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东汉张衡发明的“水运浑象仪”是怎么样的
张衡不但倡导和总结浑天说理论,而且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创制了用于演示浑天说思想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仪。这对于浑天说理论的推广及得到社会的承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衡创制的水运浑象仪用精铜铸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代表天球。球体可以绕天轴转动。天球的表面画有二十八宿和各种恒星,还有赤道圈、黄道圈及二十四节气等。天球外面有两个圆环,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斜交成36度,就是说北极高出地平36度,这是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也是洛阳地区的地理纬度。天球半露于地平圈之上,半隐于地平圈之下(参见示意图)。这些设计与浑天说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张衡又利用当时已得到发展的机械方面的技术,巧妙地把计量时间用的漏壶与浑象仪联系起来,即以漏水为原动力,并利用漏壶的等时性,通过齿轮系的传动,使浑象仪每日均匀地绕轴旋转一周。这样,浑象仪就能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出来,并使浑象仪上的天象出没与实际天象相吻合,几可达到逼真的程度。水运浑象仪是世界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台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通过它的演示,形象地表达了浑天说思想,从而使浑天说宇宙论得以传播和推广,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❷ 中国古代月球上留名的四大科学家是哪是个
是:祖冲之、张衡、郭守敬和石申。
祖冲之被命名的理由是:南北朝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创立《大明历》,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张衡被命名的理由是:东汉天文学家,提出浑天说,研制浑天仪,撰写天文著作《灵宪》。
郭守敬被命名的理由是:元朝天文学家,编制天文历法,研制新式天文仪器;石申被命名的理由是:战国时期天文学家,撰写《石氏星经》。
(2)传动装置和浑象相扩展阅读
1、祖冲之——天文成就
祖冲之对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运行的轨道和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也进行了观测和推算,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中国古代科学家算出木星(古代称为岁星)每十二年运转一周。西汉刘歆作《三统历》时,发现木星运转一周不足十二年。
祖冲之进行了重新测量,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
并得出更精确多五星会合周期,木星398.903日(误差0.019日),火星780.031日(误差0.094日),土星378.070日(误差0.022日),金星583.931日(误差0.009日),水星115.880日(误差0.002日)。
2、张衡主要发明——浑天仪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
漏水转浑天仪是一种水运浑象。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
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它所用的两级漏壶是现今所知最早的关于两级漏壶的记载。
张衡在创作了浑天仪之后曾写过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刘昭注《后汉书·律历志》时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传世。刘昭注中把这段文字标题为《张衡浑仪》。
称之为“浑仪”可能是刘昭所作的一种简化。在古代,仪器的定名并不严格。虽然后世将“浑仪”一词规范为专指观测仪器,但在隋、唐以前,“浑仪”也可用于表演仪器。
3、郭守敬天文学成就——四海测验
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如今元朝疆域比之前大了很多,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
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分别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郭守敬从上都(今多伦)、大都(今北京)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测验。在其中的6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
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这些观测的结果,都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4、石申——重要贡献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楚人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10颗。
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6个星官的记载)。
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中的时代相合。
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生产和制定历法的需要,中国的祖先很早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❸ 漏水转浑天仪的构造原理
漏水转浑天仪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
❹ 浑天仪边上的四条龙有什么含义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意思,用龙只是一种象征。就像古时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皇宫的柱子镶龙凤一样。是皇权的象征。
古时龙成为皇权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天子,
浑天仪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
传说中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和腾云驾雾。那时候还不够科学,认识不全面。所以都以为是龙在天上掌管。
所以喽~
❺ 张衡的水运浑象仪以什么为动力
漏水是水运浑象仪的原动力制作:张衡时间:东汉用途:用于演示浑天说思想的天文仪器。
说明:张衡创制的水运浑象仪用精铜铸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代表天球。球体可以绕天轴转动。天球的表面画有二十八宿和各种恒星,还有赤道圈、黄道圈及二十四节气等。天球外面有两个圆环,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斜交成36度,就是说北极高出地平36度,这是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也是洛阳地区的地理纬度。天球半露于地平圈之上,半隐于地平圈之下(参见示意图)。这些设计与浑天说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张衡又利用当时已得到发展的机械方面的技术,巧妙地把计量时间用的漏壶与浑象仪联系起来,即以漏水作为原动力,并且利用漏壶的等时性,通过齿轮的传动,使浑象仪每日均匀地绕轴旋转一周。这样,浑象仪就能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出来,并使浑象仪上的天象出没与实际天象相吻合,几可达到逼真的程度。水运浑象仪是世界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台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通过它的演示,形象地表达了浑天说思想,从而使浑天说宇宙论得以传播和推广,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❻ 水运浑象水运仪象台是什么
水运浑象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天文仪器。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78~139年)创制。
水运浑象的主体是一个大空心铜球,代表天球,上面布满了星辰,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面,就像人们看到的天穹一样。水运浑象是以补偿式漏壶的流水作为动力,通过在浑象内部设置的一套齿轮系机械传动装置,实现可自动和近似正确地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此外,浑象还带动着一个称为“瑞轮蓂荚”的机械日历,可随月亮的盈亏演示一个朔望月中日期的推移,是一种自动的机械日历。
张衡首创的这一水运浑象,是现代天象仪的前身,这是古代天文仪器的重要创造。是后世进一步发展的机械天文钟的先声,欧洲到12世纪才有机械性计时器。水运浑象是有明确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天文仪器。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代把浑仪、浑象(天球仪)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公元1086~1092年由苏颂、韩公廉等人创制。
水运仪象台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呈上窄下宽的正方形木建筑。全台分为3层,最上层放置浑仪和圭表,用来观测天象;中层放置浑象,用以演示天象;最下一层放置报时仪器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
报时装置在台南部,有5层木阁,可以通过摇铃、打钟、敲鼓、击钲或出现木人等声像形式,报告时、刻、更、筹的推移。下层后部是动力装置,有一个直径3米多的巨大枢轮。上面装有36个水斗,枢轮边上有一个漏水相当快的漏壶,壶水流入水斗,斗满后,枢轮即往下转,在枢轮顶部有一个擒纵装置,它控制枢轮只能转过一个水斗。枢轮转动后,带动一根贯通上、中、下3隔的转动轴,并通过齿轮装置带动浑仪跟踪天体,带动天球仪按24小时一周转动,带动报时装置准确报时。
5层木阁里的木人能够表演出这些精彩、准确的报时动作,是靠一套复杂的机械装置“昼夜轮机”带动的。而整个机械轮系的运转依靠水的恒定流量,推动水轮做间歇运动,带动仪器转动,因而命名为“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11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国际上对水运仪象台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水运仪象台为了观测上的方便,设计了活动的屋顶,这是今天天文台活动圆顶的先声;浑象一昼夜自转一圈,不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变化,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器械——转仪钟的雏形;水运仪象台中首创的擒纵器机构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它又是钟表擒纵机构的鼻祖。
❼ 张衡一生中发明了哪三个东西
1、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拓展资料: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参考资料:张衡 (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_网络
❽ 它用水激轮自转,一天一夜转一周,还安置了自动报时器,是哪项古代天文发明啊
开元水运浑天仪
唐代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制造了一台开元水运浑天仪。据《旧唐书·天文志》回所载,其答主体是一个缀有星象、赤道和刻度的铜球,铜球有轴可以转动,球外设置两个圆环,是为赤道与白道。环上分别有太阳与月球,日月可与铜球同时运行。该仪装在木柜中,并以木柜为地平。仪器半在地下,其运转以水为动力。“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是一种自动机械计时器。此仪器除表演天象外还能报时,地平之上立有二木人,每刻自动击鼓,每晨自动撞钟,从而使这台仪器成为了具有钟表和表演给定时刻的星象及日月位置功能的多用途综合天文仪器。开元水运浑天仪展现了盛唐时期天文仪器的风貌也特点,北宋苏颂、韩公廉等正是在开元水运浑天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制出了举世闻名的水运仪象台。
❾ 漏水转浑天仪的介绍
漏水转浑天仪简称浑天仪,为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17年设计并制造的一件天文仪器,属水运浑象,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❿ “浑天仪”是干什么的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国旗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造句:
(1) 张衡还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天体位置的水运浑天仪,凡是已知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这架仪器上。
(2) 经过多年的观察,他研制了一架“浑天仪”.凡是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浑天仪”上了.
(3) 人们可以通过浑天仪观测到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
(4) 梁令瓒为唐代开元集贤院学士,曾与僧一行合作设计过浑天仪,是一个学者暨画家。
(5) 其中汉朝张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