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气动测量装置测头的结构图
结构图如下:
㈡ 在测量微小长度变化中,光杠杆法有什么优点怎样提高光杠杆测量灵敏度
光学杠杆的优点是它可以测量长度的微小变化并增加放大率。
方法:提高光杆测量微长电容变化的灵敏度,增大反射镜与仪器之间的距离,缩短光杆脚之间的距离。
(2)长度测量装置课程设计扩展阅读:
光杆测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方法,其测量长度和位置相差很小。它是安装在三个支点上的平面镜,F1、F2为前支点,R为后支点。
连接的偏转镜表面的平面平行的F1,F2,R是安装在测量对象的位置变化,F1和F2固定在底座上,可以使周围的平面镜F1F2轴旋转。
L是望远镜,S是规模(在单词),当反射光的M,统治者年代规模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
如果D和D距离如图5/3,当R是流离失所,规模上的阅读位移的位移将2D/D*R.例如,如果D是1米,光杠杆D值约30mm会给你70倍放大。
当用该装置测量一根1m长的黄铜棒的线膨胀系数时,当温度从10℃上升到100℃时,望远镜刻度上读数的位移将超过100mm。
㈢ fanuc立式加工中心 想在刀具长度测量装置上加装一个吹气装置
FANUC的PMC编程你会么来?如果不会,源别人说了也是白说。我也不会,但能看懂,哈哈
我觉得有时不需要进PMC的,还有,老系统PMC,一般终端用户没条件改吧。都是烧进去的T图
你可以借用其他的输出点,在什么情况下,要吹气,就直接接那个输出点控制的继电器上面呗
㈣ 电能计量装置设计与现场检查 课程设计
一、 计量装置设计
1、计量装置的设置
a) 发电站上网关口计量点一般设在产权分界处,如发电站与电网公司产权分界点在发电站侧的,应在发电站出线侧、发电机升压变高压侧(对三圈变增加中压侧)、启备变高压侧均按贸易结算的要求设置计量点。
b) 局考核所属各供电所供电量的关口点一般设在35kV变电站的主变高压侧;所属各供电所相互间供电量的计量关口点一般设置在产权分界处。
c) 其他贸易结算用计量点,设置在产权分界处。
d)考虑到旁路代供的情况,各关口计量点的旁路也作为关口计量点。
e) 10KV及以上电压供电的用户应配置防窃电高压计量装置,在用电客户配电线路高压计量装置前端T接口装设隔离刀闸,方便外校及处理计量装置的故障。
2、计量方式
对于非中性点绝缘系统的关口电能计量装置采用三相四线的计量方式,对于中性点绝缘系统的关口电能计量装置应采用三相三线的计量方式。
3、电能表的配置
a) 同一关口计量点应装设两只相同型号、相同规格、相同等级的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其中一只定义为主表,一只定义为副表。
b) 安装于局所属变电站内电能表应具有供停电时抄表和通信用的辅助电源。
c) 关口计量点应装设能计量正向和反向有功电量以及四象限无功电量的电能表。
d) 电能表的标定电流值应根据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电流值进行选择,电能表的标定电流值不得大于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电流值。电能表的最大电流值应选择4倍及以上标定电流值。
e) 10kV及以上贸易结算计量点,应配置具有失压报警计时功能的电能表或失压计时仪。
4、互感器的配置
a) 电压互感器选型应满足《广西电网公司系统主要电气设备选型原则》要求,110kV及以下计量用电压互感器应选用呈容性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b) 电压互感器二次应有独立的计量专用绕组。根据需要,宜选用具有四个二次绕组的电压互感器,即:计量绕组、测量绕组、保护绕组和剩余绕组。
c) 电压互感器二次额定容量的选择参考下表选择:
TV二次负荷核算值(VA) 0~10 10~20 20~30 30~50 50~70 70VA以上
TV额定二次负荷取值(VA) 20 30 50 75 100 按1.5倍取
对TV二次负荷处于0~10VA较小值时,考虑到选用过小的额定二次容量,不利于保证电压互感器的产品质量,电压互感器计量绕组的额定负荷宜选择20VA。一般情况下,电压互感器的计量、测量和保护绕组的额定负荷均应不大于50VA,如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所接的负荷超过此值时,可按实际值确定。
d) 互感器在实际负载下的误差不得大于其基本误差限。
e) 对于非中性点绝缘系统的电压互感器,应采用Y0/y0的连接方式。对于中性点绝缘系统的电压互感器,35kV及以上的应采用Y/y的连接方式;35kV以下的 宜采用V/V的连接方式。
f) 贸易结算用的计量点设置在统调上网电厂侧的,在出线侧及主变高压侧均应安装计量装置。
5、电流互感器配置
a) 电能计量装置宜采取独立的电流互感器,除在局所属35kV仅作为核计损耗电量用的计量点可采用套管式电流互感器外,其他计费用计量点不宜采用主变套管式的电流互感器。
b) 电流互感器应具有计量专用的二次绕组,如果二次绕组具有中间抽头的,每一个抽头的误差都应符合准确度等级要求。
c) 每一个计量绕组只能对应一个计量点。
d) 电流互感器应保证其在正常运行时的实际负荷电流达到额定值的60%左右,至少应不小于20%,否则应更换变比。
e) 对二次额定电流为5A的电流互感器,其计量绕组的额定二次负载下限为3.75VA,额定二次负载最大值应不大于50VA(cosφ=0.8),一般地,当电能表与互感器安装在同一地点时(如开关柜),CT计量二次绕组的额定二次容量选10VA,对于二次绕组有中间抽头的电流互感器,两个抽头的额定二次容量均应满足上述要求。如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所接的负荷超过以上值时,可按实际值确定。
f) 对于二次绕组有中间抽头的电流互感器,两个抽头的额定二次容量均应满足上述要求。
6、互感器二次回路配置
a) 电压、电流互感器装置端子箱内,以及电能表屏(柜)内电能计量二次回路应安装试验接线盒。
b) 电流和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的连接导线宜使用铜质单芯绝缘线,如果使用多股导线时,其连接接头处应烫焊,再使用压接的连接接头。二次回路导线截面的选择,对整个电流二次回路,连接导线截面积应按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计算负荷确定,至少应不小于4.0mm²。对电压二次回路,互感器出线端子至接电能表前接线盒间的连接导线截面应按机械可靠性及允许的电压降计算确定,非就地计量的至少应不小于4mm²,就地计量的至少应不小于2.5mm²。
c) 主、副表应使用同一个电压和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
d) 计量二次回路应不装设可分离二次回路的插拔式插头接点。35kV以上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宜装设空气开关或熔断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采用熔断器的,应采用螺栓压接的熔断器。35kV及以下,除局所属变电站外,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不得装设任何空气开关、熔断器。
e) 对单母分段、双母带母联接线方式的母线电压互感器,为防止电压反馈,计量用电压二次回路可接入经隔离开关辅助接点重动的继电器切换回路,其他计量二次回路应不装设隔离开关辅助接点。
f) 电压互感器每相二次回路电压降应不得大于其额定二次电压的0.2%。
g) 互感器二次回路上除了装设电能表、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和失压计时仪外,原则上不得接入任何与计量无关的其他仪器、仪表等负载。
h) 计量装置二次接线应顺按一次设备所定的正向接线。
i) 互感器二次回路导线(包括电缆芯线)各相必须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其中:L1、L2、L3、N相导线分别采用黄、绿、红、黑色,接地线为黄绿双色导线。
j) 电压、电流二次回路的电缆、端子排和端子编号顺序应按正相序自左向右或自上向下排列。
k)高压计量用的电流、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应一点接地。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接地点一般设在主控室内;就地计量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接地点宜设置在计量柜内的专用接地桩;非就地计量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接地点宜设置在端子箱处
二、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
1、电能表的安装
a)电能表应垂直安装在电能计量柜(开关柜、计量屏、计量箱)内,不得安装在活动的柜门上,安装电能表空间应满足要求:电能表与电能表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80mm,单相电能表相距的最小距离为30mm,电能表与屏边的最小距离应大于40mm,与接线盒垂直间距至少80mm,电能表宜装在对地0.8m~1.8m的高度(表水平中心线距地面尺寸),电能表距地面不应低于600mm。
b)电能表应垂直、牢固安装,电能表所有的固定孔须采用镙栓固定,固定孔应采用螺纹孔或采用其他方式确保单人工作就能在屏柜正面紧固螺栓。表中心线向各方向的倾斜不大于1。
C)安装在计量屏的电能表,应贴“××kV××线路电能表”;设置有主副表的,应以误差较小的电能表设定为主表。
d)对安装于客户端的计量装置,应在其安装位置贴有用电分类的标签。
2、互感器的安装
a)为了减少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的合成误差,安装互感器时,宜考虑互感器合理匹配问题,即尽量使接到电能表同一元件的电流、电压互感器比差符号相反,数值相近;角差符号相同,数值相近。当计量感性负荷时,宜把误差小的电流、电压互感器接到电能表的C相元件。
b)同一组的电流(电压)互感器应采用制造厂、型号、额定电流(电压)变比、准确度等级、二次容量均相同的互感器。
C)除特殊技术要求外,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的L1(P1)端、二次K1(S1)端应与所确定的电能计量正向保持一致,即当正向的一次电流自L1(P1)流向L2(P2)端时,二次电流应自K1(S1)端流出,经外部回路流回到K2(S2)端。在影响互感器二次回路查、接线的情况下,可同时调整互感器一次、二次安装方向,确保与所确定的电能计量正向保持一致。同一个计量点各相电流(电压)互感器进线端极性应一致。
3、接线盒的安装
a)计量屏(柜、箱)内各计量点的电能表与联合接线盒相邻上下布置,联合接线盒安装在电能表的下方,且与电能表安装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每个电能表应对应安装一个接线盒,安装在就地计量柜的接线盒受到空间位置的影响,两个以上的电能表可共用一个接线盒。接线盒应安装端正;接线盒所有的固定孔须采用镙栓固定,固定孔应采用螺纹孔或采用其他方式确保单人工作就能在屏柜正面紧固螺栓。接线盒向各方向的倾斜不大于1。
b)试验接线盒与周围壳体结构件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40mm,与电能表垂直间距至少80mm,接线盒下边缘离地面距离不得小于300mm。
4、接线要求
基本要求是按图施工、接线正确;导线无损伤、无裸露、绝缘良好;接线可靠、接触良好;布线要横平竖直,连接到各接线桩处的导线要做弯成一定的弧度,整齐美观,线长充裕,接头处不应受到拉力;各种接线标志齐全、不褪色。
a)引入盘、柜的电缆标志牌清晰,正确,排列整齐,避免交叉,并应安装牢固,不得使所接的接线盒受到机械应力。
b)盘、柜内的电缆芯线,应按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配置,不得任意歪斜交叉连接。备用芯长度应留有适当余量。
c)三相电能表应按正相序接线。
d)用螺丝连接时,弯线方向应与螺钉旋入的方向一致,并应加垫圈。
e)盘、柜内的导线不应有接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
f)经电流互感器接入的低压三线四线电能表,其电压引入线应单独接入,不得与电流线共用,电压引入线的另一端应接在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源侧,并在电源侧母线上另行引出,禁止在母线连接螺丝处引出。电压引入线与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源应同时切合。
g) TA装置端子箱内电流回路专用接线盒中电流进线与出线间应不经过电流连接片,采用直通连接方式;计量屏(柜、箱)内,联合接线盒中电流进线和出线间的连接应经过电流连接片。
h)主控室内计量柜上下相邻布置的电能表与接线盒之间导线的连接,应穿过面板上的穿线孔,每个穿线孔为圆形,孔径适宜,与每根连接导线一一对应。穿线孔应打磨钝化,并用塑料套套好,以保护导线不受损伤,塑料套粘贴牢靠,不应脱落。
i)压接电流回路、电压回路导线金属部分的长度为25mm~30mm,确保接线桩的两个螺丝皆能牢靠压接导线且不得外露,各接线头须按照施工图套号编号套,编号套标志应整洁、正确、耐磨、不褪色。
三、电能计量装置的验收和实验
1、验收的技术资料
a) 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方式原理接线图,一、二次接线图,设计和施工变更资料。
b) 电能表和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安装和使用说明书,出厂检验报告,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证书或测试报告。
c) 二次回路导线或电缆的型号、规格及长度。
d) 高压电气设备的接地及绝缘试验报告。
e) 施工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其他资料。
2、现场核查内容
a) 计量器具型号、规格、计量法定标志、生产厂、出厂编号应与计量检定证书、测试报告和技术资料的内容相符。
b) 产品外观质量应无明显瑕疵和受损。
c) 安装工艺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d) 电能表、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接线情况应和竣工图一致。
3、验收实验
a) 电能表
电能表安装前应在试验室进行检定,电能表应满足公司《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订货及验收技术标准》要求。
b) 电压互感器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可在试验室或现场进行误差测试,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应在现场进行误差测试。电压互感器在额定负荷和实际负荷时的误差都应合格。
c) 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可在试验室或现场进行误差测试,电流互感器在额定负荷时和实际负荷时的误差都应合格。
d) 二次回路
应在现场检查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二次回路中间触点、熔断器、试验接线盒的接触情况。
4、验收结果的处理
a) 投产前的试验项目必须合格方能投产,投产后的试验如有不合格的必须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
b) 经验收合格的电能计量装置应由验收人员及时实施封印,并由运行人员或客户对铅封的完好签字认可。封印的位置为互感器二次回路的各接线端子、电能表接线端子、计量柜(箱)门等。
c) 经验收合格的电能计量装置应由验收人员填写验收报告,注明“计量装置验收合格”或者“计量装置验收不合格”及整改意见,整改后再行验收。
d) 验收不合格的电能计量装置禁止投入使用,更改后再进行验收,直至合格。
e) 验收报告及验收资料及时归档以便于管理。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的意义
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人员根据《用电检查办法》到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地点进行检查,能及时发现窃电、 电能计量装置接线错误、 缺相 、倍率不符、 电能计量器具故障 、电能计量器具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可靠性 ,减少计量差错,降低线损,维护供电企业和客户的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也是对客户负责,优质服务的具体体现。
进行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的准备工作
1.确定检查工作人员,办好必要的手续,带好《用电检查证》;
2.准备好交通工具;
3.带好常用的电工工具,小备件等;并自带简单负荷;
4.带好必需的电工仪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相序测定仪等;
5.带好电表箱锁匙、封表钳、铅封、封表线等;
6.带好《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卡》(包括上次的检查卡)、秒表、手电筒、计算器、记录本、笔等;
7.如果对计量装置计量的正确性有怀疑,先查阅有关资料,并询问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8.检查期间不要对待检查户停电,联系客户要求其带正常负荷。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注意事项
1.实施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检查人员应主动向客户出示《用电检查证》;注意语言文明;
2.把电能表行度记录在《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卡》上;
3.实施检查时要求客户派员观察,协助检查;检查结束请客户在《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卡》客户签名栏上签名,表示对这次检查程序和评价的认可;
4.不得在检查现场替代客户进行电工作业;
5.检查人员不得打开电能表外壳及其铅封,更不能自行调整电能表的误差调整装置;打开按规定可以打开的封印后,应用专门的铅封重新加封,并在《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卡》上记录新封印的号码;
6.注意安全,防止触电;防止误操作引起开关跳闸;一次有电流时电流互感器二次严禁开路,电压互感器二次严禁短路。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的内容
一、检查外部
1.不应有绕越电能计量装置用电的情况;
2.不应存在影响电能计量装置正确计量的因素。
二、检查封印以及与计量有关的接线
1.电表箱、电能表接线盒、电能表罩壳、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盖、电流互感器箱、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端钮封盖等供电部门或计量器具检定部门所加的封印不应有被开启或伪造,所有封印编号应是上次检查或安装时的编号;
2.电能表的进出线不应在表前被短路或被烧焦、破损;电能表接线盒和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应没有被烧焦的痕迹;
3.电能表接线盒内电压连片连接应良好可靠;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内电流、电压连接片的位置应正确并连接良好可靠;
4.经电流互感器接入式电能表的电流二次连线不应在表前被短路或开路,绝缘不应破损,并且与电能表(或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连接正确良好可靠;
5.低压计量的电压线同电源线接触应良好可靠,不应断线或绝缘破损,连接点所包扎的绝缘应完好;高压计量的二次电压线同接线端子接触应良好可靠;计量电压线同电能表(或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的连接应正确,良好可靠。
三、检查电能表的外观
1.电能表铭牌上的厂家编号与抄表本上记录的编号应一致;
2.电能表铭牌和玻璃不应有被熏黄的痕迹;
3.电能表外壳不应有变形或损坏;
4.电能表安装的垂直情况应合符要求;
5.电能表不应被私自移动了安装位置。
四、带负荷检查电能表的接线
用万用表测量电能表接线盒内电压接线端的电压,应与电源相应电压(经电压互感器接入式是相应二次电压)相符;用钳形电流表测量进入电能表电流接线端的电流,应与相应负荷电流(经电流互感器接入式是相应二次电流)相符(当客户的负荷太轻或者无负荷时,可以接入自带的简单负荷);电能表的转盘应不停地正向转动。
各种计量方式电能表接线的检查:
1.单相电能表
1)直接接入式单相电能表电源的火线应在接线盒的1孔接入,零线应在接线盒的3孔接入;
2)经电流互感器接入式电能表接线盒1、2孔分别是电流互感器K1、K2的进线,3、4孔分别是计量电压的火线、零线;
3)三块单相电能表计量三相负荷时零线应正确接入电能表;带三相负荷时三块电能表的转盘都应正向不停地转动。(负荷是单相380V电焊机,当功率因数低于0.5时有一个电表计量反转,属正常情况);
2.三相四线有功电能表
1)直接接入式三相四线电能表在带三相负荷时,用断开电压连接片(缺两相)的方法来分相检查每个元件能否使转盘正向不停地转动(负荷是单相380V电焊机,当功率因数低于0.5时有一个元件使转盘反转,属正常情况);
2)经电流互感器接入式的电能表无电压连接片,在带三相负荷时可利用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的电压或电流连接片来分相检查每个元件能否使转盘不停地正向转动;若未装有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时,应拆计量电压线来进行分相检查。
3.三相三线有功电能表
在负荷稳定时,可作以下的检查,若转盘的转向和转速全部符合下列三点预期的情况,就表明电能表的接线正确。
1)转盘应正向转动;
2)用秒表测转盘的转速,缺B相电压时转盘仍应正向转动并且转速是不缺B相电压时的一半;
3)将任两相电压对调时,转盘应不转或微转。
4.三相无功电能表
用相序仪在无功电能表的接线盒测量相序应为正相序,若是逆相序可将任两相(包括电压、电流)的进表线对调就变为正相序了(最好停电后在互感器进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的接线调)。当负荷为感性时(若客户有补偿电容应先把电容退出运行),转盘应正向转动;负荷为容性时转盘会反转,若表内装了止逆器则转盘不转。
在感性负荷稳定时,作以下的检查,若转盘转向和转速全部符合下列预期的情况,就表明电表的接线正确。
1)对于三相四线无功电能表,用秒表测转盘的转速,任意缺一相电压时转盘仍应正向转动并且转速比不缺相时慢一半;将任两相电压对调时,转盘应不转或微转;
2)对于三相三线无功电能表,用秒表测转盘的转速 ,缺C相电压时转盘仍应正向转动并且转速比不缺C相电压时慢一半;将A相电压和B相电压对调时,转盘应不转或微转。
五、检查电能表的运行情况
1.若所带负荷电流达到电能表的起动电流时,电能表转盘应不停地正向转动,不带负荷时转盘转动应不超过一圈;
2.在负荷稳定时用秒表测量转盘的转速来计算电能表计量的平均功率,与实际功率相比较,以估计电表的计量误差。
电能表计量平均功率的计算式:
平均功率=3600×迭定转盘转数×倍率÷电能表常数÷时间
平均功率:单位(千瓦);
迭定转盘转数:根据转盘转速来确定(转);
倍率: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合成倍率;
电能表常数:电能表铭牌上已标明(转/千瓦时);
时间:转盘转完迭定转盘转数所需的时间(秒)。
(电能表的误差应由经授权的计量机构检定,现场检查的数据只能作为分析参考。)
3.校核计度器系数
1)计算计度器末位改变一个数字时的转盘转数:
(计算转盘转数)=电能表常数÷计度器小数位数
2)在电能表转盘转动时数转盘转数,当转盘转完(计算转盘转数)时,计度器末位应改变一个数字。
六、检查电流互感器
二次电流线与电流互感器K1、K2端钮接触应良好可靠,并且与电能表及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的连接应正确并接触良好可靠;电流互感器铭牌所标电流比和抄表本上记录的电流比应一致(穿芯式电流互感器还应根据导线穿芯匝数确定电流比);用钳形电流表分别测量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电流值和二次电流值,以确定电流互感器的倍率(倍率=一次电流值/二次电流值),所确定的倍率应和抄表本所记录的倍率一致。
七、检查电压互感器
八、二次电压线与电压互感器二次端钮(或接线端子)接触应良好可靠,电压互感器铭牌所标电压比和抄表本上记录的电压比应一致。
九、检查电能计量器具容量的配置
检查应在用户带正常负荷时进行,测量进入电能表的电流以确定电能表和电流互感器容量的配置是否合理。《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规定了配置的原则:
1.低压供电,负荷电流为50A及以下时,宜采用直接接入式电能表;负荷电流为50A以上时,宜采用经电流互感器接入式的接线方式;
2.直接接入式电能表的标定电流应按正常运行负荷电流的30%左右进行迭择;
3.进入电能表的电流宜不小于电能表的30%,不大于电能表的额定最大电流
4.经电流互感器接入的电能表,其标定电流宜不超过电流互感器额定二次电流的30%,其额定最大电流应为电流互感器额定二次电流的120%左右;
5.电流互感额定一次电流的确定,应保证其在正常运行中的实际负荷电流达到额定值的60%左右,至少不小于30%.
十、把检查的情况填写在《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查卡》上。
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现场检查还不只限于以上列举的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它的检查办法。
附:用专用仪器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现场检查
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现场检查的专用仪器主要有:电能表现场校验仪、电流互感器校验仪、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测试仪等。
1.用电能表现场校验仪在电能表接线盒(如果确定了电能表的接线正确,也可以在电能计量专用接线盒)测定进入电能表电压的相序,测量电压、电流以及相位、功率;分析电压、电流相量图,确定电能表接线是否正确;校准电能表的测量误差
2.用电流互感器校验仪测定电流互感器的实际二次负荷,应在25%∽100%额定二次负荷范围内;校准电流互感器带实际二次负载时的比差和角差;
3.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测试仪测定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压降,Ⅰ、Ⅱ类电能计量装置应不大于其额定二次电压的0.2%,其它类电能计量装置应不大于其额定二次电压的0.5%
㈤ 怎样做一个简单的长度测量装置
材料:线香、秒表、刻度尺、彩笔
方法:
1、用刻度尺测量线香的长度L1
2、点燃线香、同时按下秒表按钮开始计时,10s钟熄灭线香。测量线香长度L2
3、10s线香燃烧的长度 L=L1-L2 并分成10等分,每份为1s燃烧的长度L0
4、以L0为标度,在每根线香上用彩笔标出刻度
这样一个简单、经济的计时器就制成了。
㈥ 跪求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论文和相关专业课程设计。
来这找找吧:版权http://www.lwtxw.com/do/job.php?job=propagandize&uid=31691
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 目 乙醇-水溶液连续精馏塔优化设计
目 录
设计任务书………………………………………………………………3
英文摘要前言……………………………………………………………4
前言………………………………………………………………………4
精馏塔优化设计…………………………………………………………5
精馏塔优化设计计算……………………………………………………5
设计计算结果总表………………………………………………………22
参考文献…………………………………………………………………23
课程设计心得……………………………………………………………23
精馏塔优化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乙醇—水溶液连续精馏塔优化设计
二、设计条件
1.处理量: 15000 (吨/年)
2.料液浓度: 35 (wt%)
3.产品浓度: 93 (wt%)
4.易挥发组分回收率: 99%
5.每年实际生产时间:7200小时/年
6. 操作条件:①间接蒸汽加热;
②塔顶压强:1.03 atm(绝对压强)③进料热状况:泡点进料;
三、设计任务
a) 流程的确定与说明;
b) 塔板和塔径计算;
c) 塔盘结构设计
i. 浮阀塔盘工艺尺寸及布置简图;
ii. 流体力学验算;
iii. 塔板负荷性能图。 d) 其它
i. 加热蒸汽消耗量;
ii. 冷凝器的传热面积及冷却水的消耗量e) 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精馏塔系统工艺流程图和精馏塔装配 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乙醇——水溶液连续精馏塔优化设计
(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设计一座连续浮阀塔,通过对原料,产品的要求和物性参数的确定及对主要尺寸的计算,工艺设计和附属设备结果选型设计,完成对乙醇-水精馏工艺流程和主题设备设计。
关键词:精馏塔,浮阀塔,精馏塔的附属设备。
(Department of Chemistry,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
Abstract: The design of a continuous distillation valve column, in the material, proct requirements and 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to determine the size, process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equipment and design results, completion of the ethanol-water distillation process and equipment design theme.
Keywords: rectification column, valve tower, accessory equipment of the rectification column.
前 言
乙醇在工业、医药、民用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是很重要的一种原料。在很多方面,要求乙醇有不同的纯度,有时要求纯度很高,甚至是无水乙醇,这是很有困难的,因为乙醇极具挥发性,也极具溶解性,所以,想要得到高纯度的乙醇很困难。
要想把低纯度的乙醇水溶液提升到高纯度,要用连续精馏的方法,因为乙醇和水的挥发度相差不大。精馏是多数分离过程,即同时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因此可使混合液得到几乎完全的分离。化工厂中精馏操作是在直立圆形的精馏塔内进行的,塔内装有若干层塔板或充填一定高度的填料。为实现精馏分离操作,除精馏塔外,还必须从塔底引入上升蒸汽流和从塔顶引入下降液。可知,单有精馏塔还不能完成精馏操作,还必须有塔底再沸器和塔顶冷凝器,有时还要配原料液预热器、回流液泵等附属设备,才能实现整个操作。
浮阀塔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工业上开始推广使用,由于它兼有泡罩塔和筛板塔的优点,已成为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塔型,特别是在石油、化学工业中使用最普遍。浮阀有很多种形式,但最常用的形式是F1型和V-4型。F1型浮阀的结果简单、制造方便、节省材料、性能良好,广泛应用在化工及炼油生产中,现已列入部颁标准(JB168-68)内,F1型浮阀又分轻阀和重阀两种,但一般情况下都采用重阀,只有处理量大且要求压强降很低的系统中,才用轻阀。浮阀塔具有下列优点:1、生产能力大。2、操作弹性大。3、塔板效率高。4、气体压强降及液面落差较小。5、塔的造价低。浮阀塔不宜处理易结焦或黏度大的系统,但对于黏度稍大及有一般聚合现象的系统,浮阀塔也能正常操作。
精馏塔优化设计计算
在常压连续浮阀精馏塔中精馏乙醇——水溶液,要求料液浓度为35%,产品浓度为93%,易挥发组分回收率99%。年生产能力15000吨/年
操作条件:①间接蒸汽加热
②塔顶压强:1.03atm(绝对压强)
③进料热状况:泡点进料
一 精馏流程的确定
乙醇——水溶液经预热至泡点后,用泵送入精馏塔。塔顶上升蒸气采用全冷凝后,部分回流,其余作为塔顶产品经冷却器冷却后送至贮槽。塔釜采用间接蒸汽再沸器供热,塔底产品经冷却后送入贮槽。工艺流程图见图
二 塔的物料衡算
查阅文献,整理有关物性数据
⑴水和乙醇的物理性质
名称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
20℃
沸 点
101.33kPa
℃
比热容
(20℃)
Kg/(kg.℃)
黏度
(20℃)
mPa.s
导热系数
(20℃)
/(m.℃) 表面
张力
(20℃)
N/m
水 18.02 998 100 4.183 1.005 0.599 72.8
乙醇 46.07 789 78.3 2.39 1.15 0.172 22.8
⑵常压下乙醇和水的气液平衡数据,见表
常压下乙醇—水系统t—x—y数据如表1—6所示。
表1—6 乙醇—水系统t—x—y数据
沸点t/℃ 乙醇摩尔数/% 沸点t/℃ 乙醇摩尔数/%
气相 液相 气相 液相
99.9 0.004 0.053 82 27.3 56.44
99.8 0.04 0.51 81.3 33.24 58.78
99.7 0.05 0.77 80.6 42.09 62.22
99.5 0.12 1.57 80.1 48.92 64.70
99.2 0.23 2.90 79.85 52.68 66.28
99.0 0.31 3.725 79.5 61.02 70.29
98.75 0.39 4.51 79.2 65.64 72.71
97.65 0.79 8.76 78.95 68.92 74.69
95.8 1.61 16.34 78.75 72.36 76.93
91.3 4.16 29.92 78.6 75.99 79.26
87.9 7.41 39.16 78.4 79.82 81.83
85.2 12.64 47.49 78.27 83.87 84.91
83.75 17.41 51.67 78.2 85.97 86.40
82.3 25.75 55.74 78.15 89.41 89.41
乙醇相对分子质量:46;水相对分子质量:18
25℃时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液的表面张力与乙醇浓度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 σ——25℃时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液的表面张力,N/m;
x——乙醇质量分数,%。
其他温度下的表面张力可利用下式求得
式中 σ1——温度为T1时的表面张力;N/m;
σ2——温度为T2时的表面张力;N/m;
TC——混合物的临界温度,TC=∑xiTci ,K;
xi——组分i的摩尔分数;
TCi——组分i的临界温度, K。
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摩尔分数
X==0.174
X==0.838
X==0.0039
平均摩尔质量
M=0.17446.07+(1-0.174)18.02=22.9 kg/kmol
M= 0.83846.07+ (1-0.838) 18.02=41.52kg/kmol
M=0.003946.07+(1-0.0039)18.02=18.12kg/kmol
物料衡算
已知:F==74.83
总物料衡算 F=D+W=74.83
易挥发组分物料衡算 0.838D+0.0039W=74.830.174
联立以上二式得:
D=15.25kg/kmol
W=59.57kg/kmol
三 塔板数的确定
理论塔板数的求取
⑴根据乙醇——水气液平衡表1-6,作图
⑵求最小回流比Rmin和操作回流比
因为乙醇-水物系的曲线是不正常的平衡曲线,当操作线与q线的交点尚未落到平衡线上之前,操作线已经与平衡线相切,如图g点所示. 此时恒浓区出现在g点附近, 对应的回流比为最小的回流比. 最小回流比的求法是由点a(,)向平衡线作切线,再由切线的斜率或截距求
作图可知 b=0.342 b==0.342 Rmin =1.45
由工艺条件决定 R=1.6R
故取操作回流比 R=2.32
⑶求理论板数
塔顶,进料,塔底条件下纯组分的饱和蒸气压
组分 饱和蒸气压/kpa
塔顶 进料 塔底
水 44.2 86.1 101.33
乙醇 101.3 188.5 220.0
①求平均相对挥发度
塔顶 ===2.29
进料 ==2.189
塔底 ==2.17
全塔平均相对挥发度为
===2.23
===2.17
②理论板数
由芬斯克方程式可知
N===7.96
且
由吉利兰图查的 即
解得 =14.2 (不包括再沸器)
③进料板
前已经查出 即
解得 N=6.42
故进料板为从塔顶往下的第7层理论板 即=7
总理论板层数 =14.2 (不包括再沸器)
进料板位置 =7
2、全塔效率
因为=0.17-0.616lg
根据塔顶、塔釜液组成,求塔的平均温度为,在该温度下进料液相平均粘计划经济为
=0.1740.41+(1-0.174)0.3206=0.336
=0.17-0.616lg0.336=0.462
3、实际塔板数
精馏段塔板数:
提馏段塔板数:
四、塔的工艺条件及物性数据计算
以精馏段为例:
操作压力为
塔顶压力: =1.04+103.3=104.34
若取每层塔板压强 =0.7
则进料板压力: =104.34+130.7=113.4kpa
精馏段平均操作压力 =kpa
2、温度
根据操作压力,通过泡点方程及安托因方程可得
塔顶 =78.36
进料板=95.5
=
3、平均摩尔质量
⑴ 塔顶==0.838 =0.825
= 0.83846.07+(1-0.838)18.02=41.52 kg/kmol
=0.82546.07+(1-0.825)18.02=41.15 kg/kmol
⑵ 进料板: = 0.445 =0.102
= 0.44546.07+(1-0.445)18.02=30.50 kg/kmol
=0.10246.07+(1-0.102)18.02=20.88 kg/kmol
精馏段的平均摩尔质量
= kg/kmol
= kg/kmol
4、平均密度
⑴液相密度
=
塔顶: = =796.7
进料板上 由进料板液相组成 =0.102
=
=
=924.2
故精馏段平均液相密度=
⑵气相密度
=
5、液体表面张力
=
=0.83817.8+(1-0.838)0.63=15.0
=0.10216.0+(1-0.102)0.62=2.20
=
6、液体粘度
=
=0.8380.55+(1-0.838)0.37=0.521
=0.1020.34+(1-0.102)0.29=0.295
=
以提馏段为例
平均摩尔质量
塔釜 = 0.050 =0.0039
=0.05046.07+(1-0.050)18.02=19.42 kg/kmol
=0.003946.07+(1-0.0039)18.02=18.12 kg/kmol
提馏段的平均摩尔质量
= kg/kmol
= kg/kmol
平均密度
塔釜,由塔釜液相组成 =0.0039
=0.01
=
∴ =961.5
故提馏段平均液相密度
=
⑵气相密度
==
五 精馏段气液负荷计算
V=(R+1)D=(2.32+1)15.25=50.63
== m
L=RD=2.3215.25=35.38
= m
六 提馏段气液负荷计算
V’=V=50.63
=0.382 m
L’=L+F=35.38+74.83=110.2
=0.0006 m
七 塔和塔板主要工艺尺寸计算
1塔径
首先考虑精馏段:
参考有关资料,初选板音距=0.45m
取板上液层高度=0.07m
故 -=0.45-0.07=0.38m
==0.0239
查图可得 =0.075
校核至物系表面张力为9.0mN/m时的C,即
C==0.075=0.064
=C=0.064=1.64 m/s
可取安全系数0.70,则
u=0.70=0.71.64=1.148 m/s
故 D==0.645 m
按标准,塔径圆整为0.7m,则空塔气速为0.975 m/s
2 精馏塔有效高度的计算
精馏段有效高度为
=(13-1)0.45=5.4m
提馏段有效高度为
=(20-1)0.45=8.55m
在进料孔上方在设一人孔,高为0.6m
故精馏塔有效高度为:5.4+8.55+0.6=14.55m
3 溢流装置
采用单溢流、弓形降液管
⑴ 堰长
取堰长 =0.75D
=0.750.7=0.525m
⑵ 出口堰高
=
选用平直堰,堰上液层高度由下式计算
=
近似取E=1.03,则
=0.017
故 =0.07-0.017=0.053m
⑶ 降液管的宽度与降液管的面积
由查《化工设计手册》
得 =0.17,=0.08
故 =0.17D=0.12 =0.08=0.031
停留时间 =39.9s (>5s符合要求)
⑷ 降液管底隙高度
=-0.006=0.053-0.006=0.047m
塔板布置及浮阀数目击者及排列
取阀孔动能因子 =9
孔速 ===8.07m
浮阀数 n===39(个)
取无效区宽度 =0.06m
安定区宽度 =0.07m
开孔区面积
R==0.29m
x==0.16m
故 ==0.175m
浮阀排列方式采用等腰三角形叉排
取同一磺排的孔心距 a=75mm=0.075m
估算排间距h
h===0.06m
八 塔板流体力学校核
1、气相通过浮塔板的压力降,由下式
⑴ 干板阻力 ==0.027
⑵ 液层阻力 取充气系数数 =0.5,有
==0.50.07=0.035
⑶ 液体表面张力所造成阻力此项可以忽略不计。
故气体流经一层浮阀塔塔板的压力降的液柱高度为:
=0.027+0.035=0.062m
常板压降
=0.062860.59.81=523.4(<0.7K,符合设计要求)。
淹塔
为了防止淹塔现象了生,要求控制降液管中清液层高度符合,其中
由前计算知 =0.061m,按下式计算
=0.153=0.153=0.00002m
板上液层高度 =0.07m,得:
=0.062+0.07+0.00002=0.132m
取=0.5,板间距今为0.45m,=0.053m,有
=0.5(0.45+0.053)=0.252m
由此可见:<,符合要求。
雾沫夹带
由下式可知 <0.1kg液/kg气
===0.069
浮阀塔也可以考虑泛点率,参考化学工程手册。
泛点率=100%
=D-2=0.7-20.12=0.46
=-2=0.3875-20.031=0.325
式中——板上液体流经长度,m;
——板上液流面积,;
——泛点负荷系数,取0.126;
K——特性系数,取1.0.
泛点率=
=36.2% (<80%,符合要求)
九 塔板负荷性能图
1、雾沫夹带线
按泛点率=80%计
100%=80%
将上式整理得
0.039+0.626=0.0328
与分别取值获得一条直线,数据如下表。
0.00035 0.00085
0.835 0.827
2、泛液线
通过式以及式得
=
由此确定液泛线方程。
=
简化上式得关系如下
计算数据如下表。
0.00035 0.00055 0.00065 0.00085
0.8215 0.8139 0.8105 0.8040
3、液相负荷上限线
求出上限液体流量值(常数)
以降液管内停留时间=5s
则
4、漏夜线
对于型重阀,由,计算得
则
5、液相负荷下限线
去堰上液层高度=0.006m
根据计算式求的下限值
取E=1.03
经过以上流体力学性能的校核可以将精馏段塔板负荷性能图划出。如图
由塔板负荷性能图可以看出:
① 在任务规定的气液负荷下的操作点
P(0.00083,0.630)(设计点),处在适宜的操作区内。
② 塔板的气相负荷上限完全有雾沫夹带控制,操作下限由漏液控制。
③ 按固定的液气比,即气相上限=0.630 ,气相下限=0.209 ,求出操作弹性K,即
K==3.01
十 精馏塔的主要附属设备
1 冷凝器
(1)冷凝器的选择:强制循环式冷凝器
冷凝器置于塔下部适当位置,用泵向塔顶送回流冷凝水,在冷凝器和泵之间需设回流罐,这样可以减少台架,且便于维修、安装,造价不高。
(2)冷凝器的传热面积和冷却水的消耗量
热流体为78.36℃的93%的乙醇蒸汽,冷流体为20℃的水
Q=qm1r1 Q=qm2r2
Q—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J/s或W;
qm1, qm2—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r1 ,r2—热,冷流体的汽化潜热,J/kg
r1=600 kJ/㎏ r2=775 kJ/㎏ qm1=0.153kg/s
Q=qm1r1=0.153×600000=91800J/s
Q=qm2r2=775000 qm2=91800
∴ qm2=0.12 kg/s
传热面积:
A=
==21.2
K取700W·m-2/℃
∴ A=
2 再沸器
(1)再沸器的选择:釜式再沸器
对直径较大的塔,一般将再沸器置于踏外。其管束可抽出,为保证管束浸于沸腾器液中,管束末端设溢流堰,堰外空间为出料液的缓冲区。其液面以上空间为气液分离空间。釜式再沸器的优点是气化率高,可大80%以上。
(2)加热蒸汽消耗量
Q=qm1r1 Q=qm2r2
Q—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J/s或W;
qm1, qm2—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r1 ,r2—热,冷流体的汽化潜热,J/kg
∵ r1=2257 kJ/㎏ r2=1333 kJ/㎏ qm2=0.43kg/s
∴ Q=qm2r1=0.43×1333=573.2 kJ/s=2257 qm1
∴ 蒸汽消耗量qm1为0.254 kg/s
表 浮阀塔板工艺设计计算结果
序号 项目 数值
1 平均温度tm,℃ 86.93
2 平均压力Pm,kPa 108.89
3 液相流量LS,m3/s 0.00035
4 气相流量VS,m3/s 0.375
5 实际塔板数 33
6 塔径,m 0.70
7 板间距,m 0.45
8 溢流形式 单溢流
9 堰长,m 0.525
10 堰高,m 0.053
11 板上液层高度,m 0.07
12 堰上液层高度,m 0.047
13 安定区宽度,m 0.07
14 无效区宽度,m 0.06
15 开孔区面积,m2 0.175
16 阀孔直径,m 0.039
17 浮阀数 39
18 孔中心距,m 0.075
19 开孔率 0.147
20 空塔气速,m/s 0.8
21 阀孔气速,m/s 8.07
22 每层塔板压降,Pa 700
23 液沫夹带,(kg液/kg气) 0.069
24 气相负荷上限,m3/s 0.00356
25 液相负荷上限,m3/s 0.00028
26 操作弹性 3.01
参考文献
[1]陈英男、刘玉兰.常用华工单元设备的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雪暖、汤景凝.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5
[3]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8
[4]路秀林、王者相.塔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5]王明辉.化工单元过程课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
[6]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上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
[7]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
[8]《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学工程手册—气液传质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7
[9]刘光启、马连湘.化学化工物性参数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0]贺匡国.化工容器及设备简明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课程设计心得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充分理解到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特别是对精馏原理及其操作各方面的了解和设计,对实际单元操作设计中所涉及的个方面要注意问题都有所了解。通过这次对精馏塔的设计,不仅让我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对知识也是一种巩固和提升充实。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及时的按要求完成了设计任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㈧ 距离测量的测量装置
双像视距装置
双像视距装置是精度较高的一种视距测量装置。可用于低等级的导线测量。用光学方法使标尺在望远镜视场中构成双像,这两个像错动的距离就是尺间隔。由于尺间隔两端刻划靠在一起,加上测微装置就可以较精确地测量尺间隔。为了减少大气折光的影响,标尺多由竖放改为横放。用双像视距仪测量距离的精度较高,可达1/2000。有专用的双像视距仪,但更多的是作为其他测量仪器的附加视距装置。光楔双像视距装置是一块光楔(图2),可装在其他测量仪器望远镜物镜前,遮住物镜的一部分。在测线另一端安置水平或竖直的标尺。在望远镜视场中可以同时看到标尺通过光楔经物镜的构像和不通过光楔直接经物镜的构像。光楔使光线偏转一个角度嗘,从而测得尺上一段长度l。设计时根据视距乘常数等于100或200等整数的要求来决定嗘值。有些双像视距仪有自动归算性能,可以直接测得水平距离。有些双像视距仪使用定长的标尺,而光线偏转的角度嗘是变值,用光学方法测量随距离而变化的嗘角,再按三角公式求得距离。
无标尺视距仪
在待定点上不必安置标尺就能测量距离的一种视距仪。测算距离所必需的角值嗘和基线长l都在仪器上获得。一些无标尺视距仪中嗘角是固定值,基线长度随待测距离而变化(图3)。这种无标尺视距仪主要由基线尺、固定五角棱镜、光楔、带指标线的活动五角棱镜及望远镜组成。测量距离时在待定点上选定一个目标,经光楔折射嗘角后进入物镜成像,同时又有不经光楔折射进入物镜成像。移动活动的五角棱镜可以使目标的两个像在望远镜视场中重合。这时指标线在基线尺上截取长度l,乘上视距乘常数即可算得距离。另一些仪器中基线长l固定不变,嗘角随距离而变化。用无标尺视距仪测量距离的精度较差,但用它测量从测站到山顶和悬崖等难以攀登处的距离很方便,可用于起伏较大地区的地形测图。
㈨ 知识分享:外廓尺寸自动测量装置检验过程
自GB38900-2020新国标升级后,外廓尺寸检验时发生了一些变化:自动测量装置不应具有人工修改测量数据和照片的功能,在用机动车安全检验时,外廓尺寸设备支持主挂车同时检测。那么,外廓尺寸在自动测量装置检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由上海际维的我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外廓尺寸自动测量装置检验过程记录 :
1、测量过程中应由装置实时自动保存测得数据和车身正面、侧面的测量照片并上传至监管系统,照片及数据应不能人工修改。
2、对于测量结果不符合要求的车辆,注册登记安全检验时汽车(三轮汽车除外)、挂车的测量值在标准值士2%或士100mm以内,或者在用机动车安全检验时重中型货车、重中型挂车的测量值在标准值士4%或士200mm以内的,按人工检验方法测量,并以人工复测数据为准。
3、对于半挂车由牵引车牵引后测量的,宜考虑由于牵引车鞍座高度引起的测量偏差。
4、对于检验机构2018年1月1日前配备的自动测量装置,如无法自动识别并剔除GB1589规定不计入部件和加装有法律法规允许部件的,应首先使用自动测量装置测量,再用人工检验方法复测。
5、对于中置轴挂车,可采用自动测量与人工测量(牵引杆长度等)相结合的方法。
6、在用机动车安全检验时,牵引车、挂车应组合成汽车列车一并检验。
好了,上面就是外廓尺寸自动测量装置检验过程的相关知识,如有任何问题,可向 上海际维 公司咨询。
㈩ 立式加工中心刀具伸出长度测量如何使用
立式加工中心加工前,用户必须测出刀具在主轴上的伸出长度及其直径等补偿参数。目前常用的补偿参数测量方法有:试切法、使用电子测头、机械式、光学式对刀仪。试切法已很少采用,电子测头价格昂贵,对刀仪在机外使用,应用较广。用电子测头或对刀仪对刀,均在静态条件下进行。实际切削时,因为切削力及振动的影响,加工后的实际结果与静态对刀数据并不完全一致。当刀具质量可靠,加工过程稳定时,轴向、径向有0.01mm-0.02mm的修正量。需由操作者根据立式加工中心与刀具系统的具体情况,凭经验调节。
立式加工中心刀具伸出长度测量使用步骤如下:
1、加工前对刀,先根据加工中心、切削用量、刀具、工件材料,用现有的一些经验公式,大致估算切削力大小。
2、松开螺母,使弹簧只承受测量杆的重量。再根据切削力、弹簧刚度,上紧螺母,压缩弹簧。使弹簧弹力基本等于切削力。
3、将测量装置装好,放在工作台上。千分表6打在量块7(或数块量块叠加)顶端后,将表头置“0”,确定一个测量基准。
4、用千分表打在测量杆3上表面。下降主轴5,使刀具4接触测量杆上表面,并继续压缩弹簧2,使其产生变形,记下读数。此时,螺母9、垫片8应与测量座1脱离接触,刀具承受与切削力基本相同的弹簧弹力。千分表读数所显示的变形或忽略,予以考虑,视情况而定。
5、移开千分表,升起刀具回原点。
6、刀具伸出长度=加工中心z轴行程-此时z轴坐标值-量块长度-千分表读数。
不考虑加工中心测量装置的误差,不考虑加工中心工作台的制造误差与磨损,采用比较法测量,量块、千分表配合,测量的极限误差为0.03mm。
若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变化很大,可以根据不同切削力在切削中的作用情况进行加权平均。在进行重要表面加工时,若切削力相差较大,也可对每一种切削力都进行相应的对刀操作,将所有结果输入数控系统,切削时,分别调用具体的补偿参数。
对刀仪应根据加工中心规格、刀具、工件、切削用量具体设计。弹簧两端并紧磨平,刚度要适当,应能产生所需的弹力,并且弹力应在其工作范围内。刀具接触测量杆表面前后,应以0.01mm为单位缓慢进给。为保证套筒与测量杆的相对运动,可采用H6/h5间隙配合。刀具压缩弹簧时,有可能造成测量座与测量杆两轴线偏斜,导致测量杆上表面倾斜,增加测量误差。可对测量杆上表面进行精磨,使其平面度达到3-4级。测量时,千分表在测量杆上表面外圈打一圈,取zui小与zui大值的平均值为千分表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