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_____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回滑到底端时具有答相同的速度.
(2)在实验中,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直到静止,小车做的功等于小车动能的变化量,由于三次实验中,小车动能的变化量相等,因此这三次实验小车所做的功相等.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小车处于平衡状态,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同一;(2)相等;(3)做匀速直线运动.
⑵ (1)图1是“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一个长方体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和摩擦回力是答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
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所以其示数为2.8N.由二力平衡条件得,摩擦力也为2.8N.
(2)①李丽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所以需控制压力大小这个变量,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甲丙两图中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所以应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
②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由图象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成正比.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8;(2)①甲、丙;②见上图;成正比;
⑶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力与小盘
(1)当小盘和砝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可以认为认为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力与小盘和砝码重力相等.
(2)从上图中发现直线没过原点,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还有加速度,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该组同学实验操作中平衡摩擦力过大,所垫木板太高;从图象上可以看出:F从0开始增加,砝码的质量远小于车的质量,慢慢的砝码的质量在增加,那么在后面砝码的质量就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呢,那么绳子的拉力与砝码的总重力就相差大呢.所以原因是砝码的质量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⑷ 研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的步骤如下:①把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
(1)上述操作步骤中明显遗漏的步骤是没有平衡摩擦力.
(2)当m<<M时,即当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要远小于小车的重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从图象上可以看出:F从0开始增加,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远小于车的质量,慢慢的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在增加,那么在后面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就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呢,那么绳子的拉力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就相大呢.
所以原因是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没有远小于车的质量.
(3)另一位同学将本实验做了改动:每次实验时将小车上的砝码拿下放到砝码盘上,其他操作都与上面一样.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小车的加速度等于a=
mg |
M+m |
⑸ 求此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1)在该实验中,我们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思维来考虑,即为了控制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的速度相等,采用了让小车放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方法;
(2)由于不同的表面的粗糙程度是不同的,即不同表面对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不同而导致其滑行的距离不同,故我们根据小车滑行距离的远近或小车速度减慢的快慢来比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根据实验可知,表面越粗糙,滑行距离越近;表面越光滑,滑行距离越远,所以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时,小车将不受摩擦力,即将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实验中,发现玻璃罩内的气体越少,听到闹钟声音越小,最后推理越里面为真空,将听不到闹钟声,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小车滑行的距离;(3)匀速直线;(4)B.
⑹ 图1为传感器显示变速运动中两物体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验装置,图2为两个钩子的受力情况,横坐标是时间
A、B、从图2可以看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图线是上下对称的,即总是等大、反向,故A正确,B错误;
C、从图2可以看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图线是上下对称的,任意时刻都相等且反向,说明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C错误;
D、图2中,拉力是变化的,说明图中小车是变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⑺ 力的作用效果及示例
导语: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叫力。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下面是我为您 整理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及其示例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如物体从快到慢、从慢到快、从静止到运动和从运动到静止都是速度大小在改变;
二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如左转弯、右转弯等都是说明其运动方向在改变;三是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了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并不是说物体只要受力,其运动状态就一定要改变,“可以”不是“一定”。如放在水平面上的物理课本,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用手拉弹簧使弹簧变长了;揉面时,面团形状不断变化;刀片能划破纸; 射箭 时,拉弯了的弓等等都表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 说明:
(1)一个物体只要发生了运动状态的改变或形状的改变,这个物体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一个物体若受到了力(合力不为0)的作用,则物体要么改变了形状,要么改变了运动状态,要么两者都发生了改变。要根据题意判断是哪一种情况,不能盲目地下结论.
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例1: 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1)、(2)、(3)、(4)各图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 )
A.图(1)和(2)
B.图(1)和(3)
C.图(1)和(4)
D.图(2)和(3)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当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见图(1)和(2);当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点相同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见图(1) 和(3);当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见图(1)和(4),因此本题选C。
答案:C
例2: 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物体发生形变,小林把玻璃瓶装满水,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细玻璃管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于是他得出结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表明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因此不能说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要求只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解析: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1,松手后细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再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也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2,且h2小于h1。这说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⑻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是
(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专由静止开始滑下,是属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速度;
(2)观察图中三次实验,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对比三幅图,不难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故答案为:(1)速度;(2)粗糙程度;(3)小;远;(4)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
⑼ 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______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
(1)为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为了使小车在刚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的速度相同,就必须让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了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水平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阻力越小,改变其运动状态用的时间就越长,小车运动越远;
(3)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推理,是物理上常用的方法;如果没有了摩擦阻力,小车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小、远;(3)做匀速直线运动.
⑽ 如图是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时应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因此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从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为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使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故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水平表面越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快,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实验数据可以推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