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试述看物体时眼球屈光装置的作用机制

试述看物体时眼球屈光装置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2-12-08 11:55:23

① 眼睛感光系统与屈光系统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感光系统主要指的是视网膜。
视网膜:视网膜位于玻璃体之后,为精细的感光细胞层,厚度从0.1毫米-0.5毫米,覆盖在眼球后部约 65%的面积。视网膜有1.25亿-1.30亿个感光细胞,能够捕获光线,并将其转换为电脉冲。电脉冲通过视神经传送到大脑皮质,在大脑皮质被转化为影像。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有两类:杆体和锥体。锥体位于黄斑部。在明亮的光线下,锥体的功能最好。我们能够分辨颜色也靠锥体。杆体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在暗光下功能最好。杆体功能反映我们的周边视力和夜间视力。
黄斑大致位于视网膜的中心,视乳头的颞侧。黄斑的中心部分对光线最敏感,被称为中心凹。它只占视网膜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对光线高度敏感。反映我们的中心视力。
眼屈光系统是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的一组复合透镜组成。

眼的屈光是指外界物体经过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黄斑中心凹聚焦形成清晰的像。眼屈光状态 = 屈光力大小+ 眼轴长度;单位用屈光度(D)表示,角膜屈光系统(角膜及房水)为43.05D,晶状体屈光系统(晶状体和玻璃体)为19.11D。
简化眼(reced eye)眼的复杂光学系统简化成一简单的光学系统,即由一个结点(N)、一个主点和两个焦点所构成。
简化眼结点可以作为眼屈光系统的光学中心,经过光学中心的光线不发生屈折。外界物体经过结点,在视网膜形成倒像,再经过视神经传达到大脑视中枢,经过生理性回转,使人主觉上又成为直立的正像。

② 眼的屈光装置的构成是什么

眼的屈光装置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四部分构成,共同特点是无色、透明,允许光线通过,故统称为眼的屈光装置

③ 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睛调节过程为:

为了看清近距离的目标,人的眼睛主要通过眼内肌肉——睫状肌的收缩来进行调节。

此时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前后凸出,前凸更明显使前表面折光能力增强,将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同时发生瞳孔缩小和视轴汇聚,使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从而增强了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生理意义:

人眼看近物时通过自身睫状肌的调节,可以调整眼球的屈光状态,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力保物相落在视网膜上,促使双眼视物清晰。

(3)试述看物体时眼球屈光装置的作用机制扩展阅读

近视眼如果要看到一个清晰的物像,有以下三种方法:

1、看目标向眼前移到一定距离,在该眼的远点范围内,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

2、在眼前置一凹镜片,通过镜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线散开,使其在视网膜上聚焦;

3、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眼球屈光力改变,以达到正视,常见的方法如:OK镜及屈光手术。

④ 眼球屈光系统的组成和共性是什么

一.眼的屈光系统的组成

由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四种屈光介质所组成。

1.角膜: 水平径: 11~11.5mm 垂直径 :10~10.5mm

角膜周边厚为:1.1mm 中央稍薄为(CCT):0.5~0.7mm

前曲率半径:7.7mm 后曲率半径:6.8mm

折射率 : 1.376 透光率为:97%以上

屈光力约为:+43.05D 占眼的总屈光力的73%左右。

2.房水:前房中部深约2mm .水的含量为0.1ml,后房水的含量为0.06 ml。 房水的折射率为:1.336。

3.晶状体:直径约为10mm ; 厚度为4mm 。折射率为1.406

曲率半径:前为+10 后为-6 屈光力为+16.00D~~+20.00D

4.玻璃体:玻璃体不是玻璃,它是人眼中类似于玻璃一样的物质,其无色透明,半固 体,呈胶状,其主要成分是水,占了玻璃体体积的99%左右。玻璃体的前面有一凹面,正好能容纳晶状体,称为玻璃体凹。年轻时,晶状体与玻璃体能较好地紧密粘连,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晶状体与玻璃体的粘连性也逐渐变差,因此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时很容易将它们分开。玻璃体周围有一层密度很高的物质,称为玻璃体膜,并分为前后两部分:前界膜与后界膜。玻璃体内没有血管,它所需的营养来自房水和脉络膜,因而代谢缓慢,不能再生,若有缺损,其空间就由房水来充填。当玻璃体因各种原因发生混浊,看东西时,就会觉得眼前如有蚊虫飞舞。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大,或由于高度近视等原因,半固体的凝胶状玻璃体就会逐渐变成液体状,这叫玻璃体液化。

⑤ 眼的屈光装置名词解释

眼的屈光装置是人的眼睛里一个天然的屈折光线以利视觉的装置。是光进入眼睛的途径和方式,让眼睛产生视觉。这个装置由3个屈折面(角膜与晶状体的前后面)和3个屈折体(即前房液,晶状体,与玻璃体)所组成。

由于它具有组织精细,结构复杂,质地透明,自动调节等多特点,所以又称为“屈光间质”或“屈光系统”。屈光指数高低合适,眼球的前后径长短合适,瞳孔的位置和展缩功能必须正常,眼的调节和集合功能必须正常,双眼的屈光基本一致,是获得正常视力的基本条件之一。

(5)试述看物体时眼球屈光装置的作用机制扩展阅读

一个人正常视力,从物理光学的要求来说,必须具备以下4个眼内条件:第一,屈光系统必须正常,才能使外界射入眼内的光线经过屈折集合成焦点到视网膜上,以形成清晰的影像。第二,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必须正常,才能有敏锐的,洞察秋毫的感光能力和辨色力。

第三,视神经纤维必须正常,才能将兴奋传导到大脑视中枢。第四,大脑视中枢所属脑细胞的功能必须正常,才能使传导来的兴奋,经过分析变成物像感,这就是产生正常视力的基本过程。这全过程无疑是眼外条件与眼内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

⑥ 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当视近物时,由于眼的调节机制,可使较近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仍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眼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晶状体的调节:随着物体的移近,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致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弹性回位,凸度增加,使其折光能力增加,使辐散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2、瞳孔的调节:当视近物时,在晶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瞳孔的缩小,这种瞳孔近反射可减少入眼的光量和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清晰。

3、眼球会聚:当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向鼻侧会聚现象,这种反射可以使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

生理意义:

人眼看近物时通过自身睫状肌的调节,可以调整眼球的屈光状态,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力保物相落在视网膜上,促使双眼视物清晰。

(6)试述看物体时眼球屈光装置的作用机制扩展阅读

眼睛在放松的情况下,即在不使用调节时所能看清楚目标的距离为远点;而最大限度使用调节所能看清最近目标的距离为近点。

正视眼的远点在5米以外,近视眼的远点小于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计算出近视眼的远点,也就是近视眼所能看清目标的距离。如4.00D近视能看清目标的距离为0.25米。

近视眼如果要看到一个清晰的物像,一种是使平行光线变为散开光线,即将被看目标向眼前移到一定距离,在该眼的远点范围内,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一种是在眼前置一凹镜片,通过镜片的折射力使平行光线散开,使其在视网膜上聚焦。

⑦ 我们可以用什么对物体进行观察

可以用眼睛对物体来观察。
眼睛一直被我们称为“心灵的窗口”,那是因为它不仅仅帮助我们看见周围的各种东西,还能通过眼神的变换,传递出一些微妙的感情变化,反映出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人的眼睛是人体最脆弱的部分,但同时也是身体中最精妙的感觉器官。眼睛之所以能既看到远处又看清近处的物体,其实全靠眼球上各种组织的调节作用。
眼球壁有三层,从里到外依次为视网膜、血管膜和纤维膜。
视网膜又称内层,是眼球壁的最内一层,分为视部、视盘。视部包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视盘无感光能力。
血管膜又称中层,包含了一样眼球的脉络膜、调节视力的睫状体、呈环状将眼房分为前房和后房的虹膜,位于纤维膜与视网膜之间,是眼球壁的中间层。
纤维膜又称外层,是眼球的外壳,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功能。分为后方乳白色不透明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巩膜和前方透明的横椭圆形角膜。
屈光系统由无色、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是允许光线通过的,所以被统称为眼的屈光装置。这四个部分任何一部分发生病变,都会影响视力,形成屈光不正,常见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近视或远视。
屈光系统的运行原理,就是通过凸透镜折射和反射的作用,进行的一个屈光反应过程。
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东西,就是屈光系统在起主要作用,特别是其中富有弹性的椭圆形球体的晶状体,在它的周围有一圈结实的虹膜。当光线通过眼球正中黑色的部分那个被我们称为瞳孔的东西时,虹膜会自动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使光线经过晶状体,并将眼前的景象,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左右对调的画面。视网膜上有感应色彩的锥状细胞,感应黑白颜色的杆状细胞,这就使得我们无论身处明处还是暗处,都能看到物体。这些视觉细胞又将影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达到大脑,大脑会再将倒立的影像画面,自动转换为正立的影像画面,就是我们清晰看到的物体。
最常见的眼部问题是近视和远视。
近视是经常长时间看近物或者长时间读写姿势不正确,导致虹膜肌肉过于疲劳,晶状体变凸变长,影像轮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具体症状就是远方事物无法看清。远视眼则是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折后,主焦点落于视网膜之后,导致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具体症状就是近处事物无法看清,起因是由于眼轴较短。
远视眼经常需要运用调节来加强眼的屈光力,使进入眼球的光线能集合在视网膜上并成为清晰的物像。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⑧ 视远近物视器

视器又称为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眼大部分位于眶内。眼球的功能是接受光刺激,将感受的光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视觉传导通路至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分辨外界物体。眼副器位于眼球的周围或附近,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以及眶脂体和眶筋膜等,对眼球起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
眼球
编辑

壁膜
眼球壁从外向内依次分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一)纤维膜或外膜
由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分为角膜和巩膜。[1]
角膜占眼球外膜的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但富有感觉神经末梢,由三叉神经的眼支支配,发生病变时,疼痛剧烈。角膜曲度较大,外凸内凹,富有弹性,具有屈光作用。角膜实质炎或溃疡,可致角膜混浊,痊愈后形成瘢痕,失去透明性,影响视觉。角膜的营养物质有三个来源:角膜周围的毛细血管、泪液和前房水。[1]
巩膜占纤维膜的后5/6,质地厚而坚韧,呈乳白色,不透明。前缘接角膜,后方与视神经的硬膜鞘相延续。巩膜表面有许多小孔,为神经、血管的通路。在眼球后极内侧,因视神经纤维束穿行呈筛板状,称巩膜筛板、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外面稍内陷,称巩膜沟,靠近角膜缘处的巩膜实质内,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道。巩膜厚薄不一,后极部最厚,向前逐渐变薄,中纬线附近最薄,在眼外肌附着处再次增厚。巩膜前部露于眼裂的部分,正常呈乳白色、黄色常是黄疽的重要体征,老年人的巩膜可因脂肪物质沉着略呈黄色,先天性薄巩膜呈蔚蓝色。[1]
(二)血管膜或中膜
血管膜在外膜的内面,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故又称葡萄膜、血管膜或色素膜。血管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1]
虹膜位于中膜的最前部,呈冠状位的圆盘形的薄膜。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虹膜游离缘较肥厚,称瞳孔缘。另一缘接睫状体。虹膜将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在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构成的环形区域,称虹膜角膜角(亦称前房角)。此角前外侧壁有小梁网,连于巩膜与虹膜之间,是房水循环的必经之路,具有滤帘作用。虹膜的基质内有两种平滑肌纤维,环绕瞳孔周缘的称瞳孔括约肌可缩小瞳孔,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呈放射状排列的,称瞳孔开大肌,可开大瞳孔,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弱光下或视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视近物时,瞳孔缩小。在活体上,透过角膜可见虹膜及瞳孔。虹膜的颜色取决于色素的多少,有种族差异,白色人种,因缺乏色素,虹膜呈浅黄色或浅蓝色;有色人种因色素多,虹膜色深,呈棕褐色。[1]
睫状体是中膜的肥厚部分,位于巩膜的内面。其后部较为平坦,称睫状环。前部有向内突出呈辐射状排列的皱襞,称睫状突。在眼球矢状断面上,睫状体呈三角形。三角的尖端向后与脉络膜相续连;其底向前,附于角膜边缘的巩膜。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为睫状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该肌前端附于角膜巩膜交界处,后端达脉络膜前缘。睫状肌依肌纤维排列的方向分为环行纤维、纵行纤维和斜行纤维。与调节晶状体最为密切的是环行纤维,环行纤维收缩使睫状环缩小,睫状突向内,使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部相接近,睫状小带松弛后对晶状体的牵拉力减弱;藉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的弹性,晶状体囊松弛,晶状体变厚。睫状体还有产生房水的作用。[1]
脉络膜占中膜的后2/3,其前部较薄,后部较厚,黄斑部厚达0.26mm。是一层柔软光滑含血管、色素而具一定弹性的棕色薄膜,在眼内压调节上起重要作用。后方有视神经穿过,外邻巩膜,二者间为淋巴间隙,内贴视网膜色素层。具有营养视网膜,吸收眼内分散光线避免扰乱视觉的功能。[1]
(三)视网膜或内膜
视网膜在中膜内面,由神经外胚层形成的视杯发生而来,视杯分两层。外层发育为色素上皮层,由大量的单层色素上皮构成;内层为神经层,是视网膜的固有结构,两层之间有一潜在的间隙,此间隙是造成视网膜的外层与内层容易脱离的解剖学基础,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内层与色素上皮分离而言。视网膜从后向前可分为三部分:视网膜脉络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视网膜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虹膜部贴附于睫状体和虹膜的内面,无感光作用,故称为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视部最大、最厚,附于脉络膜的内面,为视器接受光波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的部分。视部的后部最厚,愈向前愈薄。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盘,盘的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称视盘陷凹,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神经盘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稍偏下方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活体呈褐色或红褐色,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这些结构在活体上,可用眼底镜窥见。[1]
视网膜视部主要由三层细胞组成。外层为视锥和视杆细胞,它们是感光细胞,紧邻色素上皮层;中层为双极细胞,将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内层为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向眼球后极鼻侧3.5mm处汇集,穿过脉络膜和巩膜,构成视神经。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能感受强光和颜色,在白天或明亮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只能感受弱光,在夜间或暗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其余的神经细胞均起连接传导作用。[1]

内容物
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和角膜一样都是透明而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它们和角膜合称为眼的屈光装置或屈光系统,使物象投射在视网膜上。
(一)眼房和房水
眼房眼房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睫状体之间的间隙,被虹膜分隔为眼前房和眼后房。前、后眼房借瞳孔相互交通。眼前房的前界为角膜,后界为虹膜的前面;后房的前界为虹膜后面的色素上皮,后界为晶状体、睫状体和睫状小带。[2]
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眼房内。房水的生理功能是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维持正常的眼内压,还有折光作用。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填于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最后经虹膜角膜角隙进入巩膜静脉窦,借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通常房水通过瞳孔很少受到阻碍,故眼前房和眼后房的压力大致相等。在病理情况下,房水通过瞳孔受阻碍时,如虹膜后粘连或瞳孔闭锁,房水滞于眼后房内,导致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为继发性青光眼。[2]
(二)晶状体
晶状体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晶状体外面包以具有高度弹性被膜,称为晶状体囊。晶状体实质由平行排列的晶状体纤维所组成,周围部,称晶状体皮质,较软;中央部称晶状体核。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为白内障。[2]
晶状体借睫状小带(晶状体悬韧带)系于睫状体。睫状小带由透明、坚硬、无弹性的纤维交错构成。同一根纤维的粗细一致,不同的纤维间的粗细不同。晶状体的曲度随所视物体的远近不同而改变。当视近物时,睫状体内主要由环行排列的肌收缩,向前内牵引睫状突使之变厚,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则由于本身的弹性而变凸,特别是前部凸度增大,屈光力度加强,使进入眼球的光线恰能聚焦于视网膜上。当视运物时,与此相反。晶状体改变曲度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这是因晶状体核部逐渐变大、变硬、弹性减退及睫状肌逐渐萎缩之故。[2]
(三)玻璃体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表面覆被着玻璃体膜。它填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约占眼球内脏的4/5。玻璃体前面因以晶状体及其悬韧带为界,故呈凹面状,称玻璃体凹;玻璃体的其它部分与睫状体和视网膜相邻,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若支撑作用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若玻璃体混浊,可影响视力。[2]

眼副器
编辑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脂体和眶筋膜等结构,有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的作用。[3]

眼睑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球的前方,是保护眼球的屏障。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睑裂两侧上、下眼睑结合处分别称为睑内侧、外侧连合。睑裂两端成锐角分别称内毗和外毗。睑的游离缘称睑缘。睑缘的前缘有睫毛,睫毛约有2-3行,上下睫毛均弯曲向前,有防止灰尘进入眼内和减弱强光照射作用。如果睫毛长向角膜,则为倒睫;产重的可引起角膜溃疡、瘢痕、失明。内毗较圆钝,附近有微凹陷的空隙,称泪湖。泪湖的底部有蔷薇色隆起,称泪阜。在上、下睑缘近内侧端各有一小隆起称泪乳头,其顶部有一小孔称泪点,是泪小管的开口。开口朝向后方,正对泪湖,便于吸入泪液。[3]
眼睑由浅至深可分为5层: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和睑结膜。睑的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缺乏脂肪组织。肌层主要是眼轮匝肌睑部,该肌收缩闭合睑裂。在上睑还有上睑提肌,该肌以宽阔的腱膜止于上睑上部,可提起上睑。睑板及睑板腺tarsal glands:睑板为一半月形致密结缔组织板,上、下各一,上、下睑板的内、外两端借横位的睑内、外侧韧带与眶缘相连结。睑内侧韧带较强韧,其前面有内毗动、静脉越过,后面有泪囊,是施行泪囊手术时寻找泪囊的标志。睑板内有许多呈麦穗状分支的睑板腺,与睑缘垂直排列,其导管开口于睑后缘。睑板腺为特化的皮脂腺,分泌油脂样液体,富含脂肪、脂酸及胆固醇,有润滑睑缘和防止泪液外溢作用。若睑板腺导管阻塞,形成睑板腺囊肿,亦称霰粒肿。当睑板腺化脓性感染时,临床上称为内麦粒肿;如感染位于睫毛毛囊或其附属腺体,称为外麦粒肿。在上睑板上缘和下睑板下缘处,各有一薄层结缔组织膜连于眶上、下缘,称为眶隔。它与眶骨膜相互延续,是眶筋膜的一部分。[3]

结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球的前面和眼睑的后面,富含血管。按所在部位,可分三部:睑结膜是衬覆于上、下睑内面的部分,与睑板结合紧密。在睑结膜内表面,可透视深层的小血管和平行排列并垂直于睑缘的睑板腺。球结膜为覆盖在眼球前面的部分。在近角膜缘处,移行为角膜上皮。在角膜缘处与巩膜结合紧密,而其余部分连结疏松易移动。结膜穹隆位于睑结膜与球结膜互相移行处,其返折处分别构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结膜上穹较结膜下穹为深。当上、下睑闭合时,整个结膜形成囊状腔隙,称结膜囊c。此囊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结膜各部的组织结构不完全相同,一般病变常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沙眼易发于睑结膜、结膜穹;泡疹则多见于角膜缘部的结膜和球结膜。[3]

泪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3]
(一)泪腺
泪腺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部的泪腺窝内,分泌泪液,有10~20条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液借眨眼活动涂抹于眼球表面。实际上,角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表面具有微绒毛,经常保持角膜表面覆有一层泪液。泪液有防止角膜干燥和冲洗微尘作用,此外尚含溶菌酶,具有灭菌作用。多余的泪液流向泪湖,经泪点、泪小管进入泪囊,再经鼻泪管到鼻腔。[3]
(二)泪小管
泪小管为连结泪点与泪囊的小管,分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它们分别垂直向上、下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内侧汇合一起,开口于泪囊上部。泪点变位常引起泪溢症。[3]
(三)泪囊
泪囊位于眶内侧壁前部的泪囊窝中,为一膜性的盲囊。上端为盲端,高于内眦,下部移行为鼻泪管。泪囊和鼻泪管贴附于泪囊窝和骨性鼻泪管的骨膜。泪囊的前面有睑内侧韧带和眼轮匝肌睑部的纤维横过。眼轮匝肌还有少量的肌束跨过泪囊的深面。眼轮匝肌收缩时,牵引睑内侧韧带可扩大泪囊,使囊内产生负压,促使泪液流入泪囊。[3]
(四)鼻泪管
鼻泪管为膜性管道。鼻泪管的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泪管中,与骨膜紧密结合;下部在鼻腔外侧壁粘膜的深面,下部开口于下鼻道外侧壁的前部。开口处的粘膜内有丰富的静脉丛,故感冒时,粘膜易充血和肿胀使鼻泪管下口闭塞,使泪液向鼻腔引流不通畅,故感冒时常有流泪的现象。[3]

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包括运动眼球的4块直肌、 2块斜肌和上提上眼睑的上睑提肌,都是骨骼肌,统称为视器的运动装置。各直肌共同起自视神经孔周围和眶上裂内侧的总键环,在中纬线的前方,分别止于巩膜的上、下、内侧面和外侧面。[3]
上睑提肌起自视神经管前上方眶壁,在上直肌上方向前走行。前端成为腱膜,止于上睑的皮肤、上睑板。此肌收缩可上提上睑,开大眼裂,由动眼神经支配。上直肌位于上睑提肌下方,眼球上方,与眼轴约呈23角,止于眼球上方赤道之前的巩膜,收缩使瞳孔转向上内方。由动眼神经支配。内直肌位于眼球内侧,止于眼球内侧部赤道以前之巩膜。该肌可使瞳孔转向内侧,由动眼神经支配。下直肌在眼球下方,止于眼球下部赤道以前的巩膜。该肌可使瞳孔转向下内方。由动眼神经支配。外直肌位于眼球外侧,止于眼球外侧部赤道以前的巩膜。该肌收缩,使瞳孔转向外侧。由展神经支配。上斜肌位于上直肌与内直肌之间,起于总健环,以纤细的健通过附于眶内壁前上方的滑车,然后转向后外,在上直肌下方止于眼球赤道后方的巩膜。该肌收缩,使瞳孔转向下外方。由滑车神经支配。下斜肌起自眶下壁的内侧份近前缘处,向后外止于眼球下面中纬线后方的巩膜。该肌可使瞳孔转向上外方。由动眼神经支配。 [3]
眼球的正常运动,并非单一肌肉的收缩,而是两眼数条肌协同作用的结果。如眼向下俯视时,两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必须同时收缩;仰视时,两眼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收缩;侧视时,一侧眼的外直肌和另一侧眼内直肌共同的作用;聚视中线则是两眼内直肌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某一肌麻痹时,可出现斜视和复视现象。[3]

眶脂体
眶脂体是填充于眼球、眼肌与眶骨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块。在眼球后方,视神经与眼球各肌之间含量较多,前部较少。眶脂体的功能是固定眶内各种软组织,对眼球、视神经、血管和泪器起弹性软垫样的保护作用,尤其是使眼球运动自如,眼球后方的脂肪组织与眼球之间类似关节窝与关节头的关系,允许眼球作多轴的运动;还可减少外来震动对眼球的影响。[3]

眶筋膜
眶筋膜包括眶骨膜、眼球筋膜鞘、肌筋膜鞘和眶隔。[3]
1.眶骨膜是疏松地衬于眶壁内面的漏斗形的膜,包容除颧神经和眶下神经、血管以外的一切眶内结构。向后在视神经管和眶上裂内侧处续连于颅腔内骨膜,即硬脑膜外层;向前与面前部骨的骨膜相续连。[3]
2.眼球筋膜鞘是眶脂体与眼球之间的薄而致密的纤维膜,又称Tenon囊。此鞘包绕眼球大部,向前在角膜缘稍后方与巩膜融合在一起,向后与视神经硬膜鞘结合。鞘后部坚厚,被出入眼球的血管、神经穿过;前部较薄,在眼外肌的附着处,延续为肌的筋膜鞘。眼球筋膜鞘内面光滑,与眼球之间称巩膜外隙,隙内有一些松软而纤细的结缔组织,故眼球在鞘内较灵活地活动。手术时,将麻醉剂注入巩膜外隙。眼球摘除术,是在眼球筋膜鞘内进行。人工眼球术,是将眼球安置在鞘内。[3]
3.眼肌筋膜鞘作鞘状包绕眶内各肌,包绕眼球外肌的筋膜鞘在前部与眼球鞘相延续。肌筋膜前部较厚,向后逐渐变薄弱。[3]
4.眶隔在上睑板的上缘和下睑板的下缘各有一薄层结缔组织连于眶上缘和眶下缘,这层结缔组织称为眶隔。它与眶骨膜相互续连。[3]

血管神经
编辑

动脉
眼球和眶内结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当颈内动脉穿出海绵窦后,在前床突内侧发出眼动脉。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经视神经管入眶,先居视神经外侧,再经其上方而达眶内侧,前行于上斜肌和上直肌之间,终支出眶达鼻背。其主要的分支如下:
1.视网膜中央动脉是供应视网膜内层的唯一动脉。它自眼动脉发出后,行于视神经下方,在距眼球约10~15mm处,在视神经的下方穿入视神经鞘内(走行长度为0.9~2.5mm),继而行于神经内直至巩膜筛板后,从视神经盘穿出,先分为上、下二支,再分成视网膜鼻侧上、下和视网膜颞侧上、下小动脉,分布至视网膜周边部分,分别营养视网膜鼻侧上、下,颞侧上、下扇形区。临床上,用眼底镜可直接观察这些结构,它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黄斑中央凹0.5mm范围内无血管分布。[4]
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均有同名静脉伴行。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终动脉,在视网膜内分支间不吻合,也不与脉络膜内的血管吻合,但在视神经鞘内和视神经内行于两段的分支有吻合。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可产生眼全盲。[4]
2.脉络膜动脉,又称睫后短动脉,有很多支,在视神经周围穿入眼球,分布于脉络膜。[4]
3.虹膜动脉,又称睫后长动脉,有两支,在视神经内、外侧穿入巩膜,在巩膜与脉络膜间前行至虹膜后缘,各分上、下二支,与睫前动脉的小支吻合,形成虹膜动脉大环,由此环再分支,呈辐射状走向瞳孔游离缘,在该处吻合成虹膜动脉小环。[4]
4.睫前动脉,由眼动脉的各肌支发出,在巩膜前部穿入,与虹膜动脉吻合。未入巩膜前分出小支至球结膜。[4]

静脉
眼球内的静脉主要有:
1.视网膜中央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视网膜回流的血液。[4]
2.涡静脉,位于眼球中膜的外层,此静脉不与动脉伴行,而集中构成4~6条,在眼球中纬线附近穿出巩膜。收纳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的静脉。[4]
3.睫前静脉,收集眼球前份的虹膜等处的血液回流。这些静脉以及眶内其它静脉,最后汇入眼上、下静脉。眼上静脉起自眶内上角,向后经眶上裂注入海绵窦。因该静脉与面静脉有吻合,且无瓣膜,面部感染可经此侵袭颅内。眼下静脉细小,位于视神经下方,起自眶下壁及内侧壁的静脉网,收集附近眼肌、泪囊和睑的静脉血,行向后分为二支,一支注入眼上静脉,另一支经眶下裂汇入翼丛。[4]

神经
视器的神经支配来源较多,主要有:
(一)视神经
视神经起于眼球后极内侧约3mm,行向后内,穿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视神经被三层被膜包裹,这三层膜分别与脑的三层被膜直接延续,故蛛网膜下隙也沿视神经向眼球后部延伸,在眼球后部硬脑膜与巩膜相续。硬脑膜于视神经管处分为两层,外层与眶骨膜连续,内层延续为视神经的硬膜鞘,该鞘向前与眼球巩膜融合。蛛网膜位于硬膜鞘的内面,向前至眼球处分为内、外二层,分别与巩膜和软膜融台,视神经周围的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均与颅内的同名腔隙相互延续,但在眼球处形成盲端,若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脊液的压力增高,亦可使视神经周围的盲管样的蛛网膜下隙的压力增高,压迫视神经,引起视神经盘水肿。[4]
(二)支配辅助结构的神经
除视神经连于眼球外,其辅助结构的神经支配来源较多。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眼球内肌的瞳孔括约肌和睫状体肌由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感觉神经则来自三叉神经的眼支;泪腺分泌由面神经支配。

阅读全文

与试述看物体时眼球屈光装置的作用机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莞市永克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86
江玲皮卡车仪表盘左上角是什么表 浏览:485
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实验装置 浏览:494
如何抓轴承 浏览:471
口罩超声波机怎么调 浏览:998
导缆装置的位置与作用 浏览:796
阀门的芯体里是什么材料 浏览:216
餐厅纸巾生产设备需要多少钱一套 浏览:987
电冰箱制冷系数测量实验装置 浏览:472
电动车前工具箱怎么换 浏览:431
11年捷达车空调不制冷怎么回事 浏览:878
用cad画五金制品难吗 浏览:799
广东直销美容仪器怎么样 浏览:95
人防密闭阀门套什么定额 浏览:537
老款思域后轮轴承怎么拆 浏览:40
天然气阀门井钥匙创新 浏览:702
什么地方卖吸氧器材 浏览:98
实验室化学反应装置图 浏览:793
铸造银条模具什么材质 浏览:413
轴承加工什么工艺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