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装置图

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装置图

发布时间:2022-12-21 13:58:15

❶ 电子衍射实验的实验原理

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在经典物理学中称为波的衍射,光在传播过程表现出波的衍射性,光还表现出干涉和偏振现象,表明光有波动性;光电效应揭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其能量有一个不能连续分割的最小单元,即普朗克1900年首先作为一个基本假设提出来的普朗克关系
E为光子的能量,v为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在另一些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否会表现出波动性?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得到启发,在1923-1924年间提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E为电子的能量,为电子的动量,为平面波的圆频率,为平面波的波矢量,为约化普朗克常数;波矢量的大小与波长λ的关系为,称为德布罗意关系。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拉开了量子力学革命的序幕。
电子具有波动性假设的实验验证是电子的晶体衍射实验。电子被电场加速后,电子的动能等于电子的电荷乘加速电压,即考虑到高速运动的相对论效应,电子的动量由德布罗意关系得真空中的光速 ,电子的静止质量 ,普朗克常数 ,当电子所受的加速电压为V伏特,则电子的动能 ,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1)
加速电压为100伏特,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要观测到电子波通过光栅的衍射花样,光栅的光栅常数要做到 的数量级,这是不可能的。晶体中的原子规则排列起来构成晶格,晶格间距在 的数量级,要观测电子波的衍射,可用晶体的晶格作为光栅。1927年戴维孙_革末用单晶体做实验,汤姆逊用多晶体做实验,均发现了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验证了电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设。
普朗克因为发现了能量子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布罗意提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导致薛定谔波动方程的建立,而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孙和汤姆逊因发现了电子在晶体上的衍射获得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德布意波长可在原子尺寸的数量级以下,而且电子束可以用电场或磁场来聚焦,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取代光束和光学透镜,发展起分辨本领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的电子显微镜。 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原理与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原理相同,都遵从劳厄方程,即衍射波相干条件为出射波矢时 与入射波矢量 之差等于晶体倒易矢量 的整数倍
设倒易空间的基矢为 ,倒易矢量
在晶体中原子规则排成一层一层的平面,称之为晶面,晶格倒易矢量的方向为晶面的法线方向,大小为晶面间距 的倒数的 倍
为晶面指数(又称密勒指数),它们是晶面与晶格平移基矢量的晶格坐标轴截距的约化整数,晶面指数表示晶面的取向,用来对晶面进行分类,标定衍射花样。
晶格对电子波散射有弹性的,弹性散射波在空间相遇发生干涉形成衍射花样,非弹性散射波则形成衍射花样的背景衬度。入射波与晶格弹性散射,入射波矢量与出射波矢量大小相等,以波矢量大小为半径,作一个球面,从球心向球面与倒易点阵的交点的射线为波的衍射线,这个球面称为反射球(也称厄瓦尔德球),见图1所示,图中的格点为晶格的倒易点阵(倒易空间点阵)。
晶格的电子衍射几何以及电子衍射与晶体结构的关系由布拉格定律描述,两层晶面上的原子反射的波相干加强的条件为
为衍射角的一半,称为半衍射角。见图2所示,图中的格点为晶格点阵(正空间点阵)。o为衍射级,由于晶格对波的漫反射引起消光作用, 的衍射一般都观测不到。 晶面间距 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某些离散值,例如,对于立方晶系的晶体,
a为晶格常数(晶格平移基矢量的长度),是包含晶体全部对称性的、体积最小的晶体单元——单胞的一个棱边的长度,图3为立方晶系的三个布拉菲单胞。立方晶系单胞是立方体,沿hkl三个方向的棱边长度相等,hkl三个晶面指数只能取整数;对于正方晶系的晶体
h,k,l三个方向相互垂直。h,k两个方向的棱边长度相等。三个晶面指数h,k,l只能取整数, 只能取某些离散值,按照布拉格定律,只能在某些方向接收到衍射线。做单晶衍射时,在衍射屏或感光胶片上只能看到点状分布的衍射花样,见图4;做多晶衍射时,由于各个晶粒均匀地随机取向,各晶粒中具有相同晶面指数的晶面的倒易矢在倒易空间各处均匀分布形成倒易球面,倒易球面与反射球面相交为圆环,衍射线为反射球的球心到圆环的射线,射线到衍射屏或感光胶片上的投影呈环状衍射花样,见图5。
衍射花样的分布规律由晶体的结构决定,并不是所有满足布拉格定律的晶面都会有衍射线产生,这种现象称为系统消光。若一个单胞中有n个原子,以单胞上一个顶点为坐标原点,单胞上第j个原子的位置矢量为 , 为晶格点阵的平移基矢量,第j个原子的散射波的振幅为 为第j个原子的散射因子,根据劳厄方程,一个单胞中n个原子相干散射的复合波振幅 。
根据正空间和倒易空间的矢量运算规则, 。复合波振幅可写为 ,上式中的求和与单胞中原子的坐标有关,单胞中n个原子相干散射的复合波振幅受晶体的结构影响,令 。则单胞的衍射强度 , 称为结构因子。
对于底心点阵,单胞中只有一个原子,其坐标为[0,0,0],原子散射因子为 ,
任意晶面指数的晶面都能产生衍射。
对于底心点阵,单胞中有两个原子,其坐标为[0,0,0]和[1/2,1/2,0],若两个原子为同类原子,原子散射因子为 ,
只有当h,k同为偶数或同为奇数时,才不为0,h,k一个为偶数另为奇数时,为0,出现系统消光。
对于面心点阵,单胞中有4个原子,其坐标为[0,0,0]和[1/2,0,1/2],[0,1/2,1/2],若4个原子为同类原子,原子散射因子为 , 只有(h+k+l)为偶数时, 不为0,能产生衍射。
对于面心点阵,单胞中有4个原子,其坐标为[0,0,0]和[1/2,0,1/2],[0,1/2,1/2],若4个原子为同类原子,原子散射因子为 , 只有当h,k,l同为偶数可同为奇数时, 才不为0,能产生衍射。
对于单胞中原子数目较多的晶体以及由异类原子所组成的晶体,还要引入附加系统消光条件。 根据系统消光条件,可以确定衍射花样的对应晶面的密勒指数hkl,这一步骤称为衍射花样的指数化。对衍射花样指数化,可确定晶体结构,若已知电子波的波长,则可计算晶格常数,若已知晶格常数(由x射线衍射测定),则可计算电子波的波长,验证德布罗意关系。以简单格子立方晶系的多晶衍射花样为例,介绍环状衍射花样的指数化。
对于电子衍射,电子波的波长很短, 角一般只有1°~ 2°,设衍射环的半径为R,晶体到衍射屏或感光胶片的距离为L,由图6所示的几何关系可知 ,则布拉格定律为,(2)式中 称为仪器常数。 ,电子衍射花样就是晶格倒易矢放大 倍的象。将立方晶系的晶面间距 代入布拉定律得 。晶面指数h,k,l只能取整数,令 ,则各衍射环半径平方的顺序比为 ,按照系统消光规律,对于简单立方、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晶格,半径最小的衍射环对应的密勒指数分别为100、110、111,这三个密勒指数对应的晶面分别是简单立方、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晶格中晶面间距最小的晶面。这三个晶格的衍射环半径排列顺序和对应的密勒指数见表1,将衍射环半径的平方比表1对照,一般可确定衍射环的密勒指数。衍射花样的指数化后,对已知晶格常数的晶体,仪器常数,(3)若已知仪器常数,则可计算晶格常数(4)
表1:简单格子立方晶系衍射环的密勒指数
衍射环序号 简单立方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m m m
1 100 1 1 110 2 1 111 3 1
2 110 2 2 200 4 2 200 4 1.33
3 111 3 3 211 6 3 220 8 2.66
4 200 4 4 220 8 4 311 11 3.67
5 210 5 5 310 10 5 222 12 4
6 211 6 6 222 12 6 400 16 5.33
7 220 8 8 321 14 7 331 19 6.33
8 300.221 9 9 400 16 8 420 20 6.67
9 310 10 10 411.300 18 9 422 24 8
10 311 11 11 420 20 10 333.511 27 9

❷ 请问以下大学物理专题实验哪些会比较好做有趣。。或者哪个很难做

迈克尔逊专题(钠灯双线,白光干涉)这个比较基础 会的一会就调好了 不会的费半天劲。衍射专题(微波布拉格、光栅)这个比较实用;电子专题(密立根油滴、电子逸出功,油滴比较难好像。。。其他的都记不得了

❸ 怎样通过微波热效应来证实微波的量子特性

本文中的光、光子除特别说明,均理解为一切频率。

张笃一,傻中傻霸两位网友的论证都很有力。傻中傻霸的例子中之所以杯子没有热效应,而水却产生热效应,这恐怕不是电磁理论可以定量说明的,不过我对电磁场理论只是个门外汉,我这么说,完全出于其它方面的认识,可以说是臆测吧,欢迎网友指正。

张笃一网友说:“还是我上次说的那句,这个现象可以用量子理论解释也可以用经典理论解释”,并且说“正如低速运动我们无需用相对论只要用牛顿力学即适用”。言下之意,电磁场理论是量子理论的低频下的近似(我这么理解大致是可以的吧,如果是我的错误理解,请见后文对该问题的论证)。既然如此,他实质上就接受了量子理论是更正确的,那么量子化的假设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至少在没有新理论出现前比电磁场理论更正确。

就我所知,凡是涉及电磁波与实物的相互作用时,光子说总是成立的。既然成立,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的理论出发点光的量子化是正确的,至少没有更好的理论(但量子化或光子究竟是物理实在,还仅是个数学工具或模型,恐怕现在还没人回答。关键是我们是否能“看到”单个的光子,正如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单个原子,据称有人还“看到”了单个电子。但量子力学又禁止我们“看到”至少是低能的光子。例如1mm波长的微波,这是微波中的能量上限,按测不准原理,其位置不确定度近似为波长,1mm的不确定度对光子而言,是天文距离的吧。我们的处境非常尴尬,想彻底证明却没法证明,想证伪可眼下没发现它有什么错)

因此,我们目前只能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来验证其假设的正确性,而不能完全证明其正确性。只有当我们的观测不能用量子理论说明的时候,那时才有必要考虑抛弃量子化假说。

光的量子性和物质的能级结构是密切关联的,实际上是量子论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都是一种假设,并无直接实验证据。假设的正确性只能根据它们导出的结论与大量实验很好的符合被验证。如前所述,我们至今未发现有任何明显的反例存在,但即便如此,对相同的结论是否可能由另一套“非量子性”假设导出,我们不得而知,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哪一天发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量子力学真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相信总会有人提出更好的理论的。现在来看,还不是时候。如果没有历史上那几朵乌云,很可能普朗克、爱因斯坦和玻尔是谁我们没一个人会知道。

所以严格看来,我前文提出的实验论据核磁共振和微波炉其实也不能证明无线电波和微波的量子化,只能说明在这两个波段量子论仍然自洽,并能成功解释现象。

下面回到楼主的问题,具体讨论微波和转动能级。这里的讨论仍然在量子论的框架下进行。我主要从发射光谱的角度来阐述问题,吸收光谱是其逆过程,本质上一样。微波炉的微波发生器的工作细节我不清楚(但同样属于发射光谱),吸收过程的光谱行为我也没有具体资料,因此无法就此深入讨论。稍后再简单进一步讨论。

但气体分子的转动光谱(一般处于远红外一直可延伸到微波段,具体大小取决于特定分子转动能级的大小)已被大量详尽地研究,气态分子在较低温度下(数十K)的纯转动光谱是典型的线状光谱,并几乎等间距。在温度较低时,分子平均平动能较小,相互碰撞时一般不足以引发电子能级和振动能级的跃迁(不排除个别能量大的分子可引发这两种能级的跃迁),但温度只要不是太低,碰撞时即可能引起转动能级的跃迁,即平动能减小,转动能增加。分子位于转动高能级时,又自发辐射远红外或微波光子。其发射的线状光谱就表明了转动能级的量子化,等间距就表明了分子相邻转动能级之间的间隔相等(该推断虽然未必一定正确,但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更好的解释)。

附图中列出了HCl分子的转动光谱数据,表中的计算值是利用对非刚性转子模型进行量子力学计算得出的。可以看出量子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的相符程度很高。

其中实验测得的最小波数为83.03cm-1,波长0.12mm处于远红外光区,已接近微波光区。如果分子量更大的气体分子,根据理论计算,它们的辐射频率将出现在微波区。如果楼主想实验验证某一微波频率的话,具体方法可参考有关文献,我相信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分子更大,相应频率更低时,分子能级间隔更小,谱线相互靠的更近,需要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分光系统,将它们分得足够远以致可辨。还有个较难避免的困难在于多普勒变宽和自吸效应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将大大增加谱线宽度,通常比测不准原理所限定的自然宽度大几个数量级,从而造成谱线的重叠,用再好的分光系统也不可能分开。我怀疑附图中123三条线没有数据可能与此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在试验温度下实际最低能级并非基态,很可能是第二激发态,如果知道温度的话应该是可以计算的。还有可能与分子无规运动时偶然的分子间作用(对大量分子而言就不是偶然了)引起平动能的显著量子化有关(造成转动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平动能级的跃迁,从而使谱线成为带状)。因未看到原图,上述判断仅是臆测。记忆中以前看到过纯转动光谱似乎每条线都有,宽度也较窄,一时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上面讨论的都是气体分子,如果是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使转动能级结构变得极为复杂(正如固体中电子能级的结构一样)。据我很有限的知识,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理论。至于其实验数据我也没有资料,但相信能级间隔会变小,对应的吸收发射频率会红移。这可以解释微波炉对水有显著的热效应。但可以预料的是,微波吸收谱会是近似连续的,而不会像气体那样出现线状光谱,正因如此,连续的电磁场理论才可能解释该现象。如果是水蒸汽,根据前面HCl的数据估计,很可能不足以引起转动能级的跃迁,不会明显表现热效应。

最后再补充一个直接验证微波量子性的实验,电子自旋共振ESR。其原理与核磁共振有类似之处,它是由微波与电子自旋在磁场中的分裂的能级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当光子能量满足该能级差时将可能被吸收产生信号。由于应用范围较窄,故没有核磁共振普及,本人也未用过。楼主欲知详情可参考一些现代分析方法和仪器的教材和专著。网络上的介绍过于简单,恐帮助不大。http://ke..com/view/818954.html?wtp=tt。楼主想亲自验证的话可与有该仪器的高校联系,不过个人认为意义不大,不太可能发现用量子力学无法说明的现象,同时如前所述要严格证明量子性也不可能(如果你不认可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一定要寻求严格证明)。

----------------------------------------------------------------------

看到楼上“大作业F”朋友的解答,忍不住想再说两句。这位朋友说的第三种方法,我没见过,不知是否有人做过,但我想说想用任何方法“看见”微波光子恐怕是不可能的(前文已有说明,不妨再说几句。姑且假定能做到一束微波就是一“串”光子,每个光子间隔1mm,呵呵这一串光子的确粒粒可数,但每个光子的能量分散在1mm方圆内,一万年以后有没有人能发明探测这样小强度光的高灵敏装置,我不清楚,目前是没戏)。另外目前看来,无论采用何种光子计数器,所谓的数目都是用绝对光强折算出来的,而不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其它的微波探测技术产生的信号也必是连续的(除非像刚才一样每隔1mm一个),当然人为调制例外。

-----------------------------------------------------------------------

我查了一下中文期刊(检索工具‘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最全的中文科技数据库),涉及微波谱测量的文献两篇,微波谱理论文章若干篇。测量文献如下:

1.甄梦章.反-1-氟-2-丁烯的微波谱、红外和拉曼光谱、构象分析、内转动位垒以及振动分析[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1987,(02)

2.王关忠,陆中贞.上海天文台铯钟改进束光学系统后的微波谱[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1,(00)

楼主想要全文(其中有测量数据,和谱图,属于明显的线状光谱)可向我索取。

国外该方面的观测数据我猜想应较多。楼主想要验证可补充问题,我将给出检索结果。

ESR研究中文文献较多,简单检索有2000余篇。例如:

1.煤及其液化产物的~(13)CCP/MAS/TOSSNMR和ESR研究。波谱学杂志,,2010年02期

2.王广清,杜立波,张冬艳,徐元超,贺曾,田秋,贾宏瑛,刘扬.链接琥珀酰亚胺的线性硝酮的合成与ESR研究[J].波谱学杂志,2010,(01)

NMR测量那就不计其数了全球至少100万篇以上。核磁共振应用太广泛了,基本已属于研究中的常规武器。

--------------------------------------------------------------------------------------------------

呵呵,我开头也误解为楼主一定要寻求严格的证明(至少是不逊于黑体辐射的证明),属于“固执”一派,于是就尽我所知列出了几个堪比黑体辐射的验证实验,试图打消楼主“怀疑一切”的想法。看了楼主的上文说明,看来我等都狭隘了。不过在具体的测试细节上,我猜想楼主当是目前参与本帖讨论的网友中最具权威的人士,我本人对楼主的专业问题就帮不上任何忙了,毕竟测试涉及的电学、光学的细节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是非行内人士所能想象的。

-----------------------------------------------------------------

针对“一个微波量子的热效应变化难道就能使电偶的输出有相应的变化?”我们来做个非常粗略的计算。以能量最高的300GHz微波量子为例,一个量子的能量为-22次方J量级。假定热电偶的接触点质量为1mg,比热为1J/gK,吸收一个量子后接触点的温升为-19次方K量级(温度是个宏观概念这么算其实是有问题的,不过只关心数量级的话,估计数量级不会差太多),热电偶的温差电动率通常为数十微伏每开,不妨假定采用性能优异的热电偶可达1mV/K.这样算来,一个微波量子产生的电动势大约在-22次方V的量级。

且不说这个电动势能否被相对准确测量(其难度楼主应比我清楚),先说环境温度的影响,很明显任何原因造成的温度波动必须小于-19次方K,测量结果才有意义,这个温度控制恐怕太困难了。换句话说,要想测定一个微波量子的温差电效应的前提是:在现有仪器可以分辨的时段内,热电偶的一端保证只吸收一个量子,另一端必须保证绝无净吸收或净发射一个量子的可能性(不吸收或发射是决不可能的)。这个可能性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试图利用微波热效应进而转换为电效应加以测量的方法证实微波的量子性是不太现实的。

现实的方法还是光谱、波谱法。光谱波谱法的验证不依赖于辐射强度,无论用多大的强度谱线的位置不变,正如光电效应那样。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前人是如何在仪器上实现测量的。对它们的工作细节我也不清楚,无法更多讨论。

另外单光子技术以前没太留意过,我前文中关于光子计数的观点可能落伍了(我一直认为是累积效应)。看了一下网上有《红外单光子探测器的研制》中科大07年的博士论文,摘要中说“成功的探测到了1550nm单光子脉冲”应视为能探测到的最小频率的光子(离可见区的末端很有限)。从理论上说,微波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但实现的前提还是寻找到逸出功极小的光电材料。

❹ 微波布拉格衍射怎么求微波波长

微波布拉格衍射怎么求微波波长
微波是指波长介于红外线和特高频(UHF)无线电波之间的电磁波.微波的波长范围大约在30厘米至1毫米之间,所对应的频率范围是1 GHz至300 GHz.另一种分类方法称:微波的波长在1mm到1m之间,其相应频率在300GHz至300MHz之间.

❺ 如何用徳拜法求出粉晶的X射线衍射数据d和I/I

多晶粉末德拜-谢乐照相法
许多金属无机或有机化合物,高聚物、生物高分子等都很难生成单晶,但易形成粉末状的微晶体。粉末(粉晶或多晶粉末)照相法使用单色X射线,以固定方向入射到多晶粉末或圆柱状多晶样品上,靠粉晶中各晶粒取向不同的衍射面来满足布拉格方程,形成衍射。各晶粒中总有一些面网晶面与入射线的交角θ满足布拉格条件,其衍射线成一个以入射方向为中心轴的以顶角为4θ的园锥面。所有θ值相同的晶面的衍射线必在此圆锥面内;反之,此圆锥面是θ等于某定值的晶面衍射线之集成。粉晶中的许多不同指标的晶面族,相应地形成以入射线为中心轴的许多的顶角分别为4θ、4θ'、4θ''……一系列同轴圆锥面。这就是粉末衍射图。衍射的记录分为照相法和衍射仪法。照相法中的衍射强度是光强度;衍射仪法中的衍射强度是接收闪烁计数器强度I和I1,I是每个峰的强度,I1是最强峰的强度,用I/I1表示每个峰的相对强度。
图 粉末照相法实验装置示意图【见附图1】
粉末照相法多用德拜—谢乐(Debye —Scherre)法。其相机金属圆筒直径设计为57.3 mm或114.6 mm,胶片贴内壁安装。安装方法有正装(X射线出口孔在胶片正中间,胶片两端接缝在入口处);背装(入口处在胶片正中);偏装(胶片中呈现两个X射线穿过曝光点,接缝在射线90度位置)。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方式安装。聚合物衍射线多集中于低角区,故宜正装以获得准确的“前反射(0度<2θ<90度)”圆锥。偏装有助于获得X射线入出口之间的连续的衍射图案,有助于测求相机的有效半径。
粉晶圆锥衍射面被德拜—谢乐圆筒形感光胶片所截,每个劳厄锥的截线都是一对关于X射线入射点为对称的弧线。在胶片的平展图中,可直接量得每对弧线间的距离2L,若相机半径为R,
则θ=2L/(4R)(弧度)=[2L/(4R)](180/π)(度)=57.3L/(2R)(度);
设计相机直径D=2R=57.3 mm或114.6 mm时,则简化为
θ(度)=L(mm) 【对应于直径57.3 mm】, 或θ(度)=2L(mm)【对应于直径114.6 mm】
即把测量得到的mm数直接转化为度数。然后d=λ/(2sinθ)。
图2是NaCl粉末晶体的侧装衍射图照片和侧装及正装解析示意图。指标化归属已写在谱线上。【见附图2】
相对峰强I/I1,一般由谱仪给出。或者由图谱给出的峰强数据经过计算得出。

❻ 用实验中的微波能否对真实晶体做布拉格衍射实验,为什么

你好
布拉格方程:对于X射线衍射,当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晶面的散射线将加强,此时满足的条件为2dsinθ=nλ---布拉格方程,其中,d为晶面间距,θ为入射线,反射线与反射晶面之间的夹角,λ为波长,n为反射级数,布拉格方程是X射线在晶体产生衍射时。

❼ 1.微波的干涉与光的干涉和衍射有何差异2.除干涉仪外 还有什么方法能测量微波的波

1,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电磁场干涉,波长不同,场分布不同。
2.微波频率可以被测量,可以直接探测频率,换算波长
3.用作波长调制、频率调制,在光学中如声光调制器中使用
4.用干涉法测量时稳频提高仪器精度,减小测量的系统误差(如余弦误差、阿贝误差等)。

❽ 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能用无线电波代替做吗

都没人回答,那我回答了,不敢保证正确

布拉格衍射本质其实是重复单元光程差造成的光的干涉现象

所以波长是多少从本质来讲,无所谓。
但是,晶体重复单元距离比较短,一般光程差比较短,所以,如果波长太长的话,其答不到半个波长奇数倍,干涉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X线穿透强,所以,只有XRD,没有红外RD

❾ 波的衍射实验论文写作思路求助

光栅实验是物理重要的光学实验,它有助于人们对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的了解。一般实验采用复制光栅或全息光栅,光源多用钠光灯和水银两种,其它仪器包括分光计、平行光管、望远镜、平面镜等。 实验原理如图1。光源透过单缝后,经平行光管形成平行光束,垂直照射将向各方向传播,经透镜(望远镜) 后相互干涉,并在透镜焦平面上形成一系列被相当宽的暗区隔开的、间距不同的明条纹。



❿ 布拉格衍射中随着入射角85增大超过 80 度时,衍射强度会增大,原因是什么

当入射角≥80度时,衍射强度(电流表示数)突然增大,且一直增大,可推知由于微波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处于近似平行状态,所以此时电流突然增大不是由于衍射造成的,而是微波直接将能量传给接收装置,能量损耗较小,电流才突然增大的。

阅读全文

与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装置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阀门系列是什么意思 浏览:610
虚拟仪器液位监测装置设计要求 浏览:782
国产什么电动工具好 浏览:955
电机过流报警装置设计方案 浏览:665
工程机械撤场证明怎么写 浏览:613
简谐波什么时候机械能守恒 浏览:655
机械制图中的菱形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971
自来水水表跟前的阀门坏了怎么换 浏览:341
机械工程含有多少专业 浏览:367
移动电动工具安规 浏览:642
理正结构工具箱13 浏览:481
五金机电荣誉证书 浏览:117
南安市轴承厂什么时间建 浏览:945
阀门位号pv是什么意思 浏览:685
家电管道清洗设备厂家有哪些 浏览:285
仪表盘黄p什么意思 浏览:520
淋浴的冷热水阀门怎么换 浏览:872
氧气阀门检修安全要求 浏览:620
专用设备制造业税负多少 浏览:343
cs6扩展版工具箱 浏览: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