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主营产品所属技术领域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经营的是高新产业项目。那么请看下文。看看你主要经营的产品是哪个领域的。
高新技术的含义
高新科学技术,也叫高技术、高科技。1983年“高技术”一词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国际词典补充9000个词》中,由此作为一个正式名词固定下来。一般而言,它的含义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概念。从地域上看,不同的国家对高技术有不同的理解。被称为韩国“经济起飞、科技发展之父”的崔享博士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把高技术分为三个层次:(1)技术的改进;(2)技术的综合;(3)技术的创新。技术的改进,技术的综合均属于高技术的范畴,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指的是当代新兴学科与高技术水平,特别是尖端技术和先导技术,它反映了科学向技术的迅速转化以及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是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高新技术的特征
高新技术本身具有一些有别于一般科技的独特内容,将高新技术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高”: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渗透、高竞争。
三、高新技术领域及其标志性技术
一般认为,高技术包括六大技术领域,12项标志技术和9个高技术产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六大高技术领域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它们将在本世纪获得迅速发展,并通过广泛的实用化和商品化,成为日益强大的高技术产业。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为标志的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的核心;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的前导;以超导材料、人工定向设计的新材料为标志的新材料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的支柱;以航天飞机、永久太空站为标志的空间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以深海采掘、海水利用为标志的海洋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的内向拓展。
六项高技术领域中的12项标志技术,是已经萌发但还远未成熟的前沿技术。本世纪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缩小,但由于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强制性渗透改造了这些传统产业部门,因此这些产业的绝对产量和产值不会萎缩。
(一)信息技术领域
信息技术是六大高技术的前导。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信息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当前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在:
(1)集成电路。目前世界上1兆位和4兆位的动态随机存储器芯片已得到广泛应用,16兆位的芯片也已产生。此外,光子集成电路和生物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也已获得重大
进展。
(2)电子计算机。目前世界上计算机的装机台数超过一亿,超巨型计算机速度已超过100亿次。现在的计算机,类似人的左脑进行逻辑思维方面的工作。而形象思维方面的工作则要通过人的右脑完成。为解决形象思维问题,人们正在研制神经计算机和模糊计算机。神经计算机从微观上以自底到顶的方式接近人脑,而模糊计算机则是从宏观上,以从顶到底的方式接近人脑。
(3)软件技术。信息技术主要由两部分技术组成,即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创新、传播和应用等环节的运行,将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前提。
软件技术是各类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或编辑技术的总称。目前软件技术主要有四大类:
①根据计算和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为计算机设计成编辑指令性语言程序的软件技术;
②为计算机操作、管理人员或编辑操作、编辑、检索、调试、诊断、维护等程序的软件技术;
③为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而设计或编辑计算机应用、专项程控、系统管理等程序的软件技术;
④为各类用户计划或编辑知识信息资料,网上操作和电子读物程序的软件技术。
(4)通信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和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
(5)激光技术。激光器是20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能源动力、通信及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各个领域,激光技术是正在走向实用化的高技术。
(二)生物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和工程原理等生产制品的综合性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四个领域。生物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它有两个标志性技术,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业和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对环保、能源技术等都有很强的渗透力。
(三)新材料技术领域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优异性能的一类材料。
新材料技术是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包括对超导材料、高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等的开发和利用。它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材料设计或分子设计,即根据需要来设计新材料;另一个是超导技术。
20世纪90年代新材料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功能化,超高性能化,复合化和智能化。
(四)新能源技术领域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现代的新能源技术按照其创新性和是否能够再生或连续使用的性质可划分为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
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时代。
(五)空间技术领域
空间技术即新型高科技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大型运载火箭、巨型卫星、宇宙飞船等空间军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空间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其两个标志是航天飞机和永久太空站。它不仅把高技术用于地球上,还把人类整体生存机构引向了外层空间。
世界海洋总面积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和能量。海洋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内向拓展,其标志技术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
除这六大高技术领域外,另外介绍一下环保技术和农业新技术。环保技术,主要是对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进行监制、控制、治理和保护的各类技术的统称。农业新技术包括:①农业工厂化。农业工厂化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它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②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杆、半矮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这一农业技术革新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因而被誉为“绿色革命”。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这一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③持续农业。持续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酝酿提出的农业发展新方向。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概括地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我国的持续农业尚处于探索和初步实验阶段。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研究,二是建立实验区,三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生态平衡与中国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平衡简称生态平衡,是指一定的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通过互相制约的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的阶段。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叫做生态国限,超过了生态国限,自动调节能力就降低甚至丧失,生态系统就遭到破坏。生态平衡是生物世界进行生命活动所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在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和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律办事,才能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态系统。
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评价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和市场压力。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是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的实际行动,具有划时代意义。1994年8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纲领性文件。
《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系统”,即总体战略系统,社会可持续系统、经济可持续系统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系统;第二个层次为章,各系统皆由若干章组成,每章的内容指明该系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三个层次为“方案领域”,每章由若干方案领域组成;第四个层次为“行动”,由每个方案领域内若干行动组成,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单元。
(二)环境与环境保护
(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指人群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劳动和社会场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工业、城市等人造环境的总称。
(2)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上述环境的改变以及因为这些改变而引起的各种问题。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既要防治环境污染,又要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手段,维持生态平衡是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环境保护应包括防治污染和保护自然两个方面。
⑵ 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理解2000作文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还是城乡协作、工农联盟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起始于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其发展在欧美各国一般地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半机械化阶段.大体上是在19世纪中叶到末叶.特征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畜力牵引的简单的农业机械.②基本机械化阶段.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特征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业普遍采用拖拉机牵引的农业机械.③综合机械化(或称高度机械化)阶段.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征是在农、林、牧、渔各业的各个环节上,及其产前和产后部门,都广泛地使用更为先进的农业机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中的应用的增多,农业机械化正在向自动化发展.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使用农业机器.但受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制约,迄今多数国家(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农业机械化使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发生了巨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但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点是: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农业机械除由集体、国家所有外,还可归农户个人所有.在经营形式上可以家庭自营、农民合伙经营、农户承包经营,以及由国家或合作经销组织设立农机服务(队、站、公司)经营.重视农业机械化的智力投资,培养出大批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人材,等等. 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不同时期农业机械的发展模式不同,集体化时期由于人民公社形式的生产合作组共有生产资料,大中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而土地承包责任制开始生产资料也私有化,该时期小型拖拉机由于其灵活性和低成本出现快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人口的减少,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生产率优势开始显现,农业机械也逐渐朝着大型化发展.
以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例,其保有量在公社化后期和土地承包责任制初期的低迷后,2000年前后增速明显加快,联合收获机也在2000年前后增速明显加快的趋势.
2011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随着“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政策方向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政策目标的提出,我国的农业机械产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
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国家和农村的经济条件有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很少的美国,农业机械继续向大型、宽幅、高速和高生产率的方向发展,并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过渡.电子技术、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及其设计制造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畜牧饲养业中,特别是养鸡业已进入工厂化连续生产的阶段,自动控制小气候的密闭鸡舍是畜牧机械的新发展.
在田间作业机械中,液压和电气控制相结合,或直接用电气或电磁控制的自动控制装置已开始应用,如谷物联合收获机上收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拨禾轮的无级变速等.电子监视仪表的品种日益增多,如播种机上的播种均匀度监视仪、谷物联合收获机上的谷粒损失监视仪和滚筒转速监测仪以及喷雾机上的喷幅和喷量监视仪等.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地用在蔬菜和水果的自动分级、田间灌溉的自动管理等机械设备上.
中国仍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重点发展的项目是经济效益高、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稳产高产和增产增收的农业机械品种,如排灌、植物保护和施肥等机械.用于农村多种经营的机械品种将得到较大的发展,例如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禽畜饲养机械,以及养蜂、养蚕、池塘养鱼和食用菌类培植等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的节能和农用多种能源的开发,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发展趋势是:①从改进燃烧过程、回收利用废气和冷却水热量等方面着手,降低内燃机的耗油量.②使用植物油、酒精和沼气等从农副产品或农村废弃物中获得燃料的内燃机,以及可以变换所用燃料的双燃料内燃机.③利用太阳能、地热和火电站余热等烘干谷物和其他农产品,或把它们用于温室和禽畜舍的采暖加温系统.④利用风力发电和提水等.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579962.htm?fr=aladdin
⑶ 无土栽培需要哪些设备
无土栽培需要栽培床、贮液池(槽)、供液系统、控制系统。
(一)栽培床
栽培床是代替土地和土壤种植作物,具有固定根群和支撑植株的作用,同时要保证营养液和水分的供应,并为作物根系的生长创造优越的根际环境。
栽培床可用适当的材料如塑料等加工成定型槽,或者用塑料薄膜包装适宜的固体基质材料或用水泥砖砌成永久性结构和砖垒砌而成的临时性结构。
(二)贮液池(槽)
贮液池是贮存和供应营养液的容器,是作为增大营养液的缓冲能力,为根系创造一个较稳定的生存环境而设的。
(三)供液系统
供液系统是将贮液池(槽)中的营养液输送到栽培床,以供作物需要。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供应方式,一般有循环式供液系统和滴灌系统两种,主要由水泵、管道、过滤器、压力表、阀门组成。
管道分为供液主管、支管、毛管及出水龙头与滴头管或微喷头。不同的栽培形式在供液系统设计和安装上有差异。
(四)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通过一定的调控装置,对营养液质量和供液进行监测与调控。先进的控制装置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营养液质量、环境因素、供液等进行自动全方位监控。
或不采用智能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如NFT水培的自动控制装置包括电导率自控装置、pH自控装置、液温控制装置、供液定时器控制装置等,同样可以实现对营养液质量和供液的有效监控。
用来控制营养液的供应时间和间歇时间。无土栽培必需的监控设备有电导率仪和酸度计,NFT水培时还需供液定时器与水泵相连,从而实现根据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人工利用这些设备来监控营养液质量变化、
适时调整和补充,并定时向作物供给营养液,做到营养液补充和供液及时,调整到位,并减少人力,节省电力和减少泵的磨损。在购买监控设备时,一定要注意查看型号、电流限量、电压大小、检测范围等,做到与栽培需要相适应。
(3)自动控制装置工厂化扩展阅读
我国无土栽培的研究和生产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水稻无土育秧,蔬菜作物无土育苗。1980年全国成立了蔬菜工厂化育苗协作组,除研究无土育苗外,还进行了保护地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2016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福建三安集团建立起世界最大面积的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科三安植物工厂,实现了无土栽培蔬菜生产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⑷ 食用菌工厂化 菌菇房控制系统 是怎么个原理
食用菌工厂化专业控制系统
系统由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智能控制箱以及风机、制冷机、加湿器等外围设备构成。
控制方式灵活
● 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参数,智能控制箱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的自动运行
● 手动控制------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现场手动控制方式,任意启动各种各种模式。
● 集中监控------通过一根通讯线缆将每间菇房的控制箱串联起来送至监控中心的监控电脑,构成菇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并自动记录每间菇房的监测数据(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外围设备的工作状态,远程设定对每台控制箱的工作参数,自动报警提示并记录报警发生的时间及报警原因。
● 互联网监控------通过安装配套的物联网监控软件,我们在家或者出差,都可以通过英特网实时了解菌菇房的各种温度、湿度、CO2含量、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信息,让菌菇的生产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⑸ 什么是工厂化养殖
将养殖池建在室内(车间里),应用自动化装备和技术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对水温、水质、溶氧、光照等自动监测和调控,采取高密度放养和强化投饵的方式生产,是一种高度集约化养殖方式。
⑹ 怎么实现大棚的温湿度自动控制
应用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温室控制方面的一场革命,对于农业生产的增产增质增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农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温室工程已成为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智能温室自问世以来,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它的功能在于以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设施,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做到常年工厂化,进行高效率,高产值和高效益的生产。
一个完整的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现场的监测元件:包括温度监测、湿度监测、CO2浓度等监测元件。这些装置相当于整个控制系统的眼睛,实时监测大棚的状况,以便实施控制。
2执行结构:如各种泵,加热器,CO2 发生装置,照明控制装置等执行机构。这些装置相当于整个控制系统的手,自动控制系统的指令通过这些设备得到执行,以达到控制目标。
3A/D和D/A转换模块。因为自动控制系统不能识别各种电信号,必须转换成标准的数字信号才能为计算机所识别,同样计算机发出的也是标准的数字信号。这些设备如同人的神经系统,把各个信号传递到大脑,并把控制信号传递到各执行机构。
4控制系统主机:主机实施各种控制方案,并依据不同的环境、作物、生长期实施不同的控制方案。是这个控制系统的核心,相当于大脑。
5人机交互系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了解系统的工作情况,并可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对控制系统下发人工指令,设定控制主机的工作环境。人机交互系统通过紫金桥组态软件就可以实现系统的人机交互。
以上的分类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根据系统的繁简情况,系统的配置会有所增减。如有的小系统,就直接用计算机做为控制系统主机了,和人机交互系统合二为一了。
功能叙述
温室环境包括非常广泛的内容,但通常所说的温室环境主要指空气与土壤的温湿度、光照、CO2浓度等。计算机通过各种传感器接收各类环境因素信息,通过逻辑运算和判断控制相应温室设备运作以调节温室环境。输出和打印设备可帮助种植者作全面细致的数据分析,保存历史数据。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几部分功能:
1、综合环境控制
采用计算机实现环境参数比较分析,四季连续工况调控系统。,比例调节环境温度、湿度与通风。CO2 发生装置按需比例调节环境CO2浓度,夏季室外屋顶喷淋,在保证室内光照强度的前提下,组合调节环境温度与通风,达到强制降低环境温度的效果。通过计算机对温室各电动执行器进行整体调节,自动调控到作物生长所需求的温、湿、光、水、气等条件,另外通过臭氧消毒净化器对温室进行消毒。
2、肥水灌溉控制
采用计算机肥水灌溉运筹系统。根据作物区的需要,对水培区的营养液成分,PH和EC值进行综合调控。对基培和土培区主要是根据作物生产需要,设定基质、土壤的水势值,自动调节滴灌、喷灌系统的灌溉时间和次数。
3、紧急状态处理
采用计算机实测环境参数、状态极限值反馈报警保护系统。根据作物的各项参数设定温室环境的极限值和作物生长环境参数极限值报警保护系统,提高了整个系统安全性。
4、信息处理
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处理由中心控制计算机完成。主机通过局部数字通讯网络与现场控制机相连,实现远动双向控制及全系统集中数据处理。其功能包括运行实时参数执行器模拟状态显著,历史数据存储、检索,数据平均值报表、曲线显示与打印。
下面我们以葡萄温室和黄瓜、番茄温室为例,介绍其生长参数:
葡萄温室:
a、在冬季休眠期约90多天需保持温室内温度为5℃。休眠期以后白天需控制温室内温度为25-30℃,夜间需控制在15-18℃。
b、湿度需保持在50-75%不能超过95%。
c、光照强度应保持在45000-55000勒克斯
d、二氧化碳浓度在上午日出后到10点左右保持在1000PPM左右。
e、PH值保持在7-7.5。
f、EC值离子总浓度保持在1‰-2‰,随时进行调整。
黄瓜、番茄温室:
a、在苗期需保持温室内温度在13-15℃,定植后白天上午应保持在25-28℃,下午应保持在20-25℃,夜间应保持在15-18℃。
b、湿度黄瓜在白天保持在70-75%,夜间保持在85-90%;番茄白天保持在65-75%,夜间保持在75-85%。
c、光照强度番茄应保持在50000勒克斯左右,保证12个小时光照;黄瓜应保持在40000勒克斯左右,保证8-10小时光照。
d、二氧化碳浓度在上午日出后到10点左右保持在1000PPM左右。
e、PH值保持在6.5-7.5。
f、EC值离子总浓度保持在1‰-2‰,随时进行调整。
1
⑺ 自动加药装置如何选型
自动加药装置是以计量泵为主要投加设备、将溶药箱、搅拌器、液位计、安全阀、止回阀、压力表、过滤器、缓冲器、管路、阀门、自动监视系统、电力控制系统等组合而成的。
⑻ 工厂化养殖稚鳖的一级培育技术是什么
一级养殖池培育指放养从暂养池出池的孵化2周左右的稚鳖,培育至体重10克以上。
1、放养密度:只要水质、溶氧有保证,放养密度可达每平方米120只左右。然而国内控温养殖场实际上目前还大多采用较低密度,每平方米放养30~40只。
2、饵料与投喂:在一级稚鳖池内,饵料全部采用水蚯蚓或红虫(水蚤)。水蚯蚓放在饵料台上,红虫直接投放在水中,培育稚鳖时,饵料必须充足,否则会影响其生长与发育。饵料投放原则是多次少量,使饵料台始终有少量剩余,一旦发现吃完,应立即再投放。这样,才能保证稚鳖饵料的满足,促进其生长。
(3)光照调节:全封闭温室的晒背台要求光线充足,每天开灯时间至少14小时;半封闭温室在晴朗的天气里,除白天采光外,早、晚还要开灯加晒各1小时,阴天更要全天开灯晒背,注意红外线灯光照度要够。因稚鳖特别喜欢晒背,培育中必须满足其晒背杀灭病菌和增强体能的要求。
(4)疾病防治:管理人员每10天,用10~15克/立方米的生石灰和1~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水交替进行全池泼洒消毒,严防水质恶化和疾病的发生;每隔20天,需清池消毒1次,这时将稚鳖全部捞出进行检查,并进行全面的药浴。方法是先用10毫克/升的抗生素溶液在塑料盆中药浴20分钟,再用庆大霉素预防性注射1次入池。
4、及时合理分养:约需1个月以上的一级池培养,稚鳖平均体重在10克以上,这时应及时进行分级分养。合理分养,既有利于不同规格鳖的生长,又易于养殖管理。
⑼ 农村都有哪些农用机械
农业机械包括:农业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整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植保机械、农田排灌机械、农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相关描述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农村的经济状况。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农业劳动力非常少的美国,农业机械不断向大型化、宽幅化、高速化、高生产率方向发展,并在机械化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机械产品及其设计制造中。在畜牧业中,尤其是养鸡业已经进入工厂化连续生产阶段,自动控制小气候的封闭式鸡舍是畜牧机械的新发展。在田间机械中,液压和电气控制相结合或直接采用电气或电磁控制的自动控制装置得到了应用,如谷物联合收割机上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拨禾轮的无级变速。电子监测仪器的品种日益增多,如播种机上的播种均匀度监测仪,谷物联合收割机上的谷物损失监测仪和滚筒转速监测仪,喷雾机上的喷幅和喷量监测仪等。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蔬菜和水果的自动分级、田间灌溉和其他机械设备的自动管理。
⑽ 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国家和农村的经济条件有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很少的美国,农业机械继续向大型、宽幅、高速和高生产率的方向发展,并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过渡。电子技术、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及其设计制造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畜牧饲养业中,特别是养鸡业已进入工厂化连续生产的阶段,自动控制小气候的密闭鸡舍是畜牧机械的新发展。
在田间作业机械中,液压和电气控制相结合,或直接用电气或电磁控制的自动控制装置已开始应用,如谷物联合收获机上收割台的升降控制和拨禾轮的无级变速等。电子监视仪表的品种日益增多,如播种机上的播种均匀度监视仪、谷物联合收获机上的谷粒损失监视仪和滚筒转速监测仪以及喷雾机上的喷幅和喷量监视仪等。电子技术越来越多地用在蔬菜和水果的自动分级、田间灌溉的自动管理等机械设备上。
中国仍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重点发展的项目是经济效益高、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稳产高产和增产增收的农业机械品种,如排灌、植物保护和施肥等机械。用于农村多种经营的机械品种将得到较大的发展,例如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禽畜饲养机械,以及养蜂、养蚕、池塘养鱼和食用菌类培植等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的节能和农用多种能源的开发,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发展趋势是:①从改进燃烧过程、回收利用废气和冷却水热量等方面着手,降低内燃机的耗油量。②使用植物油、酒精和沼气等从农副产品或农村废弃物中获得燃料的内燃机,以及可以变换所用燃料的双燃料内燃机。③利用太阳能、地热和火电站余热等烘干谷物和其他农产品,或把它们用于温室和禽畜舍的采暖加温系统。④利用风力发电和提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