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氢氧化铁胶体的胶体制备
1.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⑵操作: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1~2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氯化铁溶液(饱和)而不能用氯化铁稀溶液。原因是若氯化铁浓度过低,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2)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否则会因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而无法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3)实验中必须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杂质离子,易使制备的胶体沉淀。
(4)向沸水中逐步滴入饱和FeCl3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若长时间加热,又会导致胶体聚沉。
(5)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一定要注明“胶体”,不能用“↓”、“↑”符号。
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性
不能说“胶体带电”,因为分散系呈电中性。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
法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
在高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中,操作是向沸水中加入FeCl3溶液,由于Fe3+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OH-浓度较小,溶液中部分Fe(OH)3和HCl起反应:
Fe(OH)3+HCl==FeOCl+2H2O
FeOCl电离为: FeOCl==FeO+Cl
FeO是与Fe(OH)3组成类似的离子,所以被优先吸附使Fe(OH)3胶粒带正电;如果在碱性环境下,则可吸附OH-带负电。
由此,我们常说的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是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做定向移动(即电泳现象 ),而Fe(OH)3的电泳现象为:粒子向阴极运动,即Fe(OH)3带正电荷。
Ⅱ 胶体电泳的现象和原理
胶体本身带电,因为胶体粒子在分散系中会与周围的粒子结合,以氢氧化铁为例,氢氧化铁粒子在水分散系中吸附氢离子,所以胶体带正电,注意,分散系本身不带电。在U型管中加入氢氧化铁胶体,并在两端分别接入正负极,通电后,会发现负极周围颜色变深,正极周围颜色变浅(我做实验时正极周围已经没有红色了)。以上分别是原理和现象
Ⅲ 在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通常可能含有氯化铁,应如何除去
【准备】在200mL煮沸的蒸馏水里滴入约12mL1.2%的氯化铁溶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纸作半透膜,用3000mL 蒸馏水渗析72小时,除去氯离子。最后加入8g尿素,以增大胶体的密度。
【操作】
(1)将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注入洗净的U形管(15×100mm)中,从管底到液面的高度约5cm。用长滴管吸取0.1%的硝酸钾溶液,分别沿U形管两口的管壁交替地缓慢滴入,不能搅动胶体,直到两端硝酸钾液面离胶体液面都是15mm左右为止 ,要求上下两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将石墨电极(可从1号干电池中得到)插入硝酸钾溶液中,使电极离胶体液面约6mm,整个电泳实验装置见左图。
(3)选用较高直流电压(150~180V),接通电源,半分钟后就能看到阴极区硝酸钾下面的胶体颜色加深,阳极区胶体液面有明显下降,2分钟可降2Omm,3分钟可降30mm左右。
【说明】
(1)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速度跟氢氧化铁胶粒的带电量有关,胶粒带电量越大,电泳速度越大。渗析可以减少胶粒中的氯离子,增大胶粒的带电量。
(2)氢氧化铁胶体在U形管中的高度跟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速度呈反比,即胶体在U形管的高度越高,胶体的电泳速度越小。所以,胶体在U形管中的高度以50mm左右为宜,不能太高。
Ⅳ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每个步骤的实验现象结论解释反应方程式
FeCl3溶液属于强酸弱碱盐,在加热时促进其水解,生成胶粒分子的集合体.
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是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得到红褐色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利用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光线通过胶体会出现光亮的通路,溶液无此现象.
Ⅳ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实验操作
(1)取1个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氯化铁溶液。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此时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Ⅵ 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实验是怎样的
电泳证明了胶体粒子带电,该实验中阳极颜色变浅,阴极红褐色变深,说明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
Ⅶ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原理
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反应条件:沸水加热)
扩展:
氢氧化铁胶体
具两性但其碱性强于酸性的一种化学物质,新制的氢氧化铁易溶无机酸和有机酸,可溶热浓碱。
氢氧化铁中加稀盐酸
氢氧化铁胶体
具两性但其碱性强于酸性的一种化学物质,新制的氢氧化铁易溶无机酸和有机酸,可溶热浓碱。
氢氧化铁中加稀盐酸,溶液变黄。
中文名
氢氧化铁胶体
英文名
ferric hydroxide colloid
别称
氢氧化铁
化学式
Fe(OH)3
分子量
106.867
简介
极强氧化剂,如次氯酸钠,在碱性介质中,能将新制的氢氧化铁氧化成+Ⅵ氧化态的高铁酸钠。加热逐渐分解成氧化铁和水。不溶水、乙醚和乙醇,溶酸,酸中的溶解度随制成时间的长短定,新制的易溶酸,放置时间长,则难溶解。氢氧化铁可制颜料、药物、净水,作砷的解毒药等。
氢氧化铁胶体中滴0.5mol/L盐酸,首先使胶体聚沉,续滴该溶液,沉淀逐渐消失。
方程式:Fe(OH)3(胶体)+3HCl=FeCl3+3H2O
操作: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1~2mL饱和FeCl3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中,须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用氯化铁稀溶液。若氯化铁浓度过低,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2)沸水中滴FeCl3饱和溶液,而不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若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就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
(3)实验中须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杂质离子,易使制备的胶体沉淀。
(4)向沸水中逐滴饱和FeCl3溶液后,可稍加热煮沸,若长时间加热,又会导致胶体聚沉。
(5)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定注明“胶体”,不能用“↓”、“↑”符号。
电性
不说“胶体带电”,因为分散系呈电中性。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胶体粒子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
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来自:法扬斯规则)。
高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沸水中加FeCl3溶液,由于Fe3+的水解,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OH-浓度较小,溶液中部分Fe(OH)3和HCl反应:
非Fe(OH)3+3HCl=FeCl3+3H2O
是Fe(OH)3+2HCl==Fe(OH)Cl2+2H2O
Fe(OH)Cl2电离: Fe(OH)Cl2==Fe(OH)2++2Cl-
Fe(OH)2+与Fe(OH)3组成类似。被优先吸附的离子使Fe(OH)3胶粒带正电。碱性环境下,可吸附OH-带负电。
由此,氢氧化铁胶体不带电,而胶体粒子带电荷。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分散剂中定向移动(即电泳现象),而Fe(OH)3胶体的电泳现象为:粒子向阴极运动,即Fe(OH)3胶粒带正电荷。
Ⅷ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
胶体之所以会遇电解质溶液而聚沉,是因为加入电解质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我认为导电液应该是油之类的,总之是不溶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可导电液体
Ⅸ 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
CuSO4溶液则没有
Ⅹ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
(1)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回通路”,这种答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性质,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故答案为: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吸附正电荷和乙混合聚沉,说明乙胶体粒子吸附负电荷;甲和乙、乙和丁混合发生聚沉说明甲和丁胶体粒子吸附正电荷;丙和丁混合聚沉丙胶体粒子吸附电荷;所以乙和丙胶体粒子吸附负电荷;
故答案为:乙、丙;
(3)向Fe(OH)3胶体加入盐酸,胶体会发生胶体的聚沉现象,形成氢氧化铁沉淀,盐酸与Fe(OH)3反应:Fe(OH)3+3H+=Fe3++3H2O,沉淀又溶解,所以现象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溶解,
故答案为: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溶解;Cl-使胶体聚沉,后沉淀与盐酸反应Fe(OH)3+3H+=Fe3++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