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稻小麦联合收割机
农用收割机好用,体积小效率高
B. 古人是怎样对稻谷脱粒的
古代是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对干燥后的谷物进行碾压脱壳。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谷加工成白米的,这个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将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两种。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为木质,手腕粗细,长一米左右,上端装上两三公斤重扁圆形石头,以增加臼杵捣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捣,直到米糠完全从糙米上剥落,然后用竹筛子筛去米糠,白米就呈现在眼前。
(2)水稻脱粒装置的设计扩展阅读:
中国在汉代发明了水碓,浙东山区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滚筒式水碓记载。
解放前,余姚市大隐镇共有水碓56处。据当地老农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下磨村农民还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销往上海、宁波等地,木粉销售收入占到山村总收入的1/3。随着农业产业调整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环境的变化,到上世纪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区农民的生活。
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设置两个以上的叫做连机碓,最常用是设置四个碓,《天工开物》绘有一个水轮带动四个碓的画面。
魏末晋初(公元二百六十至二百七十年)杜预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粮食的经验,发明 了连机碓。
水碓的构造大概是水轮的横轴穿着四根短横木(和轴成直角),旁边的架上装着四根舂谷物的碓捎,横轴上的短横木转动时,碰到碓捎的末端。把它压飞,另一头就翘起来,短横木转了过去,翘起的一头就落下来,四根短横木连续不断地打着相应的碓梢,一起—落地舂米。
C. 水稻收割机有几种脱粒方式
水稻收割机根据脱粒方式不同,分为纵轴流和双滚筒。脱粒方式分为:横流和切流脱粒。
D. 如何用风扇制作小型水稻脱粒机
用风扇似乎制作不了小型水稻脱粒机,普通家用风扇才只多大功率啊?水稻放上面一打估计不是扇叶坏了就是电机烧了,这个还是得用专门的脱粒机。
E. 半喂入式与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结构特点有何不同
全喂入和半喂入是按作物喂入方式进行分类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是将作物茎秆和穗部全部喂入脱粒装置进行脱粒;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只喂入穗部,茎秆则随夹持输送装置裸露于机器外。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割台不同。这也是辨别全喂入和半喂入最直观有效的办法。全喂入在斗式的割台机架上可以看到巨大的拨禾轮和搅龙,作业时通过拨禾轮将作物向后拨向切割器,切割后的作物再通过搅龙输送到喂入口。半喂入的割台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拨禾指和链条实现茎秆有序整齐的夹持输送。第二,脱粒滚筒和脱粒齿不同。全喂入的脱粒齿多采用钉齿式,脱粒滚筒行制有横轴、纵轴和横轴双滚筒等三种。半喂入的脱粒齿则都采用弓齿式,脱粒滚筒采用轴向式。第三,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都配有切草机,脱粒后的秸秆可以选择切碎或平铺,以利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F. 脱粒机的原理有哪几种
【概述】:
小麦割下以后还有待于"粒",这是将谷物除壳、去秆的过程。 做这件事的老方法是用一个叫做"连枷"的使谷物与壳分离的器械连续地拍打麦子。接着是"扬"谷,必需将谷物往空中抛出,以便让风吹掉轻的、不想要的那部分谷子以及"谷壳",只留下落在后面的谷粒。 这是艰苦的、劳累至极的工作,而且花费的时间又很长。4000平方米的小麦用手脱粒要花大约5天时间。
苏格兰发明家詹姆士·梅克尔和他的儿子安德鲁,改变了这种情况。经过长期的努力,詹姆士终于在18世纪后期研制成了一种机器,它装有一个在滚筒上转动的木构架。木构架上安装着狭条皮带,当它转动时,就形成了一股气流,借此吹走小麦上的外壳。安德鲁还给机器加上了一个松开麦壳的拍动装置。
梅克尔脱粒机可以用容易找到的任何动力源来驱动。他们选择了用马来驱动第一部机器,但是不久就制造出了以水和蒸汽为动力的新型机器。 脱粒机在美国非常成功,那里劳动力短缺,农业规模又很大。 脱粒机在英国并不受欢迎。手工打谷为农业工人提供了冬季就业的机会。脱粒机威胁着许多农业工人,使他们失去工作。
【机械结构】:
1.传动路线、无级变速器
为使刀盘、六只喂入滚筒运转正常,该机对传动路线及三角皮带轮无级变速器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脱粒生产率要求,刀盘有多种转速,但传动路线比较简单,由两级传动路线组成,第一级由皮带轮无级变速,无级变速皮带轮直接安装在电机轴上,被动变速皮带轮安装在另一根轴上,另一根轴上装有同步齿形带。该轮通过齿形带带动刀盘上的同步带轮旋转,而丝杆螺母固定在同步带轮上,转动螺栓带轮可轴向移动,使带轮间隙变大或变小,刀盘转速随之可调,该传动比在1:1.5左右。
2.二级变速则在电机上装三角带轮
第一二级传动均为三角带轮,第三级为蜗杆传动,蜗杆带机动脱粒机
动三组转向相反的蜗轮,蜗轮与输送辊连接,工作时,蜗杆带动蜗轮旋转,两组输送辊既作夹持又起输送(玉米棒)作用,一组输送辊夹持输送玉米芯。整个传动路线共有五级传动,由于设计中考虑到整机的结构紧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三角带无级变速器,蜗轮、蜗杆传动更是经多次设计计算,为保证蜗轮、蜗杆的中心距及蜗轮强度,蜗轮采用了负变位系数。
3.独特的刀具、刀盘
刀具是整个脱粒机具的关键部件,其形状及材料选择至关重要,刀具由呈L型的刀架和剑形刀片焊接而成。从刀具的强度方面考虑,刀片应选用65Mn材料,加工成型后进行热处理,使其表面硬度达到HRC50-60。但因刀片切割的是玉米粒,选用65Mn材料容易生锈,卫生质量达不到要求,故还是选用不锈钢,虽然刀片硬度不够理想,但切割玉米粒应该没有问题。为使刀具能够切割不同直径的玉米粒,工作时刀具在刀盘上有一个滑动的距离。
刀盘上除安装刀具外,还需在固定的轴套上旋转,以带动刀具转动作切割运动。为使刀盘结构紧凑,刀盘上装有同步齿形带轮,在同步齿形带轮上装有塑料轴承,带轮、塑料轴承之间用螺钉连接。工作时,材料为聚氟乙烯(或尼龙)的轴承在轴套上转动,用针阀式油杯滴注食用植物油进行润滑。
4.输送喂入装置
为保证玉米棒的正常喂入和输送,该机设计了独特的工作机构。喂入装置由一根蜗杆、三组转向相反的蜗轮、滚筒支撑、轴、异形橡胶滚、塑料齿形辊等组成。机具起动,两头粗、中间渐细的橡胶辊及塑料辊旋转,此时将玉米棒喂入,橡胶辊将其夹持向前输送至刀具处切割后,玉米芯由转动的塑料辊夹持输送至废料箱。为适应不同直径玉米棒的喂入输送,在滚筒上装有拉伸弹簧,该弹簧可使滚筒作适当角度的位移,当喂入玉米棒时,由于手的推力和橡胶辊的牵引力,该机构可根据玉米棒大小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
5.整机结构及材料选择
设计力求简单紧凑、外形美观,整机外形尺寸为610X620X1120mm,对喂入高度和安全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考虑。工作时,机具运转部分全部由罩壳覆盖,喂入口严格控制尺寸,成人的手不能进入,确保喂入玉米时的安全。机具的大部分材料选用不锈钢,为减轻机具重量,降低生产成本,机架部分由不锈钢板折边焊接而成。两根传动轴直径虽然较小,但轴上不开键槽,只加工平台,用紧定螺栓固定皮带轮,轴的强度能够得到保证.
【工作原理】:
脱粒机整机选用一台3千瓦电机和一台鼓风机,电机、风机的转向和停止由一只倒顺开关控制。电机顺时针旋转为喂入玉米棒,逆时针转向主要用于推出玉米棒和排除故障,风机用于吹掉脱粒中产生的屑、渣。电机通过皮带轮、无级变速带轮、同步齿形带轮,使刀盘、异形刀具旋转切割玉米棒,工作时调节转向手柄,可使刀盘转速增减;另一传动线路则由两级三角带轮、蜗轮蜗杆带动三组滚筒旋转。
滚筒上装有压缩弹簧、橡胶辊、塑料辊,其中两组橡胶辊旋转时(喂入玉米棒),橡胶辊既起夹持作用,又有输送玉米棒的功能,弹簧还可根据玉米棒直径进行适当调节两滚筒之间距离,以适应不同直径玉米棒脱粒的要求。一组塑料辊可将玉米芯夹持、输送至废料箱。刀具和刀盘的润滑采用滴注式油杯,润滑油采用橄榄油。为使结构紧凑,刀盘内装塑料轴承。塑料轴承在轴上转动。
整机主要润滑部分为蜗轮、蜗杆及塑料轴承,蜗轮、蜗杆采用开式传动,用黄油进行润滑;塑料轴承需要运转时润滑,选用了标准的针阀式油杯,容积为200毫升,并为此配备了滴注式油管,油管一端用螺栓与油杯连接,另一端与轴承上的油槽连接。工作时可视油杯油管内的滴注情况调节大小。润滑油最好选用橄榄油,考虑到价格可用其它食用油进行试验。
参考自网络:http://ke..com/link?url=HZLpWC1t6VAfV-QIZgd4Q__VBXd40bkR6-ZdbFw8d7nGl-cq
G. 水稻脱粒最简单方法 可以使用什么机器
1、水稻脱粒可使用打稻机,俗称“打谷机”。先将水稻收割以后,通过这种机械将水稻谷粒与茎秆分离。
2、打稻机一类依靠人力驱动,称为“人力打稻机”,为半机械化工具,二类将打稻机改为动力驱动,则称为“动力打稻机”,打稻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水稻收割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力。
H. 马骥的人物贡献
马骥回国后,在北京华北农业机械总厂任工程师,从事农机具设计研究工作,参加了多项创新项目的研制。1954年马骥担任中国第一台大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GT-4.9)的设计、测绘、试制、试验的主任设计师。该机于1955年通过国家鉴定生产,成为中国国营农场主要收获机械技术装备。该联合收割机生产达25年之久,总产量超过一万台。
马骥认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脱离不开该国的农业耕作制度、农村经济现状和工业制造水平的制约。国外大型农机具只能作为参考,中国要走符合该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农机工作者要有志气改进和创造新型机具,使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以符合农民要求。马骥于1957年开始研究采用“茎杆不进入滚筒”原理,设计联合收割机(后被称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由于茎杆不进入滚筒可大大减轻滚筒工作负载,使之能适应高产作物的收获要求;并保持了茎杆的完整,可用于农村编织副业原材料,因而较适宜于中国农村条件。当年第一代样机“高产1号”问世,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茎杆不进入滚筒”原理设计的联合收割机。1958年第二代改进样机“高产2号”在海南岛进行了收割水稻试验后,送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加展出。这一原理试验成功,为研制水稻半喂入联合收割开创了一条道路。
精密播种是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一些工业化国家已广泛采用,它具有能节约大量种子(特别对节约杂交优良种子意义重大),减少或免除人工间苗,有利于幼苗生长,能增产等优点。当时国外采用的精密方格点播,机具结构复杂,加以水平圆盘式排种器播种精确度不高,有断苗现象。为此,要发展精密播种新技术,需要将方格穴播改为单粒点播,并研究改进排种器,提高排种精确度。1960年马骥和有关人员合作,开始研究精密点播排种器,将国外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种子由上面填充改为由侧面填充,增设了导种台,充填系数增高,排种精确度也相应提高了。通过室内对比试验,在较高作业速度下排种,新排种器充填系数达95%,而在同样条件下,苏联、美国的排种器充填系数仅75%,比苏、美的提高20%。这表明新排种器不仅漏种率低,而且还能达到高速播种的要求。
1963年采用这种排种器的精密播种机曾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大面积试验,效果良好。1964年定型为BJT-6通用精密播种机,通过国家鉴定,成为中国第一代的中耕作物精密播种机。它能播棉花(光子)、玉米、高粱、大豆等中耕作物。根据大面积试验调查表明,精播棉花每亩能节约种子6~7公斤,玉米节约1.5~2.5公斤,高粱节约0.5~1.5公斤。如果国内半数棉花、玉米播种面积实现精播,仅此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亿多公斤粮食,增产3500万公斤油料。但当时因对精播宣传不够,多数人对其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再加上种子选种不配套,整地不合要求等原因,仅在东北和新疆国营农场部分地区使用,另为援助阿尔巴尼亚曾出口三四百台。
“文化大革命”中,马骥被当作“反动权威”、“特嫌”对象,遭到打击迫害。但他在隔离审查期间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却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认真考虑他今后如何工作问题,以及思考新机具的结构,绘制草图等。1967年马骥在广东看到一台卧式轴流水稻脱粒机,其脱粒、籽粒与茎杆分离两道工序在滚筒内一次完成,不需要逐稿器,机构简化了,因而使他受到启发,闪出一个念头,如果将轴流滚筒竖立起来,将下部凹板由180°改为360°圆周形,不但分离面积加大一倍,生产能力提高了,而且还有可能在凹板外层增加垂直风道,进行气流清选,省掉清选筛,这样将脱粒部件的脱粒、分离、精选三个工序合为一体,设计成最简化的“三合一”脱粒装置。从此,他便与轴流滚筒和立式轴流脱粒部件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68年马骥被关入看管室隔离审查,但他没有忘记“三合一”立式轴流脱粒装置的构想。他利用写检查材料的时间,仍不断画草图构思整体结构,一次被看管人员发现,大声申斥他:“你不写材料交待你的罪行,还在胡思乱想画什么!”。
1969年马骥去湖南干校劳动,在劳动之余,他根据中国某些农业贫困地区需要半机械化收割工具的情况,设计了一种手推式收割机,用以代替镰刀收割,工效比镰刀高2~3倍。此种设计方案,后来为其他单位采用和发展,曾一度批量生产和推广使用。
马骥经常在考虑,什么是农民现在最迫切需要的农机具?应该抓什么研制项目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感到全国很多单位研制的收割机,没有达到性能可靠和适用的要求。他在“文化大革命”前虽然搞过卧式割台收割机,增加了集堆装置,已经基本成功,但并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马骥认为对引进的日本立式割台收割机加以改进是一条较好路子。因为立式割台与卧式割台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与拖拉机配套机器前伸量小,地头转弯灵活,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它存在着一定缺点,如在地头造成散穗损失,割幅不能增宽,只能割1.2米,效率低,收割倒伏作物性能差等问题,因之未能很好推广。如能改进设计,克服这些缺点,保持其优点,将是一种较理想的收割机。1972年马骥从干校一回到农机院,立即到湖北黄陂收割机厂蹲点,和一位助手开始了新型立式割台收割机的研究工作。在两年中经多次试验,从气吹、拨禾杆等不同方案的试验中,终于研制出星轮扶禾器是最有希望的方案,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星轮扶禾器能解决上述的主要缺点。
精密播种是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一些工业化国家已广泛采用,它具有能节约大量种子(特别对节约杂交优良种子意义重大),减少或免除人工间苗,有利于幼苗生长,能增产等优点。当时国外采用的精密方格点播,机具结构复杂,加以水平圆盘式排种器播种精确度不高,有断苗现象。为此,要发展精密播种新技术,需要将方格穴播改为单粒点播,并研究改进排种器,提高排种精确度。1960年马骥和有关人员合作,开始研究精密点播排种器,将国外水平圆盘式排种器种子由上面填充改为由侧面填充,增设了导种台,充填系数增高,排种精确度也相应提高了。通过室内对比试验,在较高作业速度下排种,新排种器充填系数达95%,而在同样条件下,苏联、美国的排种器充填系数仅75%,比苏、美的提高20%。这表明新排种器不仅漏种率低,而且还能达到高速播种的要求。
1963年采用这种排种器的精密播种机曾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大面积试验,效果良好。1964年定型为BJT-6通用精密播种机,通过国家鉴定,成为中国第一代的中耕作物精密播种机。它能播棉花(光子)、玉米、高粱、大豆等中耕作物。根据大面积试验调查表明,精播棉花每亩能节约种子6~7公斤,玉米节约1.5~2.5公斤,高粱节约0.5~1.5公斤。如果国内半数棉花、玉米播种面积实现精播,仅此一项就可为国家节约1亿多公斤粮食,增产3500万公斤油料。但当时因对精播宣传不够,多数人对其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再加上种子选种不配套,整地不合要求等原因,仅在东北和新疆国营农场部分地区使用,另为援助阿尔巴尼亚曾出口三四百台。
年近六旬的马骥,为了振兴中国农机事业,继续战斗在科研第一线。1975年,北京郊区为了实现稳产高产,普遍推广间作套种制度,在玉米行间如何实现机械化收割小麦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马骥承担了这项任务,到通县收割机厂蹲点,将他研究的星轮扶禾器新结构应用到间套作收割机上。经过一年的反复改进和试验,北京-185立式割台间套作小麦收割机诞生了,收割时,小麦能够顺利地铺放在手扶拖拉机后面,不会伤害玉米苗。经过小麦和水稻两次大面积生产试验,深受农民群众欢迎。该机虽在1976年尚未进行正式鉴定,收割机厂已生产了1200台,当年通县机收小麦17.7万亩,占收割面积的42%。全县有72个大队,256个生产队基本放下镰刀。
由于所发明的星轮扶禾器使立式割台在性能上有所突破,不仅解决了间套作收割,而且也为平作地区提供了较好的机型。随后,很多省市农机研究所和工厂,根据这个原理和结构,按该地区的配套要求,设计生产了多种型号规格收割机。从1976年至1977年这种收割机迅速发展到全国十四个省市。国务院和农机部十分重视该机的推广。1979年9月农机部在济南召开了全国小麦收获机械会议,总结了山东、河北、河南使用这种收割机“减少劳力,减少收割损失达到显著效果”的典型事例。1979年12月农机部向国务院上报“关于积极发展小麦收获机械的报告”中提出推广这种小麦收割机的三大好处。到1982年该机在全国已生产8万多台,迄今仍有相当的生命力。此项成果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并在菲律宾获得专利。
马骥的另一个创新项目是立式轴流脱粒机。众所周知,传统的脱粒机所采用的籽粒分离装置是很长的逐稿器,籽粒清选装置是往复式震动筛。这些部件都需要占据很大的体积,不但消耗钢材较多,同时也为设计悬挂在拖拉机上的联合收割机造成困难。马骥的设计方案是采用轴流脱粒原理,将传统的卧式轴流滚筒竖立起来,成为立式轴流脱粒部件,取消了逐稿器和震动筛,使脱粒、分离、清选三个工作过程在一个立式圆筒内完成。这样体积小,结构简单。这种“三合一”新结构的脱粒装置,马骥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开始孕育酝酿,由于当时无法试验验证这种设想,直到1977年,马骥在立式割台收割机研究成功之后,才得以正式开始这一创新工作。
这种新设计构想是一项艰巨的研究课题,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必须一切从头开始。马骥经过六个寒暑艰苦努力,无数次室内和田间试验,终于在1982年,这种新型脱粒机构获得了成功,性能达到指标,而重量仅为同等级生产率的传统脱粒机的2/3至1/3。同年该部件通过了部级科研鉴定。在这期间,与这一研究课题进行的同时,马骥培养了两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该脱粒部件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马骥正在攻研的最后一个目标是新一代的低成本联合收割机。准备将他发明的立式割台和立式轴流脱粒部件联合起来组合成联合收割机,配置在中型拖拉机上,成为中国式的联合收割机。当前国内主要收获方法还采用收割机和脱粒机分段收获,这是过渡的收获方法。国外工业化国家几乎全部实现联合收获化了。联合收获劳动生产率高,能减少田间运输和场上作业所产生的粮食损失和劳力消耗。但是,时至今日,传统的联合收割机机身庞大,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农民买不起,这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未能实行联合收获的最大障碍。研制中的新型联合收割机的成本仅等于一台收割机和一台脱粒机的价钱,农民能够买得起。马骥现已年过七旬,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英雄暮年,壮心不已”,他仍在伏案设计制图,勤奋创新,愿在有生之年,继续为解决农民的辛苦劳动,为中国的农机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