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学中的微型实验装置有何好处
减少开支,适合普及。
由于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量少的试样或试剂获取尽可能多的版化学信息,实验权试剂用量较常规实验试剂用量降低1~3个数量级,这就大大降低了实验试剂用量,节约了经费。微型化学实验由于药品用量减少,反应时间相应缩短,再加上微型实验仪器在设计时力求简单,装拆清洗比常规仪器省时,所以微型化学实验耗时相对少。
(1)化学实验装置创新评价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能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
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便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粉末状或细晶体用药匙取,必要时可用纸槽取。
Ⅱ 如何评价初中化学装置优缺点
装置是否简洁,使用是否方便
启普发生器随开随用,随关随止,非常典型
除杂
尾气版处理
如CO一类尾气烧掉权
反应原理是否合理
同样的反应物是否可以换种方法生成更多产物?
绿色化学,是否产生有害气体?
经济角度
AgNO3一类溶液比较贵。。。少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O(∩_∩)O
Ⅲ 今年10月,我市化学教师在全省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竞赛上获大奖,如下实验是其获奖作品之一:实验装置:
(1)①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能支持燃烧或氧化性 (2)分子能不断运动; 打开汽油瓶盖能闻到汽油的气味等;(答案合理即可)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探究新知识;环保;操作简单;趣味性;保护学生的健康(答案合理即可) |
Ⅳ 化学改进后装置和之前实验装置比有什么优点。哪几个方面答。
改进装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实验装置要简洁易于操作;
2.实验现象要直观内;
3.安全问题,容比如防止倒吸等等;
4.环保问题,有污染的有没有尾气处理;
6.能否彻底符合题意。比如,反应物是否有杂质,是否有余下的等。
Ⅳ 实验方案,装置优缺点比较一般从 哪些方面入手(初中化学)
比如是否会污染空气(逸出装置的气体会不会污染)
有没有安全瓶(高温或加热时特别专注意,有液属体会不会倒吸使高温玻璃管\试管炸裂)
有没有检验装置
有没有不起效果的(比如要收集干燥CO2时,无水硫酸铜后边加一个澄清石灰水)
大概就这几点?做题常用的应该就这些ˊ_>ˋ
Ⅵ 有没有关于中学生化学创新实验的看法急用啊!!!!!!!
摘要 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要加强实验教学,教师的实验素质是关键。本文从我县举行的教师创新实验大赛中谈了几点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改进的尝试,以期与同行商榷。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所有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呢?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学会如何选择创新点,即学会寻找从何处创新。笔者有幸亲历了县第三届中学化学创新实验大赛,深有感触,现从中摘取一二,以飨读者。
一、化学创新实验的特点
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认为关键要体现一个“新”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高质量地发挥实验功能。下面我就列举在本次活动中的几个精彩片段,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改造实验仪器,使操作简便易行
教学中我们已习惯使用传统的实验仪器,虽然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却往往忽视仪器的笨拙和使用时的千万小心,这种视经典为权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师缺乏创新的症结所在。实际上,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应该不断的发现问题,传统仪器的不当之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创新的课题。
例如,在“物质加热”实验中,人们已习惯于用铁架台(带铁夹)夹持试管,考虑到铁架台的笨重、使用不便,设计了如图(一)所示装置,改进后的仪器简单且取材方便,也容易携带。另外,有人又根据酒精灯使用不太安全的因素,设计了简易的“安全酒精灯”(见图一)。
又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时,由于操作繁琐且直观性不强,可以利用浮力原理,设计了如图(二)所示装置,通过观察比较反应前后试管浸在液面中的高度即可(试管作上标记)。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起来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科间的融合。
2、改造实验装置,体现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对于一个传统的实验装置,其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连接仪器较多,操作起来不方便;反应时间长,不利于教学;产生有毒尾气,危害人体健康;等等。要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革,这些都应成为考虑的因素。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若把红磷、白磷直接放在空气中燃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健康,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实验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即可解决上述弊端。图(三)就是该实验的“绿色环保”设计,具体做法是:①挤压气泵通入空气,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②用酒精灯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同时挤压气泵(使空气先通过红磷再通过白磷),此时可观察到白磷剧烈燃烧而红磷无明显变化,由此即可证明燃烧的条件。本实验最大的优点是自始至终都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号绿色化学的要求。
又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由于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密封性不易控制,加上导气管内尚留有空气导致误差较大,基于此可进行如下改进:将足量白磷放在试管中并塞紧胶塞,用酒精灯加热使白磷充分燃烧,待试管冷却后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胶塞,过一会再塞上胶塞拿出水面观察(事先把试管五等份)。本实验所用仪器少且效果十分好。
3、针对实验中的安全隐患,设计解决方案
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常常由于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给实验增加了难度甚至危险性,老师们大都避而不谈或只给学生讲原理。殊不知,在这些实验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创新素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上教版教材(九年级)关于面粉爆炸实验,做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若想办法克服困难,让学生在安全、好奇的状态下完成实验,不但能加深他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消除对实验的畏惧感,培养科学的“实验”观。图(四)就是经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用洗耳球吸满面粉,点燃蜡烛后盖上盖(不宜太紧),然后用力挤压洗耳球让面粉充满整个容器,随着“砰”的一声响盖子腾空而起,在一群欢呼声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4、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设计趣味实验
教学中,可以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根据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设计比较有趣的灭火实验: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棉条点燃后放进集气瓶中(注意不要将棉条全放进瓶中),可观察到浸入瓶中的那部分熄灭,若把棉条提出后又恢复燃烧。通过这一简单的实验设计,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耀燃纸上。
二、对实验教学的反思
尽管这次活动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了很好的倒向作用,但实验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创新、探究的力度不够,一些实验仍偏向“高、大、长”发展的趋势…
新课标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的观念、态度和改革力度都将直接影响整个新教材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
Ⅶ 初三化学创新实验设计
实验永远是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部分。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初三化学创新实验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原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不足的地方:
1、白磷燃烧时有可能会溅起来,从而引起边上的红磷燃烧,导致出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现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歧义,认为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一样,达不到教材中实验希望达到的要求.
2、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引起人体的中毒.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通过我对实验的实践与探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以下几个地方的改进:
1、用两根试管代替铜片,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到试管里面进行反应.这样可以把试管放入热水中,加快反应的速度.
2、在装有白磷的试管壁放入用氢氧化钠沾湿的海绵,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
四、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试管,烧杯,海绵,白磷,红磷,氢氧化钠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4P+5O2=(等号上方标条件:点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
六、实验过程
1、取两支试管A、B,向A试管里装入适量的红磷,放入圆孔内.
2、用镊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试管里.
3、向B试管壁上放入海绵,蘸好氢氧化钠溶液,把试管放入圆孔内.
4、把A、B两支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注入80℃的热水.
七、实验效果热水注入烧杯后不久,B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试管里充满白烟,过段时间,白烟慢慢变淡,导管口没有白烟冒出.A试管里的红磷没有燃烧.
八、 自我评价 本实验是在原改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试管代替铜板,有效的解决了反应时间比较长,白磷引燃红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无法处理的难题,而且操作相对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特别是氢氧化钠的采用,解决了一些改进实验对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处理的不足.
初三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简易实验装置,争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对于定量性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小。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优点:取材容易,操作简单方便,装置可循环使用,可用于老师演示,也可用于学生实验,克服课本中的原材料的限制,避免操作过程中用捆气球等复杂操作,而且密闭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
适用范围:适合一切固体与液体反应产生气体,也可用于液体与液体反应产生气体。
实验原理:利用固体与液体在密闭容器中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注射器中可以推动活塞运动,便于直观观察现象,测量又准确。
实验用品: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锥形瓶、注射器、橡皮塞、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固体)、稀盐酸(或稀硫酸)。
实验操作:
⒈准备实验用品。
⒉调平天平。
⒊装入药品。
⒋称量反应前的质量。
⒌固体与液体反应,并观察现象。
⒍称量反应后的质量。
⒎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⒏整理,清洗,复位。
实验装置再利用:
也可在做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再用一支注射器取浓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瓶内,再进一步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Ⅷ 对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注:图中部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回断运动.答
(2)①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故可看到两条试纸出现的相同现象是 试纸变红,又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看到不同现象是下面的先变红上面的后变红.
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支管口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③综合分析①和②现象,能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3)从图示分析,锌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得到盐酸,故A溶液为浓盐酸,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浓盐酸有挥发性,会发出的氯化氢溶于大试管中的水又得到盐酸,进而与锌粒发生反应.
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运动.
(2)①试纸变红,下面的先变红上面的后变红.
②木条熄灭.
③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3)浓盐酸,浓盐酸有挥发性,会发出的氯化氢溶于大试管中的水又得到盐酸,进而与锌粒发生反应
Ⅸ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对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有关改进
药品还是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溶液;
装置可以采用启普发生器,它的回优点是随开随用答,随关随停;
制取,没什么特别。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作为干燥剂,吸收二氧化碳中所含的水蒸气;
收集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如果用排水集气法的话,二氧化碳会溶于水。但可以改进排水集气法,比如将水槽中的水换成油之类不能溶解二氧化碳的液体。这其实是由排水集气法变化而来的,只是为了使生成的二氧化碳纯度提高而已。
至于氧气,可以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因为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而二氧化锰又能作为使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这样既使生成氧气的速度加快,又不会影响氧气的纯度;
至于装置还是可以用“氯酸钾、二氧化锰共热制氧”的装置;
而收集仍可以使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溶于水。
对于氢气则仍可以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而它的制取装置也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提纯方式也可以用浓硫酸作干燥剂,收集方式可以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氢气不溶于水。
(初中时期学习制取的气体主要就是这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