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编钟装置设计新颖

编钟装置设计新颖

发布时间:2022-11-22 08:53:33

⑴ 编钟 简介

编 钟 简 介

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一时间举世瞩目,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1977年秋,当地驻军在扩建营房时发现该墓。1978年3月,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联合勘探,5月上旬开始挖掘,6月底野外清理首战告捷。通过出土博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称曾侯乙地宫。

该地宫似一座超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

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另有彩绘陪棺21具。曾侯乙,男性,年龄45岁左右,约葬于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深秋。陪葬者均为13-25岁女性。在奴隶制晚期,此墓殉葬者多达21人,可列当时血腥人殉之最。
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战国墓葬数以千计,规模最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气势之弘,出土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贵,保存之完好,以及铭文资料之丰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见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为见的珍品,其中有8件定为国宝。

曾侯乙墓,这座拥有东、中、西、北四个墓室的王陵,尤如一座地下音乐宫殿。 宽敞的中室,是“钟鸣鼎食”的“正殿”,礼乐之器,陈悬井然。一套编钟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耸立;一套编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东壁高树青铜座上;此外,还有瑟(7件)、笙(4件)、箫(2件)、篪(2件)、小鼓(2件)摆列在钟、磬、建鼓构成的长方形空间。全室乐器如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体现着演奏“金石之音”和“钟鼓之乐”的壮观气势,构成古代诸侯宴食祭祀时完整的轩悬(三面悬挂钟磬)场面。
东室,列有琴(2件)、瑟(5件)、笙(2件)、鼓(1件),均聚傍主棺,如“寝宫”内演奏“琴瑟之音”轻音乐团。

“寝宫”和类似“后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绘棺里息卧着十三至二十五岁的少女,可能是表演乐舞的“女乐”,连同乐器,一道殉葬。 北室,还陈放着三件专供盛放石盘的漆木匣。 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由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粱,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达二百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十九件;中层有短枚甬钟一组十一件、无枚甬钟一组十二件、长枚甬钟一组十件;下层有大型长枚甬钟两组共十二件、另有?钟一件。其最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公斤。仅钟体总重量达两千五百公斤。

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体铭文大都镀金。铸钟的铭文,记叙楚国的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三三年)时,为祭奠曾侯乙而铸制了钟鼎彝器,并送给曾国。甬钟均有一面钲间刻“曾侯乙乍(作)时(持)”,标记着钟的主人。甬钟、钮钟的标音,均在钟体一面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依姑洗均(C调)记写着各钟所发乐音的阶名或音名。甬钟另一面钲间、鼓部还有成句成段的文字,论叙各钟的乐音所属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及其在不同均中、不同国间的称谓对应关系。

件件保存完好,闪亮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仅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全套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 钟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划,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这套编钟的击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件7字形小木槌,当由三人各执一对,分别掌奏中层的三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主奏旋律。两件长215厘米、粗6.6厘米的彩绘大棒,由两人分执,掌奏下层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 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数我国古代编钟之最,并以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乐律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

与曾侯乙编钟相伴而出的一套编磬,是古编磬中的杰出代表。青铜镏金的磬架,高1.09米、宽2.15米,呈单面变层结构。一对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为一体的怪兽铜立柱,咬合着两根铜杆,杆底等距焊铸铜环,以挂磬钩。三十二石磬次序悬挂,与之相映成趣。据研究,全架编磬原有四十一块,每磬发一音,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独具特色。磬块上亦有与钟铭相通的墨书和刻文,内容是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其精美的磬架、众多的磬块、明确的编悬状态、完备的配件(同出有装磬之匣和磬槌)为迄今仅见。质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块,音色清澈优美,比当今的木琴更有余韵,比钟声更加透明。它展示了三个八度的音乐风貌,丰富的半音显示了旋宕转调的功能。它与编钟合奏,真谓金石齐鸣,悦耳动听。更为惊叹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与钢琴的最上一键(G8)相同。充分反映了古代磬氏设计制造定音 乐器的成就,扩大了我们对古代宫廷队音域范围的视野。

同墓出土的古乐器还有建鼓,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同类实物,琴(十弦琴、五弦琴)、排箫、篪,都是首次发现的几种早已失传的乐器。其中的排箫,是由十三根竹质箫管编排而成的“排箫”,它因长短有序的箫管而形若鸟之单翼。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使用这种乐器。这两件古箫在未脱水的情况下,其中一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吹奏出乐音,音阶结构已超出五声。 篪是一种竹质横吹管乐器。以前,人们仅据文献中互有出入的记载,难以详其形制。该墓出土的篪,一件长29.3厘米,一件长30.2厘米;两者均以一节竹管制成,两端管口封闭,管身开有吹孔一、出音孔一、指孔五;通体以黑漆为地,以朱、黄色绕管线描绘纹。三角雷纹和变形菱纹。用其复制品,可吹奏出超出五声的音阶结构。

笙是由古沿用至今的一种管乐器。曾侯乙笙分十二、十四、十八簧三种,均为匏斗、芦竹笙管、芦竹簧片制成。笙簧因音频高低而大小不一,框与舌间的缝隙细于发丝,做工十分精细,仿制中,知其声音细小,但古朴典雅,特别细腻迷人。

因弦腐而失音的琴瑟,均保存着完好的躯体。仿制中,可品味出其原有的浓郁韵味。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批编钟、编磬、建鼓、瑟、琴、笙、排箫、篪等8种乐器,共125件,还有与部分乐器配用的击奏工具12件,各种构件、附件1714件。可分打击、吹奏、弹拨三类。数量多、种类全、制作精、保存好,是世界音乐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由这批古乐器直接和间接保留着的音响中,从它们所携带的具有经典价值的钟磬乐律铭文里,我们不难得知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国古代音乐所具有的水平。

无独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号墓,又发掘出一套36件编钟。经专家鉴定,二号墓编钟与曾侯编钟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从钟体的大小衔接处有一明显空缺,这一空缺正好由二号墓出土的八件大钟填补。从编钟的音高分析,二号墓出土的28件小甬钟与8件大甬钟有别而自成一体,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6个多8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两套乐钟(?钟除外)合计100件,百件编钟可分可合,是一个完整的宏伟的编钟系列。

⑵ 什么是编钟

1、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夏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2、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2)编钟装置设计新颖扩展阅读:

1、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2、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⑶ 《编钟》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的哪些特点它有什么价值

《编钟》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特点:造型设计精巧、音乐性能好。
曾侯乙编钟价值:
1.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

2.恢弘的气势、精湛的制造工艺、非凡的音乐效果、内容丰富的乐律铭文。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⑷ 曾侯乙编钟称是哪样的钟体结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个,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拨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因下排甬钟上铭刻“曾侯乙”得名。凡有机会耳闻目睹过的人,无不为此千古绝响惊叹叫绝,赞誉它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世界音乐史之奇迹。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

64件编钟(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钟除外),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实践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此前有些专家认为是秦汉时代,更不是来自古希腊传入的舶来品),我国音乐就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7声音阶、5个8度音、12个半音以及旋宫转调的表现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论与实践。因而,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人们对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⑸ 青铜编钟的科技考古学探微

    引言

    老子云:“大音希声。”然而这只是一种哲学范畴的意境。设若一切至大至美之音皆以无声少音为终极,那么世上何谈“音乐”二字?在上古的中国,更是以“黄钟大吕”作为追求的音乐至境!

  说到“黄钟大吕”,自然而然要提到奏出音乐来的媒介物—乐器。

而说到古老的中国乐器,就不得不要言及青铜乐器,而其中又以青铜编钟格外受人瞩目。

青铜编钟的发展史概略

(一)起源期(西周以前<公元前1046年之前>)

现在一般认为,原始时代已有钟的雏形,材质为竹、木之类。而考古发现证明,最原始的钟是陶制的,[1]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具有腔体模截面且呈非正圆的形状。而青铜编钟真正的滥觞则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约公元前2100年),[2]因其有“合瓦形”结构,符合中国式编钟的基本特征。而真正意义上的青铜编钟是在江西新干的大洋洲商墓中被发现的最早的鎛钟,[3]但当时尚未盛行。

         

图一,二里头出土铜铃

兴盛期(西周至战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当鎛作为青铜编钟的三种形制之一(另外二种是甬钟和钮钟)开始盛行时,已是春秋战国时期。[4]考古发现,陕西眉县出土的3枚鎛属西周中期,[5]为迄今所知比较完备的一套编鎛。最早的甬钟出自陕西宝鸡伯格墓,学界有“南来”、“北来”、“南北交流”几种说法,而以“南来说”最具说服力。成型后的甬钟以其特殊的结构而常悬挂,侧悬或直悬。如此有利于甬钟的编列使用。[6]晋侯稣编钟大约作于周厉王时期,展示了西周甬钟的发展演变历程。[7]最早的钮钟是河南陕县虢太子墓出土的9枚一组,属西周末至春秋初。[8]

   

图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鎛钟

最蔚为壮观的一套青铜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编钟,全套编钟共计65枚,其中甬钟45枚,钮钟19枚,另有楚王赠送的鎛1枚。[9]是迄今声律最为齐备,铸造最为精良的青铜编钟。每个钟可发两个乐音。[10]

       

图三,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

这一时期是编钟从定型成熟到盛行的黄金时期,名副其实的兴盛期。

衰落期(秦汉至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

孔子曾云:“克己复礼”。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到春秋时期,周礼已多少受到些许破坏。而至战国末期,则真的是礼崩乐坏了。这一时期贵族僭越礼乐制度,既使得青铜编钟得到大发展,又为其盛极而衰埋下伏笔。[11]

秦汉时代,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编钟发展的兴盛期结束,双音钟制作随之失传。[12]

其后各朝代虽有想恢复周礼古制,如制造雅乐用的钟、鎛等,但均不能与先秦时代青铜编钟同日可语。如清代制作的编钟没有一套是合律的。[13]由此可见青铜编钟的衰落何其甚也!

青铜编钟的声学原理

若干年前,沪上的电视台举办家庭演唱赛,最后获得冠军的家庭采用了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碗琴。碗琴的音调高低和加水的多少有关,在碗里加上不同量的水,碗里剩下的空气的量也就不同,[14]如此,即可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并且有音阶变化,产生出美妙的乐声。同理,编钟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声学原理,只是材质、制造技术不同罢了。

青铜编钟的声学原理无疑要比碗琴复杂得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三:1、钟体结构的特殊性。

由于编钟具有合瓦形的结构,其发音机制就是弯曲板的板振动,能够产生两种基频振动的模式,使一钟双音成为可能。[15]宋沈括曾云:“古乐钟皆圆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可认为是对编钟合瓦形特殊结构的肯定。[16]

图四,甬钟各部位名称说明图

2、钟体各部位几何尺度的特殊性。

  编钟钟体的尺寸与声学性质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整铣长及钟体厚度改变编钟的振动频率。[17]以曾侯乙编钟为例,它的定音钟频率经实测为256.4Hz,与当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接近。[18]

3、钟的合金成份的特殊性。

  编钟的合金成份在先秦的《考工记》中略有记载:“六分其金(即铜),而锡居一”。[19]以曾侯乙编钟为例,含锡量在12%-14.5%。含铅量在1%-3%,余为铜及少量杂质。含锡量低于13%时,音色单调、尖刻;含锡量在13%-16%时,音色丰满、悦耳。是否加铅直接影响到钟声的传递,铅能很好地起到阻尼作用,加快钟声的衰减,有利演奏,又不影响音色。[20]

青铜编钟的铸造技术

上节中已提到青铜编钟的合金成份与发音相关。而正确的合金配比就是编钟铸造技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上所述《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21]含锡量在七分之一,即14.3%,可见当时铸造技术已经比较规范了。另外,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编钟均采用分范合铸法铸造。[22]现代科学鉴定表明,以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种青铜器物为例,其制作工艺大致有浑铸、分铸、锡焊、铜焊、雕刻、镶嵌、铆接、熔模等铸造技术。[23]

青铜编钟的理化分析与测年方法

理化分析

  根据陈铁梅《科技考古学》一书第五章《冶金考古概述》所述,对于青铜编钟之类金属遗物进行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的手段主要有四种,试简略转述如下:

化学组成测量;

  化学组成测量,在20世纪中叶以前,都采用传统的湿化学定量分析方法。随着分析仪器的进步,目前比较常用的仪器分析有:原子发射光谱仪(AES);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X荧光光谱仪(XRF);

电子探针(EPMA);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中子活化分析(INAA)。[24]

显微结构观察;

  青铜制品的机械性能则是由其合金内部的显微结构决定的,观察、研究的仪器主要有:

实体显微镜;

 

    图五,实体显微镜

光学金相显微镜;

   

  图六,光学金相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25]

   

    图七,电子显微镜

物相分析;

  利用青铜制品表面产生的锈蚀产物进行矿相分析,主要方法有:

X射线衍射谱仪(XRD);

红外吸收光谱仪(IRA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激光拉曼光谱仪。[26]

铅同位素分析。

测量铅同位素比值的仪器主要是质谱仪。[27]

测年方法

由于青铜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测年是十分困难的。包括青铜编钟的测年目前也只能通过间接法测得,比如个别青铜编钟上可能残留有黏土质或砂质的铸造模具,由此可采用热释光测年,测得青铜的制作年代。[28]

目前,许多研究单位在对青铜器具做直接测年的研究,我们有理由乐观地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编钟等青铜制品一定会能够实现直接测年的可能。

计算机及数学在青铜编钟考古中的应用

如今,计算机的应用可谓方兴未艾,仅以青铜编钟为例,其在考古上的应用就很广泛,有发掘的计算机模拟与登记;绘图中的计算机技术;问题的计算机模拟;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等等。[29]比如湖北省博物馆2007年在对馆藏编钟的修复过程中,就曾将编钟原音收集到计算机中,恢复原音成为青铜编钟修复的一个新标准。[30]

另外,数学在考古中的应用也比较常见,如:考古中的数学模型;数理统计在考古中的应用;模糊数学在考古中的应用;系统论在考古中的应用。[31]

                      结语

      时至2017年,人类的新兴科技层出不穷。如今,人工智能已然战胜了人类的围棋高手。AR、VR等等技术不断更新。3D技术日趋成熟,谁说未来不能用3D技术修复或复制出青铜编钟呢?如前所述,实现编钟等青铜制品的直接测年日益成为可能。可以预测:各种新技术必然会应用于青铜编钟的考古中,人类会理性地应用各种新技术,解开我们的祖先许多难解的智慧之谜,造福于今人和后人。也许,这就是我以青铜编钟为例对科技考古学的意义进行些许探讨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欣,中国古代乐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P6

[2]蒋定穗,中国古代编钟论纲[J],中国音乐,1995,(1)P17

[3]关晓武,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J],中国科技史料,2001,(1),P39

[4]同[3],P39

[5]同[3],P39

[6]同[3],P39

[7]同[3],P40

[8]方建军,地下音乐文本的读解—方建军音乐考古文集[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P259

[9]秦序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P125

[10]同[3],p40

[11]同[3],P40

[12]同[2],P20

[13]同[2],P20

[14]清澈贝贝,新浪博客—奇妙的碗琴[OL]

[15]刘玉堂等,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59卷(5),P597

[16](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P278

[17]同[15],P597

[18]武际可,音乐中的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P64

[19]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41

[20]同[15],P597

[21]同[19],P41

[22]同[2],P18

[23]同[15],P596

[24]陈铁梅,科技考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1-114

[25]同[24] ,P114-120

[26]同[24],P121-125

[27]同[24],P126-139

[28]同[24],P126

[29]潘春旭,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文物的理化分析PPT-5[EB],P57

[30]胡家喜等,青铜编钟修复中的矫形定位装置及其使用[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00),P1

[31]同[29],P58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⑹ 编钟是谁创造的

曾侯乙即将展开他那浪漫而又热情的歌喉,千载难逢!机不可失!
2010年5月16日**剧院晚8:00-9:00
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各位观众,各位朋友,大好!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中国战国早期的曾国青铜乐钟。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因有“曾侯乙”铭文而得名。包括甬钟45件,钮钟19件,及楚惠王所赠鏄钟1件 ,共计65件。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钟架平面作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表面髹漆彩绘,架旁有漆木锤8个、漆木棒2根。钟上均有篆体字铭,除“曾侯乙外,还有标音铭文及乐律铭文。经实测,每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曾侯乙编钟准确,音色优美。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迄今仍可演奏出各种曲调。该编钟设计精巧,工艺水平极高,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现在开始!民歌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劳动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便可利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感情。《东方红》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多少年来,这一颂歌,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随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随着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首先请欣赏《东方红》。接下来请欣赏古曲《楚殇》。曾侯乙编钟不仅能演奏出动听的古代音乐,还能演奏出好听的外国名曲呢!现在就请欣赏外国名曲《一路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这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于1952年 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结业时的作品。这首词曲悠扬的旋律,传唱了几代人,听到这首歌每个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蓝天、白云、草原、骏马,美不胜收。请欣赏民族歌曲《上升期不落的太阳》。《国际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这首歌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这里选用的是管乐改编版。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那么,就请尽情欣赏《国际歌》!伴随着这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我们的次节目也就到此结束了

⑺ 中国古代有哪些东西看起来很像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黑科技

中国古代有很多东西看起来非常有现代感,因此被很多人质疑是现代穿越的黑科技,比如“曾侯乙编钟”、“战国水晶杯”、“东汉游标卡尺”。

一、“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出土的编钟中设计最巧妙,保存最完整的编钟,目前保管在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经过两千的掩埋后依然能够发出美妙的音乐,其最大的特点也是被考古学家惊叹的是这个编钟可以“一钟双音”,编钟的制作手法目前已经失传,要复制的话必须利用声波探测仪才可以实现,因此古代没有声波技术便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编钟,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也被网友认定是穿越回古代的黑科技。

⑻ 战国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制作工艺有什么特点

乙编钟制作工艺特点就是非常重。

战国曾侯乙编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重,可以说是实际上最重的乐器。一组乙编钟有65个组件,最重的钟有203公斤,最轻的有2.5公斤。整套钟算下来有接近4.5吨的重量。所以乙编钟凭借着其出众的重量,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笔者认为,更神奇的是,就这么一套沉重巨大的乙编钟却能发出世界上最美妙最清脆的声音。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就有优越的锻造技艺和精通音律的高尚文化。这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这也是乙编钟闻名于世的原因。

3、战国曾侯乙编钟制作工艺在蚀刻上有鲜明特色:乙编钟有个独特的制作工艺,叫阴刻。阴刻不是依靠刻刀雕刻而成的,而是用化学液体侵蚀而成。用这种阴刻技术,上面的图案仿佛天生存在于钟体之上,好看的同时展现出我国古人有先进的化学技术。

⑼ 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特点:设计结构精巧,音乐性能良好,演奏效果独特。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另有一件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

重要价值: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9)编钟装置设计新颖扩展阅读: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⑽ 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曾侯乙编钟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设计结构精巧.音乐性能良好.演奏效果独特。
重要价值: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足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雄伟的一套编钟。这套编钟以恢弘的气势.精湛的铸造工艺.非凡的音乐效果以及内容丰富的乐律铭文震惊了世界!
lz选我吧!!!我也是六年级!!!

阅读全文

与编钟装置设计新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然气管道阀门标准 浏览:457
自动水果采摘装置 浏览:412
继电保护装置做什么实验 浏览:220
江门兵器氧化设备哪里买 浏览:80
如何延长轴承寿命外文翻译 浏览:923
开一个什么机械焊接厂比较好 浏览:419
地暖管道阀门使用说明 浏览:431
铸造模具为什么这么贵 浏览:844
阀门参加燃气管道打压试验吗 浏览:453
阳台花卉自动喷淋装置 浏览:524
暖气阀门不管用了 浏览:766
广东防水机械设备哪里有 浏览:434
仪表白底都有什么车 浏览:753
大号工具箱图片价格 浏览:989
电学仪表读数的小数点位如何确定 浏览:446
汽轮机乌金轴承温度不能超多少 浏览:47
自动控制装置参数 浏览:169
拱热管道疏水阀门要多大 浏览:510
加工中心电柜空调怎么加制冷液 浏览:465
地下室全是暖气阀门 浏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