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当用折射率为2的薄云母片覆盖装置中的一条狭缝时接受屏中央为第1级明文。
厚度*(折射率2-1)= 一个波长,厚度=500nm
双缝相距为1nm?这么小?1mm?
依照题目,零级明纹应当在原来的负一级的位置,
双缝相距1mm*位置x/1m=一个波长,位置x=0.5毫米
❷ 在杨氏实验装置中光源波长为640纳米两狭缝间距变大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缩小双缝间距
增大狭缝与接收屏的距离
❸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以波长入=587.6nm的黄色光照射双缝时,在距离双缝2.25米处的屏幕上产
解:△x=Dλ/d,d=Dλ/△x=2.64mm
❹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波长为λ,若用折射率为n的介质薄片覆盖住其中一个狭缝,观察到中央亮纹
与未来使用介质薄片源相比,中央亮纹移动了五个亮纹距离,即与原来相比,加了介质薄片后,光程差增加了五个波长。设薄片厚度为d,则:
5λ=(n-1)d
d=5λ/(n-1)
当单色光经过双缝后,在屏上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当屏上某处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时,则两列波的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形成亮条纹。当屏上某处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在这些地方波峰跟波谷相互叠加,光波的振幅互相抵消,出现暗条纹。
(4)在杨氏实验装置中光源波长扩展阅读:
平行的单色光投射到一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上,狭缝相距很近,平行光的光波会同时传到狭缝,它们就成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它们发出的光在档板后面的空间相互叠加,就发生了干涉现象。
假若光束是由经典粒子组成,将光束照射于一条狭缝,通过狭缝后,冲击于探测屏,则在探射屏应该会观察到对应于狭缝尺寸与形状的图样。可是,假设实际进行这单缝实验,探测屏会显示出衍射图样,光束会被展开,狭缝越狭窄,则展开角度越大。在探测屏会显示出,在中央区域有一块比较明亮的光带,旁边衬托著两块比较暗淡的光带。
❺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双缝间距为0.45毫米光源波长为540纳米要使光屏上条纹间距1.2
答案: 解析: 0.625μm。 提示: 光的干涉与衍射。
❻ 杨氏双缝实验设入射光波长为a,为什么结论中要用a
AD 白光作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屏上将呈现中央条纹为白色亮条纹而两边对称出现彩色条纹,A对;用蓝光作光源,屏上将呈现蓝色亮条纹与暗条纹(即黑条纹)相间,B错;如果改变两条狭缝之间的距离,屏上的条纹必然改变,C错;紫光作光源,遮住一条狭。
❼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缝光源与点光源相比有什么好处
首先你要明白波粒二象性
光在杨氏双缝实验的时候,是以波的形式来概论
真正的点光源很难做到,单色光通常是线性光元,并非绝对的点光源,波长λ=λ+△λ
这样得到的图像不能达到绝对的明暗相间,也就是说有些暗的地方不是特别明显,甚至离开中心明纹比较远处还可能有一点点亮
所以改用缝光源、
缝光源比点光源亮度高、亮度更均匀。
缝的宽度可以调节
干涉条纹明显,间距容易测量,有利于观察实验结果。
❽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以波长632.8nm的激光照射到双缝上,在距双缝4M处的屏上,测定条纹之间距离
套公式即可,
条纹间距=波长*距离/双缝间距,
双缝间距=波长*距离/条纹间距=632.8nm*4m/3.164cm=0.08mm
❾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你说干涉条纹保持与双缝平行很不理解,可以这样认为:干涉现象首先须有相干光绕过障碍物(其实就是衍射),然后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设双缝竖直,每一条缝从水平方向看尺寸小,光容易绕过去(衍射),分布到左右两边去;而竖直方向尺寸大,光不容易绕过去,所以上下没有光。最终每条竖缝左右两边的光相互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自然与缝平行。当缝转动,条纹也转动。
也可以理解为每条条纹离双缝的波程差为一个定值,经分析,这些点必然全都分布在与缝平行的直线上,所以条纹与双缝平行。
你的第四段考虑的是移动单缝的问题,这对条纹分布没有影响。要知道双缝很窄,才相当于两个新的光源。而单缝仅仅是保证有光透过双缝而已,它对条纹的方向、宽窄均没有影响。
❿ 杨氏实验中,以波长为500
光程差δ=xd/D
光程差改变与条纹移动有这样的关系式:Δδ=Nλ(N为移动条纹的数目,λ为波长)
则N=Δδ/λ
一秒之内d的该变量为0.2mm,则Δδ=0.2*10^(-3)*d/D
将各个数据代入就可以得到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