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制备氯气并探究其相关性质(夹持设备已略).(1)制备氯气选用的
(1)漂白精的成分为次氯酸钠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盐酸中的氯离子;反应为次氯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在酸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 - +Cl - +2H + =Cl 2 ↑+H 2 O; 故答案为:ClO - +Cl - +2H + =Cl 2 ↑+H 2 O; (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若堵塞,装置AB中气体压强增大,会把B中的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 故答案为:气体中长颈漏斗中液面明显上升,形成水柱; (3)氯气无漂白作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a、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干燥有色布条会褪色,通过碱石灰后,氯气会被吸收,后续试验无法验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 b、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干燥有色布条会褪色,通过硅胶后,水蒸气会被吸收,但遇到湿润的有色布条会褪色,不能证明其漂白作用的物质,故b错误; c、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湿润有色布条会褪色,加入浓硫酸,气体不能进入后面装置,不能证明氯气是否有漂白性,故c错误; d、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湿润有色布条会褪色,通过固体干燥剂氯化钙吸收水后,遇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证明氯气无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所以选d; 故答案为:d; (4)D中是溴化钠,当向D中缓缓通入少量氯气时,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黄,所以现象为:溶液从无色变化为黄色: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含溴单质的少量溶液加入含碘化钾淀粉溶液的装置E中,溴单质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故答案为:黄(或橙);溶液变蓝色; (5)装置中在验证溴单质氧化性大于碘单质的实验验证方法中 不能排除氯气氧化碘离子的干扰作用;最后装置F氯气通入会和水反应生成盐酸,盐酸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污染气,不能被吸收; 故答案为:①E处未能排除D中过量Cl 2 的干扰,而置换出I 2 ; ②Cl 2 通入NaHSO 3 溶液中会产生SO 2 ,污染空气; |
2. 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氨的某些性质并收集少量纯净氮气。试回答
(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红;蓝;2NH 3 +3CuO N 2 ↑+3Cu+3H 2 O;还原 (3)生石灰溶于水放热,同时生成OH - ,有利于NH 3 逸出 (4)吸收氨气 (5)C |
3. 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
(1)将甲抄装置浸在70℃~80℃的水浴中,使生成乙醇蒸气的速率加快且较均匀,导气管直接插入丙溶液内,生成的乙醛和过量的乙醇易溶于水而使丙装置产生倒吸现象,故答案为:使生成乙醇蒸气的速率加快且较均匀;发生倒吸;
(2)<1>乙醇在通作催化剂时,可以被氧气氧化为乙醛,反应的方程式为:2CH
3
CH
2
OH+O
2
Cu
△
2CH
3
CHO+2H
2
O,
故答案为:2CH
3
CH
2
OH+O
2
Cu
△
2CH
3
CHO+2H
2
O;
<2>
反应放出的热的多少和乙醇以及氧气的量有关,鼓气多反应放热多,所以开始阶段温度升高,但是过量的气体会将体系中的热量带走,所以后阶段温度降低,实验中“鼓气速度”这一变量可通过观察甲中冒气泡的速度看出来,故答案为:鼓气多反应放热多,过量的气体会将体系中的热量带走;单位时间内甲中的气泡数.
4. 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
(1)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因此不能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出0.040g镁,故答案为:不能;
(2)抬高玻璃管会使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而降低玻璃管则会使气体压强减小,通过压强的改变并能维持这种改变,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把玻璃管下移一段距离,使玻璃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
(3)设镁带中镁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2
x 0.0020g
=
解得:x=0.024g
因此,该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
×100%=60%
答:该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为60%.
(4)根据“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留在试管内的氢气排出等体积的空气而使装置内气体体积总和不变,因此,此部分氢气并不影响对产生氢气的体积的测量,故答案为:否;因为试管中留有的氢气体积等于从试管中排出的空气体积,所以对实验最终结果没有影响
5.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用下列装置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_;b______
(1)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锥形瓶;b.试管
(2)B装置是给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装置,试管口没塞棉花,故应是氯酸钾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 2KClO3
MnO2 | .
6.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 (1)A处是气体发生
(1)②或③ e、f、g、h (2)①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 ②在D后增加一个尾气吸版收权装置 (3)①吸收CO 2 和水蒸气,并生成O 2 ② ③铜片逐渐减少直至溶解,溶液变蓝色,生成无色气体并在广口瓶上方变成红棕色
7. 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
(1)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形成原电池反应,B电极铁做负极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电极反应为:Fe-2e - =Fe 2+ ,故答案为:Fe-2e - =Fe 2+ ; (2)开关K与b连接,装置为电解池,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即B电极反应为2H + +2e - =H 2 ↑;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 - +2H 2 O 2OH - +H 2 ↑+Cl 2 ↑, ①电解过程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B为阴极,故①错误; ②A生成氯气,能使湿润KI淀粉试纸变蓝,故②正确; ③反应一段时间后加适量HCl气体,可恢复到电解前电解质的浓度,不是加入盐酸,故③错误; ④若标准状况下B极产生2.24L氢气,为氢气物质的量为0.1mol,依据电极反应计算,由2H + +2e - =H 2 ↑得到溶液中转移0.2mol电子,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2H + +2e - ═H 2 ↑;2Cl - +2H 2 O 2OH - +H 2 ↑+Cl 2 ↑;②④; (3)①电解时,阳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放电能力大于硫酸根离子的放电能力,所以阳极上氢氧根离子失电子生成水和氧气4OH - -4e - =2H 2 O+O 2 ↑;阳极氢氧根离子放电,因此硫酸根离子向阳极移动,阴极氢离子放电,因此钠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通过相同电量时,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的离子数小于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离子数. 故答案为:4OH - -4e - =2H 2 O+O 2 ↑;小于; ②燃料原电池中,燃料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该燃料原电池中,氧气是氧化剂,所以氧气在正极上得电子和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 2 +2H 2 O+4e - =4OH - , 故答案为:O 2 +2H 2 O+4e - =4OH - . |
8. 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为氯气和氨气的发生装置,D为纯
(1)反应源MnO2+4HCl═MnCl2+Cl2+2H2O中,M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MnO2为氧化剂,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HCl为还原剂,Cl2为氧化产物,MnCl2为还原产物,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目相等,由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可知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为: ; (2)因氯气中混有HCl,且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HCl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大,则可用饱和食盐水来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E中干燥管内利用碱石灰吸水干燥氨气, 故答案为:除去Cl2中的HCl;碱石灰; (3)由出现白烟可知生成的固体为氯化铵,步骤②中白色沉淀为氯化银,可证明原固体中存在氯离子,步骤①来证明铵根离子,则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生成氨气,即原固体中存在铵根离子, 故答案为:NH4+; (4)因氯气、氨气都污染环境,不能直接排放,则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以连接气球, 故答案为:将D装置的竖直导管口套一个气囊收集尾气,以防尾气污染环境;
9.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1)A中制取气体时
(1)铵盐受复热分解产生氨气制,过氧化钠在此装置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制取氨气的药品可以用NH4HCO3或(NH4)2CO3,药品均为固体,选择的装置符合固体加热制气体,故答案为:NH4HCO3或(NH4)2CO3;e、f、g、h; (2)氨气极易溶于水,实验会倒吸,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氨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要在D后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故答案为:①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②在D后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3)①过氧化钠的作用是用来吸收铵盐分解产生的CO2和水蒸气并发生反应,生成氨的催化氧化所需要的O2,故答案为:①吸收CO2和水蒸气,并生成O2; ②氨气的催化氧化方程式为:4NH3+5O2 催化剂 | .
10.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1)过氧化钠与二氧
(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故答案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大于; (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时可能会带出一部分氯化氢,为了使实验更准确应该可用稀硫酸和小苏打反应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c; (3)根据实验目的可以知道,先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来判断干燥的二氧化碳是否能够和过氧化钠反应,所以打开的止水夹为K 2 ,故答案为:K 2 (4)(3)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当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时,不可能全部反应,所以应该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 故答案为:除去未充分反应的CO 2 ; ②根据查阅资料部分可以知道,水也能够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所以不能判断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水与Na 2 O 2 反应生成氧气; (5)Ⅲ中固体若有碳酸钠,盐酸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故答案为: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与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下图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幕墙木索五金件
发布:2025-09-16 20:24:04
浏览:30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