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卡文迪许的同心球实验 干什么的
卡文迪许的同心球实验是用来测定万有引力系数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可以找到的。
㈡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两个小球质量不等,半径相等.①需要测量的量有:______A、
①验证动量守恒,就需要知道碰撞前后的动量,所以要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及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碰撞前后小球都做平抛运动,速度可以用水平位移代替.
所以需要测量的量为:A、两个小球的质量;C、O点到M、P、N各点的距离OM、OP、ON;故选A、C.
②实验过程中入射球的质量应大于被碰球的质量,因此m1>m2;两球碰撞后,入射球速度减小,入射球速度小于被碰球速度,入射球落点位置变小,入射球的落点位置在被碰球落点位置的后面,由图1所示可知,M点是两球碰撞后m1的落点,P点是m1碰前落点,N点是m2碰后的落点,小球的速度可以用小球的水平位移表示,因此本实验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是:
m1OP=m1OM+m2ON.
故答案为:(1)AC;(2)m1OP=m1OM+m2ON
㈢ 完成两个带正电小球的相互作用力实验是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1)对小球B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得到小球受到的电场力:F=mgtanθ,即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电场力也越大;所以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观察到两球距离越小,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说明了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两球距离不变,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观察到电荷量越大,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说明了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所带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
(2)先保持两球电荷量不变,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这是只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再保持两球距离不变,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这是只改变电量所以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减小;增大;(2)控制变量法(3)在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㈣ 有没有一种化学实验仪器,玻璃质,是两个一样大小双球连接在一起的叫什么呢
没见过,干燥管出除里面的干燥剂倒是两个玻璃球连在一起,不过一个大一个小,两边都有嘴
㈤ 著名的两个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筑物上做的
1590年,伽利略在 比萨斜塔 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但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试验的说法后来被严谨的考证否定了。尽管如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要前往参观,他们把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纪念碑。
㈥ 著名的“两个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筑物上做的
著名的“两个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筑物上做的-比萨斜塔
㈦ 双球u型防倒吸装置的原理是什么 只说这一种就好 会不会倒吸的试剂体积比两个球和起来的体积都大
原理就是 让倒吸的液体留在双球u型管中,防止液体回流到前面的反应装置内.
实际,起到类似安全瓶的作用.
倒吸的试剂体积比两个球和起来的体积都大,这种情况理论上是可能的.
选择的时候,看看吸收装置内有多少水,选择一个合适的就行了
㈧ 物理问题:伽利略的两个小球的那个实验是怎么回事 速答!
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实验不是伽利略做的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球同时落地的重力实验是伽利略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做的。现在,绝大多数国家正式发行的课本上也是这么说的。但美国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客座教授凯斯�6�1达维林却提出一个惊人的理论:伽利略根本就没有做过那样的重力实验!
为防误导,伽利略不做试验
根据课本上的说法,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作了一个著名的重力实验:他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球,其中一个球是重金属球,另外一个则是木制球。实验的目的是证明两个球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亚力士多德的理论。
时至今日,各国的教师们仍然在向他们的学生讲述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重力实验的情景,但达维林却指出,这个实验根本就不是伽利略做的,而是他的一个学生做的。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伽利略曾经从斜塔上同时抛下了两个球,伽利略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不会在公众面前做这样的科学演示,因为结果极有可能会误导缺乏科学常识的群众。
达维林指出,伽利略非常清楚地知道,任何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都会以同样的速度从高处下落。同时,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两个球同时从高处下落,由于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重量大的物体总是会比重量小的物体先接触地面。
伽利略临去世之前,他的一个学生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重力实验。但是,实验的结果却最终证明,两个物体的下降速度的确有微小的差别,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落地时间要稍微早一些。得知这一实验结果后,亚里斯多德学派的学者奔走相告,庆祝他们的胜利。事实上,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结果,伽利略心里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他不公开做实验的原因,因为他无法消除空气阻力,而他的学生所做的实验竟然证明了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是“正确”的,这无疑有些讽刺意味。
伽利略还有更惊人的结论
伽利略于1564年生于意大利城市比萨,1642年死于佛罗伦萨郊外,世人一直将其视为世界上第一位现代科学家。在他进行的重力研究领域,伽利略作了大量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测量了物体从不同高度下落所需要的不同时间,他观察到,时间越长,物体下落的距离就越大。
伽利略还在经过详细精确的观察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重量小的物体在开始下降时比重量大的物体下降速度快,这一说法引起了后来一些学者的迷惑,他们纷纷对伽利略的学说产生了质疑,像伽利略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怎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呢?
但事实上伽利略是对的。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些科学家再一次进行了那个著名落球重力实验,这次,他们第一次使用了现代化的高速电影摄影机,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肉眼的观察。摄影机将物体的下降过程用慢镜头一帧一帧地播放出来,结果证明,伽利略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在一开始,重量小的物体的确比重量大的物体下降速度快,但是后来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后者的下降速度才赶上了前者。
科学家仔细研究了前面的几帧照片后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怎么回事。原来,负责释放球的人的双手的肌肉疲劳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物体的下降速度。当听到放开物体的信号后,拿着重物的手由于肌肉疲劳,放开重物所需的时间就相对多一些,而拿着比较轻的物体的手则不同,因此放开物体所用的时间也就相对来说少一点。
达维林教授最后指出,作为一个对科学有着高度负责精神的科学家,伽利略认真记录下了这一现象,虽然这与他所提出的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两个物体将同时落地的理论背道而驰,但是他仍然将这一记录保留了下来,以供后人参考。伽利略这种对科学负责的精神,值得所有的人学习与赞扬。
㈨ 介绍一下这两个化学装置的原理
第一个:启普发生器。
用于固液反应制取气体,
实例:Zn与稀盐酸制取H2
两部分组成,一个漏斗(最上面那个球包括延伸到最下面的玻璃管,其实就是个漏斗)、一个容器(中间那个球和底座连一起的。漏斗和容器(第一个球和第二个球)之间磨砂,保持严密。
使用时像上图一样装好,从第二个球右边的口向第二个球装固体(例如锌块),不能掉到底座里面。
然后左右两个口都塞上,不能漏气。
漏斗里面装液体(例如稀盐酸),打开右边阀门后液体流向底座,慢慢到第二个球里面,接触固体反应,关闭右边阀门,气压升高后,会把到达第二个球里面的液体压回去,脱离固液接触,中止反应。需要反应再可以打开右边阀门。因此可以随意调控反应。
第二个也可以是反应装置,
用于固液反应制取气体
。右边上面导管与空气联通时,烧杯液体浸到干燥管中的固体,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如果右边导管把它封闭,由于产生气体压力变大,会把干燥管中液体压出干燥管,脱离反应,使反应中止。需要反应再可以打开右边导管。因此也可以随意调控反应。
㈩ 假如在真空环境中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否把半球拉开
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当中,有很多是利用到了大气压强,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次著名的物理实验,那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此次实验证明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大气压强的存在,那么假如在真空环境中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否把半球拉开?在真空环境下,马德堡半球是可以被扯开的,让我们来分析。
马德堡半球开启了人类研究大气压强的时代,同时这样的发现,也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所以说一些不经意的发现,也能够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发现科学。生活当中处处都是科学,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