧妙地运用机械原理制造而成。《宋史》虽有较详记载,但仍不够具体,也无图可循,所以现在关于指南车内部构造图形的不同学术观点,已近二十种。看来,要彻底了解其中奥秘,还有待继续研究。
Ⅳ 指南车的介绍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不用磁性。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来指明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其原理是,靠人力来带动车辆行走(《宋史》则说原有“驾士”十八人),由车轮的转动来带动齿轮的转动,再由齿轮的转动来带动车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宋史对科学有一定扭曲,此史料有待考证。
Ⅳ 历史上的指南车是怎么回事这说明了什么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不用磁性;指南车是利用版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一种权简单机械装置,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作为帝王的仪仗车辆。指南车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指南车的自动离合装置显示了古代机械技术的卓越成就。
Ⅵ 张衡发明了什么东西
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瑞轮荚、指南车、记里鼓车、独飞木雕、地形图。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1、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
2、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汉朝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地动仪有八个方位,他们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3、瑞轮荚
瑞轮荚是张衡别出心裁创造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这个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尧帝时天文历法的进步。张衡的机械装置就是在这个神话的启发下发明的。听谓“随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今钟表中的日期显示。
4、指南车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不用磁性。指南车是利用齿轮传动来指明方向的一种简单机械装置。
5、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又称记里车、大章车,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过距离的马车,构造与指南车相似,车有上下两层,每层各有木制机械人,手执木槌,下层木人打鼓,车每行一里路,敲鼓一下,上层机械人敲打铃铛,车每行十里,敲打铃铛一次。
Ⅶ 指南车是谁发明的(指南车是谁发明的)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指南车是谁发明的,指南车是谁发明的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指南车,...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指南车是谁发明的,指南车是谁发明的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
2、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
3、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4、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
5、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
6、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 ,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
7、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
8、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
9、 据考证,三国魏马钧于青龙3年(235年)创造指南车,虽有记载,但造法失传。
10、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进兵长安,后秦姚兴使令狐生制造指南车。
11、北魏的郭善明也曾研发过,未成,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
12、南朝的祖冲之又发明一次,《南齐书•祖冲之传》:“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
13、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
14、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
15、”《宋史•舆服志》对指南车的机械结构,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此车仅用为帝王出行的仪仗。
16、宋、金两朝的燕肃与吴德仁等科学家都研制出指南车,但之后又失传了。
17、《宋史·舆服志》对其机械构造有具体记载 。
18、宋代造法有天圣五年(1027)燕肃所献传统做法和大观元年(1107)内侍省吴德仁所献车制两种。
19、指南车的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在齿轮传动和离合器的应用上已取得很大成就。
20、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
21、 指南车发明的传说 关于指南车的发明,最早的记录还得从5000年前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说起。
22、据说黄帝和蚩尤作战三年,进行了72次交锋,都未能取得胜利。
23、在一次大战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给黄帝军队的进攻造成困难。
24、黄帝也急忙请来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术,制止了风雨,才使得军队得以继续前进。
25、这时诡计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雾,霎时四野弥漫,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前进的方向。
26、黄帝十分着急,只好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原地不动。
27、并马上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
28、应龙、常先、大鸿、力牧等大臣都到齐了,唯独不见风后。
29、有人怀疑风后是不是被蚩尤杀害了。
30、黄帝立即派人四下寻找,可是找了很长时间,仍不见风后的踪影,黄帝只好亲自去找。
31、当黄帝来到战场上时,只见风后独自一人在战车上睡觉。
32、黄帝生气地说:“什么时候,你怎么在这里睡觉?”风后慢腾腾地坐起来说:“我哪里是在睡觉,我是正在想办法。
33、”接着,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对黄帝说:“你看,为什么天上的北斗星,斗转而柄不转呢?臣听人说过,伯高在采石炼铜的过程中,发现过一种磁石,能将铁吸住。
34、我们能不能根据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一种会指方向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
35、”黄帝把风后的这个想法告诉众臣,大家议论了一番,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36、然后,就由风后设计,大家动手制作。
37、经过几天几夜奋战,终于造出了一个能指引方向的仪器。
38、风后把它安装在一辆战车上,车上安装了一个假人,伸手指着南方。
39、然后告诉所有的军队,打仗时一旦被大雾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车上的假人指着什么方向,马上就可辨认出东南西北。
40、 指南车的详细记载 不过其后又有历史典籍显示三国时马钧是第一个成功地制造指南车的人。
41、《宋史·舆服志》则详细地记载了燕肃和吴德仁所造指南车的结构和技术规范,成为世界史上最宝贵的工程学文献。
42、 燕肃的指南车是一辆双轮独辕车,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
43、车中,除两个沿地面滚动的足轮(即车轮)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个齿轮。
44、《宋史·舆服志》分别记载了这些齿轮的直径或圆周以及其中一些齿轮的齿距与齿数。
45、由齿数、转动数,并保证木人指南的目的,可见古人掌握了关于齿轮匹配的力学知识和控制齿轮离合的方法。
46、车轮转动,带动附于其上的垂直齿轮 (称“附轮”或“附立足子轮”) ,该附轮又使与其啮合的小平轮转动,小平轮带动中心大平轮。
47、指南木人的立轴就装在大平轮中心。
48、当车转弯时,只要操作车上离合装置,即竹绳、滑轮(分别居于车左或车右的小轮) 和铁坠子,就可以控制大平轮的转动,从而使木人指向不变,例如,当车向右转弯,则其前辕向右,。
Ⅷ 指南车是谁发明的呢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 ,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 据考证,三国魏马钧于青龙3年(235年)创造指南车,虽有记载,但造法失传。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进兵长安,后秦姚兴使令狐生制造指南车。北魏的郭善明也曾研发过,未成,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南朝的祖冲之又发明一次,《南齐书祖冲之传》:“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宋史舆服志》对指南车的机械结构,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此车仅用为帝王出行的仪仗。宋、金两朝的燕肃与吴德仁等科学家都研制出指南车,但之后又失传了。《宋史·舆服志》对其机械构造有具体记载 。宋代造法有天圣五年(1027)燕肃所献传统做法和大观元年(1107)内侍省吴德仁所献车制两种。指南车的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在齿轮传动和离合器的应用上已取得很大成就。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